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一)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馀,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馀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匛。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二)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馀,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三)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守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译文”
(一)
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返回,正赶上缑王和长水虞常等在匈奴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曾与昆邪王一起投降汉朝,后来随同汉浞野侯讨伐匈奴,兵败而降。他们与随从卫律投降的人暗中策划,要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返回汉朝,恰巧苏武等出使匈奴。虞常在汉朝时和副使张胜关系一直不错,就暗中拜访张胜,说:“听说汉朝皇帝非常怨恨卫律,我能为汉暗设弓弩杀死他。我的母亲和弟弟在汉朝,希望他们能得到我为汉朝立功的赏赐。”张胜表示同意,并送给虞常财物。一个多月以后,单于出去打猎,只有阏氏及其侍从在家。虞常等七十多人准备下手,但其中一人晚上逃走,向单于告密,单于及其部下派兵与虞常等展开激战,缑王等都在战斗中被杀,虞常被活捉。
单于任用卫律审理这一事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恐怕以前与虞常密谋之语被泄露,就把情况告诉给苏武。苏武说:“事情已发展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涉到我。受到侮辱之后才死,将更加对不起国家。”于是便要自杀,张胜、常惠一起把他劝住。虞常果然供出张胜。单于大怒,召集匈奴贵族商议,要杀死汉朝使者。左伊秩訾说:“如果有谋害单于的,该如何加重处罚?不如让他们全部投降。”单于便派卫律召来苏武审问。苏武对常惠等人说:“使自己的节操和国家的使命受到屈辱,即使不死,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拔出佩刀自杀。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苏武,派人骑马跑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凿了一个坑,放进煴火,使苏武伏卧在火坑上,用手叩击他的背使瘀血从伤口中流出。苏武昏死过去,很久才苏醒。常惠等人哭着把他抬回营帐。单于非常佩服他的气节,派人早晚探问他的病情,并拘捕了张胜。
(二)
卫律知道最终不能威胁苏武投降,就把情况汇报给单于。单于越发想使苏武投降,便把他囚禁在大窖里,断绝向他供应饮食。天降大雪,苏武就卧在地上,吞食雪团与毡毛,好多天没饿死。匈奴以为他是神人,就把他迁徙到北海没有人烟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直到公羊产乳生仔,才允许他回来,并把他与属吏常惠等分开,分别安置在不同的地方。
苏武被流放到北海以后,匈奴不供给他粮食,他只好挖掘野鼠所贮藏的草籽充饥。拄着汉朝使节牧羊,时时刻刻把汉朝使节带在身边,以致节上的旄都脱落了。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王到北海打猎,因苏武会制作猎网和箭缴,校正弓弩,於王很喜欢他,送给他衣服和食物。又过了三年多,於王病了,就赠送苏武牲畜、酒酪器皿和毡帐。於王死后,他的部众也都走了。这年冬天,丁令人偷走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再一次陷入了困境。
(三)
苏武在昭帝始元六年春天回到都城长安。昭帝命令他供奉牛、羊、猪到武帝陵墓,又授予他典属国之职,官阶为中二千石,并赏赐二百万钱,公田二顷,宅地一处。常惠、徐圣、赵终根均被授予中郎之职,每人得赏赐绢帛二百匹。其余六人年老归家,每人得赏赐十万钱,免除终身徭役。常惠后来官至右将军,封为列侯,在《汉书》中有他的传记。苏武在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出使时年富力强,等到返回时,已须发全白了。
“点评”
苏武是今西安市长安杜陵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苏建,以校卫之职跟随西汉名将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因军功封为平陵侯。苏嘉、苏武、苏贤三兄弟以父荫而担任皇帝的侍从官。苏武牧羊的故事是一曲精忠报国的苍凉壮歌,舞台上的苏武只不过是艺术形象。两千年前的汉苏武,其感动朝野、世代称颂的品质节操表现在哪里呢?
