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天上不会凭空掉下一个馅饼来,即使掉下来了,也不一定恰好落到你的头上。所以要获得“好运”,就要发挥主动性,寻找到“馅饼”的落点,稳稳地接住它。我和妻子离家的时候,家乡的情况很不好,但是我们发现新地方的情况也不好,这里有许多像我们一样的人,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我在家乡受过良好教育,成绩优秀,获得了行医执照。但在这里我谁也不认识,根本不能指望病人找我看病。去医院求职更无望,因为从医学院毕业的高才生都很难在医院找到工作,当然别指望他们给我留个职位。我和妻子都很着急,我们有一点儿钱,可撑不了多久。但是,枯坐着干搓手无济于事。由于找不到工作,我们决定到乡下看一看。我们买了一辆旧车,开始上路。我们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令人十分高兴。乡下的情况比城里好,妻子说:为什么不当一名乡村医生呢?
我对她说:“别心血来潮了,人们都对外地人存有戒心,我的口音这么重,怎能指望在这种地方做医生呢?再说,你一定清楚,每个镇子都有医生。”
可是,只要妻子有了想法,再劝说也没用。从那时起,每当我们停车休息,她都会对路过的人说:这个镇子需要医生吗?
当然,人们都以为她很怪,回答说不需要。我求她别问了,我说:“求求你,这太让人难堪了。”可是她毫不在意。她是必须有事可做的女人,要不然就不高兴。后来我甚至讨厌停车,因为人一靠近,她马上就会问:你们这儿需要医生吗?
几周后,妻子也有些灰心。一天,我们正在开车,我说:“别说那些废话了。”她说:“或许你是对的。”说完我们停下来休息。这时妻子与身边的人搭话。我还没来得及阻止她,她已经又提出那个老问题。让我惊讶的是,一个男人伸出头来说:“你提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我们那个地方的老医师两天前刚得病死去,我们正想着尽快从外面请个医师来呢。”
妻子对我说:“你看,机会来了!”于是,我们到这里跟当地人谈了谈,就开起了诊所。从那以后,一切都很顺利。我们交了许多朋友,再也不想搬家了。成功不会降临在一个只会空想的人身上。哈同,1872年来到中国上海谋生,当时他24岁,年轻力壮,但身上除了穿着外,几乎一无所有。他立志来中国赚钱发财,但自己一无资本,二无专业知识和技术。他决心从一个立足点开始,因自己身材魁梧,便在一家洋行找到一份看门工作。
哈同在当看门工时,非常认真,忠于职守。晚间,他利用一切可用的时间阅读各种经济和财务的书籍,知识增长很快。老板觉得此人工作出色,脑子灵活,便把他调到业务部门当办事员。哈同一如既往,工作业绩不错,逐步被提升为行务员、大班等。这时,他的收入大为增加了。胸怀壮志的他,并没有因此而知足。他认为自己创业时机到了,1901年,他离开了打工岗位,开始独自经营商行。
哈同给自办的商行取名为“哈同洋行”,为了赚取更多的钱,他看准了洋货市场。因洋货在中国市场上竞争品不多,消费者难以“货比三家”,因此,他的经营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市场不觉间也扩大了。
几年间,他赚了许多钱。随着资本的增多,哈同没有放缓自己的脚步,开始经营起买卖土地和放高利贷业务。另外,他自己也投资建造楼房供出租,从中获取惊人的利润。就这样,他成了大富豪。巨商大多是白手起家,刚刚从业时一般多从事最底层的工作。他们的一大共性是都能将平凡的工作干得出色进而走向成功。
洛克菲勒16岁开始为一个小商人做会计助理,因工作有条不紊、精细认真深受老板赏识;钻石大王彼德森16岁到一家珠宝店当学徒,敲敲打打一丝不苟,仅5个月手艺就得到师傅的认可;股市超人约瑟夫·贺希哈从14岁到17岁伏案画股票行情图,一画就是三年。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
“别想一下就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反观某些人,不屑于做小事只想做大事,结果不仅缺乏根基,而且信心屡屡受挫。
馅饼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等是永远等不来的,实干才是获得它们的最快途径。实际上,只要你下定决心,不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地面对,主动出击,虽然可能会遭遇失败,但终究会抓到机会,交上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