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66100000017

第17章 华南区

华南区包括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土地面积3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9%,2008年人口17024.9万,其中台湾2303.7万,香港699万,澳门54.9万。本区山地丘陵占优势,地处东南沿海,背靠大陆腹地,面向太平洋,濒临东海和南海。绵长的海岸线,众多优良的港口,使得本区对外联系便捷,成为中国对外重要窗口之一。

本区主要经济中心:福州、广州、深圳、海口、台北、基隆、香港和澳门等。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资源

一、土地资源

华南区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福建山地丘陵面积达80%以上。一般低山丘陵海拔在50米以下,1000米以上的山地主要分布在闽西、粤北及琼中,台湾中部山地在3000米以上。区内较大的平原有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福州平原、漳州平原、兴化平原和台湾西部平原等。

由于山多平地少,耕地面积少,闽、粤、琼三省人均耕地只有0.042公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尖锐,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这一矛盾将更加突出。耕地急剧减少的原因包括开发区占用,城建规模过大,房地产开发用地规模过大,农业结构调整以及部分弃耕等。

二、气候资源

华南区大部分地处亚热带、热带,夏长冬暖,热量丰富。1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台湾南部、海南、南海诸岛等地均超过15℃。全年日平均气温≥10℃的天数都超过300天,东部沿海可达到350天以上。华南大部分地方不存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时段,只有偏北或地势偏高的某些地方可以出现,但延续时间较短。

华南地区四季交替不明显,其主要特征是没有真正的冬季。一年之中除夏季之外就是秋季与春季相接。南部地区,4月下旬即进入夏季,11月初方有秋意。海南岛和台湾南部,3~11月均为夏季,终年炎热。只有雨天稍有凉意,有“四时皆为夏,一雨便成秋”之谚。夏长冬暖的气候特征为热带植物生长和发展热带作物与三熟制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华南地区濒临太平洋,深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降水丰沛,多数地区年降水量1400~2000毫米,是全国雨量最丰沛的区域。台湾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约5000~6000毫米。1912年8409毫米的降雨量是全国最高纪录,被称为全国的“雨极”。

区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匀。在地区分布上:沿海、岛屿少于内陆,平原少于山地,背风坡少于迎风坡,台风活动频繁地方降水充沛。在时间分配上:除了台湾东北部为冷季多雨外,大部分地方70%~80%的降水量集中于夏季5~10月。华南大陆东部,4~5月即已骤雨频繁,6月为降水高峰。降水类型多以台风雨和暴雨为主。

东南区沿海受台风影响时间最长,每年5~11月是台风活动最频繁的时间,可称为台风季节。袭击中国的台风,80%是在东南沿海登陆。台风给本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台风强弱与集中程度,直接影响了区内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尤其是干旱的夏季,台风雨有利于缓和旱情。由于台风多以暴风骤雨形式出现,台风过境时常常产生较大程度的水灾风灾天气,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影响。

三、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丰富多样。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为生物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由于生长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差异,本区植物区系呈现南北方向变化,即热带成分自南向北减少,北部南亚热带植被上层优势种中掺有不少中亚热带甚至暖温带成分。据调查,本区植物种类达8000多种,是中国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在植物类型中,以热带、亚热带科属为主,其中热带科属占60%以上,野生植物有1000多种。包括山芋、槟榔等淀粉植物200多种,木棉、野菠萝、黄藤等纤维植物300多种,山枇杷、樟等油脂植物160多种,砂仁、巴戟、黄精、首乌等药用植物800多种。

森林覆盖率高。全区森林覆盖率为43.4%,为全国平均数的3倍,居全国之首。其中台湾、福建两省森林覆盖率分别为55.08%和50.60%,位居全国前二位。人均林地面积0.16公顷,高出全国人均0.11公顷的水平。本区是中国重要的热带森林宝库,也是中国木材生产的重要基地。海南、台湾两省特有树种分别在500种和200种以上,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树种有柚木、檀树、杉木、马尾松等。

此外,区内野生动物种类也很丰富,生活着许多珍稀濒危动物,如华南虎、黑长臂猿、坡鹿、懒猴、叶猴、台湾猴等。

四、水资源

本区降水丰沛,水资源丰富,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654亿立方米,占全国多年平均降水量的10.75%,是全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河水补给形式以雨水补给为主。区内水资源的主要特点: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水量较多,西部地区水量较少。降水和径流的时空分配不均匀,洪涝和干旱经常威胁农业生产。有些岛屿淡水资源奇缺,成为发展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制约因素。

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小,但季节变化大。沿海地区降水年内分配完全受季风的控制。每年3~5月,夏季风带来前汛期的降雨。夏秋季受台风等影响,降水量增加,为主汛期,一般4~8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55%~70%。

五、海洋资源

华南区海域包括南海全部、东海一部分以及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域。海域面积占全国海域面积的78%。大陆海岸线长约9360千米,居全国首位。

海洋中岛屿类型众多,既有全国面积最大的台湾岛,又有仅露出海面的沙岛和小礁滩。不仅有构造复杂的大陆岛,而且还有许多构造单一的珊瑚岛、沙岛。岛屿岸线长约8080千米,这些岛屿在本区乃至全国都有重要的经济、国防意义。

福建、广东、海南三省沿海滩涂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12%。浅海滩涂可养殖面积约有4万平方千米,目前开发利用率约15%,开发潜力很大。

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南海属热带海域,水温、盐度都很高,年变化较小,海洋生物多属暖水性质,加以岛、礁、滩众多,是海洋鱼类栖息、繁殖的优良场所。据统计,南海水域生活着800多种鱼类,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40多种,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海洋水产品基地。

六、矿产资源

华南地区能源、原材料短缺。在金属矿产中,本区除硫铁矿、锰矿等有一定储量外,其他矿种较少。铁矿主要分布在海南岛,海南岛滨海砂矿是中国滨海钛砂矿资源的集中分布区,已发现大型铁砂储量2000多万吨,已建成中国最大型的钛砂矿开采基地。滨海玻璃砂矿储量也极其丰富,已查明有八所、兴隆、铺前、龙马4个大型矿,邻近海岸带的石碌铁矿,含铁量高达68%,为国内优质大型铁矿。

