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59100000019

第19章 戴望舒及“现代派”风格始末

20世纪30年代兴盛一时的“现代派”,以其对中西诗歌艺术的成功借鉴,在新诗史上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资源,也给后来的“七月派”和“九叶派”铺就了发展道路。在“现代派”诗人中,又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影响最为深远。但迄今为止,有关“现代派”的诗歌主张依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本章以“现代派”代表诗人戴望舒、何其芳的诗歌理论和创作为核心,试对这一派别的作为再作诠释。

一、走近戴望舒

1905年,戴望舒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银行职员家庭。童年的戴望舒聪明活泼,但7岁时因疾患留下脸部缺陷,铸就其抑郁气质。他自小喜读婉约细腻的古典诗歌,尤其偏爱晚唐五代诗。戴望舒作诗始于1923年,早期诗作表现出明显的忧郁情调,艺术手法上接近新月派,讲究韵律工整。1925年,戴望舒入读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班,因为学习法文,更因为个人气质,开始接触与中国古典诗歌颇有相通之处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等的诗作。在震旦求学期间戴望舒加入共青团,曾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捕,“四·一二”后又遭通缉,逃往乡间隐居年余。1928年戴望舒发表成名作《雨巷》。1928-1932年与施蛰存主编《无轨列车》、《现代》等杂志,并与人合办水沫书店。抗战期间任香港《星岛时报》副刊编辑,因宣传抗战曾被日寇逮捕入狱,1950年被哮喘病夺去生命。

戴望舒一生共出版《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四部诗集。其中,除《灾难的岁月》的后半部分外,绝大多数诗篇,或喟叹世事渺茫,或状写心境苍凉,或细描恋爱之缠绵,或痛诉失恋之哀伤。当然也不乏对友情的抒发,对恋人的赞美以及怀乡忆旧、伤春悲秋……大多是一个在特定时代的年轻诗人,以隐晦的笔调,对自己心灵颤动的轻吟低唱。

抗战的洪流,冲击着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戴望舒也从中受到极大的震撼,诗风为之一变。收在《灾难的岁月》中的《元旦祝福》、《狱中题壁》等明朗刚健并带有明显现实主义倾向的诗作,便体现了这种转变。

作为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戴望舒以他迥异的艺术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诗歌主张出现在诗坛上。尤其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上承中国古典的余泽,旁采西方象征主义的残芬”,先后从我国古典诗词、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马拉美和后期象征派耶麦、果尔蒙等的诗歌中吸取营养,并在不断的扬长弃短、撷采众长中,创造出一种不讲外在韵律、强调内在诗情、倚重象征暗示、运用现代口语的无韵自由体诗,一种后来被称为“现代派”风格的中国象征诗。诗人自己也从中提炼出“诗不能借重音乐”,“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等理论。这些诗作和理论,不仅使当时的许多诗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也对当时诗坛某些直露肤浅的倾向和过分讲究韵律而导致形式主义的偏向起到一定的纠正作用,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新诗的发展。

二、《雨巷》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它是诗人在诗歌园地里默默耕耘,不断地向象征主义演进,但又尚未完全蜕变为“现代派”风格时,精心培育的一株奇葩。这首诗既显现了诗人早期受古典诗词和魏尔伦影响,看重韵律的印记,也初显了象征主义的特色。

该诗写于1927年,当时戴望舒为躲避缉捕隐居在好友施蛰存的老家松江县乡间,诗人刚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给他带来的巨大打击,隐居乡间又油然生出许多愁烦,但有机会结识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诗人心里又暗生出些许企盼。于是,这一切便凝结而化为《雨巷》:在一个“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独自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在“我”的幻觉中,这姑娘撑着油纸伞,来到这雨巷,“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来太息一般的眼光”。但“在雨的哀曲里”,终于消失了“她的颜色”,“她的芬芳”。“我”只好“独自彷徨”,但仍带着希望。

虽然只是初步地尝试了象征、暗示、幻觉等象征主义艺术手法,《雨巷》显然已不再属于单层面的情感架构,它可以有多层多义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中读到一个失恋者的痛苦、感伤和希望,也可以将其理解为诗人自己遭受革命挫折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孤独感,以及不甘幻灭仍想追求的情怀。如果扩大来看,可以看做是抒写了人们普遍具有的对美好事物苦苦追求而不可得到时,可能产生的那种空茫、惘怅的情感。那情感,既是诗人与他的一部分同时代人所曾有过的,也是人类社会普遍可见的,只是被忧郁型气质的诗人抒发得低回暗淡。

