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敏感期蒙台梭利在她开设的学校中,通过她的观察和实践,第一次发现了幼儿的敏感期问题,这有助于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
蒙台梭利称:幼儿的敏感期是与一些特殊的敏感性相一致的,这种敏感性可以在生物的发展过程中找到。比如说蝴蝶的幼虫,它必须吃非常嫩的叶子。而蝴蝶会把卵产在树枝的最隐蔽的角落里,靠近树的树干,那里既隐蔽又安全。当这些幼虫刚钻出外壳时,它们是怎么知道它们所需要的食物嫩芽可以在树梢上找到呢?答案是“光线”!蝴蝶幼虫对光线非常敏感,光线吸引着它,就像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在召唤着它,把它迷住了,这些幼虫沿着树枝,蠕动着向前爬,而那里正是最亮的地方。在那里,它找到了嫩叶并把它作为滋养的食物。
一个惊人的事实是:当蝴蝶幼虫经过了它的第一阶段,长大到能吃其他的食物时,它就对光线不再具有敏感性。在实验室里,既没有树也没有叶子,只有蝴蝶幼虫和光线。在一个用于实验的暗箱里,蝴蝶幼虫会迅速地向任何有光亮的地方聚集,能穿过暗箱的一个孔。在一段时期之后,光线对它完全没有吸引力了,它对光线敏感的本能也就逐渐丧失了。
敏感性只是一时的现象,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明确的特性。一旦获得这种特性后,相关的敏感性也就消失了。因此,每一种特性都是借助一种刺激的帮助而获得的,一种短暂的敏感性只能出现在一个特定的发展时期中。
儿童在敏感期里以一种特别强烈的方式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于是,一切都变成是容易的、热切的和充满活力的,每一次努力都是力量的积累。当这些心理上的激情耗竭时,另一些激情又被激起,儿童以一种持续的生气勃勃的节律,从一种征服到另一种征服,由此构成我们通常所说的“欢乐”和“天真”。正是通过这种心灵的火焰,不断地燃烧着而没有浪费,儿童也开始了创造自己的心理世界的工作。
内在敏感性决定着儿童从一个复杂但适宜于生长的环境中选择一些必要的东西。内在敏感性使儿童仅仅对某些特定的东西产生敏感,而对其他东西却毫不关心。当他对某些东西敏感时,那就像来自于他的一线光亮照在这些东西上,却没有照到其他东西,从而,他的整个世界就由那些被照到的东西构成。但是,这并不仅仅是强烈渴望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去吸收知识的问题。儿童具有一种能运用这些因素发展自身的独特能力,因为他在敏感期中进行了某种心理调整,从而使他能在生活中运用自己的运动器官,并表现出内在的、灵敏的特点。
在儿童的敏感期内,所有的一切都不易察觉地发生着,外部环境的条件能充分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比如,整个生命过程中最难以察觉的就是说话的事实,它与敏感期的联系时间也最长。它之所以存在着秘密是因为婴儿总是被大人们包围着,人们通过说话为他的语言发展提供了必需的条件,我们最初了解婴儿的敏感状态的唯一的面部迹象是他的微笑。当我们用同一种清晰、简短、亲昵的词语与他说话时,他会明显地表现出高兴的样子,因此,他能区分不同的声音。还有,当成人在傍晚时对婴儿唱着一支催眠曲,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相同的歌词时,我们可以看到他慢慢地安静下来并处于一种天使般的安静状态之中。从远古时代起,人们一到傍晚就会对他们的孩子讲故事或唱歌,以满足其在这方面的渴望,并给予心灵上的一种安慰。这就是儿童有创造力的敏感性的正面证据。
还有儿童有创造力的敏感性的反面证据。当一些东西阻碍了儿童的内在本能起作用时,敏感期的存在就会通过一些激烈的反应表现出来。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无缘由地绝望,所以经常被大人们认为是“任性”和“发脾气”。“发脾气”表示一种内在的障碍、一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和一种心理紧张的状态。儿童的心灵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大声疾呼,寻求对他自己的保护。
发脾气的表现就相当于是越来越多无用的和烦躁的行为,可以把它比作婴儿没有相应的病理原因就发烧。正如我们所知,儿童生病体温通常会升得很快,但它来得快也去得快,然而这种病对于成人来说是没有什么影响的。同样地,在心理方面,我们发现一种强烈的焦虑不安,它归于一些细小的原因,与婴儿异常的敏感性是联系在一起的。
儿童的吸收的心理小猫刚出生就能不太清晰地发出猫咪的叫声;刚出壳的小鸟和刚出生的牛犊能发出同它们发育成熟后一样的声音,但婴儿不会说话,只能通过哭声来表达自己的感觉。因此对人来说,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形成而不是如何发展,因为不存在的东西只能从零开始产生。婴儿采取的对策就是从无到有,这一难解之谜,成年人的心理是很难把握的。
蒙台梭利强调,儿童的智力是从认识周围环境开始的。儿童是怎样从环境中成长的呢?他只是借助于我们现在了解的儿童所具有的那些特性中的一种,这就是强烈而特别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使儿童对他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热情。儿童吸收这些印象不是依靠其心理而是依靠其生命本身。
蒙台梭利认为,语言是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儿童是怎样学会说话的呢?
