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是我2006年4月在央视“百家讲坛”录制的第一个《史记》人物系列,也是促成我登上“百家讲坛”的阶梯。
2005年央视“百家讲坛”到河南大学“海选”主讲人时,我讲的就是《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前四行。2006年元月16日我在“百家讲坛”录制现场试录的也是两集“鸿门宴”。后来播出时改为《项羽入关》与《鸿门宴》,而且,这一天试录的两集后来就收入了《项羽》系列的九集之中。
但是,当时的《项羽》是作为“汉代风云人物”系列的一部分播出的,所以,至今央视国际总公司出版的光盘上都是以“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命名的。但是,在播出后考虑出书时遭遇了一个小问题:“汉代风云人物”是易中天先生在央视的成名之作,易中天先生还以此为名出版了他在央视“百家讲坛”的第一本书。如果我用《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出版此书,面临“盗用”易中天先生品牌的窘境。所以,这本小书似乎不应当以此名出书。但是,该用什么书名出书,当时并没有一个圆满的解决方案。
2006年6月“百家讲坛”又播出了我在央视《史记》人物系列的第二期节目《吕后》,用的名称也是“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但是,《吕后》播出之后,央视确定了我作为2007年的年度主讲人,而且商定了我自己的一个品牌《王立群读》。
所以,当时就想用“王立群读《史记》”作为一个总名称,把已经播出的《项羽》《吕后》,和当时已经敲定的《汉武帝》统统冠以自己的品牌,称之为“王立群读史记(《史记》之项羽”“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这样,《项羽》只能放到2007年出版,而且,是在“王立群读史记)《史记》之汉武帝”出版之后再出版。
所以,这本小书的出版迁延至今。不少热心读者一直关注着此书,一直追问“为什么不出版《项羽》”?
以上,是本书延期出版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项羽》系列是我在央视“百家讲坛”播出的第一个《史记》人物系列,当时,完全没有经验,而且录制紧张得我没有时间思考与写作。原打算《项羽》只录制五集,后来在录制的过程中,不断扩充,有时是在北京“影视之家”的宾馆里列个提纲,将一集改为两集,第二天再根据提纲录制。这样,五集变七集,七集变九集,最终成了今天九集的《项羽》。
播出《项羽》系列时,九集、十集都无所谓,但是,在准备出书时,我就想,九集太少了,怎么能作为一本书出版呢?有人建议我将《史记·项羽本纪》全文补入,至少也有一万多字;我则考虑再补写一个附录。“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先生建议我补写至十八万字再出书;但是,整个2006年由于主讲人少,我都是在拼命赶任务中度过的,哪有时间从从容容地写附录?九集《项羽》只有七万字,要达到十八万字显然不是朝夕之功;既然写不出数万字的附录,书也不能出。
当时,还有一个方案,即是将《项羽》与《吕后》合集出版;但是,项羽与吕后一方面是八杆子打不着的人物,所以,这两个人要合为一书让人颇觉滑稽。甚至于当时我就想:要是讲刘邦,也许他两个的夫妻店可以合为一集;可是,历史上偏偏没有项羽与吕后的夫妻店。所以,只有一种选择:补写,分别出版。
这就是此书迁延至今出版的第二个理由。
到了今年,我才发现,还是没时间。录制不能停,我的精力主要放在了《汉武帝》的录制上,有几个月都是每月录六集,最少也是一月四集。4月下旬,《汉武帝》出版,又多了一项工作:签售。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签售非常紧凑,常常是一天一个城市,甚至一天两个城市地奔波。所以,本书的附录几乎全部是在飞机上、高速公路的汽车上写出来的。好在我从1991年学会了五笔字形输入法,而且用的是86版五笔字形。所以,无论什么情况,只要不过分颠簸,我都能将笔记本电脑放在腿上写作,因为材料是熟悉的,又不用像写一集“百家讲坛”文案一样,要反复琢磨,附录之文,可长可短,写起来要简单得多。
当初录制《项羽》之时,有一个基本思路,我要讲项羽的什么?最终还是归结到讲项羽失败的三大原因。《史记·项羽本纪》是我自1982年为河南大学中文系的本科生讲解两汉文学“司马迁与《史记》”一章的《项羽本纪》时的基本思路,因此,这一思路也从河南大学的大学讲坛带到了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所以,九集《项羽》集中讲了一个问题:盛极一时的西楚霸王项羽最终为什么失败?
本书的三个附录也集中于这一问题。这样讲,是学术,还是通俗?我自认为:这是在通俗的外衣下讲一个学术问题。这样讲行不行,已经无可挽回了——节目已经播出而不能更改了;这样写行不行,尚有待读者来检验。
王立群书于河南大学2007年11月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