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追求越来越高,年轻的父母忙于创立事业、打拼赚钱,往往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很多老人便承担起孙辈的教养任务,形成了“隔代教育”群。这虽然给老年人提供了发挥余热的机会,但也给家庭教育留下了隐患,给儿童的健康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这种“隔代教育”容易使孩子与父母之间产生情感上的鸿沟。有一对年轻的夫妇由于工作等原因,将一双儿女交由祖父母来带,直到孩子成年后才回到父母身边。这时的孩子只亲近养育自己的祖父母,却不肯接受亲生的爹娘,甚至连“爸”、“妈”都不愿称呼一声。母亲住院,女儿不去陪护;父亲去世,儿子也少有常人的那种悲痛。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这不正是一场严重的情感悲剧吗?
其次,容易使儿童产生行为偏差。祖辈带孩子的共同特征就是过分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因而造成有养无教。有位很有成就的老校长,对自己的子女及教师要求都特别严格,但对孙辈教育却判若两人。譬如,他从来不准自己的孩子接触烟酒,但他的孙子要抽烟时,他却亲自给点上。某医院门诊部对150例厌食儿童的调查显示,42.8%的患儿是由“隔代教育”造成的。另据调查统计,在“您向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后,能否坚持到底不改变”的问题上,能做到的祖辈只有27%,父辈则达到46%;不能经常发现孩子缺点的祖辈有33%,父辈只有3%。这种潜意识的差异,必然导致教育结果的迥然不同。
再次,容易束缚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和智力的开发。祖辈的关怀、呵护甚至溺爱,致使孩子形成娇生惯养的习性,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也给他们未来进入社会造成障碍。
“隔代教育”中孩子与祖父母生理年龄过大,心理年龄距离太远,彼此间的共同语言少于父辈,有些老年人又缺乏语言的积极性,因而会影响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另外部分老年人思想落伍、知识陈旧,思维迟钝、想象弱化,记忆减退,行动缓慢,方法单一,大多带有落伍的思维定式,孩子势必受到老年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导致睹物敏感性差和思辨能力不强等,从而与社会发展相脱离,产生少年老成的现象。
最后,“隔代教育”容易限制孩子的体育和交往活动。爷爷奶奶为子女代管孩子,最担心的就是磕磕碰碰,发生意外。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便觉得没尽到责任。有调查表明,在“您是否鼓励孩子在户外奔跑、跳跃,尽情玩耍”的问题上,祖辈与父辈家长差异极大。经常鼓励的祖辈只有12%,而父辈却有55%。由于祖辈家长对孩子采取限制多于引导的“管束”或“看管”方式,所以孩子交往意识弱,隔代教育家庭中孩子主动找小朋友玩耍的只有9%,有的根本不敢或不会与别的孩子一起玩。非隔代教育家庭的孩子则达到24%以上。显而易见,隔代教育必将影响孩子适应社会与交往能力的发展。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年轻的父母:“无论您在生产岗位的责任多么重大,无论您的工作多么复杂、多么富于创造性,您都要记住:在您家里还有更重要、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在等着您,这就是教育孩子。这不仅是您最重要、最必须、最刻不容缓的工作,也是我们社会的要求,因为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人。”卡尔·威特也说过:“把自己的孩子托给他人,恐怕只有人类才这样做,这种做法有失天性。”这些语重心长的话启示人之父母,应该在孩子个人发展进程的最重要阶段为他们提供最宝贵、最充分、最美好的家庭温馨和父母亲情,尽职尽责地完成第一任启蒙老师的使命——这同样是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类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