在非金属矿产中,煤炭资源贫乏,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珠江口盆地和南海海域。据有关专家估计,东海、南海的石油、天然气开发前景良好。珠江口盆地已发现油气田,其中,已探明含油构造20多个,估计地质储量达数十亿吨。南海海域石油、天然气资源远景储量大,近期的勘探主要集中在沿海南岛的近海。已探明海南莺歌海盆地的石油储量为15.3亿吨,天然气为1040亿立方米,北部湾石油储量为6亿吨。但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油气资源的勘探程度低,而邻国已勘探的均是大型油气田。今后随着勘探、开采技术的提高,油气产量将会逐步增高。

七、旅游资源

区内滨海旅游资源与大陆省市区相比,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热带海岛风光,是避寒冬泳的理想旅游度假区。海岛上可建大型海水浴场,如海南牙龙湾、大东海、天涯海角,台湾高隆湾、石梅海等。沿海浴场往往和滨海、海下热带景观,如珊瑚礁、热带鱼群、椰林风光、红树林、热带雨林、热带作物园及自然保护区等交织在一起,形成具有特色的热带海岛旅游资源。目前尚未开发的西沙、南沙、中沙群岛的海洋、海岛旅游资源,亦是区内海洋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闽粤琼经济发展与布局

一、经济发展特点

闽、粤、琼三省临近港、澳、台经济发达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先后设立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五个经济特区,从此揭开了全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也由此带来了本区经济的飞速发展。1984年国务院批准沿海14个开放城市,本区有福州、广州、湛江3个;1985年国务院批准3个开放地区,本区有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全国正式批准的13个保税区,本区拥有深圳福田、深圳沙头角、广州、海口、厦门象屿、福州、汕头7个。目前,已形成了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构成的开放体系。

华南地区城市与交通图

工业结构轻型化,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闽、粤、琼三省轻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产值在工业产值中已占2/3,重工业只占1/3.尤其是广东省家电工业发展更为迅速,各种主要家电产品产量已占全国的1/4至1/2.

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一)粮食生产

闽、粤、琼三省是全国人均占有耕地最少的地区,广东人均耕地0.034公顷,福建0.037公顷,均低于全国平均0.072公顷的水平。但是,区内土地资源开发程度较高,耕地利用率高。闽、粤、琼三省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1%,而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国的8%。耕地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为全国的140%,经济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水稻产量占全国的12.9%,薯类产量占全国的13.4%。随着人口增加,畜牧、水产养殖和食品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人多地少、缺粮的矛盾。因此,本区粮食生产供应问题将是一个长期性的战略问题。

(二)热带经济作物

本区热带作物的主要产区有闽东南、潮汕平原、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南部等。目前,世界上几十种热带作物,除少数几种外,在本区都能找到合适的种植环境。其中,天然橡胶、甘蔗、咖啡、油棕、椰子、胡椒等播种面积、总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中国最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区。此外,本区也是中国热带、亚热带水果的主产区,盛产柑橘、荔枝、龙眼、香蕉、菠萝、柚子、枇杷、杨桃等。

珠江三角洲过去曾是稻田密布、桑蔗蔽野的农业生产景观,如今象征珠三角农业集约化、生态化的“桑基鱼塘”已变成“杂基鱼塘”;广东和福建的桑蚕和甘蔗种植老区已由珠三角、韩江平原向肇庆、雷州半岛和广西、云南、海南新区转移。

(三)水产品养殖业

闽、粤、琼三省淡水产品产量占全国的17.3%,海水产品产量占全国的21%。

农业发展方向:由于本区人多地少,农业商品化高,今后农业发展的战略应着眼于发展区域专业化生产,建设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为了使有限的土地生产更多的农产品,需根据资源的地域差异和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特点,有计划地发展区域专业化生产,建设优势农产品的商品生产基地。

三、工业生产的基本特点

华南区轻工业发展历史悠久,重工业起步较晚。近年来通过引进外资和先进设备,在对传统工业进行全面技术改造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兴工业,现已形成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发达,工业门类较多,产品竞争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

(一)机械制造业

闽、粤、琼三省机械制造业以造船、汽车、农业机械为主。机械制造业以广东为主,造船工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广州造船厂是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广州、湛江、马尾是中国南方造船工业中心,尤其是珠江口沿岸的南沙、番禺大岗等地将成为南方新的造船工业基地。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一定生产规模。汽车工业主要以发展合资生产为主,目前,已形成了广州本田、广州丰田、海南马自达、东南得利卡、厦门金龙客车等国内著名的品牌汽车。

(二)化学工业

闽、粤、琼三省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丰富、海运便利及接近消费市场的优势,主要发展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工业。石油化工主要分布在厦门、广州、湛江和茂名等,其中,广州石化总厂原油加工能力已扩大到500万吨,乙烯11万吨,而湛江港是南方少有的优良深水港口,可供巨大油轮进出,具有发展大型石化工业的自然条件。

福建石化工业主要承接台湾石化工业的产业转移。其中,泉州港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石化主导产业的龙头基地,石化工业园区总面积24.5平方千米,2008年石化产值突破200亿元,在全省石化产业占据龙头地位,成为全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南海油田的开发,沿海各省石油化工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海洋化工工业基地集中在海南省,重点建设莺歌海等3个大型盐场,原盐产量从6万吨扩大为37.5万吨,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原盐生产基地和盐化工基地。

(三)电子电器工业

广东、福建是新兴电子工业基地,产品结构以消费类电子产品为主,但基本处于引进装配为主的阶段。近年以集成电路为主的关键元器件发展迅速,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最突出。目前,珠江三角洲电子工业产值、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是全国重要的新兴电子工业基地。产品结构以消费类电子产品为主,彩色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电风扇、电冰箱、电话机、空调器等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深圳、东莞、佛山等地区以集成电路为主的关键配套件、元器件有所发展。此外,珠海、福州、厦门等都是全国闻名的家电产品之乡。

(四)轻工业

广东省和福建省是中国两大纺织工业基地。福建省纺织工业发展较快。目前已形成了化纤纺丝、棉纺织、针织、染整、服装、纺机纺器等行业生产能力和纺织产业体系。全省纺织企业趋于集约化、规模化、区域化。近几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了纺织产业基地市和特色城镇:晋江市—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石狮市—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石狮蚶江镇—中国西裤名镇;石狮灵秀镇—中国休闲服装名镇;晋江深沪镇—中国内衣名镇;晋江英林镇—中国休闲服装名镇。涌现了许多国内外知名度极高的服装品牌,如七匹狼、九牧王、柒牌、劲霸、利郎等。

