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66200000021

第21章 绘画爱好对个体情绪影响的研究

一、文献研究

(一)古代对绘画健心作用的认识

绘画心理治疗源远流长,我国古人早就认识到,无论观画还是动手书画,都可以修身养性,忘却物我,延年益寿。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云“图画者,所以鉴戒贤愚,怡悦情性”,王昱在《东庄论画》认为“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董棨在《养素居画学钩深》里说“内可以乐志,外可以养身,非外境之所可夺也”。

1.古代绘画认识的理论渊源

中国传统绘画深受《易经》、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以及禅宗的影响。中国文化的总源头《易经》干卦之“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期。”基于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中国传统书画家以笔墨抒写自然之情,将自然万象之态与人物心灵精神结合起来,实现书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儒家重视绘画的功能,将其看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工具,以此来完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道家根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了中国美学以自然为最高境界的观点。“禅”字的含义是沉思瞑想,以得到精神上自发性的领悟。禅宗的这种“悟”带动了中国审美思想的发展,对发现“气韵生动”的绘画境界,形成人与自然融合的艺术精神体系有着重大影响。

中国传统艺术总是强调人与自然、生命欲望与现实社会伦理道德统一,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的中国古代绘画,自然也是“人、自然、艺术作品的辨证统一”。

2.绘画对人的健心作用

中国绘画十分讲究,用笔与用墨有工笔、写意、勾勒、没骨、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以勾皴点染、干湿浓淡、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向等去描写对象,而中国画中线条的分沉涩故,墨的枯湿浓淡,点的稠稀纵横,不仅仅只是一种形式美,更是作者内心情感强度、时间和内容的写照。

(1)借景抒情

石涛在《石涛话语录》中曾言道:“夫画者,从于心也。”大师以极简之语阐明:绘画所要传达的是画者的心象,它的终极目的不是对自然万物的描摹,也不是表现笔墨技法;绘画是画者之心,即画者精神境界的外现,真实感情的抒发。

古人绘画时所使用的线条往往是“与画家的感情融合在一起的;笔力所到,都反映了画家的感情活动”,达到舒畅情绪的效果。宗炳在《画山水叙》中也谈到,绘画具有“卧游”、“畅神”、令人“身所盘桓,目所绸缪”的感受效果。

古人还注意到,画家如果积极参与绘画,行为无拘无束,精神上就能自由放松,感到畅然。《庄子·田方子》就载有“解衣盘礴”故事: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坦坦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瀛。君日:可矣,是真画者也。从此它成为了中国绘画家的专门术语,也成为后世文人画家要求解放个性、不受羁绊的口头禅。宋代文人画家苏轼也提倡“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君子可以寓意于物,不可以留意于物”,他的《枯木怪石图》开创了传统文人画家借景抒情的新风。

此画主体为一块突兀孤立的大石和一株倾斜弯曲的枯树,石后、树旁点缀几片竹叶小草。树、石用笔不按客观形状,而是自由写出。树干中部强行扭曲,感觉是作者有意所为,以突出表达画者某种情绪。米芾曾一语道出:“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倪,石皴硬,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

众所周知,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家,在文学、诗词、书画、艺术鉴赏等众多领域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然而,他的一生也历经坎坷磨难,常被他人嫉妒排挤,屡遭贬谪甚至差点丢掉性命。在这幅《枯木怪石图》中,苏轼之意并非是表现怪石之仪态、草木之生气,而是借此表达“胸中蟠郁之情”。

(2)托物言志

古代文人画家不仅会在绘画中倾注浓烈的情感,而且会直接将绘画形式作为他们意志的象征:托物言志。例如,常画梅兰竹菊四君子、松树等植物表现其道德情操:梅象征贞操高洁,坚强孤傲;兰象征质朴无华,幽静淡泊;竹象征谦虚正直,潇洒致逸;菊象征宁静淡泊,隐逸幽雅;荷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元代画家郑所南常画兰草,曾题“纯是君子,绝无小人”,以表自己不仕元人的爱国之情。明代徐渭在墨葡萄上题诗“笔底明珠无人识,闲抛闲掷夜藤中”,扬州八怪中的金农画水仙时诗曾题诗“和葱和蒜卖街头”,都是借笔下形象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赵孟頫常画竹石,取“不改柯、不易节、虚心踏实”的竹子,及独立坚强、形状美丽的太湖石,来表明自己清高、独立自省的人格。

由此可以看出,绘画其实与画家的人格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画家的人格。“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贤穴上士,依仁游世,控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系乎得自天机,出于灵府也。”苏轼也曾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这种“意气”就是指画家品德、学问、艺术修养在画中的表露。明清画家也认为,“绘画表达了画家的自我修养、寄托和显现了其高雅超尘的品性”。

(3)直抒胸怀

“意不在画,故得于画”,这是道家所认同的绘画艺术;“外师造化,中得其源”出自唐朝画家张璪,也提出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因此,与模仿自然、再现自然的西方传统绘画相比,中国传统画更强调画家自身灵魂的抒写,抒发画家本人的心境。于是,绘画形象的塑造、笔墨的施展皆服从于情感的表达,画到激情澎湃时,可以忘记形象的存在,任感情之潮水尽情倾泄。如石涛画中所题:“吾写此纸时,心如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把卷望江楼,高呼日子美。一笑水云低,开图幻神髓。”

唐伯虎的《秋风纨扇图》描绘了一个仕女手握团扇静立的情景,画上自题七绝诗一首:“秋来执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清托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它表达了作者对炎凉世态的愤慨之情,也是他受累入狱后受亲友冷落的身世隐痛的自况。明清改朝换代之际,一些遗民画家将绘画作为一种情感宣泄的工具,表达对新王朝的不满,如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朱耷。在清人入主中原后,这位年轻的明末贵族子弟心中始终忿忿不平,这种郁积之气,在他的笔下就化作了残山剩水,“是真零碎山河颠倒树,不成图画更伤心”;化作了“白眼看青天”的单腿、方眼的怪鸟,以此表明自己对清王朝誓不妥协的态度。

《秋风纨扇图》

(4)赏画健心

自古以来,赏画就是一种高雅的享受,在这个过程中,赏画者的心与画所表达的意境产生深层的契合,使其进入一种“豁然开朗、心神领会、赏心怡情的境界”,从而“可以陶冶情操,养心健体”。

我国宋代词人秦观在《淮南集》中就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年,秦观得了肠胃病,久治不愈,心情烦闷,每况愈下。这时,一位姓高的朋友把唐代诗人王维作的山水画《辋川图》给他看,并嘱咐秦观常看。秦观就每天坚持看画数遍,渐渐地,他感觉好像离开了病榻,走进了那迷人的画境之中,呼吸到新鲜空气,聆听到婉转鸟鸣,神清气爽,心境开朗。几日后,食欲增加并最终恢复了健康。