西汉初期,国力积弱,面对匈奴铁骑频繁南下骚扰,汉高祖刘邦也曾有“白登之围”,留下了“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浩歌慨叹。无奈以“和亲”之策暂息战端,用屈辱换取汉匈边境的一时安定。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及“文景之治”带来了转机。到汉武帝时,国势渐盛,对待匈奴的方略才从守势转为攻势。公元前127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命骁勇善战的青年将领卫青、霍去病率军北击匈奴千余里,匈奴损失惨重。有民谣云:“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此后,匈奴虽拥有劲旅但无力与西汉相抗衡。汉匈边界呈现出有战有和,局部地区烽火不息的态势。双方互派使节十余次。窥测情报,扣留使臣的事时有发生,双方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外交战。
公元前100年,匈奴且缇侯单于即位,因畏惧汉朝的军事攻势,陆续礼送汉使路充国等人返回汉朝。“武帝嘉其义”,作为回报,派遣苏武以中郎将身份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臣回国。正巧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在匈奴谋反。汉副使张胜被牵连进去。事败后张胜惶恐不安,不得已将此事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他想自杀殉国,被张胜、常惠劝住了。单于派卫律招来苏武等人审问。苏武对常惠等人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意思是说:使自己的节操和国家的使命受到屈辱,即使不死,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说罢拔出佩剑自杀。卫律大吃一惊,抱住苏武,赶快派人请来医生抢救。苏武身负国命,在汉匈关系变化莫测的纷扰之际,远离父母之邦,传播和平福音,期冀消弭战端,并没有挟强汉之盛势,擅越君命惑乱匈奴内政,无罪受审蒙辱,以死报国,其磊落坦荡的使臣风范,使匈奴君臣庶民也十分钦敬。
且缇侯单于敬慕苏武的人品和使臣风范,派卫津劝降苏武,以高官厚禄相诱。苏武责骂卫津“畔主背亲”,“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既揭了卫津叛汉降匈、不守臣节的老底,又义正词严地指斥他以其昏昏,妄断事关汉匈关系的重大狱案,无端挑起两国争端,祸国殃民。言辞犀利,洞明见底。卫津内心羞愧,无计可施。苏武被流放于北海(苏联的贝加尔湖)后,匈奴单于又派李陵劝降苏武。
李陵在公元前99年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陷入重围,后援不继,奋勇突围九昼夜,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投降,匈奴封他为右校王。汉武帝误听讹言,一怒之下,诛杀了李陵全家。李陵投降匈奴十余年后,才敢来寻访苏武。他和苏武同在汉朝做过侍中,交情深厚。他在北海边上置办酒宴,陈设乐舞款待苏武。李陵告诉苏武:“你的母亲已去世,哥哥与弟弟都因获罪身死,年轻的妻子已经改嫁;两个妹妹、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十多年来死活不知。皇上年岁大了,法令没有定准,无罪而被诛灭全家的有十几位大臣。你终究回不了汉朝,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所守的信义又有谁知道呢?”苏武说:“我常常希望有机会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现在有了杀身报国的机会,即使遭受巨斧砍、汤锅烹的极刑,也甘心乐意这样献身。大王一定要我投降,请在今天尽情欢宴后,让我死在您的面前!”苏武的赤诚使李陵感慨万千,说道:“唉,真是忠义志士啊!我和卫津罪恶滔天。”只好和苏武洒泪告别。李陵蒙受冤屈被迫投降匈奴,苏武是心知肚明的,司马迁也曾因替李陵鸣不平而惨遭宫刑。苏武被扣留匈奴期间,妻离子散,李陵之言不虚谬。但他甘愿与荒草、白羊为伴,忍受寒冷饥饿而无半点怨言,为国舍家,持汉节而不改,忠贞之心如金石。名士殉道,贪夫殉财,烈士殉节,忠臣殉国,苏武殉节报国的风操和不屈风骨,撼人心弦。
匈奴王因苏武决不屈服投降,有意折磨他以摧其心志。先将他囚禁于空地牢之中,断绝饮食。冬天,苏武咬着雪和毡毛一起吞咽,数日不死。匈奴以为有神灵保佑他,于是又把他流放于荒无人迹的北海,“使牧羝,羝乳乃得归”。直到公羊产乳生仔才能回啊,无期徒刑啊!苏武到了北海后,匈奴不给粮食供应,他挖野鼠所藏的草籽充饥。他每天都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因为早晚都握在手中,旄节上的旄尾都脱光了。李陵等人曾接济过他,但并没有使他脱离困厄之苦。直到汉昭帝即位后,匈奴与西汉再度和好结亲,才借口鸿雁传书之说,要求匈奴放回苏武。临行前,李陵备办酒宴与苏武贺喜,说道:“从此你我就是两个国家的人了,今日一别就是永诀了!”言罢拔剑起舞,慷慨悲凉地唱道:“跋涉万里啊度过沙漠,为君王领兵啊奋战匈奴。被困峡谷啊刀折剑摧,众将士捐躯啊我失名节。老母已死,虽想报国啊哪里是归宿!”他泪洒襟袍,与苏武北海一别再无音讯,据说公元前74年死于匈奴。
苏武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出使时正当壮年,归汉时须眉皆白。千里出使,不屈节、不辱命、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悲苦困顿,忧患百经不坠青云之志,风骨铮铮,忠义节烈,为国立功,为世立德,高山仰止。唐朝诗人温庭筠凭吊苏武庙,写有七言律诗一首,塑造了一位历尽艰辛、完节归来的白发丹心的汉臣形象: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烟寒。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汉朝对士大夫是相当刻薄的,唯独对苏武特别优宠,表彰他坚贞不屈的气节,用以勉励忠义之人。昭帝时,上官安、桑弘羊等人图谋反叛,苏武的儿子苏元参与谋叛。掌管刑狱的廷尉上奏朝廷,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扣下了奏章,将苏元处死,苏武免官。昭帝死后,昌邑王不堪重任,苏武以二千石的身份参与拥立汉宣帝谋划成功,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偏偏汉宣帝又是“故剑情深”之君王,怜悯苏武年老,儿子参与反叛被处死;听说苏武在匈奴时与一胡妇生有一子苏通国,就派使者将苏通国赎回来任为郎官,又任命苏武弟弟的儿子为右曹。苏武功高年迈,为了照顾他,就让他每月初一、十五上朝,称为祭酒,这是对他的特殊优待。皇亲国舅、丞相、御史、将军们也都非常敬重苏武。后来,朝廷在都城麒麟阁绘制辅佐汉朝中兴功臣的画像,苏武是其中之一。苏武最后的官职是负责管理境外少数民族事务的典属国。病卒,享年八十余岁。
