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一)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徙杜陵。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治《齐诗》,事同县后仓且十年。以令诣太常受业,复事同学博士白奇,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京师诸儒称述焉。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与望之等数人,皆召见。先是左将军上官桀与盖主谋杀光,光既诛桀等,后出入自备。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两吏挟持。望之独不肯听,自引出曰:“不愿见。”吏牵持匈匈。光闻之,告吏勿持。望之既至前,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将以流大化,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以辅高明。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而仲翁等皆补大将军史。三岁间,仲翁至光禄大夫给事中,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署小苑东门候。仲翁出入从仓头庐儿,下车趋门,传呼甚宠,顾谓望之曰:“不肯录录,反抱关为。”望之曰:“各从其志。”
(二)
后数月,制诏御史:“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故前将军望之傅朕八年,道以经术,厥功茂焉。其赐望之爵关内侯,食邑六百户,给事中,朝朔望,坐次将军”天子方倚欲以为丞相,会望之子散骑中郎伋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弘恭、石显等知望之素高节,不诎辱,建白:“望之前为将军辅政,欲排退许、史,专权擅朝。幸得不坐,复赐爵邑,与闻政事,不悔过服罪,深怀怨望,教子上书,归非于上,自以托师傅,怀终不坐。非颇诎望之于牢狱,塞其怏怏心,则圣朝亡以施恩厚。”上曰:“萧太傅素刚,安肯就吏?”显等曰:“人命至重,望之所坐,语言薄罪,必亡所忧。”上乃可其奏。
显等封以付谒者,敕令召望之手付,因令太常急发执金吾车骑驰围其第。使者至,召望之。望之欲自杀,其夫人止之,以为非天子意。望之以问门下生朱云。云者好节士,劝望之自裁。于是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字谓云曰:“游,趣和药来,无久留我死!”竟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拊手曰:“曩固疑其不就牢狱,果然杀吾贤傅!”是时太官方上昼食,上乃却食,为之涕泣,哀恸左右。于是召显等责问以议不详。皆免冠谢,良久然后已。
“译文”
(一)
萧望之字长倩,是东海郡兰陵县人,后来迁徙到杜陵。世代以种田为业,到了萧望之,爱好学问,研究《齐诗》,师从同县的后仓将近十年。根据制度到太常门下学习,又师从以前的同学博士白奇,还跟随夏侯胜讨问《论语》《礼服》。京师的儒生们都称赞他。
当时大将军霍光执政,长史丙吉推荐儒生王仲翁和萧望之等几人,都被召见。这以前,左将军上官桀与盖邑公主阴谋刺杀霍光,霍光就诛杀了上官桀等人,之后出入自加防备。必须接见的官吏百姓,都要脱衣搜身,去除兵器,由两个官吏挟持着。唯独萧望之不肯听从,自己从小门退出说:“不愿意拜见。”官吏气势汹汹地拉他。霍光听说这个情况,就告诉官吏不要挟持他。萧望之来到霍光面前,规劝他说:“将军凭仗功勋和德行辅佐年幼的皇帝,将要推行宏大的教化政策,以达到协调和平的统治,所以天下的士人都伸长脖颈,踮起脚尖,争相要亲身效力,来辅佐高明的您。现在要拜见您的士人都要先脱衣搜身受到挟持,这恐怕不合周公辅佐成王时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以招致寒士之礼吧?”当时霍光唯独不任用萧望之,而王仲翁等人都补任大将军史。三年之中,王仲翁升至光禄大夫给事中,萧望之因为考中甲科才做了郎官,代理小苑东门候。王仲翁出入有奴仆跟从,下车进门,前传后呼,很是受尊宠,他回头对萧望之说:“你不肯遵循常规,反而只做了个守门官。”萧望之说:“各行其志。”
