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59600000042

第42章 博尔赫斯:为少数人而写作

在博尔赫斯眼中玫瑰是不可企及的,他曾经将其比喻为“年轻的柏拉图式花朵”。与玫瑰的物质形式相比,他似乎更看重其精神内容:

“通过炼金术从细小的灰烬里再生的玫瑰,永远是玫瑰中的玫瑰。”

这肯定是最后的玫瑰,它已摆脱了众多花朵的状态而获得了灵魂。经历过脱胎换骨的美,才有望构成美的核心。博尔赫斯的一首以《玫瑰》

命名的诗篇,使植物学的玫瑰演变为文学的玫瑰,这是我作为读者的发现。他臆造的玫瑰究竟意味着什么:一种美的更新,一次精神恋爱抑或一件虚无的容器?我却无法猜测。玫瑰自从诞生之初,便与人类所苦苦祈求的美结缘,并一度成为最通俗的审美符号。世界上的玫瑰可以有无数朵,但对玫瑰的热爱却只有一种。它与玫瑰同时诞生,如影随形。跟博尔赫斯一样,我也是这种柏拉图式花朵的信徒。我热爱的玫瑰是所有玫瑰的总和,或者说是其中的皇帝。它是抽象的。

具体的玫瑰,不过是它的化身,并非创造,而是模仿。真正的玫瑰只有一朵:要么是最初的,要么则是最后的。玫瑰的形象在这座星球上的各个国家、各个角落不断地生长着,也不断地重复着,诗人尤其是最热衷的赞美者,乐此不疲地重温着它的投影。所以博尔赫斯在另一篇叫做《黄玫瑰》的随笔中虚构了一个垂危的诗人:“马里诺看见那玫瑰,如同亚当在乐园里初次看见它,并且感到它是在它的永恒之中,而不是在他的词语里,感到我们只能够提及或暗示而不能够表达……这启示之光在马里诺死去的前夜照临了他,或许也曾照临过荷马和但丁。”我们视野里作为个体的玫瑰永远是瞬间的产物、瞬间的造化,而玫瑰的集体,或者说玫瑰的魂魄,则是永恒的。玫瑰的目击者会受到生死的制约(可见审美活动也是瞬间的),而玫瑰本身堪称美的无期徒刑,此起彼落地展览着、宣判着、重复着,令人望而生畏。美的无限总是唤醒我对生命之有限的遗憾乃至对死亡的恐惧。

至少,拥有视觉是美好而宝贵的,玫瑰给我带来了一场视觉中的革命。人与玫瑰的距离,也就是与世界的距离。博尔赫斯在自己的赞美诗中把玫瑰形容为“炽热而盲目的”,莫非因为它的光芒太刺激了,

一种触目惊心的美?不谋而合,他本人也于56岁就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之际失明。这位追随荷马而去的盲目的大师在自传中写道:

“上帝赐给我80万册书,同时也使我失去光明,这真是妙不可言的嘲弄。”实际上比书籍更重要的是玫瑰。或者说,书籍本身已构成人类文明的玫瑰。80万册书相当于80万朵玫瑰,在世界的一隅同时开放,只是不管是知识抑或花朵,在获得的同时又失去,没能给博尔赫斯重新带来惊喜。从此他再也无法看见玫瑰与书了,如果它们都能被称为世界的象征的话。

博尔赫斯被尊崇为“作家们的作家”这是一种很高明的赞扬,有点“王中王”的意思。与之相比,其他作家只能算是诸侯了。这个称谓,除了表明博尔赫斯是世界文坛的核心人物(至少,他改变了二十世纪文学的面貌)之外,是否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理解:他对作家们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属于小圈子里的知名人士,他的写作对象乃至最重要的读者,是与他同时代的以及未来的作家们。

