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能忍辱者,必能立天下之事。做人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根据外界形势的变化,灵活地保存实力,关键时刻再出手赢得胜利。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我们怎样标榜自己,充其量都是一个普通人,只有隐藏实力、厚积薄发,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在我国历史上,深谙此道的人不在少数,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却将这一点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缓称王”作为明太祖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大战略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当朱元璋提出“缓称王”时,其他几支起义军和诸侯割据势力中,除四川明玉珍、浙东方国珍外,其余的都已称王、称帝,一时间,九州大地“王”、“帝”俯拾皆是。此时朱元璋依然十分冷静,他明白“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胜利者”这个道理。所以,他坚定地实行了“缓称王”的措施,直到元至正二十四年才称为吴王;至于称帝,那已是元至正二十八年的事情了。
与其他各路人马迫不及待地称王、称帝的做法相比较,朱元璋的“缓称王”战略可谓高明。“缓称王”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独立反元的政治色彩,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元朝对自己的关注程度,减少甚至避免了过早与元军主力和其他诸侯决战的可能。这样一来,朱元璋就更有利于保存实力、积蓄力量,从而求得稳步发展了。我们再来看一个事例。
魏帝曹芳在位时,曹爽、司马懿共同辅政。曹爽想大权独揽,于是处处排挤司马懿,司马懿表面回避,暗中却为夺权作准备。
有一年冬天,曹爽的党羽李胜出任荆州刺史,曹爽令他以向司马懿辞行为名,察看对方的动静。司马懿早就看出了李胜的来意,就装起病来。见李胜时,他tf:两个婢女扶着,手中的衣服都落在地上。他又用手指指嘴,意思是说我渴了,婢女端来一碗粥喂他,司马懿一边喝,粥却从他的嘴角流出,粘满前胸。
李胜见到这种情况,不禁生出怜悯之心,说:“听说您旧疾复发,没想到竟然病成了这个样子!”司马懿说话速度缓慢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听说你要到并州为官,那里接近胡人,你要好自为之啊。”李胜说:“我不是要去并州,而是去荆州。”司马懿又装作没听清,胡乱打岔,李胜一再大声解释,司马懿假装才听明白。他说:“你要到荆州作刺史,我料想快不行了,这可能是与你的最后一面了,我们今天是生死之别,我要让我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与你结为朋友,你不要抛弃他们。”说完这话便流泪哽咽,样子十分凄惨。
李胜回去后,向曹爽汇报了司马懿的样子,曹爽便放松了对司马懿的警惕。后来司马懿乘曹爽不备,发动政变,夺得大权。
可见,适时地隐匿自己的实力是非常重要的。过于炫耀自己的能耐,有时反而导致人生的失败。
抱头藏尾的目的是为了厚积薄发,在忍耐中积蓄力量寻求突破的时机,这才是做人明哲保身,做事功成名就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