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佛,但她没有怜悯,没有施舍,甚至不求一束香火,不需一次祈祷,只是燃烧自己的生命,也愿给孩子一个春日的心情。几年前初冬的一天,我随一单位去慰问一户困难家庭。去前听说那户人家有一位老母亲和一位残疾的儿子,便想象着那个被不幸摧残的家庭会是怎样一种杂乱沉闷、令人怜悯的景象。
当女主人的身影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不觉有些暗自惊讶。她面容清癯,却精神矍铄;衣着俭朴,却干净整洁;就连满头的华发也梳理得一丝不乱。进了屋,更令我吃惊不已。屋里的陈设很简陋,但窗明几净,不见丝毫微尘;水泥地面光洁如镜。见到女主人的儿子时,我感到的已经是心灵的震颤。她的儿子是一位年近五旬的中年人,他相貌有些丑陋,身高只有一米多点儿;他面容清瘦,可能是很少出屋的原因,脸色青灰中透着苍白。但他的脸上同样洋溢着一种善良的明快。使我感到意外的是室内悬挂的几幅工笔画,竟出自那位身有残疾的儿子之手。那画颇有功力,绝非信笔涂来。即使常人没有一二十年的磨炼也很难达到那种水准。他所画的仕女图,形象清丽端庄,色彩鲜艳明快,背景多不设色,一片洁白,让人感受出作者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以及对自身处境平和的心态。母亲介绍说,她的儿子从小就喜欢画画,没有人教,便自己学。现在倒是常有人上门求画,附近的部队举行军民共建联欢会,也常常请她儿子去现场做画呢。母亲讲述时,眼睛中放出兴奋的亮光,很为儿子自豪。春天给了生命盎然的生机,母亲给了孩子暖洋洋的春天。她没有怜悯,没有施舍,甚至不求一束香火,不需一次祈祷。母亲只是敞开宽大的胸怀,孩子走遍天涯,都能感受到她的关爱;只是用温暖的手牵着孩子,领他从生命的寒夜走到灿烂的阳光下;只是燃烧自己的生命,也要给孩子一个春日的心情。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一个人要去远方拜菩萨为师。路上遇到一位禅师,禅师对他说:与其拜菩萨,不如拜佛。禅师并告诉他:当你回到家,看到有个人披着毯子,反穿着鞋来迎接你,那就是佛。那人遵照禅师的嘱咐回到家,已是深夜时分。他的母亲听到儿子的呼喊,立刻兴奋地跑来开门。匆忙中母亲没来得及穿衣服,只披了条毯子,拖鞋也穿错了。见到冲出门来的母亲,儿子顿时大彻大悟。
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如果有一天你发觉父母真的已经老了,器官已经退化到需要别人照料了。如果你不能照料,请替他们找人照料,并请你要常常探望,不要让他们觉得被遗忘了。每个人都会老,父母比我们先老,我们要用角色互换的心情去照料他们,才会有耐心、不会有怨言。当父母不能照顾自己的时候,为子女的要警觉,他们可能会很多事都做不好,为人子女的只能帮他清理,并请维持他们的“自尊心”。当我们在享受食物的时候,请替他们准备一份大小适当、容易咀嚼的一小碗,他们不爱吃可能是因为牙齿咬不动了。从我们出生开始,喂奶换尿布、生病时不眠不休照料、教我们生活基本能力、供给读书、吃喝玩乐和补习,关心和行动永远都不停歇。如果有一天,他们真的动不了了,角色互换不也是应该的吗?为人子女者要切记,看父母的现在就是看自己的未来,孝顺要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