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行为会依赖于父母的评价对于孩子来说,他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所以,父母的评价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父母肯定的行:勾,孩子就会继续下去。反之,父母批评、否定孩子的行为,孩子就会永远拒绝。对于有利于发展孩子能力的行为,无论孩子做得是否好,父母都要及时肯定孩子,不然孩子会对自己丧失信心。善意的谎言对孩子来说有益无害,因为这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斯特娜在培养女儿的过程中,总是把鼓励女儿、充分肯定女儿的优点放在第一位。即使女儿做得不是很好,她也坚持这样做。
在维尼夫雷特3岁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她似乎对画画失去了兴趣。对她的这种情况斯特娜感到很奇怪,因为维尼夫雷特一直都对画画有很高的热情。为了帮助女儿恢复热情,斯特娜专门找女儿谈了谈。原来女儿不是不喜欢画画,而是觉得自己画不好。
斯特娜看了女儿的画后大加赞扬:“哇,这么好的画,多漂亮呀!怎么说画的不好呀?”维尼夫雷特说自己画得圆不圆。斯特娜告诉女儿,没有必要把苹果、太阳等画成正圆。那些艺术家都不把这些东西画成正圆,只有绘图员才会画成正圆。然后,又给女儿讲了画家和绘图员之间的区别,并帮助女儿从她的每幅画中找出了她的优点。
维尼夫雷特听得津津有味,心中的矛盾解开了,她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去画画了,而且画得越来越好。
这就是肯定孩子行为的结果。相反,如果父母总是批评孩子,说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么孩子以后会真的不行。克斯高特先生是斯特娜的同事,他经常批评5岁的儿子。渐渐地,他的儿子整天显得很丧气,每当父亲对他讲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对,或应该做得更好时,他总是拉长了脸,说自己是个笨蛋,蠢得要命,从来没有做任何事情能做对。这个5岁的孩子常常会站在那里,低下头,眼睛盯着双脚,一副沮丧之极的样子,看起来像是世界上最失败的孩子。
斯特娜认为,对于小孩子,他做得好不好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肯定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有信心一直做下去。父母如果能够给孩子一点温暖,并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们,那么他们做不好的事情也会在关心之下做好,做得好的事情一定就会做得更好。当然,在鼓励孩子的同时,给他们传授一些正确的知识,那就再好不过了。
肯定孩子的行为,不跟其他事情联系斯特娜认为,对孩子的鼓励和赞赏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行为上,而不能将孩子本身的好坏与所作的事情联系起来,更不能以此来表示是否爱孩子。只有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所作的事情上,才能让孩子有满足感和成就感。
维尼夫雷特经常帮斯特娜做一些家务事,也偶尔会自己做一些额外的事情。
每当这种时候,斯特娜都会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对她表示鼓励和赞赏。
一个星期天,维尼夫雷特趁斯特娜不在的时候把屋外的花园收拾得干干净净。当斯特娜回到家时,看到如此清洁的场面,心中说不出地高兴。因为只有女儿一人在家,斯特娜断定是女儿一个人做的。
高兴归高兴,斯特娜也没有过多的夸奖女儿,只是夸花园漂亮,本打算把花园拆了,现在发现花园这么漂亮,所以不准备拆了。当维尼夫雷特要额外的奖励时,斯特娜告诉女儿,花园很美,得到美就是最好的奖励了。
很多父母肯定孩子好的行为时,总会联系别的事情,这样做对孩子来说有害无益。比如说斯特娜的邻居安斯特丽太太。当她回家发现儿子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时,禁不住激动地亲吻孩子:“你简直太好了,我喜欢你,我希望你的哥哥也能和你一样勤快,基于你今天的表现,我给你两元零花钱。”安斯特丽太太的做法是很不明智的。她将孩子本身的好坏与所做的事情联系起来,与是否爱孩子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很微妙的地方,这样使孩子不能肯定母亲是因为他做了这件事:才爱他,还是即使他不做这件事也仍然爱他。
