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向人生期待什么,是生命期待着你!
美国西点军校有一句名言就是:“态度决定一切。”没错,一切归结为态度,你对事情付出了多少,你对事情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凡成大事者,都有出人头地的想法,都有强烈成功的欲望,它是所有成功的出发点,是走向财富的第一步,同时,他还拥有强烈的信念,信念是心智的催化剂,当信念与思想结合时,潜意识中的心灵便立即接收到振波,然后将振波转化为精神的对等物,再将精神的对等物传达给“无穷的智慧”。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对工作的态度,往往会比工作本身更重要。
的确,一个人要在工作上有所成就,除了客观条件与资格能力外,更需要积极的态度。事情的结果往往跟我们热心的程度成正比。
人们常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其实,热爱并不会教给你什么,但是“热爱”却表明了你的学习态度,在这种态度下,你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学习如此,工作也是如此。所以有人说过,“当一个人的态度明确时,他的各种才能就会发挥最大的效用,因而产生良好的效果。”态度不同会使结果不同。一个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往往会名列前茅;一个态度正确的推销员,可以经常打破推销记录;当然,正确的态度也可以使你的婚姻美满;还会使你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发挥你更大的影响力;会使你成为领导人物,进而在各方面都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据说,清末时梨园中有“三怪”,他们都是因为抱着坚定的信念,勤学苦练后成了才。
第一位是瞎子双阔,自小学戏,后来因疾失明,从此他更加勤奋学习,苦练基本功,他在台下走路时需人搀扶,可是上台表演却寸步不乱,演技超群,终于成为一名功深艺湛的武生。
另一位是跛子孟鸿寿,幼年身患软骨病,身长腿短,头大脚小,走起路来不能保持身体平衡。于是,他暗下决心,勤学苦练,扬长避短,后来一举成为丑角大师。
还有一位哑巴王益芳,先天不会说话,平日看父母演戏,一一默记在心,虽无人教授,但他每天起早贪黑练功,常年不懈。艺学成后,一鸣惊人,成为戏园里有名的武花脸,被戏班奉为导师。
梨园三怪都身带残疾,他们为什么能够成才呢?一是他们不被自己的缺陷所压服,身残的压力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人生的信念,看似失败的人生,实际还有通向成功的途径,他们身残志坚,扬长避短,加上勤奋,于是他们从勤奋中创造了最好的自己,同时也成就了一番事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越南行医的精神医科专家弗兰克尔不幸被俘,后被投入了纳粹集中营。三年中他所经历的极其可怕的集中营生活使他悟出了一个道理——人是为意义而活着。他与他的伙伴们被剥夺了一切——家庭、职业、财产、衣服、健康甚至人格。在这样的情形下,他观察着丧失了一切的人们,同时思索着“人活着的目的”。他曾几次险遭毒气和其他惨杀,然而他仍顽强不懈地研究着集中营的看守与囚徒双方的行为。据此他写下了《夜与雾》一书。
可以说,弗兰克尔极其真实、有力、生动的论据和论点,对于世界上一切研究人的行为的权威学者来说,都是极有价值的。他的理论是在长期的客观观察中产生的。他观察的对象是那些每日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的人们。在亲身体验的囚虏生活中,他还发现了弗洛伊德的错误,并且反驳了他。
弗洛伊德说:“人们在健康的时候,态度和行为才干差万别。而当人们争夺食物的时候,他们就露出了动物的本能,所以行为变得几乎无以区别。”而弗兰克尔却说:“在集中营中我所见到的,完全与之相反。虽然所有囚徒被抛人完全相同的环境,但有的人就此消沉颓废下去,有的人却如同圣人一般越站越高。”他还从实际生活中领悟到,“当一个人确信自己存在的价值时,什么样的饥饿和残酷拷打都能忍受。”而那些没有目的活着的人,都早早地毫无抵抗地死掉了。
据说,从奥斯维辛集中营活下来的人不到1/20.他们顽强地活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心里埋着明确的目的——“要做的事情还没有做完”;期待着和“活着的爱着的人重逢。”在那充满死亡味道的集中营里,弗兰克尔的一位好友曾对他说:“我对人生没有什么期待了。”弗兰克尔否定了这位朋友悲观的人生态度,他鼓励说:“不是你向人生期待什么,是生命期待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