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老卡尔认为,自己的孩子天赋不好,那么就一定要尽力使孩子的禀赋发挥出八九成,甚至更多。要做到这一点,对儿子的教育必须与儿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为什么要尽早对孩子进行教育呢?要明白这个道理,就要从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谈起。
儿童潜在能力的递减法则是什么?老卡尔是这样表述的: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实现的能力就越少。比如说生来具备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他就可能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
是什么原因导致儿童潜在能力递减呢?产生这一法则的原因是:每个动物的潜在能力,都各自有着自己的发达期,而且这种发达期是有固定期限的。
如果不让它在发达期发展的话,那么永远也不能再发展了。例如小鸡“追从母亲的能力”的发达期大约是在出生后4天之内,如果在这段时间内不让它发展,那么这种能力以后就永远不会得到发展了。所以,如果把刚生下来的小鸡在最初4天里不放在母鸡身边,那么它就永远不会跟随母亲了。
其实,我们人的能力也是这样的。最著名的例子是有关英国司各特伯爵儿子的故事。司各特伯爵夫妇携带他们的新生婴儿出海旅行,在大风暴中,除了司各特伯爵夫妇带着儿子爬上一个海岛外,其他人都遇难了。在岛上,司各特伯爵夫妇被疾病夺去了生命,只留下了几个月大的小司各特。后来小司各特被一群大猩猩收养,和大猩猩一起生活。二十多年后,一个英国商船偶然发现了小司各特,小司各特像大猩猩那样灵巧地攀爬跳跃,他不会用两条腿走路,也不会人类的一句语言。人们将小司各特带回了英国,科学家们像教婴儿那样教导小司各特,力求使他学会人的各种能力,以便他能够重归人类社会。他们花费了十年工夫,终于使小司各特学会了穿衣服,用双腿行走。但是,小司各特始终也不能说出一个连贯的句子来,要表达什么的时候,他更习惯像大猩猩那样吼叫。
小司各特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学习语言的能力的发达期是在幼儿时期。小司各特当时已经20多岁了,他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所以他的这种能力便永远消失了。
教育孩子的第一要旨就是要杜绝潜在能力的递减。由于这种递减是因为未能给孩子发展其潜在能力的机会致使枯死所造成,因此,教育孩子的最重要之处就在于要不失时机地给孩子提供发展其能力的机会。
从孩子出生那天就开始教育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为了杜绝孩子潜在能力的递减,就要让孩子尽早发挥其潜在能力,尽早对孩子进行教育。但是这个“尽早”,又要早到什么时候呢?
老卡尔认为,教育必须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开始进行。
老卡尔强调,孩子从生下来起到三岁之前,是最为重要的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孩子的大脑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后不同。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临界期”,也就是关键期,即无论做什么事情,一旦错过了一定的时期,人就很难培养在某方面的能力。这个时期是能否掌握某一功能的重要分水岭,因此将这一时期称作临界期。
把一只刚出生的猫放在四面墙壁画有横线的环境中喂养,两个星期后,当这只猫进入一般的环境时,猫的视力会出现障碍,这只猫不认识竖线,只认识水平方向的横线。也就是说,当猫生下来后,如果只看横线不看竖线,也就不具备看竖线的能力。这意味着,在猫生下来的两周时间,是它获得正常视力的临界期。
人的情况也是一样。据说,当我们给一个天生的盲人做手术并让他获得视力后,该盲人过了5年,还是目不能视。眼睛看到的信息进入大脑后虽然形成了完整的图像,但是,如果大脑的成像功能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那么大脑就不能将眼睛看到的物体组成图像。
不仅是看的能力,而且人所具有的其他能力,在开始时都是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的。潜在的能力只有接受刺激,才能成为真正的能力。如果人的潜在机能不接受锻炼,这方面的能力就会被淹没从而消失。
不仅“临界期”重要,婴儿的“模式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大家都明白,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分辨人的面孔的能力,到三四个月或五六个月时,就知道“认生”了。但他这时并不是由于对面孔的特征进行了这样那样的分析而记住的,而是在反复的观察中,把母亲整个面孔印象原封不动地作了一爪“模式”印进了大脑之中。婴儿的这种模式识别的能力,是我们远远难以想象的,对3岁以前的婴儿教育,就是“模式教育”。
婴儿的大脑处在一个白纸状态,无法像成人那样进行分析判断,因此,可以说婴儿具有一种不需要理解或领会的吸收能力。如果父母将正确的模式,经常地、生动地反复灌入幼儿尚未具备自主分辨好坏能力的大脑中,就会形成人的良好素质。
给3岁以前的模式时期“硬灌”些什么呢?大致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和图形等所谓奠定智力的大脑活动基础的模式;另一方面则是输入人生的基本准则和态度。
总的来说,生下一个健康的孩子,这只是父母亲走出的第一步,以后的路更长,事情更琐碎,责任更重大。因为,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必须负担起教育者的责任。
抓住语言发展的最佳期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某种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个最佳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要错过。幼儿在3岁以前,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尽早教孩子语言至关重要,那么早到什么时候呢?老卡尔主张,从孩子15天大就开始灌输词汇,在孩子刚会辨别事物时就教他说话。
咱们来看看老卡尔是怎样抓住儿子语言发展的最佳期的?