(二)
几个月之后,皇帝下诏书给御史大夫:“国家将要兴隆,应该尊重师傅,原前将军萧望之教导我八年,用经学来导引我,他的功劳很大。应赐萧望之关内侯的爵位,食邑六百户,任给事中的职位,每月初一、十五朝拜,座位次于将军。”天子正想倚靠他做丞相,遇到萧望之的儿子散骑中郎萧伋上书申诉萧望之以前的冤屈,此事被交给有关部门,回报“萧望之从前的罪过明明白白,没有诬陷的事,而他却指使儿子上书申诉,引用表明自己无辜的《诗》,有失大臣的礼仪,对皇帝不敬,请予以逮捕。”弘恭、石显等人知道萧望之素有高尚的气节,不肯屈服受侮辱,建议说:“萧望之从前任前将军辅佐国政,想排斥许、史两家,专权控制朝政。侥幸没被治罪,又被赐予爵位食邑,参与讨论国家政治,不悔改过错思服罪行,还心里怀着怨恨,指使儿子上书,把不是归于皇帝,自以为凭着师傅的身份,终究不会被治罪。如果不让萧望之在牢狱中受些侮辱,堵塞他不满的心情,那么圣朝就无法给他施以恩泽。”皇帝说:“萧太傅为人素来刚直,怎么肯接受官吏的审问?”石显等人说:“人的生命至关重要,萧望之所犯的罪,是说错了话的小罪,一定不会让您担心的。”皇帝就批准了他的报告。
石显等人将皇帝的批复封好交给谒者,下令亲手交给萧望之,于是命令太常火速带领执金吾骑兵飞驰去包围他的宅第。使者到,传萧望之。萧望之想自杀,他的夫人阻止了他,认为这不是皇帝的旨意。萧望之以此询问门生朱云。朱云是一个爱好名节的人,就劝萧望之自杀。当时萧望之仰天长叹说:“我曾经担任过将相这一职务,年纪也已超过六十岁,年老而进监狱,苟且偷生,不也太鄙陋了吗?就叫着朱云的字说:“游,取和药来,我宁可死也不久留人世!”终于喝毒酒自杀了。皇帝听说这件事十分震惊,拍手叹气说:“先前我就怀疑他不肯进牢狱,结果真的杀了我的好老师!”当时太官刚刚端上午餐,皇帝就推开饭食,为萧望之哭泣,悲哀之情感动了左右侍从。立刻召来石显等人以计划不周详责问他们。他们都脱下帽子谢罪,很长时间才作罢。
“点评”
萧望之是西汉中期著名的儒学大师,也是元帝时期著名的辅政大臣。可历代的学者对其褒贬不一,不少人称他为明哲保身、善于弄权的小人。我们现在既然是点评《汉书》,就让我们通过《汉书》中关于萧望之一生经历的记载进行分析,对萧望之的一生简要对其做个评价。
首先考虑的是他的为学和为人方面。萧望之自幼好学,年少时就已名满京都,许多学者都称道他,后来还担任了太子太傅,即汉元帝的老师。萧望之的学识是一直为后人所称颂的,这一点恐怕无人可以否认。唐代的颜师古曾称赞萧望之“巨儒达学,名节并隆,博览古今,能言其祖”。至于为人方面则有不少相左的观点。
我们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萧望之做事很讲原则,只要他认为是正确的,总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汉书》记载萧望之年轻的时候曾受到大将军霍光的召见,当时官吏百姓见霍光都要袒露搜身,除去兵器,并由两个官吏押着。唯独萧望之不肯听从,并劝说霍光要以德望和礼遇来招致平民大众的诚意。由是,他只被安排了一个守门官,但他仍坚持自己是对的,并认为这是“各从其志”。
萧望之为人也比较正直,对国家大事尤其关心。汉宣帝地节三年夏天,京城里降落冰雹,萧望之为此向皇帝上书,认为这是好的征兆还没有到来,阴阳不调和。主要是由于大臣揽政,一姓人专权逞势所引起的。实际上直接导致了霍家的被诛灭。萧望之平时的交往也处处体现出他的正直为人,性情如火,疾恶如仇而又敢作敢为。萧望之曾多次举荐著名学者、秀才充任谏官,郑朋想要依附他,便上书阿谀奉承,称萧望之践履周公、召公的德行,具备孟公绰的品质,具有卞庄的雄威。萧望之一开始还尽自己的心意接待他,到后来发现郑朋的行为转向邪恶,屡次说别人的坏话而不反省自己,萧望之就毅然地断绝了和他的来往。可见萧望之不是那种同流合污,近墨者黑的人。