另外,孩子在做了好事后,受到母亲的大加赞扬,他会对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并认为自己的每一点努力都要得到别人的赞扬。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人时刻站在那里表扬他的,当他面对冷淡的现实时,孩子很可能会认为生活不公平而顾影自怜。
安斯特丽太太因孩子做了好事而给他两元钱,也是不应该的事情。这种做法会使孩子认为如果做了额外的事情就一定会得到报酬。这样容易使孩子产生做好事就是为了得到报酬的错觉。如果母亲因为太忙而没有注意到孩子所做的好事或者忘记了给他钱,那么,他的积极性可能受到打击。
斯特娜认为,家庭是儿童教育最有效的地方,因为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更能使他们对某些事情有正确的看法。肯定孩子良好的行为而不联系其他,可以让孩子把好的行为一直坚持下去。
不要打孩子假如问一些父母,如果孩子不听话时应该怎么办?很多人都会说:打。似乎听话的孩子和懂事的孩子都是打出来的,父母打孩子的习惯来自一些错误的教育理念,比如:棍棒之下出英才,总觉得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打孩子,孩子就会变得听话。其实不然,打孩子的结果也不一定好,常打孩子,只能使孩子变得顽固、冷酷、残忍,成不了英才反而会成为庸才。
斯特娜的朋友哈里斯夫人经常打4岁的儿子,因为儿子在吃饭的时候经常把饭菜撒到桌子上,有时还故意把桌子抹得一团糟。虽然经常打孩子,但还是没有好的效果,孩子还是依然如故。
为什么孩子挨了那么多的打,仍然不改呢?4岁的孩子完全明白母亲是在干什么,他就是故意这样做。他要以行动回答:我让你看看,我就这样做,看你能把我怎么样。他对母亲过分地使用权力不满,他要反抗。用打孩子的惩罚方式来显示父母的权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头上,只能使孩子在幼小的心灵中产生厌恶感。
斯特娜非常反对这种打孩子的教育方法。斯特娜认为,体罚孩子的教育方式应该被相互尊重和合作代替。对维尼夫雷特,她从不实施太多的惩罚,更不要说打孩子了,她用合理的方式管束女儿。
斯特娜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受到一定的行为规范的限制,不可以忽略其他人的利益为所欲为。给孩子讲清这种道理,往往会使他们乐于接受并达到惩罚不可能达到的效果。她讲了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件事情:
有一天,我正和丈夫商量事情,这时5岁的维尼夫雷特走了过来,并要我给她讲故事。
这时,我严肃地对她说:“对不起,维尼夫雷特,我正在和爸爸商量事情,你可不可以等一会儿?”但是女儿仍然大喊大叫,不接受我的建议,并不时地打断我和丈夫的谈话。
“维尼夫雷特,我讲过你应该等我们商量完事情再来找我,如果你同意这样做,可以在旁边听我们谈话,否则我要请你离开这个房间。”可是,维尼夫雷特仍然继续捣乱。我就不再说话并把她带到了另外一个房间,同时显得很平静。
事后,我找到女儿并对她说:“好了,现在我给你讲故事吧。”“好,好!快讲,快讲。”“我认识一个小朋友,和你差不多大,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非常活泼、非常可爱。有一天,爸爸妈妈正在计划圣诞节的安排并打算给这个孩子买一个很大的圣诞树。这时,孩子走过来打断了爸爸妈妈的谈话,非要闹着去公园里玩,妈妈不停地对他说等一会儿,告诉他等到他们事情商量完后再去玩。可是这个孩子就是不听,任性得要命,并且大哭大叫起来。妈妈没有办法,只好放弃了商量正经事带他出去玩。可是,第二天圣诞节到了,这时妈妈才想起来忘了给孩子买那棵圣诞树。就这样,这个孩子在圣诞节没有得到礼物。你说,这怪谁呢?”“当然怪那个孩子,谁让他打断爸爸妈妈……”说到这里,维尼夫雷特一下子就捂住了嘴巴,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没有经验、不成熟,他们需要父母的引导。如果孩子知道父母尊重他们,他们是很愿意接受教导的。孩子年龄虽小,但他们的心理是健全的,他们一天天长大,明辨事理,只不过他们需要更具说服力的理论,而不是所谓权威性的压制和惩罚。
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对不同性格的孩子,应该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父母不应该只听旁人怎么说,而应该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以便于进行合理的教育。虽然合理地正确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很重要,但如果没有对孩子的正确认识,不了解他的内心世界,那么这种教育就无从谈起。
很多自以为了解孩子的父母其实并不是真正了解孩子,因为他们不愿花时间在这方面多下工夫,只是!毛借自己的臆想去判断孩子。他们宁愿花时间去和知己诉苦,诉说孩子不听话、不老实,却不愿花时间弄清楚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斯特娜认为:这样的:父母是无责任心的父母,他们的做法愚蠢之极。