《雨巷》最为人称道的是诗作所具有的舒缓流畅的音乐美。

首先,全诗用一押到底的“江扬韵”,并配以韵脚位置“迷茫”、“悠长”、“彷徨”、“眼光”等双音节词或双声叠韵,使同一韵律在全诗中旋转回荡。

其次,各诗行大致相等的停顿和个别诗句的有意切断,造成诗意上的似续还断和节奏上的舒缓柔顺、变化流畅。

此外,重复、顶针、排比等辞格的运用,使词、句、段复沓重见,既加重了诗作的音乐感,也增添了诗的抒情色彩。

重复是诗歌常用的手法之一。在不同的诗中,重复的运用具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在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中,大量诗句的重复是为了强调凤凰在重生后无比的和谐、欢乐。在闻一多的《死水》中,首尾重复的目的在首尾照应,重现主旋律,同时也是强调诗人对死水的绝望。在徐志摩的《告别康桥》中,首尾两节稍作改变,既首尾照应,又创造了一种萦绕全篇的潇洒飘逸中带着无可奈何的情调,同时还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盘旋萦绕的节奏感。《雨巷》的重复也是开头与结尾诗段的重复,首尾复见,使同一主调在诗中反复出现,使之成为统摄全诗的核心。

顶针也叫顶真、联珠、接麻、续麻,即上下诗行的词或句的接踵复沓。顶针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又如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诗歌用了顶针,“一可以使作品的情味格外浓厚,二可以使作品的音律格外流畅”。

《雨巷》不是全诗用顶针,但也多处运用,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她默默地走近,走近”;“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运用这些手法,目的都在造成一种旋环往复、回肠荡气的音乐效果,当然也加重了诗人彷徨惘怅心理的表现力。

《雨巷》并非诗人最满意的诗作,更不是典型的“现代派”作品,但因其出色的音节,发表后引起轰动。叶圣陶为此盛赞戴望舒“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又因其初显了象征主义特色,故可看作是戴望舒“现代派”风格形成过程中的过渡。

三、“现代派”风格

在中国新诗人中,戴望舒并不是“把象征派那种作风搬到中国底诗坛来”的第一个,更不是空前绝后的一个,却是成功地借鉴了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并将之与民族的诗美传统相结合的第一人。因此,他的诗歌创作带有明显的对中外诗歌优良传统的继承借鉴和个人艺术的独创性。其不讲外在韵律,强调内在诗情,倚重象征暗示,运用现代口语的“现代派”风格就这样在“上承晚唐,旁采象征”中逐渐形成。

(一)对象征主义艺术出色的借鉴

作为中国象征派的代表诗人,戴望舒诗作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当然不少。即使是他尚未完全蜕化为“现代派”风格的《雨巷》和抗战后已倾向于现实主义的《致萤火》、《狱中题壁》,也可看出象征、暗示、幻觉或者通感、意象重叠等手法的运用或影响。

然而,戴望舒的出众之处,并不仅仅在于他对西方象征主义艺术的学习,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闪烁朦胧的境界和中国传统诗词含蓄蕴藉的意境中悟到两者之间的异曲同工之妙,并依照民族的审美心理和自己的艺术个性,对象征诗的表现方法进行了必要的消化、吸收和改进,从而避免了李金发等的古奥、难懂的不足。因此,他的诗,虽用象征和暗示,但借以象征的意象却大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谙熟的事物,或传说中人们熟知的形象;虽有意象的重叠、错幻,但一般能注意意象和意绪间的联系;虽用了幻觉和梦境,但在反逻辑的时空组合中仍能找到诗情发展的逻辑关系,并避免了大幅度的省略和跳跃。正因为如此,朱自清说戴望舒的诗是“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也正因为这样,比之早期的李金发和现代派的其他诗人,戴望舒才拥有了更多的知音。