广东省是全国服装生产出口大省。2002年全省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4%左右,占当年全球服装出口的5.1%,成为全球第三大服装出口基地。珠三角现在是全球最大的针织生产基地。2003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有3659个,总资产为1141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594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4%,纺织工业分布重点集群区主要集中在广州、佛山、中山、东莞、江门、汕头等,逐步形成专业集群生产区域,如中山的休闲装,深圳女装,南海的面料,潮阳的内衣,佛山的针织和童装,东莞虎门的服装,增城新塘、中山大涌、顺德均安、开平等的牛仔服装在全省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其产品产量、品牌影响、出口比重等在全国同行中占有一定地位。

全国重要糖业生产基地。目前,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炼糖和湛江制糖是全国重要的制糖基地之一,珠三角炼糖企业以生产高品质食糖市场为主;湛江地区以遂溪县、雷州市、湛江市农垦系统为三大优势甘蔗主产区,发展蔗糖深加工业。

闽粤琼三省饮料制造业发达,其中以广东和海南两省最为突出。广东省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等珠江三角洲地区。著名企业和品牌:啤酒有广州珠江、深圳金威、肇庆蓝带等;运动饮料、瓶装饮用水有健力宝、乐百氏、仙津、华山泉、怡宝、飘雪、长寿村等,都是形成区域性的名牌产品。海南省则拥有丰富的热带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生产优质的农副产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是全国热带生态农业和有机农食品的最大基地。目前,海南已形成许多著名的饮料品牌,主要有海口罐头厂的椰树牌天然椰子汁、天然矿泉水、番石榴汁等。此外,福建省由于山地丘陵广布,适合茶树生长,是中国主要产茶大省,其饮料工业以茶为原料,发展了一系列的茶饮料加工业。

(五)电力工业

闽、粤、琼三省经济发展较快,电力需求量大,但由于本区煤炭、石油、水能等常规能源缺乏,基本依赖进口,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目前,已建成广州黄埔、东莞沙角、番禺珠江、深圳妈湾、福建永安、海南马村等一批大型火力发电厂;在核电发电方面,已建成了深圳大亚湾、岭澳核电站,在建的有阳江和汕尾核电站;在水能发电方面,已建成了广东新丰江、枫树坝,福建沙溪口、水口,海南大广坝水电站以及广东从化抽水蓄能电厂。此外,国家实施“西电东输”工程,利用与开发西南地区丰富的水能资源,特别是加快对西江支流红水河的梯级开发步伐,规划建成11个大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约1100万千瓦,建成后将可缓解本区的电力紧张局面。

四、交通运输业

(一)铁路运输

闽、粤、琼三省铁路分布不平衡,广东省铁路网较密集,福建和海南两省铁路密度相对较小。已建成的主要铁路线有京广、京九、广三、三茂、黎湛、鹰厦、南福、漳汕深、广梅汕、粤海、广深准高速铁路等铁路。今后,区内将重点建设高水平铁路网络,广东将打造省内铁路网络,构建出“三纵二横”。三纵指京广、京九和洛湛铁路广东段,二横指广茂、广梅汕、梅坎铁路广东段,饶平至茂名沿海快速客运专线铁路干线骨架,基本实现广东省地级以上市通铁路。形成大珠三角“1小时经济圈”和从广州到粤西、粤北和粤东地市的“2小时铁路交通圈”。

2004年12月,中国首条跨海铁路粤海铁路正式开通客运,铁路全长345千米,设计运输能力为每月90多万吨。粤海铁路结束了海南与大陆不通铁路的历史,使多少世纪来一直孤悬海外的海南岛与大陆有了直接通道。2005年5月开始建设海南西环线的铁路,该工程使海南交通运输状况可望得到改善。根据福建省铁路建设规划,到2020年,福建将形成长达5000千米、投资3500亿元左右的现代化铁路网。福建铁路建设有望后来居上,成为东南沿海的铁路枢纽。

(二)公路运输

本区是全国公路密度最高地区之一。广东省公路总长度、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长度均居全国第一。2005年广东新增高速公路580千米,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142千米。广东已经基本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连接港澳、以沿海为扇形、面向山区和内陆省份的高速公路网络。海南高速公路建设从1993年开始起步,经过“九五”、“十五”、“十一五”大规模投资建设,先后建成了东线、西线高速公路,海文高速公路,海口绕城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660千米,环岛高速公路主框架基本成形。福建省加速高速公路建设,推进与长三角、珠三角及内陆地区的对接和融合。根据规划,预计到2011年,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实际通车里程约2400千米,打通与江西、广东、浙江周边省份进出口通道,实现区市至省会3小时交通圈。

(三)水路运输

闽、粤、琼三省区内河航运、海洋运输均占有重要地位。河网密布,许多河段终年皆可通航。内河通航里程15047千米,占全国的13.7%,其中以珠江水系最为重要,其航运价值仅次于长江,内河运量占全国的1/5左右。

华南沿海港口众多,形成了广州、湛江、深圳、汕头、福州、厦门、海口、三亚、洋浦等为主体的海运基地。广州港是华南地区综合性枢纽港。1999年全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成为中国大陆第二个跨入世界亿吨大港的港口。2008年广州港集团货物吞吐量2.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865.5万标准箱,使港口成为中国华南地区最大港口。广州港现有万吨级以上泊位50个,其中最大锚泊能力30万吨。此外,区内深圳港、珠海高栏港、惠州大亚湾澳头港、海南洋浦港正在建设成为现代化海港。

(四)航空运输

近年,本区航空运输业发展迅速,已开通多条国内和国际航线,形成以广州、福州、海口等地为中心的航空港。其中,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是全国三大国际枢纽机场之一。已开通超过120条国内外航线,2007年旅客吞吐量超过3000万人次。经过改建和扩建,预计到2010年广州举办亚运会时年客运量将超过4500万人次。此外,深圳、珠海、福州、厦门、海口等均为重要的航空港。

目前,交通运输业仍是本区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主要是铁路运力不足,且东西向的铁路少。另一方面,本区货物运输量大,人口流动性大,客运能力的增长落后于客运量的增长,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已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五、区内经济协调发展格局