这样理解是有道理的。博尔赫斯的书很明显是写给作家们看的,或者说,也只有内行才能看得懂。让老百姓读博尔赫斯,不仅无法了解其蕴藏的无穷玄妙,而且肯定会不耐烦的。这不等于是暴殄天物吗?也只有具备较高文化修养和鉴赏能力的作家们(包括想当作家的文学青年),才能细心地并且耐心地品味着博尔赫斯那迷宫一样的境界。跟这位老先生捉迷藏,也是需要机缘与福气的。又有几个人真正摸到过他云里雾里的山羊胡子?在每个国家,包括他的祖国,博尔赫斯的书发行量估计都不会特别大。他恐怕永远也成不了畅销作家。拿版税的话,多多少少要吃点亏。在他有生之年,一些比他功底浅的人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他偏偏落选了。有什么办法呢?谁叫他属于孤芳自赏的那一类人呢。然而他还是赢得了比诺贝尔文学奖更崇高的荣誉,“作家们的作家”。这只属于他一个人。用句俗话说,这就是师傅,在作家们中间,他属于师傅一级的。哪怕他带过的徒弟获得诺贝尔奖了,还得尊称他为师傅。当然,博尔赫斯从没有正经收过徒弟,但确实有不少作家,从博尔赫斯那儿偷学过一两手。

我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听说博尔赫斯的。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引进了一大批外国大师的作品,令人眼花缭乱。我作为众多的文学青年之一,得知博尔赫斯是“作家们的作家”,不禁对他刮目相看。应该说,是这个称号首先把我打动了,使我意识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写作方式:为作家们而写作,是多么让人羡慕的一件事。当然,博尔赫斯的作品也一点没让我失望,真是名不虚传啊。而今,似乎已非文学的时代,文学青年是越来越少了,大师与经典也备受冷落。但在我这个老了的文学青年眼里,博尔赫斯依然是最耐读的。在我的藏书中,他的书要比别的大师的作品磨损得更厉害一些。别瞧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普鲁斯特、乔伊斯什么的,名气挺大,他们的书很难让人读到一遍以上。而我写这篇文章之前,已把博尔赫斯的书整整读了七遍。以后空闲时肯定还会有兴趣再翻一翻。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博尔赫斯与众不同。大多数小说家的才能,仅限于讲故事,哪怕讲得天花乱坠,听完一遍也就完了,他随着你阅读过程的结束而贬值了。博尔赫斯的才能,则是教你怎样讲故事。他是教师爷。他的书是小说创作的辅导教材,内部发行。

我知道有个作家叫马原的,被一些同行称为“中国的博尔赫斯”,既指他深受博氏影响,又指他影响了一代本国的小说家。他对此称号有点受宠若惊,但又表示很惭愧:“我哪能跟他比呀。他是我最崇敬的大师了。是博尔赫斯引导我重视小说的方法论,他是这方面的革命家。而我,顶多只算个改良主义者。”(大意如此)是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博尔赫斯首创了小说的方法论,至少,是他强调了方法论的重要性。从博尔赫斯开始,小说的文体产生了一部分的哗变:“怎样写”似乎比“写什么”更为重要,更为显示作者的价值。你能说这不是一场革命吗?

博尔赫斯,应该属于书斋式作家吧,或者说经院派作家。但是他丰富了作家们的书斋,他本身也已成为作家们的学院。包括在中国,都有了他的传人,甚至传人都有了传人。譬如我前面提到的马原。他那富于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西藏小说,很明显有博尔赫斯的影子。

我想,作家可以分为两种:为多数人而写作的,和为少数人而写作的,博尔赫斯无疑属于后者。同样,文学也可据此划分为两类。中国还有个诗人,王家新,写过一篇文章叫《献给无限的少数人》。纯粹的文学,是应该献给无限的少数人。无限的少数人,只要大于一就可以。哪怕仅仅献给自己。

认识博尔赫斯之后,我倾向于这样的文学观:宁愿自己的作品只被一个人读一千遍,也不愿意它被一千个人只读一遍。前者其实比后者困难得多,也伟大得多。你能说这种追求不是很有意义吗?