这说明每天赏画能使人集中意识,控制心绪,摒除烦躁杂念,精神松驰,心绪畅快,从而改善和提高机体活力和抗病能力,使疾病自愈。

《辋川图》

我国历史上还有一则真实的故事是赏画健心治病的又一佐证。隋炀帝杨广沉湎于酒色,得了消渴病,口干舌燥,不思饮食。宫中御医按照常理,开了清热解毒壮阳生津之方,总不见好。屡请名医亦不奏效。炀帝为之暴怒,病情更加严重,连杀了三个民间医生,众御医更加心惊。大臣们不得不到民间寻访杏林高手,后来请到一代名医莫君赐进宫为隋炀帝治病。莫君赐为隋炀帝把脉诊断后,并不开药方,却在宫中画苑选了两幅图画呈上,请隋炀帝经常观赏,说皇上的病在赏画之后自然会好。虽然宫中群臣大惑不解,但还是遵照医嘱将两幅画挂于隋炀帝卧榻之处的墙壁上,让隋炀帝细细观赏。

这两幅画一幅名为《京都无处不染雪》,画中漫天飞雪,遍地冰雪,好一个气势磅礴晶莹彻透的冰雪乾坤,看得隋炀帝只觉一股清凉之气沁入肺腑,精神为之一振,仿佛身体内的积热一下子消退了;另一幅名为《梅熟季节满园春》,画面上满是饱满熟透的梅子,压得枝头低垂,看得隋炀帝顿感口中似有梅子的酸味,生津润喉,又因唾液分泌而仿佛缓解了一些口干舌燥之苦。隋炀帝看得入迷,不知不觉中恹恹无力的症状已有所减缓。自此以后,隋炀帝按照医生莫君赐的叮嘱,坚持每天反复细细品味这两幅画的深邃意境,渐渐将自身融入画中,品冰雪之清凉,尝青梅之酸楚,恹恹乏力昏昏欲睡的症状大有改观。于是,他不再一味卧床休养,开始有了食欲,也多了些床下活动,一个多月后,宫中御医们用尽滋补良药精心调理而不见起色的疾病基本消除,隋炀帝的身体就这样一天天好了起来。

赏画为什么能把药物不能治愈的疾病治好呢?这是因为精神愉悦和心理暗示对机体健康恢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与辅助作用。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状态与机体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上的愉悦、精神上的亢奋能够调节人体交感神经系统,直接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观赏美术作品作为一种审美活动,能使人产生艺术欣赏的快感,引导人进入乐观开朗的精神境界,促使人体内分泌系统维持正常工作。当然,赏画治病也不是万能的,即使有作用也可能极其有限,其作用的大小也因人而异、因病而异。首先,秦观、隋炀帝的疾病都并非绝症,也不是不可逆的器质性疾病,均未病入膏肓,只是稍微拖得久了些。其次,他们都懂得美术,有较强的艺术鉴赏能力,对艺术作品的意境能够深刻领悟。再次,可能他们都容易接受心理暗示,所以观赏图画才能起到如此神奇的治病作用。

3.传统中医学在绘画健心中的应用

无论在中国的文学史中还是医学史均有关于绘画健心治疗的医案,这些医案都有力地证明了绘画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神奇的作用。

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酷爱画竹,除了竹的风骨能表现他孤傲自赏、清高脱俗的精神追求之外,还因为画竹曾治愈过他的肝郁之症。郑板桥是一个博学多才、满腹经纶的学士,只因时运不济,官场昏暗,抱负终不得施展。又由于他性格孤傲,不会逢迎讨好,也不愿随波逐流,故生活十分清苦,加上他心忧天下,于是患了肝气郁结之症,时感胸闷不适、胁肋隐痛、胃口不佳、消化不良。眼看他一天天消瘦下去,家人请大夫来诊治,可他连大夫也不愿见。一日,郑板桥见窗外疾风下的竹子仍然枝节坚韧、不屈不挠,不觉触动了创作灵感,遂取过文房四宝,画下了一幅高雅坚韧的《风竹图》。然后,挂于庭中自叹,喜爱不已。从此,他天天画竹。过了些日子,板桥渐渐觉得胸膈宽松,胁肋隐痛慢慢消失,吃饭也有了胃口,气色也变得红润而有光泽。好友张衡来访,见板桥全无病态,诧异地问:“君用何回春之灵丹妙药挂”?板桥答道:“惟画竹耳,也不知何故。”张略懂医道,沉思片刻,顿悟道:‘肝藏血,主疏泄,汝怀才不遇,忧国忧民,日久而忧郁伤肝,肝不疏泄则肝气郁结,方有胸闷、叹息和肝脾不和之症状。然汝时常画竹,一来精神上有所寄托和转移,感情上得以宣泄;二来观竹画竹时常感受竹子疏畅的神姿,心情也随之开朗;三来运气作画也使肝气慢慢疏泄。这便是汝画竹解肝郁的道理之所在。”板桥听罢,深感好友言之有理。此后更是潜心画竹,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着中医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问世,以及七情致病学说的广泛应用,在各个医家的医案中有关绘画健心治病的记载越发丰富起来,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传统中医学的情志相胜法。情志相胜法主要理论依据为,人有七情,分属五脏,五脏及情志之间存在着五行制胜的原理。五行相胜相克:肝木志为怒,脾土志为思,肾水志为恐,心火志为喜,肺金志为悲,它们依次相胜相克,如环无端,即: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与《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均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悲伤肺,喜胜悲;恐伤肾,思胜恐。

《南史·刘王真传》载:南齐高帝第七子鄱阳王遇害后,鄱阳王妃追思成疾,饮食不进,百药无效。王妃胞兄吏部侍郎刘王真延请当时著名画家殷倩画一幅鄱阳王画像,让其妹聊寄哀思。殷倩默思良久,心病还须心药医,当用攻心之术,不几天就画了一幅鄱阳王与宠姬在镜前的调笑图送上。王妃一见此画,竟出人意料地从病榻上翻身坐起,怒形于色地说:“好色之徒,杀之何惜!”其病竟也不治而愈。一幅鄱阳王移倩别恋的调笑图,给王妃心理一个猛烈的刺激,用女人的妒恨生怒去冲淡并转化由爱而生的哀伤情绪,使王妃从爱之深,悲之切的哀思中解脱出来,从而使沉疴得愈。这种心理治疗方法就是中医心理学中的情志相胜法,即所谓的“思伤脾、怒胜思”,过度忧思势必脾气郁结,运化不力,纳谷不香,机体失养而患病,发怒可使气机运行,气机畅通,沉疴得愈。

