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名潜。字元亮,生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的一个官宦之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因军功显赫而官至大司马,总督八州军事。他的祖父也当过武昌太守。然而,到陶渊明出世的时候,他们陶家已经家道中落,无复当年了。少年时代,陶渊明好学深思,读了大量书籍,并从儒家学说里接受了出仕思想,希图大济苍生。
陶渊明的一生中有好几次为官的经历,然而每一次都因为适应不了官场上虚伪的应酬拂袖而去。陶渊明在二十九岁那一年第一次出门做官。任一个祭酒的官职,他的上司是王羲之的儿子,仗着贵族出身,没有什么真本事,还迷信一种奇怪的道教,整天忙着炼丹服药,想长生不老。陶渊明看到这样的情况,觉得这样的人不能管理国家的大事,而在这种人的手上供职实在大挫雄心,于是没过多久他就提出了辞呈。
回家以后陶渊明潜心读书,并在自己住的房子前边栽了五棵柳树。他经常在柳荫下面读书。他读书的范围很广,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百读不厌。读到高兴的地方,连饭都忘了吃。他的院子的围墙残破,到处长着野草。可他精神总是那么愉快。在那段时间陶渊明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把自己的生活和理想写得如天空中飞翔的鸟一样自由自在。
读书自然愉快,可因为没有经济来源,生活越来越贫困了。
一天,陶渊明的叔叔来看他。发现他家里一贫如洗,五个子女都饿得骨瘦如柴。叔叔很心痛,语重心长地劝陶渊明,应该去谋个一官半职,好养家糊口。这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妻子儿女谋生。
陶渊明叹了一口气,点点头。地方官知道了,就推荐他去彭泽县做县令。彭泽县在现在的江西省,距离他家很远。他把妻子儿女留在家里,自己背井离乡来到彭泽县。当时陶渊明已经四十岁了。他怕家里妻子儿女生活艰难,就花钱雇了一个小伙。到家里帮助做一些田里的农活。他望着跟自己长子一样大的小伙子,不由得生出同情怜爱之情,于是写了一封家信,让小伙子带回家里。他在信里对他的长子说,你要像对待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对待这个小伙子,不可摆主人的架子,决不要欺负他。
这一次,陶渊明出外才作了80天县令,但最终还是因为他厌恶官场的腐败生活而决心归隐,回到家里,妻子和孩子虽然非常高兴,但还是觉得很意外。但他为自己毅然辞官而自豪,于是提笔写了一首著名的诗篇《归去来兮》: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他在这篇著名的诗篇中,表示决不再去做官,而要在农村住一辈子,好好种地。还有一首《归田园居》的诗,也表达了他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他的作品表现了很高的气节,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热爱劳动,热爱乡村,陶醉在美丽的田园风光之中。和农民一样,心甘情愿地过着艰苦的生活。他在一首诗里写道: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流传于世最著名的作品,是《桃花源记》。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他叙述了一个虚构的故事。虚拟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仙境般的村舍田园,文章中寄托了他对宁静淡泊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迷恋。
作为文学史上最成功的隐逸诗人,陶渊明的诗文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关心,直到南北朝时期的诗评家钟嵘在《诗品》中才读到他的作品,但是未得到应有的评介。
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是不会永被埋没的,陶渊明的作品到了唐朝,却开始大放异彩,几乎所有的大诗人都对他的作品感到倾慕和崇拜。从此,他逐渐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最为显赫,影响最深远的文学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