博尔赫斯的第一部书《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热情》,是自费出版的,只印了三百本。他知道搁在世俗的书摊上是不会有多少人理会的,他却寻找到了散发书的一种办法。他发现《我们》(那个时代最古老、最有名的文学杂志之一)编辑部的许多人都把大衣挂在衣帽间里。于是他带着五十或一百本书去找某位熟识的编辑。编辑开心地望着他说:“你是想要我替你卖书吗?”博尔赫斯回答:“不,我虽然写了这本书,但我不是精神失常的人。我想我可以求你把一些书悄悄塞到那些挂在那儿的大衣兜里。”编辑照办了。等博尔赫斯再去那儿时,发现一些大衣的主人已经读了他的诗,甚至有人还写了评论。用博尔赫斯自己的话来说:“我就是这样获得了一点诗名。”恐怕正是从那时起,博尔赫斯就开始选择自己的读者群了,或者说给自己的读者定位了。《我们》编辑部里的主人抑或宾客,必定都是文学爱好者,起码具备鉴赏的素质,不至于给《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热情》泼去一盆冷水,这无形中鼓励博尔赫斯走上了“为作家们写作”的道路。世界虽然很大,但对于博尔赫斯来说,能拥有那些温暖的大衣兜就足够了。

我的朋友潘向黎,听了这个故事后做过精彩的点评:“不论以何种方式写作,做三件事也许是明智的:说自己想说的话,找到自己的声音,然后找到那些大衣口袋。不过,《我们》编辑部的衣帽间充满了高尚的暗示:关心文学,有真正的品位与鉴赏力。而我们今天的问题是:到哪儿找到这样充满可能的大衣口袋呢?不过我不认为作家应该放弃寻找。”

博尔赫斯是成功的。他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大衣口袋,已经不仅限于《我们》编辑部的衣帽间了,而且也不仅限于他的祖国,他给世界各地的无数作家的衣兜里,都递送了一份丰厚的礼物。想到这里,我下意识地差点把手塞进自己的衣兜,摸一摸吧,真希望那里面,会奇迹般地出现一本博尔赫斯偷偷塞进来的新书,可惜这位“作家们的作家”已经死了,他再也不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了。我的心,空落落的。博尔赫斯是作家们的师傅,他其实也是有师傅的。还有一个人,似乎比他更有资格称为“作家们的作家”那就是卡夫卡。因为卡夫卡甚至影响过我们这位“作家们的作家”。按道理说,该算是“作家们的作家的作家”了,虽然这有点拗口。换用民间的说法:师傅的师傅,就是祖师爷了。这并不夸张。卡夫卡是公认的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在现代派文学里,他至今仍坐着第一把交椅,博尔赫斯不仅出道比他晚,排名也在他的后面,他们都属于特立独行的那类作家,博尔赫斯并不掩饰自己对卡夫卡的关注与崇敬:他还专门写过一篇《卡夫卡及其先驱者》,提到“作家的劳动改变了我们对过去的概念,也必将改变未来”。不知他是否意识到:卡夫卡也正是他本人的先驱?

卡夫卡生前比博尔赫斯还要寂寞,甚至不可能拥有编辑部衣帽间里的那些大衣口袋。他相当于文学界的梵高,属于死后成名一类,他立下的遗嘱里,要求将自己的全部手稿焚之一炬:幸好这遗嘱被背叛了,才使得今天我们许多作家的书架上,都能够陈列着一套卡夫卡的著述。是的,他并没有刻意寻找那些大衣口袋,却照样在文学史上获得了不可或缺的位置。这是一位终生生活在不幸之中的幸运儿!

在所有的作家里,我觉得博尔赫斯与卡夫卡靠得最近;他们的作品都带有最鲜明的个性。当然,他们也有区别;如果说博尔赫斯是为作家而写作,卡夫卡则表现得更为彻底,他纯粹是为自己而写作——甚至不曾寄希望于额外的读者;读者这个概念对于他都是多余的,所以,卡夫卡也是博尔赫斯无法逾越的。他已不可能走得更远了。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分别都为中国的长城写过文章,卡夫卡写的是《万里长城建造时》,在这篇未完成的小说中,他将长城与巴比塔相提并论,表达了“永远不能达到目的地”的思想;博尔赫斯写的是《长城和书》。不知他是怎么产生灵感的?是很自然或很偶然地想起中国的长城,还是受卡夫卡那篇文章的启发?他们二位不约而同地赋予了长城以迷宫的特性。应该说,卡夫卡和博尔赫斯,都属于那种在迷宫里跋涉并且流连忘返的大师。“如果拿《杜撰集》中的某些迷宫同卡夫卡的迷宫比较,就会发现这样的区别:博尔赫斯的迷宫属于几何类型或国际象棋类型,像芝诺提出的问题一样会引起某种精神上的痛苦。这种痛苦产生于游戏因素的完全明了。卡夫卡的迷宫却相反,它们是黑暗的走廊,既没有尽头也无法探知。痛苦是噩梦般的痛苦,产生于对游戏力量的绝对无知。在前者的迷宫中存在着非人类的因素,而在后者的迷宫中的因素完全,也许,是人类的。”这是阿根廷作家埃内斯托·萨瓦托所作的评判。他在比较卡夫卡和博尔赫斯的区别之时,无形中又肯定了他们的共性:这二位都比其他作家更痴迷于迷宫的设计乃至破译;他们掌握着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的秘密。他们的作品,也真正是献给无限的少数人的。