(一)广东省

广东省将重构区域发展格局,提高粤港澳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水平,促进区域协调与合作发展。

珠江三角洲略图

(1)珠三角地区。

珠三角地区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较完备的轻型产业链,今后要提升产业发展层次,逐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东、粤西)和山区转移,拓宽发展的空间。重点发展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结构的层次和集约化程度。加强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整合区域内产业、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将珠三角打造成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化城市群。

(2)两翼和山区。

这是广东省经济相对落后,发展潜力仍未开发的地区。实行差别化产业政策,促进珠江三角洲、两翼、山区的产业形成各有侧重的梯度合理分工。推进珠三角产业向山区和两翼转移,加强产业转移中的环境保护,限制高污染产业转移到两翼和山区。以建设公路网、铁路网、海港等为重点,完善东西两翼的交通基础设施。发挥两翼的临海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特色产业和配套产业。通过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提高区域工业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使两翼成为广东省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强山区公路、水利、农村电网和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山区产业发展要按照适度发展、集中开发和严格保护环境的原则,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旅游等特色产业。

(3)粤港澳区域合作。

根据粤港澳三地各自的优势,全方位加强合作。重点加强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合作,引进和吸收港澳现代服务业,提升广东省服务业的竞争力。加强粤港澳在物流、旅游、金融、中介咨询、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信息、环保和口岸通关等各领域的合作。加快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如港珠澳大桥建设,深港西部通道建设等工程。

(二)福建省

确立海峡西岸经济区“延伸两翼、拓展一线、两岸三地、连片发展”基本格局,发挥区域优势,完善整体功能,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以福州、三明、莆田、南平、宁德的发展壮大闽东北一翼,以厦门、漳州、泉州、龙岩的发展壮大闽西南一翼,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紧密对接、联动发展。加强两岸三地联系,促进闽台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闽港、闽澳经济的紧密合作,进一步形成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区域。

重点建设闽东南高优农业、沿海蓝色农业、闽西北绿色农业三大特色产业带。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发挥该区域地处南亚热带、自然条件好、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等优势,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节水农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外向型农业。沿海蓝色农业产业带:以环闽东、闽中、闽南三大渔场近岸海域为依托,按照主攻养殖、发展远洋、深化加工、拓展第三产业的要求,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渔业生产加工区,培育壮大现代海洋渔业经济体系。闽西北绿色农业产业带:大力发展生态型畜牧业和林、竹、蔬、果、茶、菌等绿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建设一批标准较高的绿色食品基地。

(三)海南省

海南省积极培育海南特色经济。以海口为中心构建琼北综合经济区,统一规划建设琼北区域的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以三亚为中心打造琼南旅游经济圈,整合琼南区域旅游资源,科学布局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形成辐射中部、带动东西两翼旅游发展的新格局。逐步把儋州(洋浦)、琼海培育成为琼西和琼东的区域性经济中心,突出洋浦经济开发区的战略地位。重点发展好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南老城开发区、临高金牌开发区、昌江工业区、东方化工城和三亚梅山产业园等园区,壮大“西部工业走廊”,带动市县发展配套产业。发挥东部沿海市县资源优势,发展壮大海洋渔业、热带高效农业和滨海旅游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东部沿海经济带。保护好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公益林,积极发展经济林、生态旅游等特色经济,加快发展中部生态经济区。

(1)发展海洋经济。

组织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使海南成为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支持基地。积极发展外海远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能源利用等海洋产业。建设北部沿海综合产业带、南部滨海度假休闲产业带、西部临海重化工产业带和东部滨海旅游与海洋渔业产业带,有计划地建设南海北部、中部和南部三大“阶梯式”海洋开发区。

(2)发展旅游产业。

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全面实施《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实现旅游产业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旅游产品由观光旅游为主向度假休闲为主转变。建设东部滨海旅游经济带,发展三亚海棠湾、陵水清水湾、万宁神州半岛、博鳌、文昌铜鼓岭、海口美丽沙、新埠岛、昌江棋子湾等度假休闲项目。开发西沙旅游,有计划开发无居民海岛,塑造海南国际性旅游度假休闲目的地品牌。

第三节 香港与澳门

一、香港

(一)概况

香港简称港,位于珠江三角洲南部、珠江口东侧,东部、南部濒临南海,北隔深圳河,陆地面积1104平方千米,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及262个岛屿组成,香港岛及九龙半岛是香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区域。

2005年,香港人口约694万,其中94.4%为中国籍公民,5.6%为外国籍公民,外籍人口中以菲律宾籍最多,其次是印度尼西亚籍。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420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的规定,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除防务和外交事务归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保留现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香港特区行政、立法、司法机关除使用中文外,还可使用英文,中文和英文均为正式语文。广东话是香港最通用的口语。

(二)经济特征

(1)国际金融贸易中心。

香港拥有比较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包括外汇市场、借贷市场、股票证券市场、黄金市场、金融期货市场,还有保险市场等辅助性市场配套。目前,香港是仅次于纽约、伦敦的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与纽约、伦敦、苏黎世并列为全球四大黄金市场。2005年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贸易经济体系、第六大外汇市场及第十五大银行中心。香港股票市场规模之大,以市值计算位居世界第七,亚洲第二,仅次于东京。近年来,香港金融业务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

(2)全球服务中心。

2005年,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服务出口地。与服务贸易有关的主要行业包括旅游和旅游业,与贸易相关的服务、运输服务,金融和银行服务及专业服务。

(3)国际和区域航空和航运中心。

香港国际机场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之一。全球各大航空公司都有航班飞往香港。目前,每周大约有4900班定期客运航班及700班货运航班从香港飞往全球139个城市。机场全面扩展后,每年旅客运送量将达8700万人次、货物吞吐量近900万吨。2001年至2005年间,香港国际机场连续五年被英国航空业意见调查机构SKYTRAX RESEARCH选为全球最佳机场。香港航运历史悠久,20世纪70年代末形成国际航运中心,航运网遍布世界各地并拥有庞大的商船队。80年代后期成为世界第一大货柜港。2005年,香港港口共处理了2260万个标准货柜,是全球第二大货柜港。同年抵港远洋轮船及内河商船分别约有39140艘次和192680艘次,货物吞吐量为2.301亿吨,旅客发送量为2150万人次。就货运吞吐量、使用港口设施的船只数目、吨位、装卸货物量而言,香港港口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是世界最大的独立商船队总部和远东国际航运中心。

