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让孩子听话、受教,首先就必须要跟孩子搞好亲子关系,让孩子信任你、尊重你、亲近你,那样才能够教育孩子稳步走向成才之路。
然而,对待孩子是宽还是严,这个“度”也是没有一个明显的界定的,这还要看孩子的情况,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及承受能力不同而合理地确定。一般来说,对女孩比对男孩要适当地放宽一些要求,而每个男孩的个性不同也应当有不同的区分和定位,根据孩子本身的特点给予他一个合理的宽严制度,对孩子进我国古代教育学专著《学记》中总结说:“亲其师,信其道。”意思就是首先要让学生“亲其师”,然后才会“信其道”。再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做老师的要先跟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才会相信老师,接受老师的教诲。这个道理对家长同样适用。
行教育。而这个制度也不是固定的,还要根据孩子的成长情况适当地进行调整,这些都需要智慧父母进行合理把握。有道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很多家长也许不大认同这句话,因为想很好地教育好孩子确实也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孩子的天性都相差不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影响孩子最大的就是家长的言传身教,特别是从幼儿到少年时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到了十多岁以后,如果倔犟的个性与不好的习气已经形成,再来重新扶持教育就会困难重重了,但绝非没有办法。只要去努力,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
但是,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不管宽严这个“度”如何,都不应该以对孩子身体有伤害的处罚来对待孩子,不然,轻则造成亲子心灵的隔阂,重则还可能酿成永远也无法弥补的大错,抱憾终身。另外就是不能轻易地夸大其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在言语上应该注意这个“度”。不管在家庭中,还是在学校里,都不应该施行强烈打击孩子自尊心的处罚,比如逼孩子下跪、扇耳光等。在学校里的纪律约束之下,老师可以对确实犯了错误的孩子适当地进行一些诸如罚跑步、做俯卧撑之类的对孩子身体健康有帮助的处罚,但老师们也要注意一个“度”与“量”。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过于完美,万世万物皆有不足,人生总有缺憾,当你凡事苛求的时候,结果可能只会让自己因沉重的心理负担而不快乐。一个人有一张出色的由檀木做成的弓。这张弓射箭又远又准,他非常珍惜它。
有一次,这个人仔细观察它时想:还是有些笨重,外观也无特色,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就好了。他去了,找到一个很好的艺术家,在他的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这个人拿着这张完美的弓心中充满了喜悦。“你终于变得完美了,我亲爱的弓!”这个人一面想着一面拉紧了弓,他要射出一支令人震撼的箭,就在这时,只听“咔”的一声,弓断了。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注重“宽”的同时也要注重“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首先应该促使孩子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按时按量完成应该完成的功课。其次在做完应该做的功课之后的时间再让孩子适度地放松,给孩子一些自由的时间。合理而充分地调整学习与生活的关系,让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每一天都过得既充实,又快乐。
所以说,虽然这个“度”没有一个既定的法则,但一句话以概之,就是该宽时宽,该严时严,正如李大钊教育孩子的那句话:“要玩就玩个痛快,要学就学个踏实。”一个会玩的人,往往也是一个善于学习、孜孜求索的人,这两方面不矛盾,不对立。
父母既要做一个基本意义上的好父母,更要做一个有智慧、善于学习与掌握教育方法的聪明父母,只有在父母正确的带领之下,在父母不吝心血的栽培之下,在父母长年累月的坚持之下,孩子的天空才能看到未来希望的曙光,也才能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端人才。父母在年迈的时候才不会有遗憾,才能够心安理得地沉浸在几代人的幸福海洋里,享受着阳光,沐浴着春风,微笑着面对生命的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