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看病需要对症下药,但是有时医生给病人开了一包小麦面粉,也治好了某些病人失眠、头痛、腹痛等疾病。这看似荒唐,但确有其事。原因很简单,就是医生有效地运用了暗示。心理知识
在心理学中,暗示是指通过言语、手势、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发出一定的信息,使他人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或做出所期望的行动。言语、手势、表情、行动或符号都可以成为传递暗示信息的工具。例如老师常常通过表扬守纪的学生暗示违纪的学生要遵守校规;一个干脆有力的手势暗示强调说话者观点的可靠性;一个人在读书时面带微笑的表情会暗示这本书的可读性;群体抢购可以作为行动暗示传达商品正在降价或将会出现短缺的信息;我们也常常看到有些产品的包装上印有发明者或产品推出者的头像,它们作为一种符号暗示了产品的信誉。心理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暗示以不同的形式广泛存在。我国社会心理学家孙本文先生把暗示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反暗示等四类:
直接暗示。这是由暗示者把有关某种事物的信息直接提供给受暗示者,使受暗示者迅速地、无需思索地加以接受的一种暗示。例如史劳生进行了这样一项实验。实验者以化学教授的身份告诉学生,他手中的瓶子里装有一种恶臭的气体,他要测试这种气体在空气中散布的速度。接下来他会打开瓶盖,要求学生一闻到气味就举手示意。说完,他一边打开瓶盖一边看着手表计时。15秒后前排多数学生举起了手;1分钟后,3/4的学生举起了手。其实瓶子里并没有什么恶臭气体,只是一个空瓶子而已。在这里,实验者把“瓶子里有恶臭气体”的信息直接提供给学生,学生就因为他“化学教授”的身份而盲目地加以接受,产生了暗示作用。
间接暗示。不直接提供事物的有关信息,而是由暗示者凭借其他事物或行为为中介将事物的有关信息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他迅速地不加分辨地加以接受的一种暗示。例如有些老师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告诉父母自己在学校里学习如何努力,如何注意保持卫生,如何坚持锻炼身体,如何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等等。通过这种活动,老师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平时应该怎么做,却以间接的方式暗示学生在学校里应该怎样表现,其实际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是相对于“自他暗示”而言的。自他暗示也叫他人暗示,暗示的信息来自他人。这种暗示的产生是因为你处在一定的人群中或者与他人在一起,由于受他人的影响而产生独自一人时不会有的想法,或做一些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不会做的事情。自我暗示也叫自动暗示,暗示的信息来自受暗示者自己。
反暗示。反暗示是激发起与暗示的意义相背离的心理或行为的一种暗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意反暗示,一种是有意反暗示。无意反暗示是产生与暗示者的意图相反的效果的暗示。中国古代有一则笑话,说的是有一个人偷埋银子后怕被发现,于是在埋银子的地方立了一块牌子,上书:“此地无银三百两”;“此地无银”暗示此地有银,于是邻居阿二偷走了银子,又想声明自己的清白,便在牌子的背面书日:“隔壁阿二未曾偷。”两人的表白都起到了反暗示的作用。有意反暗示是暗示者故意提供反面的信息以引起正面效果的暗示。例如战术中的“苦肉计”就是以惩罚自己人传递对自己人失去信任的信息,以反暗示来误导敌方。
影响暗示的因素很多,总的来说有三大方面可以影响暗示的发挥效果。
首先,暗示者的特征。对于个人而言,性别、年龄、学识、地位、权力、威望等会影响受暗示者的态度和行为。一般来说,暗示者的学识越渊博、威信越高则暗示的效果越大。比如一位年长的名医对病人的暗示作用要高于普通医生。当暗示来源于群体时,群体的人数、群体中成员的专长以及受暗示者在群体中的地位、与群体的一致性等都会对暗示效果产生影响。
其次,受暗示者的特征。个人受暗示者的年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性格、气质等与暗示效果有关,例如那些缺乏主见、随波逐流的人容易受暗示者的影响;而经验丰富、独立性强的人则不容易接受暗示。个人的身心状态也与暗示效果有关,例如当人处于催眠状态时容易接受暗示。当受暗示者为群体时,结构松散、缺乏集体意识的群体比凝聚力强、结构严谨的群体易受暗示。
最后,环境特征。暗示的作用与当时受暗示者所处的具体情境有关。例如当社会动荡、情境混乱、情况不明,或人们处于困难之中时,容易受暗示;在宗教仪式、集体练功时,人们也容易接受暗示。
虽然影响暗示的因素很多,但各种类型的暗示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作用,是劝说、指示等行为控制手段的补充。因此,暗示可以使对方在没有对抗、没有反感,甚至不假思索地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或者心甘情愿地接受指令,按示意的方式作出相应的行为。这正是暗示的神奇之处。
暗示在医疗、商业、体育、教育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商业广告常用名人或权威人士为某种产品代言来暗示产品的可靠性,体育竞赛中教练会通过暗示帮助运动员发挥出最佳水平,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暗示调节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等。由于暗示是在受暗示者没有对抗的情况下实现的,所以只要运用恰当,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心理指导
医生为了引导虽有病感但确实没有躯体症状的人摆脱痛苦,会用面粉作为药物来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这种“药物”会对病人产生一定的暗示作用,进而能够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