无独有偶,《谐铎·妙画代医》中也记录有一则“妒妇见图恩爱休”的故事:“浮溪潘琬,字壁人,美仪容,有玉树临风之目。妻尹氏,美而妒。潘谨守绳墨,跬步不离闺阁。潘有别墅,在濂溪坊里,庭前海棠数珠,每当……花放,折归助妆,长短疏密适合。尹常执花昵潘而笑曰:‘此解语花也,劳卿手折益处斌媚矣。’由是封海棠曰花卿,而戏乎潘曰掌花御史。后潘以病瘠死,尹哭之悲,一日过别墅,适海棠盛开,尹凭栏凝睇,触绪萦怀,忽忽若迷,归而病殆。尹有族弟名慧生,善绘事,闻之曰:‘此心疾也,吾当以心药治之。’遂写海棠数几本,貌潘生科头其下,旁绘妖姬五六人,有拈花者,有嗅花者,有执花在手,乞潘生代为插鬓者,有狎坐膝头,戏以花瓣掷生面者。画毕,竟诣床头,询姊近状,尹流涕不言,慧生曰:‘昔姊丈在时,曾唤弟画行乐图一卷,恐姊见愤,久留弟处,今已埋骨泉下,谅姊见原,特归赵璧。’因出图授尹,尹谛视久之,面忽发赤,愤然作色曰:‘薄幸郎有是事耶?若是则死犹晚尔,吾何惜焉?’慧生佯劝而退。由是心疾渐解,不旬日,霍然竟愈,取其图投之于火,并督家人各持斧锯,前往别墅,尽伐去海棠之树。”

以上两个病例都使用的是“怒胜思”的做法,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一方面,可以说是五行相胜在情绪上的应用,另一方面,肝主疏泄,怒有助于肝气的升发,可以宣泄某些不良情绪的羁绊,重建心理上的平衡。临床上采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多故意忤逆患者的心意,或夺其所爱,或激其怒意,令其气结得以尽情宣泄。而患者之所以会忧思气结,多与其性格和一贯的处事方法有关,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患者往往是因为超我太强,本我受到强烈的抑制所致,而通过刺激使患者发怒就是让患者能将压抑的本我发泄出来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二)现代绘画心理学研究

艺术是人类心灵的一种形象化语言,绘画属于艺术的一种,国外将绘画治疗也称为艺术治疗。美国艺术治疗师协会(1980)对艺术治疗的定义是:通过艺术的非语言表达和沟通,使个人与环境内外取得平衡一致。绘画治疗就是以绘画这个非语言的工具为中介,将绘画者潜意识内压抑的情感冲动呈现出来,依此进行心理诊断与心理治疗。

1.绘画心理治疗的历史

1880年,意大利人罗伯斯(Lombroso)就开始在医院应用美术活动来舒解患者的心身障碍,1890年奥地利心理医生弗洛伊德(Freud)主张以意象和梦中的映象来做精神分析治疗,而荣格(Jung)鼓励患者用绘画的形式将自己的心象和梦记录下来。1920年,德国的精神科医生利卓(Rinzhorn)发现患者的绘画作品表达了其个人的心路历程,可以作为诊断病情发展的指标。1925年,罗兰姆(Nolam)和列维斯(Lewis)开始对神经官能症患者实施自由绘画治疗。1930年,马·劳伯格(Margaret Naumburg)建立了运用艺术表达作为治疗的模式,鼓励患者自由作画,并对其作品进行自由联想和解析。从此,艺术治疗成为精神医疗领域的一个专有名词。1950年,美国的美术教师艾·尤尔玛(Elinor Ulman)致力于残疾儿童的美术教育,发展用艺术治疗进行集体理念的教育,同时期的艾·科勒姆(Edith Kramer)在儿童艺术治疗的实践中提出了独特的观点,认为美术创作过程本身就具有治疗作用。20世纪50年代后期,(Vikor Lowenfeld)研究了儿童绘画与智力发展的关系,并以皮亚杰(Piaget)的儿童发展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绘画心理发展阶段学说”,奠定了美术疗法中绘画诠释的基础,开创了美术教育治疗的新模式。

1962年,尤尔玛(Naumburg Ulman)创立了《艺术治疗公报》;1969年,美国艺术治疗协会(AATA)成立。20世纪60年代,根据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治疗观点,美术疗法不仅成为心智残障者医疗的手段,而且成为一般人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的途径;20世纪70年代,克威克斯卡(Kwiakowska)将艺术治疗与家庭治疗相结合;里尔(Rhyne)则将完形治疗的技巧引入集体艺术治疗中,以激发成员的自我表达、自我知觉和集体互动。

2.绘画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

绘画心理治疗是以大脑两半球分工理论和心理投射理论为基础的。

Gazzaniga曾研究发现,人的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美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对精神分裂症侧化损害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右半球功能亢盛,表现为情感活动异常,主要是负性的情感体验。这说明左半球功能损害影响患者情绪机能。心理学家Ley认为“一个人不能用左半球的钥匙去开右半球的锁”。由此,同属右半球控制的绘画艺术活动可以影响和治疗患者的情绪机能障碍。

投射,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精神分析认为,投射是无意识主动表现自身的活动。艺术心理学认为,绘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工具,可以用非语言的象征性工具表达自我潜意识的内容。由此看来,绘画疗法可以说是心理投射的一种技术。

3.绘画心理治疗的作用机理

绘画作为情感表达的工具,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是将潜意识内容视觉化的过程。而且,在绘画过程中,个体可以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由此,绘画心理治疗师就可以依此来对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和治疗。

此外,绘画心理治疗大师Robin(1998)对绘画疗法的作用机制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他认为,人们的思维大多是视觉的,因此通过可视的绘画更有利于认识和解决问题;记忆可能是前语言的或者是禁锢的,人们的创伤可能被压抑,用语言无法提取,从而难于治疗;还有许多情绪体验的内容本身就是前语言的,不能用语言描述,也就无从治疗;阴暗面更容易通过绘画来表达,绘画本身是符号的和价值中立的,患者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问题,这种表达具有隐蔽性,不受社会道德标准等方面的约束;那些不被接受的思想、情感和冲动,如果能被个体所觉察和接受的话,个体才可能把毁灭性能量变成建设性能量;绘画心理治疗包括心理治疗与创造两个平行的过程,除了心理治疗之外,创造过程也为患者提供了一种看待自己所面临问题的新方式。比如,当个体面对伤痛无力改变时,绘画可以帮助人恢复受伤的心灵。

4.绘画心理治疗的临床应用与疗效

(1)绘画疗法的治疗形式

绘画疗法不受患者年龄、绘画水平的限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单个患者治疗,也可以进行集体治疗。如闰俊,崔玉华在一次集体绘画治疗中就发现,成员在展示和解释画的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心理状况,当其他成员提出对自己画的印象时,多会虚心接受和反思自己,有的甚至反思自己性格的特点和不足。同时,由于言谈的中心是以画为线索展开的,成员一般不会认为话题是针对自己的,从而使集体的交流变得流畅。

