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卫绾,代人陵人也,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中郎将,醇谨无它。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景帝立,岁馀,不孰何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代戏车士,幸得功次迁,待罪中郎将,不知也。”上问曰:“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常盛,未尝服也。
“译文”
卫绾,是代郡大陵人。卫绾靠在车上表演杂技而做了侍卫皇帝的郎官,侍奉文帝,由于不断立功依次升迁为中郎将,除了忠厚谨慎一无所长。景帝做太子时,他请皇帝身边的近臣饮宴,而卫绾借口生病不肯去。文帝临死时嘱咐景帝说:“卫绾是年高望重的人,你要好好对待他。”等到文帝死去,景帝即位,景帝一年多没责斥过卫绾,卫绾只是一天比一天更谨慎地尽责。
景帝有一次驾临上林苑,命令中郎将卫绾和自己共乘一辆车,回来后问卫绾:“知道你为什么能和我同乘一车吗?”卫绾说:“我从一个小小的车士幸运地因立功逐渐升为中郎将,我自己不知道这是什么缘故。”景帝又问:“我做太子时召请你参加宴饮,你不肯来,为什么呢?”回答说:“臣该死,那时实在生病了!”景帝赐给他一把剑。卫绾说:“先皇帝曾经赐给我总共六把剑,我不敢再接受陛下的赏赐。”景帝说:“剑是人们所喜爱之物,往往用来送人或交换他物,难道你能保存到现在吗?”卫绾说:“全都还在。”皇帝派人去取那六把剑,宝剑完好地在剑套中,不曾使用过。
“点评”
为了爱子刘彻能成为景帝朝的平安太子,顺利继位,汉景帝披荆斩棘,除掉废太子刘荣,力拔老丞相周亚夫;做完减法之后做加法,景帝又费心给太子安排一个辅佐他的领路人。他是谁?凭什么让机关重重和汉景帝放心、放手,将少主托付于他呢?
这个人就是卫绾,汉景帝任命他做太子太傅,也就是太子的老师。按说太子的老师一定是学富五车的读书人吧?可卫绾是什么出身呢?其实就是一记车夫。卫绾因为车技一流而做了汉文帝的待从。换句话说,卫绾从前不过是一名车把式,却连升三级,成了现任太子身边的教头。
看来出身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入得皇上的法眼。刚愎自用者太重,用不动;逆来顺受者太轻,坐不稳;只有刚柔相济的人,分量正好,最为得力。
卫绾默默无闻,不卑不亢,倒是先被汉文帝重用,后来又被还是太子的景帝看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当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曾请汉文帝身边的一些官员到太子府中,参加一个盛大的酒宴。几乎所有被邀请的人都忙不迭地准时赴会。只有一个人,称病不去,这个人就是卫绾。可事实上,卫绾并没有生病,他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呢?作为文帝身边的侍从,你心急火燎跑到太子宫中去喝酒,很容易给老皇帝造成一种印象:你提前去巴结、交往未来的新皇帝,是不是觉得我不久于人世了?没有利用价值了?忙着找新靠山,改换门庭?察言观色、工于心计的卫绾没有去。
后来的情形如何?去的人太子没记住,反而是不去的人被太子记住了。汉景帝继位后,对身边殷勤侍奉的卫绾不理不睬,不闻不问,冷淡异常。这就是惦记上了。卫绾怎么办呢?一味勤勉工作、任劳任怨。不久,汉景帝外出打猎,竟一反常态,和风细雨,让卫绾上来做他的参乘,就是他的车。汉景帝也不解释,意味深长地说,那一年我请客,所有的人都来了,你为什么不来?
以景帝的高智商,他怎么会不知道卫绾当年不赴宴的原因呢?你不是忠于老皇帝吗?那你现在愿不愿意效忠我呢?所以他不死心,还要问。卫绾呢?既然我说过的话,就不能反悔。请皇上原谅!那天我确实病了。
临下车,汉景帝意犹未尽,说,我赏你一把剑吧!卫绾回答,剑是多么贵重的礼物啊,我不敢要。先皇赏给我的六把剑,还在家里放着呢。汉景帝不信,爱卿说笑了,一般人拿到剑,要么是佩带,要么是互赠,你摆在家里干吗呢?汉景帝疑心重重,马上派人到卫绾家去察看。果然,六把崭新的剑,烁烁放光,全在墙上挂着,一点也没用过。使者如此这般一说,汉景帝更加爱用,因为这表明了卫绾对皇上赏赐相当重视。
看看卫绾,既会装傻充愣,又善表白心迹;从车夫升迁太子太傅官居丞相。又想想周亚夫,倔强自我,从不妥协;从丞相落入罢官归田惨死狱中。一个驾辕扶车的老车夫,一个是调兵遣将的大将军;智商高下,一望即知,情商强弱,不也昭然?世事如此,怎不叫人心生浩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