比如《印象》一诗,算得上戴望舒诗中比较难懂的一首。在这首诗中,意象的重叠,加上诗人有意识地在篇章结构上(如一二诗节之间)造成了意象的转换,使《印象》初读时确实感觉零乱,不好把握。诗作写什么:是落日残阳?是寂寞的哭声?是失落感、孤寂感?诗的多层多义的特点和朦胧闪烁之美感便由此产生。但因为诗人在表达上还注意了意象间的某一共性以及意象与意绪的有机联系,即意象所具有的“缓缓流动,徐徐消失”的共同点,于是,《印象》也就不难理解:诗人通过飘落深谷的铃声、航到烟水的渔船、坠到古井的珍珠、敛去微笑的残阳和徐徐消失的呜咽五个逐渐而缓慢地消失的意象,抒发了一种从“寂寞的地方起来的”,“又徐徐地回到寂寞的地方”的,没有感应,没有应和的幻灭感、失落感、孤寂感。这种虚无情感的产生,既来源于诗人对世事的失望,也与诗人对施绛年痛苦的单恋有关。

又如《在神祠前》一诗,诗人要描绘的是自己对人生执著而无望的追求与探索,即诗中的“思量”。为了具体生动地描绘这种抽象的“思量”,诗人采用了幻化的手法,不断地将“思量”幻化成蜉蝣、蝴蝶、云雀、鹏鸟等意象,让这些象征性意象“在苍茫的青天上”,“长久地”、“孤独地”“盘旋”,作“前生和来世的逍遥游”。最终却一无所获,“绝望地”“疾飞回我的心上”,“在那儿忧愁地蛰伏”。在这首诗中,诗人既借鉴了庄子《逍遥游》中的意象和境界,又较注意意象与意绪间的联系,幻化手段也用得合情合理,因此,诗意虽含蓄蕴藉但令人能够理解。

通感手法也如此。通感手法因为调动了人体各部位感官的经验体验,并将这些体验浓缩起来写,因而诗句往往具有新奇、深刻的美感,能激发和强化读者的想象。戴望舒对通感手法的体会来自法国象征派诗,但他不像一些象征派诗人那样一味追求新、奇、怪,更不乱用滥用,仅仅根据诗情的需要,偶一用之,便效果极佳。如《二月》中“无邪的小草将醉着温软的皓体的甜香”;《夜》中“飘过的风带着青春和爱恋味”;《致萤火》中“咀嚼着太阳的香味”等,都是将视觉、嗅觉、触觉以及心理感觉等各种感官体验结合在一起,使情感的体验显得极其新奇、深刻,从而激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二)强调诗情旋律的独特的诗体追求

表现了戴望舒对中外诗歌传统的良好的上接外应功夫的另一方面,便是他对后来被称为“现代派”风格的自由诗体的创建。

戴望舒写诗,最早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古典诗歌。民族的诗歌传统,尤其是晚唐五代的细腻诗风,不仅造就了他纤丽细腻的艺术个性,培养了他“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的委婉含蓄的审美情趣,还为他打下了坚固扎实的韵律功底。因此,他早期直至《雨巷》时的诗作,在表现出善于捕捉纤细诗意的同时,还表现出与新月派一样对诗歌“三美”的偏爱。但《雨巷》写出不久,他就从后期象征派果尔蒙、马拉美的诗作中得到启发,察觉到《雨巷》过于追求外在韵律,而“诗的韵律”应“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片面追求押韵和字句的整齐,会妨碍了情绪的表达。因此,在借鉴象征主义艺术的同时,他决心要“为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体现这种努力的直接成果,便是他在《雨巷》之后写出的《我的记忆》、《在神祠前》、《路上小语》、《印象》、《乐园鸟》等一大批用自然亲切的说话的调子表达内在诗情,不再讲究外在形式的整齐和韵脚的工整的优秀的自由体诗。

现代口语的运用是这种诗体的特点之一。如《我的记忆》以舒卷自如的口语和象征、拟人等手法,将抽象的思维活动描绘得若隐若现、细腻生动。而诗中那“亲切的日常生活的调子”和“字句底节奏已经完全被情绪的节奏所代替”的崭新形式,就令他的许多朋友当时读后都感到非常新鲜。而更多诗作采取了问答的形式。如《路上小语》中“给我吧,姑娘,那朵簪在你发上的/小小的青色的花”,“那边,你看,在树林下,在泉边”;《印象》中“是飘落深谷去的幽微的铃声吧,是航到烟水去的小小的渔船吧”;《乐园鸟》中“是从乐园里来的呢,还是到乐园里去的”等,都按说话或问答的口吻来安排节奏,使节拍的停顿更加自然。