(2)绘画疗法的适应证

由于绘画心理治疗是用非语言的象征方式使患者表达出潜意识中的内容,患者很少感到被攻击,阻抗较小,易接受,目前绘画心理治疗的范围逐渐扩大。鉴于国外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综合征、情感障碍、酒精依赖、攻击性行为和学习困难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一些心理学人士尝试性地将绘画心理治疗应用于儿童心理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治疗、精神科的护理治疗、神经症的躯体化倾向诊断、家庭关系的研究以及海洛因依赖者心理康复等。

绘画治疗具有非语言沟通的特点,因而治疗对象广泛。一般认为绘画治疗主要适用于:不能说话或不想说话的患者,如孤独症、失聪、迟钝、大脑损伤、妄想;对言语治疗有阻抗的人或情况,如对谈话疗法有抵触情绪,而其他方法均无疗效的;怀疑自己口语能力的人和有情绪障碍、创伤等心理疾病患者。

(3)绘画疗法的疗效

十来年中,国外应用绘画作为心理干预的应用性研究有许多,其中发现,绘画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处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创伤问题,而且可以使心理障碍患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技能等得到提升。

Carolan的研究要求5名有情绪困扰的青春期少年使用绘画表达自我形象,结果发现,绘画有利于揭示青少年的情感和价值判断。Sing让经历家庭暴力的儿童通过绘画表达他们的情感和创伤,达到了治愈的目的。Logies应用绘画鼓励儿童对父母离异所导致的创伤性情感加以释放,引导儿童更好地集中在认知和社会发展上。Backos应用绘画心理治疗较好地处理了被强暴女性的创伤体验,使她们对身体自我意象和自我满意度得到了提高。Wiliams和Taylor对曾遭受身体和性侵害的监狱女犯人实施绘画心理干预,结果发现,干预提升了她们的自尊和自信,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并提高了创造力。Mcintyre对9~l2岁丧失亲人的儿童实施绘画干预,发现绘画心理治疗提供了丧失亲人后的一种平衡。Cameron和GaUagher分别对老年人由于老龄所致的丧失进行了研究和绘画心理干预,处理因顽疾和即将死亡所带来的无法回避的绝望感,使得他们能够平静地接受生活中的丧失。

绘画治疗促进自我完善与社交技能。Pagon应用绘画疗法帮助住院青少年处理他们内心的冲突,修正内心扭曲的自我感,促进了其同一性的形成。Keve采用自发绘画创作的方法,对面临家庭和发展问题的儿童进行干预,发现绘画疗法可缓解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表达焦虑,从而加强儿童的自我概念。Strazisar对有学习障碍的儿童实施个体和团体的绘画干预,发现儿童与同伴通过互动,发展了社交技巧,最终提高了自尊。Conway对无家可归的妇女实施绘画干预,结果发现,绘画可以促进自尊、自我意识的提升。Larew通过l8次团体绘画干预老年人的社交技巧,结果发现,艺术材料和方案刺激了老年人的社会化过程。

在国内,绘画治疗主要应用于儿童心理治疗和精神病患者的辅助治疗康复。在儿童心理治疗中,绘画可以帮助他们疏泄消极情感和内心冲突,修通儿童本我与自我的冲突;对特殊儿童进行绘画心理治疗可以使他们感到安全和舒适,而且有助于儿童很快地将心理问题表达出来,加快康复速度。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中,绘画既可以使精神病患者的病院生活变得充实,提高住院的生活质量,又可使他们从绘画作品中认识到自身能力,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得到满足感,达到疏泄情绪、消除自卑感和增进人际交往的目的。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绘画疗法是一种疗效确定的临床心理辅助疗法,在某些特殊人群的心理治疗方面,它有着其他疗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所要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相应的,罹患心理疾病的人数也日渐增加,这就对在心理学领域从事临床和理论研究的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一种心理疗法,绘画疗法有着自己的适应证和适应人群,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疗法,以绘画这个非语言的工具为中介,将绘画者潜意识内压抑的情感冲动呈现出来,可以说,绘画也是情绪的一种表达。本研究基于对大量绘画治疗文献的整理,通过回顾性调查,希望达到以下目的:

1.了解绘画爱好者的情绪特征;

2.了解绘画爱好习惯对情绪的影响;

3.探讨绘画健心作用的机制;

4.探讨适合绘画疗法的人群心理特征。

(二)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是:

1.运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求证古代文献中的绘画疗法理论;

2.有助于推广绘画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

3.有助于了解适合绘画疗法的人群心理特征,有利于绘画疗法的辨证施治,因人施教。

第二部分 绘画爱好对个体情绪影响的研究调查

一、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量表测量法、问卷调查法、个案访谈法以及统计分析法等综合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要求填写《世界卫生组织情绪量表》以及笔者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在填写量表和问卷之前,由调查人员向研究对象讲述填写的要求,全部量表和问卷均采用不计名方式,目的是减轻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压力,以期得到较为真实的数据资料。

对所有回收的量表和问卷经检查合格后进行编号,将资料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1.5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两样本间T检验、Ridit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

(二)研究工具

1.世界卫生组织情绪量表

量表为自评量表,采用多级评分,在每一情绪表现后列有:没有、偶尔有、时有时无、经常有,总是有5种选择(相应的评分为0、1、2、3、4),由受测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种作答。

量表设65题,包括紧张—焦虑、抑郁—沮丧、愤怒—敌意、有力—好动、疲劳—惰性、困惑—迷茫和干扰项共七个分项目。此量表采用1~5级评分方法,除54题按反向记分外,其余题均按正向记分。评价分数除有力—好动和干扰项分数越高越好外,其余五个分项得分越高说明情绪状态越差。

2.自编调查问卷

自编调查问卷共包括16个题目,主要用于完成对绘画爱好者的界定问题,并对绘画爱好者选择绘画的目的、影响因素、效果等问题进行询问。为了便于统计分析,此问卷采取封闭式问答。在封闭式问题中,既包括结构性强的问题,如“您现在是否坚持练习绘画?——①是②否”,也包括中等结构的问题,如“您认为自己对绘画的喜好程度:——①不喜欢②有点喜欢③比较喜欢④很喜欢”等。

(三)研究对象

将本研究对象分为绘画组和对照组。

1.绘画组

走访广州美术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学校,随机抽取有绘画经历者作为首选绘画组人群。

筛选条件是根据自编问卷中的四个题目来确定,它们分别是:

(1)您平时有何爱好:(可多选)

①绘画□②书法□③音乐□④阅读□

⑤运动□⑥其它(请自填)

(2)您现在是否坚持画画?