小卡尔15天大时,老卡尔夫妇就在儿子的眼前伸出手指头,儿子看到后就要捉手指头,刚开始时由于看不准,所以他总是捉不到,最后终于捉到了。小卡尔非常高兴,把手指放到嘴里吃起来。这时老卡尔就用和缓而又清晰的语调反复发出“手指、手指”的声音。就这样,在小卡尔刚刚有了辨别能力时,老卡尔夫妇就拿很多东西给儿子看,同时用和缓清晰的语调重复这些东西的名称。没多久,小卡尔就能清楚地发出这些东西名称的音了。
教孩子说话,确实是很难的,如果不很好地下点工夫就教不好。在教小卡尔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老卡尔采用了一些方法。我们总结了一下,现在归纳在下面,供读者参考:
从身边的实物开始在小卡尔稍大一点时,老卡尔夫妇就抱着小卡尔,教他饭桌上的餐具和食物、身体的各个部位、衣服的各个部分、室内的器具和物品、房子的各处、院子里的花草树木及其各部分等所有能引起儿子注意的实物的名称。总之,看到什么就教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也教小卡尔动词和形容词等,这样使小卡尔的词汇渐渐丰富起来。在实行这一教育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多给孩子讲故事当小卡尔稍微能听懂话时,老卡尔夫妇就天天给小卡尔讲故事。在老卡尔夫妇看来,对于幼儿,没有什么比给他讲故事更为重要的了。讲故事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启发想象、扩展知识。传授知识时,死板地教,孩子不容易记住,用讲故事的方式教,孩子就喜欢听,并且容易记住。讲故事时,不能只让孩子被动地听,还应该让孩子复述。如果不让孩子重复,就不能完全达到讲故事的效果。
少说这个那个,多给孩子解释教孩子语言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尽快丰富孩子的词汇。凡是小卡尔不认识的事物,老卡尔夫妇从来不用“这个、那个”的说法,他们也要求女佣不能用“这个、那个”,只有儿子已经记熟了的事物,才教他用代词称呼。
另外,老卡尔夫妇在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总会遇到孩子不懂的词汇。这时,他们都是随时给他解释,决不稀里糊涂地绕过去。这一行为的意义并不是让孩子立刻记住或者听懂,而是用解释生词的行为本身,教给孩子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如果大人在遇到难点的时候绕过去,孩子就会养成“不求甚解”的坏习惯。
不要让孩子遭受不完整的话和方言的污染比如教孩子“丫丫”(脚)、“汪汪”(狗)之类的,这些语言对孩子语言的发展有害无益,这一点要特别引起父母们的注意,虽然,孩子学不完整的话和方言会更容易一些。许多父母认为孩子的语言从这些半截子话学起并无大碍,但对于孩子的语言学习来说,完整规范的语言是他们迟早要学的语言,而那些半截子语言却是不久之后就要抛弃的。让孩子学习两套语言,这势必给孩子造成双重负担,这样做既不经济又影响孩子以后的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