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电话老是不响,你该打出去。
许多事情都败在想到而不做上。懊悔常常是这样产生的。
“以后”、“明天”、“下个星期”、“将来某个时候”或“有一天”,往往就是“永远也完不成”的同义词。有很多好计划没有实现,只是因为当我们应该说“我现在就去做,马上开始”的时候,却说“等一会儿,我一定会去做”。
过了20岁,对时间的感觉就有点异样了。不知不觉之间,一天过去了,一周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总之,日子是呈加速度地一晃而过去了。这时才明白人生可供挥霍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才明白手头还有那么多的事情没有做完,甚至根本来不及做;才明白小时候想的是赶快长,而20岁所想的应该是赶快做!
赶快做,总比悠着想强。赶快做,就是要把赶快做的事情按轻重缓急排队,自觉地、下意识地从最重要的事情做起。赶快做,否则,白了头时,是要空悲切的。
赶快做有时就要有某种冲动,保持某种冲动则保持了生命的活力。
冲动意味着平静被打破。一颗石头落进池塘,池塘顿生一圈一圈的涟漪,这涟漪就是冲动。一只小鸟跃向天空,树叶发出一声一声的颤响,这颤响就是冲动。冷眼旁观,观着观着就忍不住捋起袖子想试试看,这试干就是冲动。全无冲动的生命是活着的木乃伊。
哥伦布还在求学的时候,偶然读到一本毕达哥拉斯的著作,知道地球是圆的,他就牢记在脑子里。
经过很长时间的思索和研究后,他大胆地提出,如果地球真是圆的,他便可以经过极短的路程而到达印度了。
自然,许多有常识的大学教授和哲学家们都耻笑他的意见。他们认为,他想向西方行驶而到达东方的印度,岂不是痴人说梦?
他们告诉他:地球不是圆的,而是平的。然后又警告道,他要是一直向西航行,他的船将驶到地球的边缘而掉下去……这不是等于走上自杀之途吗?
然而,哥伦布对这个问题很有自信,只可惜他当时家境贫寒,没有钱让他实现这个冒险的理想。他想从别人那儿得到一点钱,助他成功,他一连空等了17年,还是失望。
他决定不再等下去,于是启程去见皇后伊莎贝拉,沿途穷得竟以乞讨糊口。
皇后赞赏他的理想,并答应赐给他船只,让他去从事这种冒险的工作。
为难的是,水手们都怕死,没人愿意跟随他去,于是哥伦布鼓起勇气跑到海滨,找到了几位水手,先向他们哀求,接着是劝告,最后用恫吓手段逼迫他们去。
一方面他又请求皇后释放了狱中的死囚,允许他们如果冒险成功,就可以免罪恢复自由。
1492年8月,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开始了一个划时代的航行。
刚航行几天,就有两艘船破了,接着他们又在几百平方公里的海藻中陷入了进退两难的险境。
他亲自拨开海藻,才得以继续航行。
在浩瀚无垠的大西洋中航行了六七十天,也不见大陆的踪影。水手们都失望了,他们要求返航,否则就要把哥伦布杀死。
哥伦布兼用鼓励和高压两手,总算说服了船员。
也是天无绝人之路,在继续前进中,哥伦布忽然看见有一群飞鸟向西南方向飞去,他立即命令船队改变航向,紧跟这群飞鸟。
因为他知道海鸟总是飞向有食物和适于它们生活的地方,所以他预料到附近可能有陆地。
哥伦布果然很快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可以想象,如果哥伦布不去行动,而是一味地等下去,必然会一生蹉跎,“空悲切,白了少年头”。美洲大陆的发现者可能改换他人了,成功的桂冠永远不会属于他了。哥伦布最终成了英雄,从美洲带回了大量黄金珠宝,并得到了国王的奖赏,以新大陆的发现者名垂千古,这一切都是坚忍努力的结果。
当生命被逼到无路可退之时那就只有横下一心,背水一战了!因为背水一战有可能生还,否则就只能坐以待毙。
一旦决定背水一战,情况往往出现转机。
一旦打响背水一战,结果往往产生奇迹。
看来已无希望之事出现了希望,本来无法实现之事却偏偏实现,看来只能牺牲之路却终于出现坦途……于是出了一条结论——关键或危险时刻,背水一战是最好的选择!
什么都不顾了,反能顾全许多;什么都不想了,反能得到许多;什么都可以舍弃,反而多有保留。
经历过:背水一战,回顾往事,就会情不自禁地留恋,那真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