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混战多年,最后只剩下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几支大队伍。
1360年,陈友谅为了吞掉朱元璋,向朱元璋占据的建康(今江苏南京)进攻。在攻击前,陈友谅通知了张士诚,让他夹攻朱元璋。当朱元璋得知陈友谅率领大军攻击时,陈友谅的舰队已经攻占了应天的门户太平(今安徽当涂)。朱元璋考虑到自己的水军不如陈友谅,要想灭陈友谅,必须诱其深入,然后将其围歼。
朱元璋决定把陈友谅诱上岸来,引他进入预定地点,设伏打他。朱元璋把伏击地点选在龙湾,龙湾有一大片的开阔地,陈友谅的汉军到此地只能上岸,而自己的军队能利用当地的石灰山作屏蔽,随时可以在后面突袭汉军。
朱元璋命令部将常遇春、徐达带领部队埋伏在龙湾和南城,并留下一支引诱部队在岸边驻守,一旦汉军进入伏击圈就进行攻击。他本人则带着预备队驻扎在西北面的狮子山,作为最后的决战力量。
这个作战计划的一切前提是,陈友谅肯放弃水路,由龙湾登陆攻城,孤军深入。否则,朱元璋就会腹背受敌,被陈友谅和张士诚两面夹击,就危险了。如何能够肯定陈友谅会走龙湾呢?朱元璋想到了康茂才。康茂才原先是陈友谅手下大将,后来投奔朱元璋。朱元璋问他是否有把握诱陈友谅来攻。康茂才说:“陈友谅胸无大志,缺乏战略眼光,急功近利,可以诱其前来。”于是他修书一封,说自己在朱元璋手下干得很不痛快,出力不少,不得重用,今将军前来进攻,愿投降。他还说,自己负责防守建康西边的大桥,是水路攻建康的必经之路,若将军到来,愿献桥投降。写毕,康茂才派自己家的看门老人去送信。此人过去侍候过陈友谅,陈友谅认识他,易相信。
陈友谅得到信后,并没完全相信,盘问了半天,问康茂才守的是座什么桥。老人回答是木桥。陈友谅大喜,当即回信给康茂才,定下夜袭计划,并定下联络暗号,陈友谅兵到后就喊“老康”,康茂才听见后就从内向外攻,里应外合,一举拿下建康。
老人回来报告了消息。朱元璋听陈友谅问是何桥,就明白了他想干什么,忙传令拆去木桥,连夜改为铁索石板桥。当夜,陈友谅果然率水军前来攻击。他准备下几船硫黄柴草,准备康茂才不降时就强攻,烧掉木桥,顺势沿水东下攻建康。陈友谅喊了“老康”多时,无人答应,便令点火强攻。原来的木桥已变成铁石之桥,烧不断,阻住船队进路。陈友谅知道中计,忙令战船掉头逃跑,而此时朱元璋的水军已顺水冲来,两边伏兵也大喊进击。结果,陈友谅大败,朱元璋除去了心腹大患,为全力对付元军扫清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