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王陵,沛人也。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及高祖起沛,入咸阳,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鄉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亨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为安国侯。
“译文”
王陵,沛县人,起初是县里的豪强,汉高祖刘邦身份低微时曾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到高祖从沛地起兵攻入咸阳时,王陵也聚集了朋党几千人,驻扎在南阳,不肯顺从刘邦。到刘邦称王反过来消灭项羽的时候,王陵才带领自己的下属归汉。项羽捉到了王陵的母亲拘留在军营里,王陵派去的使者到了,项羽让王陵的母亲面向东坐在席间,想用这种办法招王陵归楚。王陵的母亲会见后暗中送使者,哭着说:“您替我对王陵说,好好地为汉王效力。汉王是忠厚长者,不要因为老妇我的缘故,对汉王不专心,我就用一死来送别你吧。”于是伏剑自刎而死。项羽很生气,烹煮了王陵母亲的尸体。王陵最终跟随汉王平定了天下。因为王陵与雍齿交好,而雍齿是高祖的仇人,王陵原本又没有追随刘邦的心意,所以高祖开国封赏时,最后才策封王陵为安国侯。
“点评”
在刘邦尚未发迹前,曾一度落难,是王陵的母亲(一说姓曹名梦云)收留了刘邦一家,并要王陵像对待亲弟弟一样对待他。如果没有王陵母亲的善待,也许今天的历史又要改写了。后来刘邦起事,兵入咸阳,王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也许对刘邦的痞气了解太细,也许是因为脾气耿直倔强,王陵并不看好刘邦,却倾向于更有英雄相的项羽。
在摇摆之间,身居彭城的项羽想了个主意,派兵到沛县抓来了王陵的母亲,以此要挟王陵归顺。王陵派使者来谈判,王陵的母亲私下对使者说:“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大意是说:王陵啊,刘邦是个好领导,你跟着刘邦好好干,为了不让你担心我,我干脆死了吧。随后拔剑自杀了。项羽脾气暴躁,一看无法要挟王陵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烹陵母”,也就在彭城南门桥外的野地里,用一口大锅把王陵的母亲煮成了肉汤。王陵本是个孝子,消息传来,他悲痛万分,“卒从汉王定天下”,这才死心塌地跟着刘邦打工,并最终评上了“安国侯”的高级职称。这是后话,当地的老百姓为王陵母亲的行为感动,偷偷将她埋了,堆起了一个大土堆为坟。
后来,刘邦把项羽从彭城赶走后,王陵这才赶来安葬母亲。他出了南门桥后,一路哭着爬到母亲的坟前,痛不欲生。埋葬王陵母亲的大土堆上,后来立了“汉安国侯王陵母墓”的碑,简称“王陵母墓”,他爬的这段路,也就被称为王陵路了。
王陵母亲的这段故事,当时即有流传,并被记载在《汉书》中,连汉画像石中也有表现。京剧《陵母伏剑》讲的就是这个故事,但编剧也许觉得不忍,改变了“烹陵母”的情节,代以项羽厚葬陵母。清代的袁希颜曾以“王陵母墓”为题写了一首悼诗:
一剑兴亡决,斯言寄远人。
中原谁共逐,天子岂无真。
义莫从新主,恩堪断老亲。
至今留墓草,如报汉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