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51700000003

第3章 导言

丧葬习俗和许多礼仪风俗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

在遥远的荒古时代,早期原始人没有安葬死者的习惯。《孟子·滕文公》说:“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把死人随意丢弃到野外沟壑。在生活极度困苦的远古社会,不幸的死亡者也常常被饥饿的人们当做美餐吃掉,如澳大利亚沿海的一些原始部落,很晚还保留着吞食亡亲尸体的原始遗风。有的部落则沿袭着把尸体留在原处、活人离之而去的古老习惯。

生活在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尼安德特人(距今约七万至三万五千年),尸骨旁堆放着燧石、石英块以及野牛和驯鹿的遗骸,说明当时已有埋葬死者的习俗。这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最早的葬俗遗迹。距今约一万八千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将死者埋葬在人类居住的洞穴深处,尸骨旁有随葬的石器,周围用红色的赤铁矿粉撒成圆圈。这是我国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葬俗遗迹。

如果从世界上最早的猿人算起,人类社会已经有了三百万年的历史,而葬俗的出现只不过是数万年前的事情。由此可见,葬俗的产生有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葬俗来源于灵魂不死的观念,是鬼魂崇拜的产物。

关于灵魂不死的观念,恩格斯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

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末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灵魂观念产生之后,又从灵魂观念发展为鬼魂观念。灵魂依附于活人的肉体,是人的“复身”;活人的灵魂在人死之后就变成鬼魂,它是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普遍存在,《礼祭·祭法》云:“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说文解字》也说:“人归为鬼。”

古人迷信鬼是灵魂变的,但并不崇拜附着在活人身上的灵魂,而只是崇拜离开了人体独往独来的鬼魂。因为他们确信,活人的灵魂除对本人起作用以外,和其他人不发生任何关系;但独立存在的鬼魂则具有超人的能力,可以对死者以外的人起好的或坏的作用。鬼魂来无踪去无影,千变万化,在活人难以察觉的暗中广施魔力,以保护或作祟人类。正因为鬼魂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原始人对它产生了无比恐惧的心理,进而演变为鬼魂崇拜。

鬼魂既然是死人的化身,蒙昧的原始人为了取悦于鬼魂,以避灾求福,就改变了过去那种对死者轻慢无礼和漠不关心的态度,根据他们对鬼魂阴间生活的种种幻想,妥善处理死者的遗体,并举行相应的宗教仪式。这样,丧葬习俗就应运而生了。

山顶洞人在死者尸体周围有意识地设计红色的圆圈,无疑具有一定的宗教含义。据民族学提供的资料,近代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一些氏族部落,认为红色表示鲜血,它既是生命的来源,也是灵魂的寄身之处。山顶洞人将死者的葬地和红色融为一体,可能是受类似观念的支配。这说明,我国古代的葬俗一开始就和灵魂观念结下了不解之缘。

脱胎于原始宗教的葬俗,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中国古代不断增添新的内涵,演变为具有多种社会功能的丧葬之礼。安排死者的后事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形式也日趋复杂化。

在古人看来,丧葬不只是单纯安葬死者,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伦理规范乃至政治秩序。《大戴礼记·盛德》云:“凡不孝生于不仁爱也,不仁爱生于丧祭之礼不明。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致爱故能致丧祭,春秋祭祀之不绝,致思慕之心也。夫祭祀,致馈养之道也。死且思慕馈养,况于生而存乎?故曰:丧祭之礼明,则民孝矣。故有不孝之狱,则饰丧祭之礼也。”意思是说丧祭可以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和尽孝之道。同书《礼察》篇云:“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之礼众矣。”如果没有丧祭之礼,君臣之义和父子之情就会受到削弱,导致伦理崩坏的严重后果。《孟子·梁惠王》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各得其所,王道乐土的理想社会自然就来临了。

正因为丧葬有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它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广泛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周代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奠基时期,丧葬之礼亦不例外。周人以礼治国,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规范集中体现在所谓的“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之中,五礼之一的“凶礼”就是以丧葬为主体的。后代继承了周礼的传统,无不将丧葬之礼置于封建礼制的殿堂。上自真龙天子,下及庶民百姓,社会各阶层普遍看重丧葬,培育出了枝繁叶茂的丧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丧葬文化独树一帜,始终占有重要的席位。在古代世界民族之林中,像中华民族这样重视丧葬,实在是不多见的。

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有哪些特点呢?