这种诗体的特点之二是格式的自由和多样。戴望舒在“现代派”时期的诗作,建行布局和篇章格式已完全服从情感表达的需要,既不受字、行、节数的局限,也不受音节、韵脚的束缚。格式上既有独白体、对白体,也有只问不答或似问非问等形式。

从表面看,戴望舒这种追求诗情旋律的自由体诗,在形式、字句、韵律上是绝对的自由,甚至比胡适、郭沫若的自由体还要自由。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更高难度上的自由。胡适、郭沫若的自由体虽然也提倡打破格律,但那是相对于旧体格律而言的。在胡适、郭沫若的诗歌创作中,对新诗音节和音乐美的重视也是显而易见的。而戴望舒所写的这种诗,大多不押韵,但要有节奏感;不受外在格律的束缚,但要表现出内在诗情的旋律,即“不再借重音乐”,重在内在诗情,故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但具有中外诗歌的精深造诣和良好文学天赋的戴望舒,却获得了这种表达诗情旋律的自由,一种不同于郭沫若的“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自由。

首先,象征主义手法如幻觉、梦境、暗示等的运用,使戴望舒强调表现诗情旋律的追求成为可能。如我们前边提到的《印象》一诗,诗人以一组缓慢地变换流动直至消失的象征性意象,来表达一种从希望逐渐走向幻灭、虚无的情绪。正是由于象征意象的变幻、流动,加上“幽微”、“飘落”、“轻轻”、“浅浅”、“徐徐”等低力度词语的作用,使短短的诗作弥漫着一种轻微低缓的节奏感,一种逐渐增长直至幻灭的诗情旋律。

其次,古典诗词的厚实功底,使戴望舒在运用自由体来表达主观情感时,能够做到“有节制的潇洒和功力的淳朴”。虽然戴望舒在论诗时口口声声说“不再借重音乐”,但他并非反对这些词藻、音韵本身,只是当它们对于“诗”并非必须,或妨碍“诗”的时候,才驱除它们。或者说,古典诗词根深蒂固的文字功夫实际上一直在戴望舒的诗中发挥着作用,只不过他不再受它们的束缚,而是信手拈来,更加随意自如、洒脱从容了。

同类推荐
  •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长街短吻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长街短吻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之“长街短吻”收录了多位名家的散文佳作。他们有对婚姻的彻悟,有对爱情的渴望,更有对逝去恋人、爱人或情人的深切怀思,每一篇每一段都是爱的低语,都是情的凝结。这些文字和他们的主人或许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但这充满时光味道的字迹却还是一再一再地打动我们柔软的心灵!
  • 一生必读名家精品:生活情趣

    一生必读名家精品:生活情趣

    集中外名家美文之精粹,好书是来自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让我们的精神生命得以延续更生。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只有那些历史上最具天赋的作家才能使我们的灵魂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只有那些超越了时空的经典文字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我们,指引着我们远离浮华虚空。
  • 与世隔绝

    与世隔绝

    《与世隔绝》是成都学者型女作家骆平的最新力作——《与世隔绝》,该作品讲述了映秀镇一家不起眼的旅舍在5·12大地震发生后成为孤岛,在长达7天的“封锁”中,聚集在这家旅舍中的各色人等之间发生的故事。
  • 跃上葱茏

    跃上葱茏

    本书作者是一位笔耕不辍的学者型官员,退休后仍坚持躬耕文亩,此书便是他近三年的散文随笔精选,共60篇。其中有对工作的思考,更多的是观察社会、品位人生之感悟,不乏史家智慧、学人襟抱、草根情怀。
  • 流年况味

    流年况味

    本书为散文作品集,收入了作家今年创作的优秀散文作品,每一篇散文作品都是作者一个新的起点,通过这些优秀的散文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作家们积极、健康向上的一种新状态。
热门推荐
  • 来自民国的楚先生

