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路温舒字长君,钜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稍习善,求为狱小吏,因学律令,转为狱史,县中疑事皆问焉。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又受《春秋》,通大义。举孝廉,为山邑丞,坐法免,复为郡吏。
元凤中,廷尉光以治诏狱,请温舒署奏曹掾,守廷尉史。会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
“译文”
路温舒,字长君,是巨鹿县东里人。他的父亲做东里的监门,让路温舒去牧羊,路温舒就采集水中的蒲草,裁成简牍的形状,用绳子编缀起来,在上面写字。学得稍有长进,就请求做小狱吏,乘机学习律令,升转为狱史,县中每遇到疑难案件,都向他请教。太守巡察各县,见到他,觉得他不是凡夫俗子,就让他代行决曹史之职。他又拜师学习《春秋》,略知大意。被举为孝廉,做山邑县丞,因犯法而被免职,后来又做郡的属吏。
元凤年间,廷尉李光审理奉天子诏令而被押的犯人,请路温舒代理奏曹掾,兼行廷尉史的职位。正赶上昭帝去世,昌邑王刘贺立为天子又马上被废除,宣帝刚刚即位称帝,路温舒向宣帝上书,建议应该崇尚仁德、减轻刑罚。
“点评”
在谈论路温舒的政治主张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汉书》中记载的这位少年用蒲草抄书、自学成才的故事。
汉武帝时,在巨鹿(今属河北)的原野上,有位名叫路温舒的放羊娃。路温舒很想念书,可是家里穷,上不起学,只能跟识字的人学几个字。几年后,路温舒日积月累,也认识了不少字,读了一些书。
路温舒越学习,求知欲望越强。他想,要是能一边放羊,一边抓紧空余时间读书,那该多好啊!可是不行,因为那时的书是用竹片和木片书写、用绳子穿连起来的,称竹木简书,非常笨重,一篇文章就要抄好几捆。当然也有轻便的,那是用丝织品帛书写的,称帛书,但路温舒连帛做的衣服都穿不上,哪里有钱去买帛来抄书呢!他只能一边放羊,一边回忆背诵所读过的书。
有一天,路温舒赶着羊群,来到池塘边,看见池塘里长着一丛丛的蒲草,又宽又长。这种水生植物蒲草,人们一般用它来编席子。突然,路温舒灵机一动:如果将蒲草切成一段一段的,用它来抄书,不也同木简一样吗,而且还比竹木简轻便!这样我就可以用蒲草抄书,放牧时随身携带阅读了。
路温舒说干就干,当天就割了一大捆蒲草背回家,切成像竹木简一样长短的叶片。他又从邻居那里借来书,抄在蒲草片上,用绳子穿编成一册一册的书。几天后,他的蒲草书就做成了。
从此,路温舒每天放羊时,就带上自己抄写的蒲草书,一边牧羊一边诵读。读完一本,又抄写一本。从《论语》《孟子》到《春秋》《战国策》等,他家里堆满了蒲草书。
工夫不负有心人。路温舒利用放羊时间博览群书,获得不少知识。后来他被选拔到县里担任狱史,继续钻研法律,终于从一个放羊娃成长为西汉时期的著名法律学家。公元前73年汉宣帝即位,路温舒曾上疏宣帝,反对过重的刑罚,主张治理国家要“尚德缓刑”,对改革当时的刑法提出了合理的意见。
作为中国皇帝的“龙头大哥”,秦始皇被人们称为“千古一帝”,但他苦心经营的统一帝国十余年就灭亡了。秦速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残酷的刑法是秦速亡的一个原因。聪明绝顶的刘邦,针对秦的酷刑,提出“约法三章”,深得人心,使他成为大汉王朝创建者的原因之一。西汉吸取秦“用刑太极”而速亡的教训,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昌盛局面。汉武帝时,西汉国势日趋强大,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极力镇压农民起义,并推行打击和削弱封国,限制地主豪强势力,为实现以上目的,汉武帝宠幸和重用张汤、赵禹、宁成、周阳由、杜周、王温舒等酷吏,汉代酷吏是在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激化的情况下,适应封建王朝加强对农民起义残酷镇压和消除异己势力的需要而产生的。酷吏是巩固君主专制的御用工具。自从汉武帝重用酷吏以来,造成大量错案冤案,使成千上万无辜的人死于非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最早提出人权的呼声出现了,就是今河北省巨鹿县人路温舒。
