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从孩童时代起,别人就告诉你,爱你自己无异于自私和骄傲。你要学会先人后己、多想别人,因为这样才显示出你是个“好”人。你要学会自我埋没,并且常常受到“把你的东西分给妹妹”之类的教育,至于这些东西是你的宝贝还是珍爱的玩具,那都是无关紧要的,尽管妈妈或爸爸未必与别人分享他们大人的东西。
看看这些礼节吧:大人进来时要站起来;离开饭桌前要征得大人同意;容忍别人没完没了地拧脸蛋、拍头顶……其中的信息很明显:大人是重要的,小孩不算什么;别人是重要的,你自己是微不足道的。这样,首先产生的后果是“不要相信你自己的判断”。
这些所谓的“礼貌”的清规戒律是你根据别人的评价来确定自我意识、降低自我价值的根源之一。毫不奇怪,这些自我怀疑和自我摒弃的定义会一直延续到你成年之后。
我们的文化传统大都总是教育儿童去依赖他人,而不应过于信赖自己的判断。每件事情都要问问爸爸妈妈——“我吃什么呢?”“什么时候可以吃糖?”“可以吃几块糖?”家本位结构的传统社会是极讲究家庭成员间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父母长辈们就不免或多或少地将对子女的培养看作对自己未来的一种投资,直至将子女的科举入选当作自己人生转变的重要契机。中国的高考学生在填写专业志愿时往往受到父母的钳制,有些志愿甚至仅仅是父母意志的体现。
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爸爸和妈妈在内心深处认为,孩子是属于他们所有的。做父母的常常将孩子视为自己的财产,而不是帮助孩子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并由此建立起自信心。
到了大学,学生们依然接受着同样的教育——写好论文,注意正确格式、两边留出规定的空格、用打印机打出来;要有导言、正文和结论……真是一条地地道道的大型装配线。要循规蹈矩,要讨教授欢心,你便可以万事大吉。
等到研究生举行讨论会时,教授对学生们说:“这个学期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任何方面进行研究。我将帮助你们选择研究主题并帮助你们进行研究,你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安排。我将尽可能给你们以帮助。”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片慌乱:“我们要写几篇论文呢?”“什么时候交?”“要打出来吗?”“要看哪些书呢?”“要答辩吗?”“答辩哪些问题?”“论文要写多长?”“两边空几格呢?”“要每天来上课吗?”社会也是利用依赖心理促使人们循规蹈矩的另一个机构。一些机构总是说,“不要过于相信自己。你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和手段。我们将照顾你。我们将扣除你的所得税,以免你在收到税单之前便把钱花完;我们强迫你加入社会保险,因为你不会自己做出决定,或者不会自己积蓄——你不必考虑任何事情,我们将替你管理生活。”由此可见,一些机构逾越,提供服务和管理社会的职权,越俎代庖,替你安排一切。
现在不比前些年,书店里只有零落的几本经典著作来安排人的生活。
现在的书店简直能安顿好你的一切。不但有满足你生存本能的烹饪大全、宫廷食谱和性学百科全书;更有适合你雄心的各种指南,如卡耐基50年前就为你开好的种种处世药方,丛书编辑们为你指引“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阳关大道。就这样你自觉地走进另一双手里去了。这双手虽没有前面的那双手专横,甚至用哲学家的话说,有本质的不同,但照样能安排好你的日子:它最初取悦你,继而让你离不开它的指点,最终使你软化在它的巨影里。实际上,与前些年相比,你还是没拿真正的主意,还是沿那个俗套的人人都走的通道走过来,你自失了。
我有一个朋友曾对我说:“我小的时候,生在一个有钱有势的人家里,父母对我爱护得真是无微不至,穿的,吃的,都用不着我来动手,因此,当时造成我一种十分依赖的个性,既不用操劳,更不必用脑!”“如果当时我大胆离开了这样一个家庭,”他接着说:“乘舟远渡重洋,走到需要我自己用脑的环境中去,也许我现在的自尊心要强多了。但可惜当时我不是那样一个顽皮的孩子。我很老实,于是也就被老实所误。”当然,假使任何事情都有别人来代你解决,任何错失都有别人来代你担当,任何责任都有别人来负,那么你的生活将是多么安闲愉快啊!
可是,如果再进一步想一想,那时你将成为怎样的人呢?——别人会批评你是“扶不起的阿斗”。
要实现心理独立,首先就得摆脱依赖他人的需要。请注意,这里讲的是“依赖的需要”,而不是“与人的交往”。一旦你觉得需要别人,你便成为一个脆弱的人,一种现代奴隶。这就是说:如果你所需要的人离开了你、变了心或死去了,那么你必然会陷入惰性、精神崩溃甚至绝望至死。心理依赖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你处于自己无法选择的关系之中,被迫做违心的事,虽然你讨厌被迫行事的方式。
是不是一个人生下来就由一双手牵着走,长大了还要另一双手牵着?
是不是每个人都拒绝一双手的牵引时又注定落入另一双手的牵引中?是否你有了一个想法就一定是对另个想法的背叛?
而我要说的是,有一天你终于学会自己拿主意了,“这该有多棒!”可是在以前,你自己不拿主意;你受制于某种东西。就是说,你听从一个最高声音的——旗杆子捣向哪儿你就杀向哪儿。
现在,你觉醒了。你甚至把一句阿拉伯格言贴在床头上,每天看上一眼“骆驼总是走在沙漠里,让狗去叫吧”!
你开始觉得按自己的主意去生活也是一种乐趣。你为自己重新选择职业和做人风格,为自己结识自己、学做菜、甚至为自己想点什么,如:
你该如何去打动谁?怎样能征服你的邻居和恋人?什么样的交际场合更适合你?
生活在呼唤着——为自己贴上一个新标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