“妈妈,你想干什么啊?”
康美丽假装出淡然的样子:“没什么,我就是想看看那个实物,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林茵知道那些被挖掘出来的东西,现在就放在郊区的区文管所的仓库里,但她并没有急于告诉母亲,她只是在确认母亲不会出什么问题之后,才离开了家。
14英国艺术史家、小说家、画家约翰?伯格在《 观看之道 》一书的开篇写道:“观看先于言语。儿童先观看,后辨认,再说话。”儿童的认知过程其实就是人类的认识过程的原始雏形,成人对事物的认识也脱不了这样的一个基本过程,只是要对约翰?伯格的说法稍加修改:先观看,后辨认,进而探寻,然后说话。无论对于儿童还是成人,眼睛先于头脑,先于感情,先于语言。然而不同的眼睛,对于同一个事物,由观看而引发的辨认、探寻、言语,却各不相同。
林茵关于郊区建筑工地发现窑场的报道和那白瓷女裸体塑像的照片,被这个城市的大约一百万左右的读者看到了,这一百万的观看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绝大多数的读者,他们只是看到了一条新闻,知道了这件事情有些奇特,茶余饭后没话找话的时候可以作为一点谈资,谈论的时候也许还夹杂着些许的揣测、探寻,但仅限于在头脑中进行,当第二天的报纸拿到手上的时候,这则昨天的新闻就已经成了旧闻,隔天的报纸就是旧报,立即就被忘掉了。第二类观看者只有康美丽一个人,她是所有读者中反应最为独特的也最为强烈的一个,她惊奇地看到了自己,身体与心灵都在被震颤着,她想弄明白那个雕像,她想弄明白自己,但是她不说话,或者说不出话,在这个城市里,只有她一个人守着一个巨大的秘密,那是一个不为人知的情感的生理的心理的秘密。第三类观看者是这个城市的一些文物工作者和艺术家,他们同样惊奇于这个发现,他们以职业的方式作着辨认、探寻、研究,进而需要作出判断,那是艺术的同时也是技术的判断,是谁在什么时候创造了这件作品,他用了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工艺,这作品的价值如何,他又是个什么样的艺术家。他们得说出点什么来。而记者林茵,则要通过报纸,把他们的说法告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