为作家而写作的博尔赫斯,多多少少有点匠人的习气,哪怕他已跻身于巨匠的行列,我们仍然能够发现其对手艺的炫耀。为自己而写作的卡夫卡,则更像个圣人,甚至摆脱了一般作家难以避免的职业性或行业性。卡夫卡的生平更像是一个文学神话,死后成名的卡夫卡本人也几乎被今人神化了。如米兰·昆德拉所说:“创造卡夫卡的形象和他的作品的形象,同时创造了卡夫卡学。卡夫卡学是为了把卡夫卡加以卡夫卡学化的论说;用卡夫卡学化的卡夫卡代替卡夫卡,在卡夫卡学者笔下,卡夫卡传记成为了圣徒传记。”博尔赫斯把文学视为技艺,他成了作家们的师傅,至少我是以某种学徒的心理读博尔赫斯的,他真不愧为一代名师啊!卡夫卡则把文学当作宗教、当作真理,他以神父的形象成为离上帝最近的人。博尔赫斯与卡夫卡的区别,其实相当于图书馆馆长与修道院院长的区别。所以博尔赫斯会努力寻找高明的读者,那些敞开的大衣口袋,自我封闭的卡夫卡则紧紧捂住自己的衣兜(那里面揣着零乱的手稿),生怕在别人面前暴露内心的秘密。卡夫卡式的拒绝比博尔赫斯要彻底得多,不仅拒绝平庸,而且拒绝世俗,他的作品在对读者的拒绝中成为了经典。

同类推荐
  • 周邦彦集

    周邦彦集

    周邦彦(1056—1121),中国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丰初,游京师,七年献《汴都赋》,为宋神宗所赏。后曾为溧水(今属江苏)令。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晚年退休,提举南京(今属河南)鸿庆宫,卒。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著有《清真词》,后又名《片玉词》。
  • 名家雅谈:文化名家谈情感

    名家雅谈:文化名家谈情感

    本书选辑了30多位散文名家的作品,包括《初恋》、《恋歌》、《假如你想结婚的话》、《一切有命,莫勉强》、《拾玉镯》、《角落》、《情是根》、《爱的履历》等文章。
  • 守望美丽家园

    守望美丽家园

    本书收录了作者从事环境新闻记者以来发表的若干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全书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逻辑顺序分篇设置,共分事件篇、对策篇、法制篇、宣教篇、成果篇、纪实篇、文学篇7篇。事件篇集中记录报道了有关环境问题的真人真事,基本都是提出存在的环境问题现实状况。对策篇集中了各方面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措施等。法制篇侧重于挑选从立法、执法的角度处理环境保护问题的文章。宣教篇择选了如何提倡全民参与环保、提高国民环保意识的文章。成果篇则展示了作者这些年所见的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各类成果。纪实篇加进了一些文学创作的成分。文学篇则揽进了解说词、剧本、环保报告等文学体裁。
  • 既然爱情留不住

    既然爱情留不住

    "豆瓣超人气女作家刘小昭奉上的冬日暖心故事集,写给那些处在爱情、工作、生活的十字路口迷惘男女们。她的那些小小故事和桥段里,充满了清澈的领悟、和细微感动,总是这样真切地留在我们心间.对于爱情,刘小昭说:“要么别想,要么别放。”每次想发吵架脾气的时候,想想小昭说的:“一辈子那么长啊……遇上个喜欢的有多不容易,对他好还来不及, 怎么能忍心说恶毒的话做让对方伤心的事呢?”说到爱情的失去,她说“最难过的甚至不是分手,因为人和人的缘分有时真的不能强求,而是那些想做却没有来得及为对方做的事情……想想就难过。很多时候我们遗憾的是:我再也没有机会对你好了。”
  • 找不到北