①是□②否□

(3)您现在画画的频率是:

①只是欣赏画画,从不画画□②每周画画1~2次□

③每周画画3~5次□④几乎天天都会画画□

⑤其它

(4)您认为自己对绘画的喜好程度:

①不喜欢□②有点喜欢□③比较喜欢□④很喜欢□

第1题包括答案①者,第2题选择①者,第3题不选择①者,第4题选择③或④者,可入选为绘画组。

2.对照组

按照绘画组人群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构成从广州美术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单位中随机抽取无绘画爱好者作为对照组。

(四)问卷回收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共236份,回收有效问卷227份,有效回收率96.2%。男性114人(占50.22%),女性113人(占49.78%),男女之比为1:0.99;年龄18~30岁,平均年龄20.19±1.23.其中绘画爱好组男性62人(占50.00%),女性62人(占50.00%),年龄18~30岁,平均年龄(20.49±1.22)岁;对照组男性52人(占50.50%),女性51人(占49.50%),年龄18~22岁,平均年龄(19.82±1.153)岁。

二、结果与讨论

(一)自编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自编调查问卷主要用以完成对绘画爱好者的界定问题,并对绘画爱好者选择练习绘画的目的、影响因素、效果等问题进行询问,以下是数据统计的结果与分析:

1.练习绘画的目的

该题为多项选择题,124个被调查对象中,选择“为了消磨时间”者,共11人,占总数的8.87%;选择“为了调节心情”者,共61人,占总数的49.19%;选择“为了成名”者,共6人,占总数的4.83%;选择“为了寻找一种精神寄托”者,共43人,占34.68%;选择“为了提高专业技能”共65人,占总数的52.41%;选择“其他”者,共21人,占总数的16.93%。总结选择“其他”目的者,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1)兴趣使然(2)喜欢(3)陶冶情操(4)修身养性。

由调查结果可见,大多数人练习绘画,并非出于无聊,也不是为了名利,主要目的则是调节心情、寻找精神寄托以及提高专业技能。绘画练习的过程中,画画者可以任意挥洒,笔墨纵横,使自己的思想感情随着笔墨的张驰起伏而表现出来,这时画画者的注意力就集中于画的神韵,从而使其从当下所处的情绪状态解脱出来,进入忘我的境地,起到对心情的调节作用。这一点可以与问卷中后面的一个题目相对,当问及“练习绘画对调节您的情绪”时,有45.9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有些作用,有51.61%的人认为有较大或很大作用,由此也可以看出绘画对调节情绪的普遍性。绘画中蕴涵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通过练习绘画,使画画者找到了自己的情感归宿,因而有了精神上的寄托。“其他”的目的也多数是调节身心,修养个性。

2.练习绘画对提升自信心的作用

在124个被调查对象中,只有7人选择“没有作用”,占5.65%;有53人选择“有些作用”,占42.74%;有64人选择有较大或很大作用,占51.61%。由此可见,绘画练习对于提高个体的自信心具有一定作用。画画者经过周密的构思完成一幅作品,当他看到自己的绘画成果时,具有一种立即回馈的效果,从而有助于画画者成就感的获得以及自我概念的增进。另外,如果画画者的作品被拿去参展或获奖,这无疑就是对他劳动成果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积极的鼓励,因而有助于自信心的提高。

3.练习绘画的心理体验

关于绘画的心理体验,我们访谈了一些绘画爱好者,总结了被调查者的回答,他们练习绘画的心理体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练习绘画可以调节心情。广州中医药大学的谢同学说:“心烦时画画可以使心平静下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何同学说:“当画工笔画时,会让我的心情变得平静,使自己真正做到‘淡泊而明志,宁静以致远’。”

(2)练习绘画可以增强个体的意志力、自信心,使个体获得成就感。广州美术学院的翟同学说:“画一幅自己得意的画一般需要一两个小时,这样锻炼了我的意志力,同时也坚定了自信心,当自己的画被别人肯定时又很有成就感。”

(3)绘画的过程可以使人体会到一种愉悦的感觉。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的闫同学说:“绘画对我来讲是一种情绪的表达,绘画使我的感情得到了宣泄,画完后心情特别舒畅。”

(4)绘画爱好给人以精神寄托。许多人在绘画练习的过程中寻找到了精神寄托。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钟同学说:“自从进了绘画协会,学到了不少绘画知识,充实了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悦了情志,提高了生活和学习质量。”

(5)绘画爱好能促进人际交往,对工作有很大帮助。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何同学说:“因为自己有绘画爱好,就有了与其他专业甚至外校绘画爱好者交流的机会,从而促进了自己与他人的人际交往。而且,自己比其他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学生会、学生社团锻炼。”

(二)绘画爱好对个体情绪的影响

1.绘画组与对照组各维度得分情况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紧张—焦虑、困惑—迷茫两种情绪,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情绪比较的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一结果表明,绘画组在调节紧张—焦虑、困惑—迷茫两种情绪上优于对照组。

(1)差异有显著性的维度各项目得分情况比较

①紧张—焦虑维度各项目得分情况比较

两组在第2、10、26题上差异显著。第2题是“紧张感”,了解的是个体做事情时的紧张度;第10题是“三心二意”,了解的是个体做事情时的专注度;第26题是“心神不定”,了解的是个体心境的稳定性。也就是说,爱好绘画的人比普通者在做事情时比较镇定、专注,而且心情能保持长时间的稳定。

②困惑—迷茫维度各项目得分情况比较

两组在28题上差异极显著,在50题、54题上差异显著。第28题是“不专心”,了解的是个体做事情时的专心度;第50题是“困惑感”,了解的是个体做事情时的困惑度;第54题是“办事有效率”,了解的是个体做事情的效率高低。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绘画爱好组在困惑—迷茫维度上的得分比对照组低,绘画爱好者做事更专心,对所做事情有明确方向,较少困惑,做事情时效率也较高。

(2)绘画组与对照组各维度得分情况分析

情绪是个体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自觉的身心状态。众所周知,情绪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烈的因素之一,强烈的负性情绪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当大学生的情绪处于良好状态时,身体各器官功能协调,有益于身心健康。而绘画是抒发和宣泄不良情绪的有效方式。清·王昱在《东庄论画》中曾言:“学画所以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

世界卫生组织情绪量表将情绪分为紧张—焦虑、抑郁—沮丧、愤怒—敌意、有力—好动、疲劳—惰性和困惑—迷茫六个维度,由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绘画爱好组与对照组在对情绪的调节上差异显著,其中,在控制紧张—焦虑,减少困惑—迷茫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绘画可以使人心情放松。明·洪应明在所著的《菜根谭》中曾言:“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土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渐消。”绘画还可以使画者有明确的目标、方向,胸有成竹。清·石涛在《题画跋》中曾言:“写画,凡未落笔,先以神会。”意思是说,作画前要先领会对象的内在精神。唐·王维在《画学秘诀》中进一步说明:“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即做事要胸有成竹,画水墨山水更不例外。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中也说过:“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下笔前先要立意,方能做到画有尽而意无穷。由于绘画者在绘画练习中已养成了做事前先了解目标,胸有成竹去完成任务的习惯,所以就很少困惑、迷茫。可见,绘画在个体的情绪调节上确实有一定作用。