我们说他是凭借听觉,即使承认这一点,我们仍然要问,他周围的声音数以千万,为何他所听到或学会的仅仅是人的声音?如果他确实是通过听觉,如果他学会的确实仅仅是人类的语言,那么人的语言所发出的声音必须比其他任何声音能给儿童留下更深的印象。这些印象应该非常深刻,以至于能引起一种非常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所激起的热情非常强烈,能调动起人体内隐纤维的运动,这些纤维尝试着重新发出那些声音产生颤动。
现在,我们来想一想音乐会上的情景:一种内隐的表情渐渐映现在听众脸上,头和双手开始随着有节奏地摆动,在儿童的无意识心理中也存在着类似情况。声音对儿童的影响比起我们对音乐的反应要强烈深刻得多。我们几乎可以看到儿童舌部的摆动以及儿童声带和面颊的颤动。一切都在试着运动,默默地为模仿在其无意识心理中引起震动的声音做准备。儿童又是怎样学会语言的各个细节,并且掌握得如此精细和牢固以至于变成其心理个性的一部分的呢?他在幼年学会的语言称为母语,这与他以后可能要学的所有语言有着显著的不同,就像~口自然长出的牙齿不同于一口假牙一般。这些声音起初没有任何意义,后来如何突然使儿童理解并赋予意义呢?儿童不仅吸收了词及其意义,实际上还吸收了句子及其句子结构,不理解句子结构就不可能理解语言。假如我们说:“那个玻璃杯在桌子上放着,”我们所给予的这些词的意义部分是从我们所说的句子顺序中派生出来的。如果我们说:“在玻璃杯上桌子放着那个!”我们就无法理解句子的意义。我们根据词序来把握其意义,这同样是儿童能够吸收的。
我们常说:“婴儿能记住事情,”但是要记住某一事情就必须有记忆力,然而这却是儿童所不具备的。相反他必须建构记忆力。在一个人能懂得句子中词序是如何影响其意义时,他必须能够推理。这也是儿童不得不形成的一种能力。
成年人的心理,确实不能像婴儿的心理那样从没有开始,发展一种语言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这是儿童所具有的。他的智力与我们成年人的智力大不相同。
成年人是通过运用心理来获得知识,而儿童则吸收知识直接进入其心理生活。仅仅为了生存,婴儿学会讲母语。这是一种心理化学在其内部发挥作用,与此相反的是,我们成年人是靠接收能力,成年人接受印象并在大脑中将其存贮起来,但自己依然与其保持分离,就像一个容器与其容纳的水相分离一样。然而婴儿却要经历一个转化过程,印象不仅进入其心理,而且内化为其心理的一部分,这些印象本身在儿童身上得到具体化。儿童创造了自己盼“心理肌肉”,用于周围世界所发现的事物。我们将这种心理类型称之为“吸收的心理”。
对成年人来说,幼儿的这种心理能力是让人难以想象的,但可以肯定它是不受一般法则所制约的。如果我们成年人能够保留在儿童时代所具有的那种奇妙的能力,肯定能取得很大的成就!那时快乐地嬉戏玩耍,在连蹦带跳的游戏中就学会了一种新的复杂的语言。如果所有的知识进入我们的大脑仅仅是为了生存,就像吃喝和呼吸那样无需作任何努力该多好!起初可能不会有什么变化,等到有一天我们所学的东西突然像闪耀的知识之星全部显现在我们的大脑里,我们才开始认识到它们的存在,意识到这些思想已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我们的思想。没有什么比这种吸收的心理更重要的了,这种心理塑造了成人并使其适应各种社会秩序、气候和区域。假定在一个星球上,没有学校和老师,人们对学习一无所知,而居民除了生活和走路外无需做任何其他事情就能学会一切,就能将全部知识装入大脑,这就是儿童的学习方法,这就是儿童经历的途径。儿童学会一切而不知自己是在学习,与此同时,他逐步从无意识过渡到有意识,而在这一过程中,总是伴随着爱和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