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不放心是情有可原的,对孩子做的事少不了要叮嘱,害怕孩子做得不到位也是正常的。但是,过分的唠叨会让孩子感到厌烦,左耳进右耳出,完全达不到理想的结果。所以父母也应该恰当地进行一些自省,唠叨得太多,往往只会适得其反,解决不了向题,反而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
总之,父母无休止地唠叨,并不能从根本上让他们明白什么道理,也不可能立刻就从根本上改变什么。很多道理孩子们自己也是明白的,他们并不像父母亲想象得那么笨,同时,不管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处理得如何,终究凡事都需要他们自己去切身体验,才能对人生有深刻的理解,而且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一生一帆风顺,在人生的旅途中,孩子们也一定会犯错,每个人的个性当中也肯定会有一些缺陷,而对这一切,念叨与指责是无济于事的。
唠叨虽然在表现的形式上仍然是语言,但与沟通却有着天壤之别,沟通是双方理性细致的探讨,而唠叨却很容易便会走人数落与指责的漩涡中去。不管是善意的也好,攻击性质的也罢,很多的孩子对于唠叨的一个共识就是—烦。
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路途之中,父母加以正确的指引是无可厚非的,那可以帮助孩子往好的方面发展,向更高的领域挑战,但若是少了激励与赞赏,而总是以吹毛求疵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学习生活,再不间断地加以数落和指责,虽然父母也许是无意的,但这无心的唠叨在孩子听来也是句句真实,更何况,有时候从父母口中说出的话,父母自己就觉得不是真实想法,恐怕连自己都难以认同吧。
孩子的进步父母似乎总是看不到,孩子的一点儿小问题、小缺点父母总是无限地扩大,对孩子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对孩子的所作所为父母好像是越来越不满意,对孩子的指责也是越来越严厉,那么,在这样的唠叨气氛中,孩子会作何感想?“既然我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你们的要求,既然你们那么不喜欢我,既然我做什么都是错的,做什么都是幼稚、差劲儿的,那我又何必再辛辛苦苦作徒劳的努力给你们去笑话,又何必再跟你们去交流探讨我的想法、我的打算、我对未来的设想?一切都是虚假!一切都是做作!”那么,在这种想法的促使之下,孩子常常会作出两种抉择:一种就是做自己的事,坚持自我,默默地向自己的目标去努力,而基本不与父母去交流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得失成果。而另一种情况就不一样了,那样的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继而放大心中的苦闷,进而很容易走向极端,而最可悲的是,即便孩子酿成了天大的错误,有些父母还不知道原因是在何处,徒具伤心,却不自省。
做一对明智的父母,与孩子适时适地进行交流探讨,而不是随意地把心中的牢骚形之于外,在孩子的面前表现出爱唠叨的毛病。对孩子关心体贴也应该有一个度,适时地将孩子放养放养,不必时时刻刻把孩子看作是未长羽翼的雏鸟,护得紧紧的,也不必以完美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自己尚且无法做到的事,不要总是刻意地去要求孩子如何如何,理性地判断孩子的智力与能力,给孩子最适当的发展方向,而不是非要给孩子描绘一座高不可攀的绝壁,强令孩子去攀登。
唠叨是父母的一把软刀子,与其把这把刀子横置在孩子的面前,不如默不作声,柔和地为孩子削上一个苹果,然后转身离开,让孩子用感恩的心去品尝出其中的滋味,走出更远更宽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