2.不同学校绘画组与对照组各种情绪类型比较

(1)广州中医药大学绘画组与对照组各种情绪类型得分的比较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绘画组与对照组在愤怒—敌意、有力—好动、疲劳—惰性维度上差异显著,在紧张—焦虑、抑郁—沮丧、困惑—迷茫维度上差异极显著。广州中医药大学没有艺术专业的学生,而作为绘画组调查对象的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绘画协会的同学以及其他爱好绘画的同学。从结果可以看出,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绘画组在六个维度的情绪控制调节上均优于对照组。

(2)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绘画组与对照组各种情绪类型得分的比较

(3)广州美术学院绘画组与对照组各种情绪类型得分的比较

(4)不同学校绘画组与对照组各种情绪类型比较分析

通过对广州美术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各种情绪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这两所学校中,绘画组与对照组在这六种情绪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但对广州中医药绘画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却发现具有显著差异。

为何不同学校绘画组与对照组比较的结果差别如此之大?我们认为也许跟绘画组的其他性质有关。在所有调查对象中,广州美术学院的绘画爱好者是该校艺术专业的本科生,是专业的绘画爱好者;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的绘画爱好者是该校艺术系本科生,也是专业的绘画爱好者;而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绘画爱好者则是绘画协会的本科生,是非专业的绘画爱好者。专业与非专业的绘画爱好对情绪的影响可能有区别。绘画时专业的绘画爱好者会比非专业的绘画爱好者投入更多的精力,这样他们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专业作品。然而,“过则必反”,投入太多的精力绘画很可能会影响画者的情绪,以致影响心理健康。众所周知,著名的画家凡高、毕加索都是精神病患者,还有俄罗斯画家伊萨克·列维坦也是个躁狂抑郁症精神病患者。

由以上结果可以得出,绘画并不是时时都起正面作用,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拿来感动心灵的东西可好可坏,可以强化心灵,把人引到最高尚的方向,也可以弱化心灵,把人引到最淫荡最自私的情欲。”

3.其他性质的绘画爱好组之间情绪各项得分比较

在绘画爱好组中,不同性别间各种情绪类型比较差异不显著;不同画龄学生各种情绪类型比较差异不显著;擅长画画的类型间各种情绪类型比较差异也不显著。这个结果提示,在我们以后利用绘画做大学生情绪调节时,可以不受性别、坚持绘画时间以及绘画种类的影响,即只要大学生学绘画,都会对情绪有一定的帮助。

第三部分 绘画健心机制的分析

通过前面的文献研究以及调查研究,可以看到,绘画练习对于调整绘画者的情绪、促进绘画者的心理健康确实有着积极的作用,那么,绘画是如何实现健心作用的呢?下面就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绘画语言可以表现人的心理过程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有一句名言:“艺术是一个独立的话语的宇宙”。艺术家把他的思维更直接地体现在他的作品里面,他的思维与他正在创造的东西非常接近,以至于与其融为一体,这就是一种语言状态。

绘画作为一种艺术,也有自己的语言,线条、色彩和构图就是绘画艺术的特殊语言,是作品反映现实、表现情感与思想的基本手段。绘画线条的形状和走向、色彩和构图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情感特征和象征意义。一般说来,水平线给人以开阔和宁静的感觉,垂直线给人以挺拔、坚定和庄严的感觉,斜线则给人以倾倒和危机的感觉,上升线可以表现欢愉,下降线表现忧郁,有规律的曲线给人以节奏、流动、柔和的感觉,折线则给人以事物变化、曲折、前进的方向感。色彩与人的情感、社会心理意义和文化象征意义之间具有历史和文化心理上的联系。如红色具有警醒意识,激励意志,提升生命力的作用。黄色象征阳光、温暖、快乐及其赋予生命的力量,父性的象征。若喜好暗黄,则可能象征对父亲有负面的依恋之情,或在权威的困境下度日如年。蓝色代表着“高度与深度”的意义,经常用来表达女性及诸如同情心、忠诚、无尽的爱等女性特质,因此,蓝色使人感到镇静和舒缓。蓝色也是水和潜意识的适当象征,而水是洗礼仪式的元素,洗礼是人格再生或转变的象征。蓝色也隐含了危险重重、深不可测、骇人惊恐的特征。绿色代表和平希望,象征着新生、成长、蓬勃、充满生机的春天。紫红色常象征着活力、兴奋或不安的情绪,紫红色的正面象征意义有激励、专注与活泼;负面意义有性急暴躁、自私任性、过度情绪化而精神不集中等。

中国书画本出一源,“有书无以见其形,有画不能见其言。存形莫善于画,载言莫善于书;书画异名,而一揆也”(韩拙《山水纯全集序》)。绘画以书写的笔法完成,通过提、按、转、折等变化,以及干、湿、浓、淡等墨色的节奏、韵律,反映画家的个人审美情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曾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此说就不仅强调了用笔用线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道出了线条非只限于表现物质的质感、结构,还可以表现出超越技法之外的东西,可以把画家的情感、气质发于笔端,融于线条。

绘画语言既然可以表达他的心理过程,那么画者就可以利用绘画将自己的消极情感和内心冲突表达出来,这样就可以达到减轻或消除其心理压力的作用,从而调节了自己的情绪。一般情况下,个体多用有力的笔触、较粗的笔画,强迫的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愤怒;用轻柔的笔触、均匀的线条、柔和的色彩来表达内心的平静。

二、绘画练习可以使主体自我重构

绘画是一个隐秘的倾诉过程,面对着白纸,画者进入一种审美状态,达到一种忘却功利的目的和对世俗约束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是一种高度的注意状态。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按照注意过程是否需要意志的努力,可以将其划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绘画练习中的注意过程是从随意注意到随意后注意的过程。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画者练习绘画有种种目的,比如,调节心情,寻找一种精神寄托,或者提高专业技能,画者为了一定目的练习绘画,那么绘画练习中的注意就是随意注意。