事死如事生。受灵魂不死观念的支配,古人的心目中有两个世界,即活人生存的现实社会和鬼魂活动的阴间地府。人死犹如搬家,仍然好端端地生活在九泉之下,衣食住行不异于往昔。因此,古人总是按照死者生前的生活方式为其安排后事。《荀子·礼论》云:“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就是说对待死者要像对待生者一样,将现实社会的一切原封不动地搬到鬼魂世界。“事死如事生”是我国传统丧礼的基本原则,这在古代的丧葬习俗中有很多反映。例如:入殓时备足衣物,供死者四时穿戴;模仿人间的房屋修筑坟墓,象征死者生前的居室;随葬各种日用器皿和贵重物品,让死者在阴间享用;殡葬和祭祀时瘗钱烧纸,为亡亲提供冥界使用的货币;帝王贵族还常常将身边的侍从奴婢殉葬,以照料他们死后的饮食起居……所有这些,都是按照人间的生活习惯精心安排的。

奉行儒家礼仪。儒家提倡孝道,对送终之礼尤为重视。儒家的祖师爷孔子主张:“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在周秦诸子中,议论丧葬最多的首推儒家。成书于先秦时期的儒学经典《仪礼》,汇集了儒家所规定的一系列礼仪制度,其中的《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等篇,是专门记述丧葬礼仪的。战国秦汉儒生的论礼文集《礼记》,系儒学的又一部重要经典,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论述了有关丧葬的各项礼仪规范。《仪礼》和《礼记》为后代的丧葬礼制奠定了基础,秦汉以来,无论是朝廷典礼还是民间家礼,丧葬礼仪中的葬前丧仪、五服制度、居丧守孝、祭祀亡灵等基本程式,都是根据《仪礼》和《礼记》设计的蓝图制定的,使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儒家的烙印。

等级森严。阶级社会实际上是等级社会,生活在人世间的芸芸众生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高低贵贱之别。在中国古代,生前的社会地位不同,死后的待遇也千差万别,如坟墓的高度、茔域的大小、棺椁的配置、随葬品的多寡、碑志的规格等等,都有相应的等级规定。古人通过丧葬礼仪,将现实社会的等级关系移植到了鬼魂生活的冥界。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疆域广袤、民族林立的国家,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丧葬习俗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民族性,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传统的丧葬习俗根植于古老的中华大地,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一定影响,兼容并蓄,丰富多彩。

从某种意义上说,丧葬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丧葬习俗容纳的古代社会的信息量是其他礼仪风俗所无法比拟的,是了解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下面就让我们沿着古代丧葬的轨迹作一番考察吧!

同类推荐
  • 勇于实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勇于实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本书以问答形式阐述常用语的渊源问题。把一些“随口能说,一听就懂,深问不知为什么”的问题,追根溯源,一一作答,把它的来龙去脉及其典故所在介绍给读者。文字通俗易懂,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较强,能给读者打开智慧的大门,带来新的启示与帮助。
  • 菊与刀

    菊与刀

    本书讲述了日本人性格和日本文化。二战后期,日本败局已定,美国对是否进攻日本本土、是否投放原子弹和占领日本后是否保留天皇,无法做出决断。因此委托著名女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通过对日本的研究提供对日本政策的依据。
  • 运城名人(大运之城精品丛书)

    运城名人(大运之城精品丛书)

    运城位于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金三角古河东地域,这里钟灵毓秀,地灵人杰,养育了无数的华夏才俊豪杰。早在开辟鸿蒙、刀耕火种的远古时期,就演绎了女娲抟土造人的优美传说和黄帝与蚩尤征战盐池的喧嚣;尧王访贤,舜耕历山,后稷嫁穑,禹凿龙门,嫘祖养蚕,也都发生在这里,中华文化从这里一路摇曳走来。
  • 幽处满茶烟(上下册)