斯特娜对孩子的教育是建立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的。
维尼夫雷特4岁的时候,有一段时间,非常淘气。她每天似乎是有意把房间中的各种东西扔到地上,并且动不动就发脾气。当斯特娜问她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她反而变本加厉。斯特娜没有理会女儿,径直走出了女儿的房间。后来女儿的房间传来了哭声,斯特娜按捺住怒火,走到了女儿的房间,并用温柔的语调对她说:“怎么啦,维尼夫雷特,有什么不顺心的事?”维尼夫雷特并不回答,仍然伤心地哭着。
斯特娜对女儿说:“我一直认为你是个听话的好孩子,所以你乱扔东西时没有骂你,我想你一定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告诉妈妈好吗?说不定我能够帮助你。”女儿扑到了妈妈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她一边哭一边说:“妈妈,我觉得自己好孤独呀!你总不理我,成天就在书房里写字,你一点不在乎我……”事情的原因终于弄明白了。那一段时间斯特娜工作上比较忙,要完成很多稿件,所以没有像平时那样陪女儿。没想到,这居然会让女儿感到那么痛苦。斯特娜赶忙跟孩子解释,说妈妈是最爱她的了,但工作实在是太忙了。等她忙完工作后一定好好地陪女儿,但是,她也应该理解妈妈!
就这样,女儿知道妈妈仍然爱她之后,再也没有无故捣乱的举动了。
事情的发生有结果就必定有引起它的原因,父母一定要穷本溯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孩子的内心是很敏感的,他的内心世界又是那么复杂。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教育好孩子。
以朋友般的方式跟孩子交流父母需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怎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呢?这需要父母多同孩子交流。斯特娜认为,父母只有从内心去改变自己,以平等的、对待朋友般的方式对待孩子,才能够顺利地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总是希望能利用一切机会向孩子灌输道理,而这种强行灌输的道理根本不可能让孩子接受。不仅如此,这种强硬的方式还会使孩子产生厌恶和反感。父母们总是盼望孩子事事听自己的,要求他这样,要求他那样,但并没有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这不但不能让孩子“服从”,还会使他们产生拒绝接受的情绪。跟孩子说明理由,孩子明白了道理后,会很乐意接受父母的观点和想法。
同孩子的谈话应该讲究合理的方式。从某方面来说,良好的交流是一门艺术。斯特娜就很注意这一点。她讲了女儿6岁生日时的一件事情:
维尼夫雷特6岁生日时,我准备为她开一个生日Pany。在发邀请卡的时候,我和女儿发生了一次小小的争吵。
“伊莎贝尔的地址是什么?”我问女儿。
“我不想邀请她参加。”女儿没有回答我。
“为什么?她可是你最好的朋友啊!”“不,她不是。”“你怎么能这样说呢?这样可不太好。”“我不管,就是不想请她。”女儿不耐烦地对我说。
见她这样,我有些生气了:“如果你不高兴,干脆不要搞生日晚会了。”“可以,不搞就算了。”说完,女儿就冲进了自己的房间。
忽然,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伊莎贝尔是女儿最好的朋友,女儿今天这样一定是有什么原因。我的谈话方式很不妥,一定是在语气上惹恼了女儿。
过了一会儿,我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之后走到女儿的房间:“怎么,你们闹矛盾了?”“是的,她总是随便乱动我的东西,上次来的时候还把我的小提琴的琴弦给弄断了。”“她那样做让你很生气,是吗?”“是的,我同她讲过许多次但她总是这样,我很不喜欢。她每次都要去弄我的小提琴,真讨厌。”“那么,要不要想个办法让:地避免动你的小提琴?”“我可以把琴盒锁起来并放到你的卧室去,那样就没有人能动了。”“这可是个好主意,如果是这样,可不可以请伊莎贝尔来?”“我想是可以的。”由于斯特娜改变了对女儿说话的口气,把女儿当朋友,平等地同她交谈,使女儿敞开心扉,把自己心中的不快说了出来,并且让女儿自己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挽回了生日晚会被取消的不良后果。
所以,要想让孩子说出她的想法和感受,做父母的一定要以平等、真诚和理解的态度去对待她。只有这样,父母才能够真正地做到了解孩子,并不失时机地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