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说,你的学校也许已经不再分优等生和劣等生,但生活却仍在做出类似区分。
每个人从出生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便决定了谁都毫不例外地必定要经历“成人”这个人生里程的界标,古今中外上至总统达官下至平民百姓莫不如此。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中外名人“成人”之际的际遇和风范,对于临界“成人”的年轻们来说,或许可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启迪。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曾经几番遭受被“打倒”厄运但就是打不倒的孔子,因为一部《论语》奠定了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代表人物的历史地位。说起来也许让人意想不到,这位孔老夫子的“成人”之际,正处于其人生的困境。孔子是贵族的后裔,但当他出世的时候,已是家境败落,因此孔子自幼生活在贫贱之中。他3岁丧父,正当16、17岁时,又失去了母爱。但是,这时的孔子并未因为世事的炎凉而自卑、自弃或沉沦,而是发奋从小事做起,刻苦努力,深沉处世,谦恭如礼,勤学好问。在这期间,他种过菜、做过饭、推过车、放过羊,还当下“下九流”的吹鼓手。即如他自述的“吾少也贱,多也能鄙事”。也正是在成人之际脚踏实地地奋发自强,才为后来一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座打不倒的丰碑奠定了人格与才识的坚实基础。
如果说孔子是少年逆境育英才的话,那么年少幸运的司马迁则可谓顺境出英才了。司马迁出身于几乎是世代相传的史学家系,10岁时随身为太史令的父亲到了京都长安师从名儒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当他弱冠之际,又开始游历名山大川寻访调查古迹遗事,不期竟为后来完成撰写《史记》这一千秋功业作了充分的先期准备。在中国历史上,司马氏家庭多英才。汉代的司马迁以《史记》千古流芳,宋代的司马光则以一代名相的美名和开“通鉴体”史书先河的《资治通鉴》名垂青史。少年司马光机智地砸破水瓮救出溺水同伴的故事,一千多年来被广为流传。司马光并非自小聪颖早慧的“神童”,相反却是个“幼时记诵不如人”的“笨孩子”,之所以能在壮年和晚年取得很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把握住了“成人”前后这个人生机遇。成人前,他加倍地努力,“手不释卷”,乃至达到“不知饥渴寒暑”的忘我地步。正因为如此,他20岁便如愿中了进士及第,次年又出任了华州判官。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人”之际,本来就是经受“磨砺”和“苦寒”实现自强人生的新起点。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约翰逊在54岁时回顾说,“早年我读书非常刻苦,我在18岁时懂得的东西几乎和现在一样多”,显然是对成人前准备比较充分,因而“成人”之际便是其一生成就初露端倪或一举成名的双重幸福时刻。例如,在20世纪数学、医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等科学领域都取得了非凡成就,并创立了控制论学说的美国著名科学家维纳,是个从小早慧而又勤奋的“神童”。他14岁上大学,18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通晓10国语言;又如,以《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名著享誉世界的18世纪法国小说家维克多·雨果,父亲是拿破仑属下的将军,他自幼随四处征战的父亲到处奔波。虽然他10岁以后先后就读于工艺学校和巴黎大学法学院,但并未因此而放弃对文学的兴趣和努力,继17岁获得图卢兹学院诗赛的百合花奖和金盏花奖之后,18岁时再获鸡冠花奖,不仅赢得了百花诗赛大师称号,还受到了国王的奖赏,成为其以后获得巨大文学成就的辉煌一页。
重视并把握机遇,是“成人”之际的重要人生技巧。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的主角之一梁启超,11岁中举,16岁就中了状元。
如此一位少年得志的才子,如果不是17岁时赴万木草堂师从康有为,中国近代史上也就很难说出现一位作为思想家和改革家的梁启超;著名的南非民族解放活动家纳尔逊·曼德拉,如果不是有幸成为一位大酋长的养子,并于16岁举行成人仪式之后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最后毕业于黑尔堡大学,或许也只能像其他穷孩子一样成为白人矿山里的一个默默无闻贫贱一生的苦力。
当然,每个人的“成人”之际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心想事成的。因发现“x射线”获得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德国著名物理学家伦琴,17岁时曾因为袒护一位同班淘气的同学被勒令退学,若不是他20岁时考上瑞典工业大学,也就没有了后来他在物理学上的卓越贡献。英国原首相丘吉尔,从小就是个“不安分”的学生,发誓长大了要当元帅,但18岁时却闯了一个几乎毁掉一生的大祸——游戏时莽撞地掉进了水沟,摔破了一个肾脏,3天不省人事,差一点儿“一失足成千古恨”,与后来的业绩失之交臂,这个世界也险些失去一位曾经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人物。
名人“成人”之际身处顺境或逆境两方面的事例真是不胜枚举,上面事例也仅仅是挂一漏万而已。就此,引用19世纪荷兰画家梵·高写给史弟的一段话,或许是人们的警醒:“激情是小船的风帆,这你知道。都快20岁了,如果还是感情用事,那就会在狂风浊浪中翻船,或沉入水底,或浮尸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