最重要的评价在于政。萧望之是一位儒学大师,儒生从政获得这么成功的,萧望之是其中之一。他第一次运用儒家思想来处理政事并取得成功是和京兆尹张敞讨论以谷赎罪建议的问题。萧望之引经据典,并结合汉武帝旧事,尽陈以谷赎罪的弊病,得到了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的支持,否定了张敞的建议。在处理与匈奴的关系问题上,萧望之更显示出了他的儒家思想运用于政治的原则。他根据儒学原则,主张以仁义道德对待处于困难中的匈奴,并借此感化四周的少数民族,从道义上征服他们的心灵,这样既充分显示出汉朝泱泱大国坚守仁义道德的风范,又可以不费一兵一卒收到四夷归附的理想效果。在对待来朝的呼韩邪单于的礼仪上,萧望之又一次独树己见,表现出对匈奴一贯的仁义主张。他说:“单于非正朔所加,故称敌国,宜待以不臣之礼,位在诸王之上。”由于他的努力,边境保持了相当一段时间的稳定。
对于萧望之从政中的过错和失误,主要就是唐晏所说的“残霍氏,杀韩延寿,谗丙吉。”关于“残霍氏”,指的是萧望之上书宣帝,借夏天降冰雹之事阐述鲁国权臣季氏驱逐昭公的历史,以说明霍氏专政不得人心。就事论事,霍氏专横跋扈,也严重威胁到朝政,作为一个饱读儒家经书的学者,萧望之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春秋故事。其实,当时许多人都对霍氏专权不满。御史大夫魏相、山阳太守张敞等都曾上书宣帝,要求抑制霍氏势力,以保皇权稳固。由此看来,萧望之的上书,是为国家社稷的长远利益着想,并不是考虑个人利害。
至于“杀韩延寿”,这并不能归咎于萧望之。萧望之作为御史大夫,对于知法犯法的事情一并查清,这是他的职责所在。韩延寿的违法逾制才是导致他被杀的根本原因。整件事中也不能看出萧望之是公报私仇,这种说法显然是欠妥的。
萧望之由于性情直率,疾恶如仇,因此在评人论事时无所顾忌,给人造成一种狂傲的感觉。况且他总是力排众议,坚持原则,难免让人觉得他喜欢标榜自己而自认为很聪明。但我们应该看到,萧望之所做的事大多是为了国家,为了统治阶级的稳固,这是由他的阶级立场决定的。就人而言,他对于国家大事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儒学思想来解决,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政治家。汉宣帝晚年把十一位中兴辅臣的图画镌名于麒麟阁中,萧望之就是其中之一,应该说这是对他比较公正的评价。他虽然有时候恃才傲物、弄权自保,但就其一生而言,仍是功劳远远大于过错,不愧为汉代中兴名臣。
对于萧望之的死,大都认为是他的老板汉元帝政治不成熟所致,死得太冤枉了。汉元帝二十四五的年纪,当个家长都当不顺当,当个乡长非常勉强,哪能当总揽社稷全局的一把手?但是,你可以说任何人错了,但你可以说领导也错了吗?
汉元帝据说是很喜欢萧望之的,对其寄予厚望,准备重用萧来革新政治,改变他老爹那时开始的外戚党与宦官党独霸政坛的状态,促使工作再上新台阶。汉元帝是刘邦的六世孙,萧望之是萧何的六世孙,当年,刘邦重用萧何,祖宗配,曾经开创了历史新纪元;现在,玄孙配,从理论上来看,最少也是可以弄个新局面吧。汉元帝他爹汉宣帝去阎王那里报到的前夕,发了话,叫汉元帝、史高、萧望之组成三人团,先是把一切权力拢到这团里来,再一切权力归团长。
汉宣帝把萧望之列入三人团,除了考虑到老萧是名相之后外,还考虑儿子元帝与老萧是师生关系,一直相处得不错,老萧教元帝帝王术多年,再继续教几年,太顺理成章了。问题是理论与实践常常是脱节的,谁如果把政治课运用到政治上来,那谁就死得快。
萧望之正是这种情况。老萧懂理论,从理论上来讲,外戚专权的政治,宦官专权的政治,一定是糟透了的政治。如果他单碰上了其中之一,那还好说,问题是萧望之是外戚专权与宦官专权都碰上了。史高恰恰是外戚,而三人团之外的弘恭与石显,是太监,其时当的是中书令,也就是元帝办公室的秘书长。秘书长这角色,说小也小,说大也大,如果一把手权放得松,那么秘书长是可以代老板行使号令的,这时候的权力比二把手、三把手可能还大。即使老板权力抓得再紧,秘书长权力也相当了得,毕竟不是心腹,就不可能当秘书长。萧望之要搞政治改革,立志来碰硬,也就相当于找死。这里,我们就看出来了,萧望之这人死到临头了。因为,在这三人团加两秘书长的权力格局里,他只有一个可能的依靠,另外三人,他全都得罪,全是他的敌人。他说不用外戚,打击了史高;他说不用宦官,树敌于弘恭与石显。别说他提出的这个事情小,因为牵涉到用什么人的问题,就是说,不用阉党,不用亲党,而要用儒党,党派之权争,历来是大事,难度自然大。