    找不到北

    与其致力于对黑车的清理打击,不如倾力竭力甚而像我们常常做的那样——举全市之力——做好我们的城市公共交通工作。
热门推荐
  • 印之凤凰

    印之凤凰

    “你是谁?你这个恶魔”零花颤抖着身体,面露惊恐的看着眼前这个男人。就在刚才这个让人恐惧的男子用他的双手撕裂了属于自己的魂兽“刺骨凤蝶”。“我啊?”男子邪魅的笑了笑,伸出洁白的双手勾起零花略带圆润的下巴。”你可以称呼我邪君!也可以称呼我另一个名字“-’零晨。
  • 武林修仙传

    武林修仙传

    侠,何为侠?侠之小者,除恶扬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怪侠,何为怪侠?行为怪异不羁,纵横江湖,逍遥武林,唯我古逍遥!且看一代怪侠古逍遥如何纵横江湖,逍遥武林...
  • 在希腊神话里神游

    在希腊神话里神游

    有人居住的也好,没人有人居住的也好,希腊有三千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无论你是从事什么工作,只要你喜欢历史,或是文艺,或是民俗,或是自然风景,游历希腊后你很难不爱上希腊的某个岛屿,很难。
  • 都市隐匿者

    都市隐匿者

    每一天的夜晚会来临,如同恶魔的诱惑从未停止。大隐隐于市,我们的初衷,又是什么呢?
  • 娱乐圈之植物护身系统

    娱乐圈之植物护身系统

    一场车祸改变了她的人生,为了治好爸爸,她答应他假扮千金小姐,她答应他成了超级大明星。本来应该是恨的感情却慢慢成了爱,坏人不断,幸好异能护体,才屡屡化险为夷。但是真相一个接一个袭来,她和他又该何去何从。***********************************虐心、虐情、泪点全方位。娱乐圈、帅哥、异能一个也不能少。请自带纸巾。建议大家养肥后再看。
  • 异种

    异种

    本书为普及读物,能让你欣赏到奇异的、珍贵的、神秘的、令人难忘难以捉摸的生物。
  • 三国之混在校内

    三国之混在校内

    三国!热血沸腾的历史如同黄梁一梦般,永远的沉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遗憾!如同猎人怀里揣着杆没有子弹的枪一样,眼睁睁的看着大雁从头顶飞过,留下的不过是一根羽毛而已,不免让人很是悲痛。所以我们会怀念,不是为了什么,只是在那个遍地是英雄的年代里,我们都想过......大马金刀,吆喝着一帮手下到处乱串,是何其的牛叉,跟混似的。当然,也有N多人是有别的目的的,比如貂禅,大乔,小乔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出,三国真的有着说不完的故事。而这本书里面,我把英雄们都写到了现代,21世纪,以及古历史大学里面...
  • 江湖不相忘:NPC的调教计划

    江湖不相忘:NPC的调教计划

    一入江湖深似海,从此节操是路人。在这个全息网游泛滥的时代,作为一名职业玩家,许欢颜最大的爱好就是赚钱。无论是游戏里挖宝、打猎,还是暗杀任务,只要是能赚钱地方,便必然有许欢颜的身影。谁要是敢断她的财路,就别怪她心狠手辣了。什么?这次断她财路的竟然是一位NPC,还是一名智能NPC。既然受系统保护她无法攻击他,那么许欢颜毅然开始走上了NPC的调教之路。这是一个游戏女流氓和腹黑人工NPC的故事,两人开始了一场调教与反调教之路。
  • 无尽的自由

    无尽的自由

    地球文明遭遇外星突袭,集体进入未知位面。人类最终是获得无尽的自由还是堕入无尽是深渊。老猫追逐的自由之路,什么才是正真的自由,天遮不住我的眼,地埋不住我的心,苍穹挡不住我的脚步,时间磨灭不了我的梦。
  • 复仇冷公主的邪魅霸王子

    复仇冷公主的邪魅霸王子

    三位霉霉和三位欧巴会发生怎样的爱狠情仇……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