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聪明睿智、有勇有谋之人绝对不会行奸诈之事。在待人处世中,场面话谁都可以说,但并不是准都会说,稍不注意,也许你就踏进了言语的“禁区”,触到了对方的短处和痛处,做了对方忌讳的事,对他人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其实,每个人都有所长,也有所短,待人处世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不要抓住别人的隐私、痛处和缺点大做文章,否则结局就会像下面这个人一样。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称帝后自然会有很多昔日的穷朋友到京城找他。这些人都自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的情分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掀他的老底,认为那样会使自己的威信受损,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与朱元璋一块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他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可是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的,你干了坏事总是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用破瓦罐煮,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
当他还在那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的时候,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颜面大失。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这个人杀了。
这就是揭人短处、戳人痛处的下场。“揭短、戳痛”,有时是故意的,那是敌视的双方用来互相攻击的武器;有时又是无意的,那是因为一不小心犯了对方的忌讳。有心也好,无意也罢,在待人处世中揭人之短、戳人之痛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轻则影响双方的感情,重则导致友谊的破裂。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
有两个人在看电视剧,剧中有婆媳争吵的镜头。老张便随口议论道:“我看,现在的儿媳真是不知道好歹,不愿意和老人住在一起。也不想想以后自己老了怎么办?”话未说完,旁边的小王马上站了起来,怒声说:“你说话干净点,不要找不自在,我最讨厌别人指桑骂槐!”原来小齐平素与婆婆关系失和,最近刚从家里搬出来。
老张由于不了解情况,无意中揭了对方的短而得罪了小齐。所以只有了解交际对象的长处和短处,为人处世才不会伤人也伤己。再看下面这个例子。
有一个年轻姑娘长得很胖,吃了不少减肥药也不见效,心里很苦恼,也最怕有人说她胖。
有一天,她的同事小张对她说:“你吃了什么呀,像气儿吹似的,才几天工夫,又胖了一圈儿。”胖姑娘立马恼羞成怒:“我胖碍着你什么了?不吃你,不喝你,真是狗咬耗子,多管闲事!”小张不由闹了个大红脸。
在这里,小张明知对方的短处,却还要把话题往上赶,这自然就犯了对方的忌讳,不找麻烦才怪。
俗话说得好:“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我们要想与他人友好相处,就要尽量体谅他人,维护他人的自尊,避开言语“雷区”,千万不要戳人痛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