    幽处满茶烟(上下册)

    品茶,是一种生活方式,爱茶的人,内心都不会太浮躁,当你推开茶馆的门,你就开始了修炼。从古今茶人到名茶轶闻,从茶馆风貌到人生百态,本书是茶友了解茶文化的绝佳读本。
热门推荐
  • 八卦乾坤阵图

    八卦乾坤阵图

    道家有俩本书,一本乃是《阴阳生死簿》还有一本就是这《乾坤典籍》。而佛家可也有抓鬼之术,其中一本是《金刚经》还有就是这《大如来佛手》。此书讲的是一位少年抓鬼的故事。开头他师叔不怀好意抢乾坤典籍。传说在五千年前蚩尤大战黄帝,《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述了一个传说,“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日月阴阳五行朔,颠倒五行阴阳衡。乾坤八卦天地法,九转坤阳天地人。记住你从为师这毕业了,今后就不必来了。我的人生就此改变了,从此踏上了降鬼除妖的道路。
  • 客星犯神座

    客星犯神座

    真实与虚幻,是同时存在于世间的,它们相互纠缠,无法分辨。我存在,所以真实,你离开,所以虚幻。
  • 无上道魔经

    无上道魔经

    一个强者的成长,一段挥洒热血的历史,一位留下一个个传奇的步伐,让人追求
  • 亡者无双

    亡者无双

    一个本已死亡的人,为何始终在人世行走?河图、洛书现世,引出群雄逐鹿;一个另类刺客,却是修道界的恶梦;东西方的碰撞,激荡出无双的豪情;数世的情缘换来今生的相逢;妖艳女子身后藏着辛酸的仇恨法宝、奇功、异人、绝色汇于此间;海外势力的阴谋却铸就一副壮歌!信缰加鞭,策马吴山
  • 大禹治水演义

    大禹治水演义

    大禹治水的传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远古神话传说里的最精彩的一章。他的治水经历,充满了我国古代先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千百年来,大禹治水的传说和治服洪水的丰功伟绩,一直为后世的人们所传诵。在这传诵的过程中,又给这一壮举披上了神话的外衣,使这一传说更加美丽,迷人。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
  • 霸王出世

    霸王出世

    末法时期,天道衰亡,群仙陨落,自此神州无仙。下有神州百国论战,上有修士欲破法成仙。少年郎自天山来,踏足神州,红尘修道。身处末法,唯有破道,方可成仙,成就霸王!
  • 妖女成长史

    妖女成长史

    世人皆传,她是狐妖转世,是妖妃。龙生九子,三人为她倾倒,一个是当朝太子,一个是权倾天下的六王,还有一个为她夫君。她将那年轻的王迷的神魂颠倒,为了她,王两次血洗府邸,屠将军府满门,最后为了她,直逼那凌霄宝殿的皇位。新皇登基,立妖妃为后,世人请愿,群臣上谏,皆要处她死刑。他抽出腰间佩剑,寒光刺眼,在那皇宫城楼上,当着世人的面挥剑斩断红菱:“皇后在,朕护社稷繁华;若皇后死,朕便亲手毁了这天下!”
  • 自从被捡回山庄

    自从被捡回山庄

    剑网三的世界总有很多故事,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看。阿紫说,跟着师父回山庄是她玩这个游戏做过最正确的事。叶远说,那天把阿紫捡回去是他做过最后悔的事。君墨说,认识阿紫的那天是老天给他开的最大的玩笑。落鸢说,这个世界就是不公平的,感情也没有先来后到,就像对阿紫。她没想过自己要在一个游戏里出名,也没想过会在网络世界里找到相伴一生的人。可是有一天她做了007,被挂了悬赏上了八一八,被三了情缘,成了帮主夫人。好像是一场梦的时间
  • 重生之你的左耳

    重生之你的左耳

    都经历过生死的两个女孩,一个离开,一个在其他地方,一个活着,但离开了自己的家人,成为了别人的替身。她,重生了,在重生后遇见了自己心目中的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