绘画练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持续注意的过程,根据神经生理学的观点,“注意神经元”存在于边缘系统中,这些神经元对已经习惯了的刺激不会做出反应,它们只会对刺激的每一个变化做出反应。因此,绘画之所以引起画者的持续注意,关键在于绘画的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刺激,而这种持续不断的新刺激正是由于绘画工具——毛笔所造就的。毛笔既柔软又富有弹性,蔡邕在其《九势》中提到:“惟笔软则毫厘锋颖之间,顿挫之,郁屈之,周而折之,抑而出之,垂而缩之,往而复之,逆而顺之,下而上之,袭而掩之,盘旋之,踊跃之,沥之使之入,衄之使之凝,染之如穿,挥之如扫,注之趯之,擢之指之,挥之掉之,提之拂之,空中坠之,架虚抢之,穷深掣之,收而纵之,蛰而伸之,淋之浸淫之使之茂,卷之蹙之,雕而琢之使之密,覆之削之使之莹,鼓之舞之使之奇。”正是毛笔的这些特性,在绘画上创造出了工笔、写意、勾勒、没骨、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以勾皴点染、干湿浓淡、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向等去描写对象,加上运用多种色彩,使得绘画过程变化万千。画者在这种无穷变化中,体验到了丰富的知觉和认识层面的变化,这时的注意已自动地由随意注意过渡到随意后注意,画者就自然而然地完全沉浸在绘画的无穷变化中。

“夫画者,从于心也”,绘画的一切体验与表现过程皆归属于画者心灵与情感活动的范畴。“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画不违心用”。绘画的过程也是自我与本我交谈的过程,通过绘画,画者进一步了解来自本我的欲求,澄清自我与本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并试着放弃旧有的不合理的防御行为,学习新的合理的防御行为,这就是主体心理结构的自我重新建构。

三、绘画练习可以产生美感

“绘画之事……足以启人之高致,发人之浩气。”(明·汪珂玉《跋画》)说的是绘画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当画者完全溶入到艺术的境界时,会产生美感。

美感是情感中的一种,蔡元培先生曾说:“一切美皆足以破人之见,去利得失之计较,则其所以陶养心灵,使之日进于高尚者,固已足矣。”在美的享受中,画者体会到了一种超脱的自由。黑格尔在《美学》中曾指出“自由是心灵的最高的定性。”“有了自由,一切欠缺和不幸就消除了,主体也就和世界和解了,在世界里得到了满足,一切对立和矛盾也就已解决了。”“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和加以利用。”黑格尔认为,艺术是一个“自由”“满足”的境界,一个人一旦进入了艺术的境界,“作为情感,也就是享受神福;作为思想,这就是领悟”。根据审美心理学理论,美感具有无功利的情感愉悦性。审美经验的愉快,不是由于对象的存在及其实用价值和目的满足主体的感性欲念,符合主体的道德观念而产生的,而是以其形式诉诸审美能力,满足审美需要而产生的,因而是无实用功利的。以绘画为例,真正的爱好者并非是为了获得某种快速的实用价值而去练习绘画的,相反,练习绘画的过程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它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意志。另外,说审美无功利并不等于说审美无任何功利。杨恩寰在《审美心理学》中这样说明审美功利:“审美功利不是实用的,它不是纯粹感性的功利,也不是纯粹理性的功利,而是排除感性强制与理性强制的那种自由愉快,它给人以自由,陶冶性情,使人性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审美功利。”联系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审美的功利就在于个体的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绘画创作是审美情感的一种表现,作为一门艺术,绘画爱好者在绘画中获得的最大功利也就是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创造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在这个理论中,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决定人类的动机和行为,甚至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需要可以划分为诸多高低不同的层次,这个需要层次由底到高的排列顺序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的审美需求排列在仅次于“自我实现”的崇高位置上,在马斯洛看来,审美需要也是一种高级需求。按照马斯洛的说法,越是高级的需要,越能产生更大的精神价值,越能产生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越能朝着健康的人格发展。在感受到自我实现的过程中,画者会产生高峰体验。马斯洛描述“高峰体验”是人生中一种神奇的时刻:最快乐的时刻,最着迷的时刻,最销魂的时刻,同时也是一个人最成熟的时刻,最个体化的时刻,最完美的时刻,最富有人性的时刻,“一句话,最健康的时刻”。接着,马斯洛对“高峰体验”进行进一步的心理分析,发现:这一人生最健康、最有价值的时刻,并不总是一种“激昂”、“亢奋”、“勇敢”、“坚强”、“进取”、“扩张”的状态,相反,它在很多时候体现为“平和”、“宁静”、“顺从”、“谦让”、“隐退”、“淡泊”、“守护”、“依附”等,体现为一种“返璞归真”的愿望,一种渴望“羽化”、“圆寂”的倾向;另外,“高峰体验状态”并不完全是一种“理智清明”、“心启聪慧”的状态,更和那种“算计”、“世故”、“功利”的心态无缘,反而更经常地呈现出“神秘”、“混沌”、“陶醉”、“不自觉”的状态,有时甚至表现为时间、空间上定向能力的丧失,进入一种“禅定”的境界。画者在达到这种境界时,所感受的正是一种宁静、平和的愉快,在流连忘返、沉迷陶醉中,画者的情绪愉快,达到了心悟的境界。

以上内容说明,绘画对画者的情绪有着很好的调节作用,良好的情绪不仅能使人精神振奋,提高效率,而且对身心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就是绘画健心作用的机理之所在。

结语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大国,其五千年的文化背景可使心理学研究从中汲取大量有益的文化启迪。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之一,绘画的价值并不仅仅停留在艺术的层面上。绘画的运笔操作以及绘画语言体现了画者的种种心理特征和状态。因此,绘画中蕴涵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对它的研究将有利于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和发展。

本课题从心理学的角度,采用文献研究、量表和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统计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首先就古代对绘画健心作用的认识以及现代绘画心理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然后以227名被调查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情绪量表和自编调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考察了绘画爱好对情绪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绘画爱好对个体的情绪影响有着显著作用。绘画爱好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紧张—焦虑、困惑—迷茫维度上得分明显偏低。其中,从绘画爱好组所在的学校比较,非艺术专业的绘画爱好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紧张—焦虑、抑郁—沮丧、愤怒—敌意、困惑—迷茫维度上得分明显偏低,在有力—好动维度上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同时,本课题还研究了绘画爱好组在不同性别、绘画时间长短、擅长绘画的类型与情绪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绘画爱好组中,不同性别间各种情绪类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不同画龄的学生各种情绪类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擅长绘画的类型间各种情绪类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这个研究结果提示:在我们以后利用绘画做大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时,可以不受性别、坚持绘画时间以及绘画种类的影响,即只要大学生学绘画,都会对情绪有一定的帮助。

本研究还进一步对绘画的健心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绘画语言可以表达画者的心理过程,画者可以利用绘画将自己的消极情感和内心冲突表达出来,这样就可以达到减轻或消除其心理压力的作用,从而调节了自己的情绪;绘画练习过程中,对于画者的思维、认知、意志力等都是一个锻炼的过程,绘画上的工笔、写意、勾勒、没骨、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无不渗透了丰富和深刻的辨证法,绘画的过程也是自我与本我交谈的过程,这对于画者的自我重构起到了巨大作用;画者在绘画练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深层的美感,在这种无功利的愉悦中达到高峰体验。所有这些,都对于画者的情绪有很好的影响,而良好的情绪不仅能使人精神振奋,提高效率,而且对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就是绘画健心作用的机理所在。

