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美国哈佛大学资深教授霍华德·加德纳1983年提出的一种风靡全球的心理学理论。加德纳教授在研究了不同对象的人脑与智能的基础上,修正了传统的智能概念,在其著作《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这一概念。
作者的初衷是“要完成比当时认知研究普遍接受的观念还要完整,提出广泛的人的思维观。”多元智能理论以全新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评价学生的多元视角,引领我们重新审视以往的教育思维和教学策略,并对现有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深刻的挑战与反思。
当今,呼唤有智慧的教育,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从根本上革除我国传统教育中重知识传授、轻智慧养成的弊端,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彰显学生个性,使拥有不同天性和强项的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其自身特质的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领域中备受瞩目的核心命题。
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目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以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精神等多元智能方面的指导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革命性意义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等人受法国政府委托编制出了比西量表,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智能测验量表。其理论认为智能具有单一性质,通过纸和笔测验就能测出人的智能高低。这种传统的智能测验只重视人类可以测验出的智能及测试方法,如果某种智能无法测出,就认为这种智能是不重要的。
于是,智能测验的观念如同在全世界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儿童都得接受单一狭隘的智能测验,以换回一种表示人的聪明程度的“智商分数”,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尽量使儿童获得这种高分。这种理论反映在教育活动中,就是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实施“一元化教育”,即学生尽可能地学习相同的课程,并且教育者尽可能地以相同的方式将这些学科的知识传授给所有的学生。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最佳手段,应该由频繁的考试来进行。
为了与这种可比性的要求相吻合,智能测验所测试的学科就要是最适合采用这种评价方式的学科,如语言、教学等。因此,在学校里最受到重视的学科当然是语言、数学等。而那些在测验中难以实施的学科,如艺术、体育等,在学校教育中则被认为无关紧要。这种狭隘的教育观就直接导致了悲观的学生观,即学校教育中只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是成功的,而另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是要失败的。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切入口”或“批判的对象”,在教育理论界揭开了划时代的新的一页。加德纳认为智能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目前所能测量的仅仅是语言和数学逻辑。如果一定要去测量智能,那么应当侧重于该智能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在运用该智能时表现出来的创造力。
这样,在加德纳看来,智能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是一种或多种有价值的发明创造的能力。智能是以组合的方式来进行的,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智能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
由此,加德纳提出了智能多元化的观点,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人除了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两种基本智能以外,还有其他七种智能,它们是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能,但由于遗传或环境因素的差异,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之间的智能差异,每个人在各种智能发展程度上有所不同,而且也会以不同方法来统合或糅合这八种智能。每种智能有其独特的发展顺序,而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中开始生长与成熟,如音乐智能是最早被发展的。
大部分人只能在一二种智能上表现出优越的智能。例如爱因斯坦是数学与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才,而他在肢体运动与人际交往方面却未有同样的表现。在加德纳看来,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
智能并非像传统智力定义所说的那样是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的,也并非是以此作为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是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为核心,以此作为衡量智能高低的标准。因此,智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对新课改的思考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对于改革传统的学校教育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
加德纳关于智能本质和智能结构的新理论对传统的智能理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破:一是,智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逻辑-数理智能或以逻辑-数理智能为核心的智能,而是我们今天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智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可以跨时空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为特定文化所珍视的能力;三是,智能不是一种能力或以某一种能力为中心的能力,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多种能力。
加德纳关于智能问题的三个突破为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多方面的有益启示:
第一,把智能定位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为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支点,我们的课程改革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要位置,我们的学校再也不能仅凭标准测试的分数或几门书面考试的成绩衡量学生,而是应当重点培养并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初步创造的能力。
第二,把智能放置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为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依据。我们的智能观和智能培养观应该是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的。置身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新世纪,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一定要改革,同时,我们的教育改革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拿来主义,盲目照搬照抄。
第三,把智能结构看作是多维的和开放的,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视角。我们的课程改革应该促进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我们不能只围绕着某种智能设置课程,不能把多种“非学术”智能领域当作可有可无的“副科”,而应当使我们的课程保证学生多元智能都得到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方针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课程上。
第四,把每一个个体的智能结构看作是差异性和个体化的,为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我们的教育应当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发现差异、因材施教、培养特长、树立自信的教育。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开放的课程文化,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儿童之间存在差异,只有多方面的合作才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的教师应当树立积极向上的儿童观,即每个学生都是多种相对独立智能错综复杂的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特点亦即优势智能领域和弱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独特的学习类型和方法。
因此,我们的课堂里再也不应当有“笨学生”的存在,只有各具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学生的聚集。我们看待学生时应该时刻清醒地提醒自己: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再也不应存在一个学生有多聪明的问题,而只存在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使之更加聪明的问题,我们的教师应该树立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如此,则教育幸甚,民族幸甚。
多元智能理论的借鉴意义
社会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一旦社会有某种需要,就比十几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发展。正是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竞争的需要,催生了多元智能理论的问世。
多元智能理论被译介到国内后,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突出贡献在于强调智能多元性,突出智能差异性,提出智能文化性,揭示智能的发展性。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最优化教学方式正日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并在各级各类学校引起广泛的关注。但目前在实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口号喊得响,缺乏针对性的问题。
根据中国教育学会“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的实践研究”课题组的研究实验,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各有重点,其分别应把握以下内容:
学前和小学阶段,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应着重开展如何展示学生的天赋,为学生多方面智能的发展创造条件的实验。这既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也可以保证小学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初中教育阶段,借鉴多元智能的理论,重点是解决学生如何有效学习的问题。初中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出口”,如何降低辍学率,是目前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初中辍学率居高不下,首要原因,是学生的“厌学”问题。学习多元智能理论,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有效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创造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学习环境。
高中阶段,侧重于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等问题的研究。以上都是我们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对深化理解程序性知识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独特的作用。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表明:过去的应试教育着重选拔人、淘汰人,是社会人力资源的最大浪费。与此相反,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个性化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思路,超越了传统的学科教学观,促使教学走出狭隘的传授知识的单一目的,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开发和培养学生多种智能潜力上,将“乐玩”与“乐学”、“学会”与“会学”辩证统一起来。
动员学生主动参与,展示才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因材施教,扬强补弱的目的,这与我国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一致的。坚信只要我们提高认识,善于学习,就能开辟一条个性化的教学之路,推动新课改逐步深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成功的、有效的具有多元智能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