(4)跨国公司的业务基地。

香港提倡兼奉行自由贸易制度。香港政府奉行确立已久的“尽量扶助、减少干预”政策,乐于支持工商业发展。设有自由开放的投资制度,不设贸易屏障,对海内外投资者一视同仁,资金自由流动,法治体制历史悠久,规章条文透明度高,公司及个人课税率低而明确。2005年约有3900家国际企业选择在香港设立亚洲区总部或办事处,主要从事的业务包括批发零售和进口与出口贸易、其他商用服务,例如会计、广告和法律服务等、银行和金融、制造业、运输及相关服务。

(5)东南亚旅游中心。

香港是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地,世界贸易、金融中心、“购物天堂”,又是进入中国内地的门户,交通便捷,旅游设施、服务质量优良,因而成为亚洲最受欢迎的旅游地和国际会议、商品交易会展中心。2009年1月22日香港旅游发展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全年访港游客为2950余万人次。目前,旅游业已成为香港赚取外汇的第二大行业。

(6)国际信息中心。

香港信息中心的崛起,是由其贸易、运输、金融、旅游等中心发展所形成的各种市场、信息网络及各种硬件设施及时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信息中心反过来又对这几个中心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香港是全球电信设施最普及的地区之一,享有世界最先进的电信服务。在新闻传播媒介、广播电视、邮政服务、印刷出版等方面也都发展迅速,与世界各国和地区有着广泛的联系。

(三)经济发展迅速的因素分析

香港自然资源贫乏,地域狭小,却成为多功能的国际中心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是一系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区位条件。

香港是中国南方通往世界的重要门户,处于亚洲航运和国际贸易的中心位置。由欧、非、南亚往来东亚之间的航运都以香港为必经之地;美国、澳大利亚与东亚、南亚之间的航运也是以香港为中转站。维多利亚港是天然的深水港,是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港口水域广阔,平均水深达12米,港宽1.6~9.6千米,面积4200平方千米,可同时容纳50艘万吨级的大型远洋轮船,被喻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香港亦因而有“东方之珠”和“世界三大夜景”的美誉。九龙半岛沿岸有较宽广的平地,可供建码头、船坞、仓储设施、交通设施、工厂等。据香港政府记录,2006年抵港的远洋轮船及内河商船分别有39040和190820航次,使香港成为优良转口港。这有利于香港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是香港成为国际大城市的关键之一。

(2)制度优势。

1997年香港回归后实行“一国两制”。一是中央政府全力支持特区政府工作,对香港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吸收多国多方资本起了重要作用。二是香港政府高效率的运作机制及适时的经济政策。三是香港居民勤劳、智慧、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资源开发与存在问题

香港平原地区只占土地总面积的16%,理想的城建用地缺乏,填海造地已成为城市发展交通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水源不足是制约香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香港平均降水量2224毫米,但季节分配不均。雨季(4~9月)占年降水量的86%,旱季(3~10月)各月降水量均在55毫米以下。据测算,人均拥有地表水资源为220立方米,仅相当于广东省人均地表水资源量的8%。为解决香港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中国政府于1964年兴建东(江)深(圳)供水工程,输水全程83千米,东江水经8级抽水提高46米,流经深圳水库送往香港。目前,香港70%以上淡水供应来自东江。

过去,东江流域经济不发达,农业用水占很大比重,水的供需矛盾不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东江流域经济迅速发展,东江水除供应香港外,还需供应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等市及大亚湾地区。同时,需要综合考虑发电、航运、环保、三角洲地区压咸等方面的要求,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香港的发展需要同广州、深圳、大亚湾等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东江水资源开发等问题,按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统一规划。

二、澳门

(一)概况

澳门全图

澳门位于珠江口伶仃洋西侧,毗邻珠海市,东隔珠江口同香港相望。由澳门半岛和氹仔、路环两岛组成。路环岛(又称九澳岛),面积8.07平方千米,是澳门地区最大的岛屿。澳门半岛与氹仔岛之间有澳氹大桥和友谊大桥相连,岛内交通方便。

澳门人口增长迅速,1910年全区人口仅7.48万,2008年7月,据澳门统计暨普查局公布,全区人口已达549200人,人口密度18901人/平方千米。中国籍居民占全区总人口的94.3%,葡萄牙籍及菲律宾籍居民共占5.7%。

澳门属亚热带气候,同时亦带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在20℃~25℃。春、夏季潮湿多雨,秋、冬季相对湿度较低且雨量较少。台风季节为5~10月,其中以7~9月最为频繁。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的规定,澳门“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除防务和外交事务归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保留现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

(二)澳门经济

澳门是微型海岛经济。虽然经济规模不大,但具有开放和灵活的特点,澳门是中国两个国际贸易自由港之一,货物、资金、外汇、人员进出自由。是亚太地区极具经济活力的一员,在区域性经济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传统上,澳门的经济以出口为主,在加工工业进行转型以适应新时代的同时,服务出口在整体经济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1)博彩业。

澳门博彩业已有150多年的历史。1961年葡萄牙政府颁布法令,指定澳门为旅游区,准许在澳门开设赌博娱乐业。博彩业带动了澳门旅游观光、酒店、交通等行业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博彩业税收增长速度更为惊人,自澳门赌权开放后,多家外资赌场在澳门设立新的国际级赌场。2006年已超越拉斯维加斯,成为全球第一赌城。2007年博彩业税收益达309.5亿澳门元,从事博彩相关行业人员约6.2万人。

(2)旅游业。

澳门旅游业带动了博彩业,博彩业推动了旅游业发展,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关系。在国民经济收入结构中,旅游业收益仅次于博彩业,排名第二。20世纪80年代新开设的5家国际水平的酒店,提供客房1530间,饮食业从业人员由1981年5000人增加至1986年8000人。自2003年7月内地城市陆续实施赴澳门“个人游”后,内地客源大幅增加,入境旅客总数呈现跨越式增长。根据澳门统计暨普查局资料,2006年澳门入境旅客总数为2199万人次,较2005年增长17.6%,2008年超过2300万人。旅客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占总数54.5%)、香港(占总数31.6%)和台湾(占总数6.5%)。