人们提起苏武,往往喜欢用浓墨重彩去铺陈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而对苏武的忠君思想却颇有微词。我觉得评价一个人应该依照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客观条件去分析,而不能拿现代社会的道德水准去衡量。苏武所处的时期是武帝时代,当时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战胜了其他一切思想体系,取得了正宗的统治地位,而董仲舒又对先秦那种带有浓厚原始民主人道主义精华,注重个体人格独立的儒学思想进行了发挥,提出了著名的“天人感应”说,从此,儒学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世界是天主宰着的,皇帝是天的儿子,代表天统治人民,人民对皇帝应该竭尽忠诚,对皇帝不忠是逆天意志,必然要受到天的惩罚。这种思想在生产力还很落后的汉代自然是有很大感召力的,这种思想的灌输使人民完全变成了皇帝的奴仆,毫无人格自由,先秦时代那种理性主义光芒从汉代开始暗淡下来。常侍皇帝左右的苏武不可能不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从他的言行中也深刻体现了这一点。当李陵以他家庭的不幸为理由劝苏武投降时,苏武这样说:“武父子无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面对“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的富贵嗤之以鼻视若浮云,怒斥叛徒“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叛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面对单于“置大窖中,绝不饮食”的刁难,“卧啮雪”,“嚼毡毛”,决不屈服,大义凛然,正气冲天;到北海,过着“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的困苦生活,但仍然“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以致日久天长“节旄尽落”。无论自己身体受多么大的痛苦,内心总是时时刻刻想着报答皇帝的恩德。
在他的心目中,国家是皇帝私人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利益就是给皇帝增了光,相反,丢掉了民族气节,做变节不忠的小人那就是给皇帝丢了人,忠君思想使得他宁愿肝脑涂地,也要对得起皇帝,对得起大汉王朝。所以我觉得苏武的爱国主义是建立在他的忠君思想之上的,即主观上忠君,客观上爱国,在他报答圣上浩荡皇恩的同时,表现了民族气节,维护了国家尊严。如果单单强调他的爱国而否定他的“忠君”,表面上好像挺体面,实际上是本末倒置的一种假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信仰把其成员的思想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够达到总体上的和谐平衡,这个民族才能聚集起巨大的力量,才能实现经济腾飞,文化发达,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富强。在中国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一直处于正宗的统治地位,尤其是它的“忠君”思想更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磁石,对中国人民的精神起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中国人民有效地抵御了外侮内乱,大大巩固了各个时代的封建统治秩序。苏武正是儒家思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理想人格的典型体现,是儒家思想哺育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
苏武精神主要是忠君思想,忠君思想的泛滥必然造就皇帝一人的专制,形成“家天下”的恶性循环。我想这也可能就是人们否定苏武忠君思想的主要原因。其实我们不能过分地要求古人,在苏武那个时代,苏武十九年饱尝辛酸而坚贞不屈,虽然是对皇帝个人的感恩戴德,但这种思想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高的道德标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忠君”就是“爱国”。“忠君思想”使得全民都起来精忠报国,这种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强大在一定时期内是有其进步历史作用的,四大文明古国,唯中国文明绵延不绝,我想与此有很大关系。
总之,我觉得从国家和民族所做的贡献来看,苏武不能说是民族英雄,只能说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再现,但他那种饱经苦难而忠君不移的精神,那种勇于献身持节不辱的高风亮节,是永远值得我们肯定的。当然苏武的忠君在今天应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即忠于我们伟大的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三十四章 《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第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