本研究弥补了关于大学生绘画爱好对个体情绪影响方面研究的不足,又客观地评价了绘画对身心健康的作用,这对于充实绘画心理治疗的理论根基具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期望在将来的基础性研究中,具体分析不同年龄段的画者在绘画时对个体情绪的影响,并加强临床实证研究,以求发展出针对不同年龄段出现不同心理问题患者的不同绘画心理治疗方法。

同类推荐
  • 情绪波动与健康

    情绪波动与健康

    本书从情绪调节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情绪波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保持正面情绪的处事方法;影响情绪的主要因素;情绪波动与自我调节;调节情绪的奇方妙法等六个方面,对情绪波动与健康的关系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和阐述,旨在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情绪波动对健康的危害,并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一些方法。
  • 吃对食物,养好肠胃

    吃对食物,养好肠胃

    "胃胀、胃痛、腹泻、消化不良……不管什么肠胃病,都要从最基本的饮食调理开始。这是一本保养肠胃的食疗书,针对肠胃特点及常见肠胃病的临床表现,特别推荐了80种上好的养胃食材以及相应的养胃菜谱;每道菜谱都配有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观看每道菜谱的烹饪细节并掌握其营养搭配特点,一目了然、方便实用。"
  • 老少皆宜的运动处方

    老少皆宜的运动处方

    该书分4章,分别介绍了运动处方的基本概念和内容,适合青少年健身的运动处方,中老年的运动处方以及防病治病的运动处方等内容。
  • 不生病的活法

    不生病的活法

    全书立足于生活,采取多角度、全方位的方式,介绍了生活中一些极为实用而又易被人们忽视的养生方法。书中的方法不但涉及到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的养生重点,也考虑到了普通大众的经济状况,这些方法都是以中医理论为先导,以实际效果为基础,并经过实践的验证总结出来的,因此,对科学养生具有指导意义。 全书立足于生活,采取多角度、全方位的方式,介绍了生活中一些极为实用而又易被人们忽视的养生方法。书中的方法不但涉及到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的养生重点,也考虑到了普通大众的经济状况,这些方法都是以中医理论为先导,以实际效果为基础,并经过实践的验证总结出来的,因此,对科学养生具有指导意义。
  • 轻松减肥生活宜忌

    轻松减肥生活宜忌

    本书共分六个部分,包括减肥瘦身理论、饮食、运动、心理、起居、药物、按摩、针灸等减肥方法。
热门推荐
  • 她不懂爱情

    她不懂爱情

    她不懂爱情,她是名副其实的宅女,看过很多韩剧,看过很多言情小说,也因为电视剧里的动人情节哭过不止一回,但她却仍不懂爱情。遇见了他,她学会了暗恋,于是,她会因此失眠,会因此羞涩,会因此失落,会因此伤心。。。开始奢求。他,一个白净开朗的普通大男生,偶然发觉女神的好朋友竟然暗恋自己,明明努力避开,却不料频频相遇,好感度也在不断上升,终于体会到自己喜欢他的心愿,可是就在自己赤果果表达自己情意时,她为什么开始躲避他的眼神?如果理由是她不懂爱情,那就由他来教好了!
  • 十命图

    十命图

    文明发展的过程,即是生命进化的过程。但是,当最强大的文明都无法找到前路的时候。陈硕,一个普通的考古研究生,在一次营救自己导师的过程中,参与进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事件,直至揭示了宇宙终极的隐秘
  • 尧尧无期,爱在咫尺

    尧尧无期,爱在咫尺

    也许最浪漫的事,就是在你不认识他时,他已默默爱上了你,在你遇见他时,他正慢慢打动着你,在你爱上他时,他已深爱你入骨髓……
  • 重生之夏日香气

    重生之夏日香气

    夏宁睿在步入中年的时候便觉得人生了无生趣,太监在一旁提醒他,“陛下,该上朝了。”然后他懒懒的从龙榻上起身,回想当初,二哥想要皇位应该给他。年幼的时候和老管家单独住在小风筝家隔壁那时候每天都很快乐,可惜那丫头太疯后来听说因为逃婚把自己玩儿死了,害得他下旨杀了一大堆人,好可惜,有点想她。手握天下大权的皇帝陛下每天都在想,什么刺激都受过了,哪天我真应该去死一死。然后,他重生了。
  • 舞倾城

    舞倾城

    她,淡然,清冷,却又狂傲。他,出尘,淡漠,对着她却有着妖孽腹黑的一面,他妖娆俊美,他,冷酷高傲,他还有他,怎都为她而倾到。搞什么东东,想她颜初尘,不就是漂亮点嘛,要不就是厉害点嘛,有必要一个个追着她跑?如果你希望有一个冷酷但偏偏对你很温柔的男神,那你一定要关注此文,如果你想有一个完美的爱情更要关注此文,因为,1……
  • 二十四节气养生食谱

    二十四节气养生食谱

    本书分为春季篇、夏季篇、秋季篇、冬季篇,介绍了各个季节的养生之道和食谱。
  • 翀上云霄

    翀上云霄

    一步步攀爬,不同以往的孤独一人,伙伴的陪伴也能使我变的更为强大,不仅仅是为了守护,更是为了追寻力量,我的名字终将响彻天际,直上云霄!
  • 拿破仑的煽动口才

    拿破仑的煽动口才

    本书依据拿破仑的生平资料突出描述了他杰出的演说、鼓动的口才,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拿破仑作为19世纪最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的卓越领导能力。
  • 梦游人

    梦游人

    因为多年的噩梦缠绕,凌曦决定去寻找梦中的那个悬崖,可是在寻找的途中,却被重重鬼事缠绕。到底是无法逃脱的梦靥,还是事先策划好的阴谋。
  • 你用情深,引我入牢

    你用情深,引我入牢

    订婚前一天,同父同母的亲妹妹带着她前任私奔了!说什么肥水不流外人田!宿醉一夜,醒来,某男却冷魅的说道:我会对你负责。世界太小,这个男人是他前任的哥哥,她心想,确实,肥水不流外人田!于是,柳童童果断跟某男扯证!小剧场:“墨……墨少,刚才看见太太……去……妇产科了。”秘书唯唯诺诺地说。“嗯,该检查检查了,最近都不在状态!”某男翘着二郎腿,看着报纸,无所谓地说道。“不是……我好像听说到什么……”秘书迟疑了下:“好像说怀孕了……”秘书的话还没有落下尾音,只觉得一阵风吹过,再看时……办公椅上早已经没有了他们狂霸拽的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