(3)制造业。

制造业在澳门历史悠久。以纺织制衣业为主,且以劳动密集和外向型为经济模式。20世纪50年代以前,以生产爆竹、火柴、神香等产品为主,主要输往美国等地。后因美国对爆竹、神香等产品实施禁运,上述传统产业被迫停产。60年代以后,主要生产纺织服装制品,占出口总额的70%以上。70年代至80年代进入黄金时期,除纺织制衣业之外,玩具、电子和人造丝花等工业蓬勃发展。产品主要出口输往美国和欧共体各国,部分输往香港和中国内地。生产所需原料、机械设备等多从香港、中国内地及欧共体国家、日本等地进口。目前,澳门工业正向高新技术、高科技含量发展,并大力开拓产品销售新市场,通过多元化发展来增强市场竞争力。

(4)交通运输。澳门是中国大陆通往世界的门户之一。20世纪90年代后期,先后修建了一批大型基础设施,改善了澳门交通运输条件。

陆路运输:京珠高速公路直达珠海拱北,使澳门城际交通与内地高速公路并网互通,规划中广珠铁路直达拱北,经京广、京九、广茂(名)等铁路可与全国铁路网连接,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兴建给澳门带来广阔的内陆腹地。

航空运输:长期以来,由于澳门既无铁路,又无深水码头,人员出入和经贸往来主要通过香港和珠海。澳门国际机场于1989年正式开工,1995年建成启用。澳门国际机场的建成,架起澳门通往世界各地的空中桥梁,提升了澳门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并极大地促进了澳门经济的发展和长期繁荣稳定。

海上运输:澳门由于没有深水港口,自由港的优势受到限制。中国政府对澳门行使主权后,澳门将继续作为自由港和单独关税地区进行经济活动。选择适当地方建设深水港,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自由港的优势,是发展澳门经济,重振澳门国际贸易口岸雄风的重要途径。

第四节 台湾

台湾省位于中国东南部,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南靠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望,北向东海。全岛扼西太平洋航道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联系的海上交通枢纽。全省总面积为35989.76平方千米,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岛屿,其中包括台湾本岛、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火烧岛和其他附属岛屿。

台湾本岛和澎湖共设7市、16县,其中台北市和高雄市为“直辖市”,直属“行政院”,其余属台湾省;市下设区,县下设市(县辖市)、镇、乡,合称区市镇乡。截至2008年12月底,全省人口大约2303.7万人,人口密度为633人/平方千米。汉族人口占98%,主要少数民族为高山族。台湾话、客家话等均属于汉语方言,70%的台湾居民祖籍地源于闽南地区。

台湾省地理位置图

一、自然环境与资源

(一)地貌特征

台湾岛南北长394千米,东西最大宽度144千米。环岛周围长1139千米,面积35788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岛屿。平原约占全岛面积的1/3,山地占2/3.台湾山脉集中分布在中部、东部地区,以中央山脉为骨干,自东向西有台东海岸山脉、中央山脉、雪山山脉和玉山山脉、阿里山脉等。中央山脉的主峰玉山海拔3952米,为台湾第一高峰,也是中国东部最高的山峰。

平原多分布在西部沿海,总称台西平原。其中最大的台南平原,面积约4550平方千米,海拔低于100米,为浊水溪、曾文溪等河流冲积而成。浊水溪是台湾第一长河,发源于中央山脉合欢山南麓,全长186千米。此外,还有屏东平原、宜兰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

北回归线横穿台湾岛,嘉义县南2000米处建有“北回归线标志塔”。由于纬度较低,使台湾的气温具有热带—亚热带的性质。无论是冬季的东北季风还是夏季的东南季风都有可能在迎风坡上成云致雨,所以降水量丰富。台湾岛地处西太平洋台风区,每年夏秋季节是台风高发时期,而东部更是台风侵袭的要冲。

(二)生物资源

台湾山脉高耸,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台湾森林面积约占全岛面积的1/2以上,木材蓄积量达1.8亿多立方米,许多都是优质木材。在500米以下地区的植被属热带—南亚热带景观,以台湾相思树、桉树、合欢树、竹类等栽培植物为主,低丘红壤上的天然林中榕树较多,可称为榕树带。500~1800米高度上植被是以樟树占优势的樟树带,被称为世界最大的樟树带,所产樟油、樟脑曾居世界首位。1800~3000米高度属暖温带,以扁柏为主。3000米以上为寒温带,植物稀少,以台湾冷杉等耐寒树种和零散的灌丛、草甸为主。

台湾周边海域广阔,台湾海峡近海区有众多河川注入,携带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饵料充足,是鱼类产卵、繁殖、回游的良好环境。台湾东侧海域大陆架甚窄,坡陡水深,虽不宜底栖性鱼类繁殖,但因受黑潮影响,暖流性深游鱼类经常随洋流出没。台湾周围海域约有400多种鱼类,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有20余种,主要有鲷、旗鱼、飞鱼、乌鱼、鲭、鲨鱼等。西部沿岸是优良的浅海养殖场,养殖种类包括牡蛎、虾、鳗、蚬、甲鱼等。

(三)矿产资源

台湾矿产资源种类多,已探明各类矿产200多种,但储量和产量都低,目前,90%的矿产需要进口。在金属矿产中种类不多,储量有限,具有开采价值的有金、银、铜、铁等,主要分布在台北县金瓜石、宜兰金面山等地。在非金属矿产中以煤矿为主,主要分布在北部基隆、台北、新竹、苗栗等地区,储量估计在5亿吨,可开发的在2亿吨左右,但是煤层薄,煤质差,目前已停止开采。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新竹、苗栗一带的丘陵区。台湾能源供给依赖进口,自产能源不足1/10,原油主要来自中东,煤炭进口以美国、澳大利亚为主。