    来自民国的楚先生

    我是守陵人,误闯了一处墓穴,从此怪异事情不断。黑暗中,他一身月牙白长衫,触碰的指尖冰凉,笑得妖孽。我的情人,来自民国,带着百年之殇……
  • 上帝封印

    上帝封印

    上帝封印的世界,一个没有信仰的大陆,遭遇天神下凡屠戮人间。大陆上最强的两位英雄以阵法困天神,与天神同归于尽。时光流转,八千年后,危机再起,一个孤儿机缘巧合之下走上战神之路。
  • 梧桐树下的你

    梧桐树下的你

    我们因为梧桐树相爱,无同,所以我们没有什么不同
  • SR患者

    SR患者

    病毒类型的玄幻小说,类似于东京喰种,新人,下班的时候码码字打发打发时间,望各位嘴下留情
  • 极品高手在华夏

    极品高手在华夏

    男主出生就命犯桃花,气血是至刚至阳是修炼界,千年难遇一个的,下山后的其遇、美女如云、打校霸泡校花、泡班主任、揍混混,称霸黑白两道!只要是女的最后都会对咱们的男主动心。
  • 压力决定动力

    压力决定动力

    现实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程中,人们常把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忧惧、负担统称为压力。在庸人的眼里,压力无疑是一种负重或拖累。而在强者那里,压力却变成了动力,他们把在压力下取得的成功及其所运行的轨迹归结为:压力——动力——胜利。其深刻的内涵可以注释为:压力产生动力,压力决定动力,压力与动力的合力又派生出了意志力、毅力、耐力、执行力、战斗力,而最后又生成了能力、权力、盈利、胜利。
  • 独孤求菜

    独孤求菜

    故事发生在一个似乎与世无争的地方:翡翠小镇。这里有且只有两座酒楼,一座辉煌灿烂,是达官贵人的销金窟,一座残败破落,是苦力脚夫的果腹所。两座酒楼,看似毫不相干,却有着难以言说的渊源关系。厨师作为最显赫的职业,位列“厨、士、农、工、商”五民之首,世间但有一技之长者,无不趋之若鹜,更是贫寒子弟鲤鱼跳龙门的必由之路。然而等级森严的厨师阶层,却并不是那么容易跻身其中。江湖四大家,西门尝(凡人百味,西门千味)、慕容藏(天下食谱,不如一慕)、傅家刀(天下刀功,以傅为宗)、陆家笑(不识老陆,不走江湖),远交近攻,千年缠斗,维持着美食江湖的微妙平衡。一代食宗,独孤求败,以一已之力,打破四大家族垄断,在食界建立起至高无上的地位,却又性格怪僻,不愿开山立派,落得后世凋零,声望日薄。平静多年的美食江湖,又会掀起怎样的腥风血雨。
  • 毒医废材妃:邪王,太难缠

    毒医废材妃:邪王,太难缠

    睁开眼就成了人见人欺,兽见兽踢的废物、疯子。爹不疼,没娘爱。千南月怒:驭兽、炼药咱都会,离家出走走上人生巅峰!收了妖兽,契了萌宠,还捡了个倒贴的妖孽夫君,从此走上了与妖孽斗争的不归路,一不小心被吃干抹净不说,还被黏上了。“夫人乖乖,有奖励。”“什么奖励?”“夫人说过,姿势改变命运,给你姿势。”“文盲负分滚粗!是知识改变命运!”是知识不是姿势,是流氓不是文盲!
  • 污妖王之怒

    污妖王之怒

    仙骨、灵根!传说中开天之前便已诞生的大宇宙奇迹,拥有无限可能的梦幻力量。《卡徒》中的奇妙卡片,《斗罗》世界的神奇武魂,《海贼王》匪夷所思的恶魔果实……当这些神奇的东西被大宇宙的奇迹一一孕育而出时,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就此诞生!
  • 我的极品小娇妻

    我的极品小娇妻

    余戈被逼回到都市结婚,可谁知道自己的老婆是个x冷淡,手不让摸,嘴不让亲,一点没有为余家传宗接代的念头,更可气的是她还不允许自己沾花惹草。“余戈,你看是用这把剪刀结束你的肮脏念头呢?还是用这把锤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