路温舒主要生活在汉宣帝时期,其父为里监门使,算不上官,只是当差而已。路温舒始举孝谦为山邑丞,丞是一县管文书、谷仓和监狱的小官,后迁为临淮太守。他一生的主要政绩是在廷尉(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院)当廷尉史,是廷尉的一般官员。因为他在最高法院工作,对汉武帝以来不少案件牵连千千万万无辜人死于非命的情况十分清楚。如刘安谋反案,死于狱中就有数万人,又如汉武帝亲信江充揭发的巫蛊案,被牵连致死的也有数万人,对此现象,路温舒呼吁政府,尊重人性,保障人权。他给朝廷上奏中指出:“司法裁判,是国家之大事,处死人不能复生……《书经》上说:‘与其杀一个无罪的人,宁可放掉一个有罪的人。’可是今天裁判,恰恰相反。”“法官们上下勾结,刻薄的人,被称为公正。主持正义、昭雪冤狱的人,却被认为不忠贞。所以法官审讯案件,非致人于重刑不可,他对囚犯并没有私人恩怨,只是用别人自由的生命,来保卫自己的自由和生命而已,他必然把别人陷于重刑,他才可以获得安全。”路温舒又说:“于是,死人所流的血,盈满街市。其他处刑的囚犯,更比肩相连。遇到行刑日,每次都杀万人以上,诚感可哀!”路温舒指出造成冤狱的原因在于口供主义,他说:“人之情,安乐时愿意活下去,痛苦时则要求早死。严刑拷打之下,要什么口供就会有什么口供,囚犯不能忍受酷刑的痛苦,只好照着问案人员的暗示,捏造自己的罪状,问案人员利用这种心理,故意把囚犯的口供引导到犯罪的陷阱。罪状既定,唯恐还有挑剔之处,就利用种种方法,把口供修改增删,使之天衣无缝,每字每句恰恰嵌入法律条文之中。修改完成后,写成公文书,即使皇上看到,也会觉得这个囚犯死有余辜。因为陷害他的都是法律专家,显示出的罪状太明显了。”
他指出狱吏的残酷不是因为他们本人对嫌犯的憎恶,更不是因为他们是公正的化身(他们的公正是刻骨阴毒),而是一个体制的弊端,在这种体制下,狱吏们(掌管刑罚的人)以残酷冷血为职业道德,上司则以此判断此人是否应该升迁。路温舒又说,安乐求生,痛苦求死是人之常情,狱吏们利用这一点,酷刑逼供,这种情况下,要什么证词就可以有什么证词,每个犯人都显得死有余辜,复查也没用,因为狱吏们精于此道。路温舒在信的结尾说,严酷的刑罚和酷刑逼供都是不足取的,应该废止。
路温舒针对西汉重用酷吏造成大量冤案的状况,建议改革律令,取消酷刑,注重调查证据,减少冤案,以保障人权。路温舒的奏章,是中国最早争取人权的呼声!也许是中国有文字以来最早的一份关于争取人权的记录。
如果汉宣帝刘病已,即刘询(前91年—前49年,本名刘病已,字次卿,又字谋,即位后改名刘询,西汉第七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他是汉武帝刘彻嫡曾孙、戾太子刘据孙、史皇孙刘进子。因汉昭帝无子,昌邑王刘贺又被废,所以在元平元年七月,十八岁的刘病已先被上官太后封为阳武侯,一个时辰后即被立为皇帝,改名刘询,宣帝改名“询”的理由是“病”、“已”两字太过常用,臣民避讳不易。)有一点像他的曾祖父汉武帝刘彻,只怕路温舒的下场会和司马迁一样,身受宫刑。但是刘病已不一样,他登基以前从没想过自己会做皇帝,因此放浪江湖(史书上说他好结交游侠,知民间疾苦),所以他看了路温舒的奏章,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升了他的官,问题是这位皇帝不怎么喜欢干活,所以路温舒的主张并没有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
路温舒的这份奏章虽然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说话,但无论如何,在那一年,汉宣帝刘病已宣布大赦天下(虽然他没有去改变严刑峻法),路温舒的信救了成千上万中国人的性命。
§§第三十一章 《汉书》卷五十二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