二、经济发展特征

(一)经济基本特点

从1953年起,台湾连续实施了三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重点发展农业,并相应发展进口替代工业,以轻纺工业为主。60年代中期以后,采取出口导向的政策,以拓展国外市场为主,使岛内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在高雄、台中、楠梓三地开辟“加工出口工业区”,重点发展加工出口工业,形成了“进口原料—加工—出口”的经济模式,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一时期被称为台湾“经济起飞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70年代中期,成功地完成经济转型。一方面,技术层次低、产品附加值小、能源消耗大的加工工业升级为技术层次高、产品附加值大、能源消耗少的加工工业,以纺织、食品、塑料、家用电器为主的轻工业升级为技术密集型新兴工业。另一方面,服务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移。90年代台湾经济已由“工业经济型”转化为“服务业经济型”。服务业发展重点是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休闲等提高生活素质的服务业。自2000年起服务业占台湾国民生产总值的60%,金融保险及工商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3%,在服务业中居首位。

(二)工业生产与布局

台湾工业布局主要集中于西部平原,基本上形成了以台北、台中、高雄为中心的弧形工业带。

以台北市为中心,包括桃园、台北县和基隆市北部工业区,集中了全省工商企业1/3以上,是全省最大工业区。主要工业部门有纺织、食品、电子、机械等部门,已发展成为全省轻工业基地。

以台中为中心,包括台中县、彰化县、南投县的中部工业区,目前已占全省工商企业1/5,是全省第三大工业基地。

以高雄为中心,包括高雄、台南市、屏东等南部工业区,占全省工商企业1/4以上,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造船、石化等重工业,成为全省的重、化工业基地。

台湾东部山区,以采矿业为主,其他工业较少,台湾重工业在部门结构中的比重增长较快,但从整体上看,基本上仍是一个以轻纺工业为主体的工业生产体系,纺织、电子、橡胶、塑料、制鞋、食品等工业产值和出口量均居重要地位。

(三)农业生产与布局

长期以来,台湾农业以生产稻米和甘蔗为主,素有“米糖农业”之称。1965年以后,在轻工业和外贸迅速发展的刺激下,台湾农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由单一的种植业转向综合发展,牧业、渔业、园艺业比重加大,大多数农产品逐渐商品化,可供直接出口或加工出口的农作物产量比重增加,农业生产商品化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使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加工工业和外贸的制约。

台湾农作物生长条件十分优越,西部10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盆地和平原是发展种植业的良好场所。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相结合的多种种植业体系。种植业中以水稻栽培最普遍,北部一年两熟,南部一年三熟。主要分布在西部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宜兰平原以及台东纵谷平原。甘蔗是仅次于水稻的农作物,主要产于大甲溪下游到浊水溪冲积平原及台东纵谷平原,是中国主要甘蔗产区之一。茶叶是台湾传统经济作物之一,主要分布在北部丘陵缓坡、台地及阿里山等地。

台湾是亚热带、热带水果的重要产区,其中以香蕉、菠萝、柑橘最重要。香蕉被称为全省的“水果之王”,菠萝一年收获两次,近年种植芒果的面积不断增加。此外,芦笋、蘑菇等鲜品和罐头也有大宗生产。

20世纪60年代中期,畜牧业是农业生产中发展最迅速的部门。目前,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仅次于种植业,超过渔业,居第二位。在畜牧业中,以养猪最为重要,占畜牧产值一半以上。畜牧产品自给有余,有部分产品出口。

渔业在台湾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虽次于种植业和畜牧业,但渔产品外销额却占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品外销额的1/3,是中国重要的水产品区。

(四)交通运输

台湾省内交通发达,已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海运等多层次立体交通网络。

(1)铁路运输。

经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的铁路主干道贯穿台湾省全境,各城市之间还有横向交错的铁路支线,纵横交错的各铁路干线极大地支撑了台湾的铁路交通运输。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建成南北高速铁路,被称为台湾高铁。

(2)公路运输。

台湾省内公路系统发达,公路密度较大。北部有台北县到宜兰县的东西横贯公路;中部有台中县到太鲁阁的东西横贯公路;南部有台南到台东的横贯公路;还有从基隆,经台北市,沿台湾的西部海岸地区直到南端的鹅銮鼻,然后再沿东部一直到台北的环岛公路,从基隆到高雄的南北高速公路等。

(3)海洋运输。

海运业在全省外贸中具有重要地位。海上运输线路主要有环岛航线和通往美国、日本、香港和东南亚各地的定期航线。主要港口有高雄、基隆、台中、花莲、苏澳等。高雄是台湾第一大海港,也是台湾南部的海上门户,兼有商港、军港和渔港的职能。商港年吞吐货物l亿吨以上,普遍使用集装箱运输,年装卸集装箱数量仅次于中国香港、新加坡,居世界前列。

(4)航空运输。

台湾航空运输辟有国际航线103条,地区航线22条,与美国、日本、欧洲地区、东南亚地区、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地有定期航班。重要机场有桃园中正国际机场、台北国际机场、高雄国际机场。桃园中正国际机场建成于1979年,为台湾第一大机场。此外,在马公、花莲、台东、台南、台中、嘉义等地区建有中小型机场。台湾地区经营民航业务的航空公司有6家,以中华航空公司规模最大。

(五)旅游业

(1)自然旅游资源。

台湾四周大海环绕,地貌复杂,处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又有喀斯特地貌与海蚀地貌,故多山水胜境、火山群与温泉群。西海岸沙滩平缓,多海水浴场;东海岸断崖陡峭,奇石怪岩,森林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更有“蝴蝶王国”之称。清代即有“八景十二胜”之说,包括阿里山云海、双潭秋月、玉山积云、清水断崖、澎湖渔火、大屯春色、鲁谷幽峡、安平夕照和草山、新店、大溪、五指山、八卦山、虎头埤、狮头山、太平山、大里筒、旗山及雾社。作为著名的世界旅游胜地,台湾岛上的风光,可概括为“山高、林密、瀑多、岸奇”等几个特征。

①阿里山风景区。阿里山其实不是仅指一座山,它由尖山、塔山、大武峦山等18座高山组成,整个山脉森林覆盖面积达3万多公顷。阿里山有五大特色:原始森林神木、高山森林小火车、日出、云海和姊妹潭。阿里山中最大的一株神木树围23米,根部50米,树龄已3000多年,被称为桧树之王。山上可以领略高山族文化,阿里山姑娘自然、大方的歌舞表演很吸引人。

②日月潭景区。日月潭是台湾岛最大的高山湖泊,绕湖边一周达35千米,长年水清潭碧。日月潭由连在一起的两处水面组成,一大半是不规则的圆周形,另一小半为新月形,中间由水中一树木茂密的湖中岛连接。日月潭原来只是一处不大的湖泊,后来为了发电,引水蓄积成目前规模,据说此处发电量为全台湾发电总量的50%以上。