萧望之的政改方案抛出来后,自然遭到了激烈的反对,在会议室之类的场所,引发群臣声讨;在领导家里或者按摩室之类的地方,有石显与弘恭时不时进谗言。坐直升机上台的汉元帝哪能把握这种复杂的斗争局面?不但复杂的政治一点都不太懂,连最基本的请示报告等材料都读不明白。史高先生向元帝打了一个小报告,说萧望之有两罪,一是污蔑与侮辱帝国的高级干部,二是挑拨离间元帝您老人家的亲戚关系,所谓是“谮诉大臣,毁离亲戚”。末尾提出了处理建议:“谒者招致廷尉。”这里得来个词语解释,汉朝有专门替皇帝传话的人,叫作谒者,这个汉元帝肯定懂,就是中书省的那些太监们,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办公室的秘书人员;廷尉,大家也都知道,就是主管刑狱的,搞审判的。汉元帝对这话是这么理解的,派一个秘书去,把法官喊来,来问一问萧望之是不是有这两罪,所以他二话不说,提笔就签了“同意”两字。这种处理公文的方式应该不算错,既然有人具实名写检举信,那么请人来把情况调查清楚再说,这是领导处理问题的基本思维。汉元帝当了几天领导,简单的组织程序略知一二了,可是,他根本就没弄明白的是,“谒者招致廷尉”是汉代官场的政治专用术语,意思是:把人给我抓起来,关牢里去。
萧望之关进了牢房,好久都没来上班了,元帝就很纳闷:怎么老萧假都不请一个,就随意旷工呢?旁边的人就告诉他,老萧坐牢了。元帝大吃一惊:谁批准的,这么一级大领导说关了也就关了?旁边有人就说,这是您批准的!元帝被弄了个大红脸,作声不得。连政治术语都不懂就来弄政治,那不叫人笑话吗?这时候的元帝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领导尊严,领导错了怎么要得?那就关吧,把萧望之继续关在牢里,就可以证明领导没错,所以,老萧就一直关着。
大概关了几个月,元帝觉得把老萧放出来,也不影响他批示的正确性了,于是打发人把他放出来,不但放出来,而且还准备继续委以重任。可是,不知道老萧哪根神经犯了混,他觉得这么冤枉坐了牢,不说得到份儿国家赔偿,最少也应该得个说法吧,他心里萌发了“秋菊打官司”的企望。他儿子代父鸣冤,要求给他爹恢复名誉。他爹坐牢,是谁签的字?领导嘛。这不是明摆着跟领导叫板吗?从这里,我们也就知道了,不是黄口小儿汉元帝不懂政治,而是天天吃政治饭的萧望之一点政治也不懂,政治上太不成熟:你可以说任何人错了,但你可以说领导也错了吗?领导是一贯正确的,无比正确的,永远正确的。现在,你要挑战这个原则,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这下轮到史高他们活动了。史高又打了一个报告,最后建议与前次一样:“谒者招致廷尉”。这下,元帝当然知道啥意思了,上次是糊糊涂涂地批示,这次呢,是明明白白地签字了。在签的时候,元帝据说心思有点软,他的意思是,把老萧再关一阵,反省反省,但不要把他命给结果了,所以他说:老萧这人,性格犟,上次坐牢,他觉得冤,这次如果再要他去,他不肯怎么办?显等曰:“人命至重,望之所坐,语言薄罪,必无所忧。”放心吧,狗命都值钱,何况人命,老萧一定把命看得比狗命重的,况且他的问题小,不过是说了错话嘛,没什么大罪。元帝于是叫了一声:上墨。一下给签了。
拿了圣旨,石显、史高他们跑得飞快,立刻调来了众多狱警武警,把老萧家全围起来,鸟都飞不过去。看那阵势,那是皇上下死令了吧?老萧老泪往下掉,刀架在脖子上,准备抹,其老妻提醒说,也许皇帝没想杀你呢。老萧准备把刀放下来,旁边却跳出来一个人,说“人贵有气节,不如自裁。”老萧想想也是:我六十多岁的老骨头了,一而再再而三地进牢房,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横下心来,一死了之。
据说,老萧抹脖子之时,汉元帝正在吃饭,听到消息,饭怎么也下不了喉了,哭得很伤心,好多人在旁看着他哭,都可以作证:皇上为革命干部枉死流眼泪了。咱们领导多么慈祥,多么仁爱啊。
§§第四十七章 《汉书》卷八十一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