(2)人文旅游资源。

由于兼容闽南、客家、外省及原住民等不同的族群,台湾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人文色彩,在宗教信仰、建筑、语言、生活习惯及饮食风味上,处处展现和谐共荣的缤纷景象。①多姿多彩的台湾文化。台湾发展过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祖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荷兰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国大陆移民,当地居民注重传统文化的保存,也逐渐发展出新的文化。②丰富多彩的台湾美食。台菜、客家菜、湘菜、川菜、日式和韩式料理,或是传统小吃、地方特产美食,呈现出多元丰富的美食飨宴,使台湾“美食王国”之名备受世界称道。③宗教信仰的盛行,是台湾民俗的一大特色。台湾的寺庙多、信徒多。他们所崇拜的神灵儒、道、释一应俱全,其中香火最旺的是妈祖。

思考与练习

1.简述华南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海南省发展大农业具有什么有利条件?

3.广东省工业发展具有哪些有利条件?

4.华南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5.澳门经济具有哪些特点?

6.简述华南区交通运输发展的特点。

7.简述台湾省经济发展的特点。

8.简述香港成为国际航运、金融中心的区位条件。

9.影响华南区发展经济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同类推荐
  • 教师的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

    教师的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

    本书以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地“觉醒”课程实施中的课程意识并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为主线,以教育观念、课程意识、教师角色、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课程资源、三维目标、学习方式、教学行为、教师专业化等概念为着力点,以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设计”、“说课”、“教学案例的撰写”、“以校为本的行动研究”等为载体,通过设置“一线心语”、“案例解析”、“专家视点”和“相关链接”等板块比较全面和通俗地阐述了教师观念的更新与角色的转变、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三维目标的整合、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教学行为的转变、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等关乎教师课程意识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知识。
  • 无声的课外老师:人生健康中遇到问题怎么办

    无声的课外老师:人生健康中遇到问题怎么办

    人生只有一次,健康不容忽视。我们愿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们拥有健 康,从而让学生们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让民族拥有一个辉煌的明天。
  • 成功教师的智慧锦囊

    成功教师的智慧锦囊

    本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在工作中寻找快乐、在创新中感受快乐、在教学中体验快乐、在培养中得到快乐、在沟通中享受快乐、心理健康永远快乐、爱学生的教师最快乐。
  • 语文教学的趣味歇后语设计

    语文教学的趣味歇后语设计

    语文教学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在此情况下,怎样从语文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语文教师探索的问题。
  • 哈克·贝恩历险记(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哈克·贝恩历险记(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世界文学名著是世界各国社会和生活的结晶,是高度艺术化的精神产品,具有永久的闪光魅力,是中、小学生了解世界和社会的窗口。本书讲述少年哈克摆脱了收养人道格拉斯寡妇和常常虐待他的父亲之后,遇到逃跑的黑奴吉姆,并与他结伴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故事,兼具冒险性及启发性。
热门推荐
  • 龙珠超之系统

    龙珠超之系统

    穿越到龙珠世界的青年成为了卡卡罗特的亲弟弟名叫卡卡罗魄,因为战斗力比卡卡罗特的高,然后被送去一个几乎没有战斗力,紫塔兹星。可是赛亚人的技术人员不知道,紫塔兹星是和魔界分有交界处,所以卡卡罗魄悲剧了。之后卡卡罗魄在系统的帮助下为了成为最强努力着。破坏神只是一个拥有战斗力的人,超级赛亚人四打不过,那就超级赛亚人五。
  • 大演绎

    大演绎

    从人类诞生起,一直到我们生存的这个年代,我们的历史没有几个人系统的梳理过,其中人类经历的低谷与辉煌,我们要知道,尤其是我们华夏的文明,更应该被普通人知道,而不是永远躺在博物馆或者被专家学者研究,本书打算以演绎的形式梳理中国史,完全尊重史实。
  • 时空守塔者

    时空守塔者

    时空双塔,守卫着时间与空间。第二百四十三代时空守塔者完成守塔使命,终得转世,却莫名其妙带走了“时间”和“空间”,拥有了不可思议的力量……
  • 举世诛天

    举世诛天

    少年宅男,穿越到了一个道门为尊的世界里,过了十几年的苦日子。有一天,他得到了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本以为是好运开端,却陷入了一个惊天迷局。虽然丹田尽碎,魂魄残缺,但他另辟蹊径,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光明。从此,洛长天踏上了一条报仇雪恨,封侯拜相,称霸道门,逆天而战的英雄之路。战祸频起,妖魔横生,天既不仁,举世诛天!
  • 无谓神尔

    无谓神尔

    二毛本是一个生活平淡甚至有些惨淡的小白领,只因一次久远的意外,导致如今遇上了一些奇怪的人和事,电器也能和自己交流?神界来的人?都是什么鬼?
  • 非凡领导艺术是如何炼成的

    非凡领导艺术是如何炼成的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领导艺术概论、领导者的决策艺术、领导者的组织艺术、领导者的用人艺术、领导者的管理艺术及领导者的公关艺术等。
  • 吴越备史

    吴越备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忆神赋

    忆神赋

    上古时期,女娲造人成为了万物之母,顺应民意,成为了所有部落的最高首领,女性的地位也随之提升,伏羲与女娲本是夫妻,却因女娲的地位上升而渐生嫌隙,暗中培养势力与之抗衡,战火,在无声的蔓延……几百年后,这场战争仍在继续……白葸(baí.xǐ):我不愿成为大地主宰,只愿平淡一生,与你携手共赏夕阳。然,我是女娲传人,在其位谋其事,天下苍生是我放不下的重任!万俟一:我不求万民敬仰,只求能陪你身旁,我自知地位低下,本无欲无求的心却在遇见你而活过来,白葸,为了你,我不怕天下人的憎恨和敌视,这一生,都只为了你!当人的生命到了尽头,他和她又将何去何从?
  • 洛神之千夜雪

    洛神之千夜雪

    千夜雪,雪散尽,长风颂歌吹人醒,天界第一战神为爱守护一生,甘愿放弃神籍,来到人间,找寻一生的挚爱。
  • A Century of Roundels

    A Century of Roundel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