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华东交通大学的王东华先生总结多年研究母亲教育的成果,出版了80万字的著作《发现母亲》,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王先生认为,母亲的工作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工作,是社会上最为崇高的工作,是我们这个星球最有创造性的工作。每位做父亲的人,在肯定王先生观点的同时,切不能有半点的松懈和解脱,因为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同样具有独特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家指出,母爱可以使孩子的身体和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父爱的功能则在于能教会孩子怎样应对和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人生问题。母爱代表着人性和社会生活情感方面,父爱则往往象征着事业、理想、秩序、冒险和奋斗,代表着理性方面。研究表明,男孩在他成长中寻找父亲榜样的作用比起讲课、责骂、惩罚、收买和哄骗等要有效得多。男孩会专注父亲的一举一动,注意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的每一个微小的差异。而父亲对女儿未来生活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是父亲奠定了女儿心目中最初的男性形象。如果女儿对父亲的印象不好,或者父亲在生活中忽视女儿的存在,她就会在将来的择偶中设法取代心中的父亲形象。另外,孩子在学校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也主要与父亲的教育与影响有关。如果有一个好的父亲,则孩子在数学和阅读理解方面有能力就会比较突出,在人际关系上会有安全感,自尊心也比较强,很容易与人相处。
北宋时期的苏轼、苏辙兄弟,“天资高妙,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有太白之风流,胜曹子建之敏捷。”“都有文经武纬之才,博古通今之学,同科及第,名重朝廷,俱拜翰林学士之职。”可以说,苏轼、苏辙成为文坛巨星是其父苏洵心血的结晶。
苏洵27岁发奋进取,潜心苦读,但连续两次赴京赶考均名落孙山。他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将大量精力集中在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上。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苏洵就教孩子读书识字,并有计划地给他们讲一些古代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以激励他们的进取心;诱导他们吟诗填词,培养他们的文学兴趣与修养;为扩大视野,拓宽思路,他率孩子遍访名师,了解社会,饱览山川胜景,细品风土人情;为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防止沾染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恶习,坚持在生活上素衣陋食,并告诫孩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其家庭殷实,家学源远且家教严格。徐光宪的父亲徐宜况早年毕业于私立浙江法政专门学校法律科,持律师执照,在绍兴从事律师工作。他熟悉《九章算术》,爱好围棋,对幼子徐光宪数学兴趣和逻辑思维的培养有很大影响。”父亲的这种影响为徐光宪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其思维之树不断生长,并“汲取中国本土化学发展的精华而结出一季季的硕果,反哺着中国化学的不断成长。”
清华大学博士生高皓,2001年以辽宁省高考理科第三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曾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他在文章中写道,在他的房间里,有“一个独立而且庞大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设计师就是他的父亲高晓生。
“生态系统”中有一组文件盒被高晓生命名为“我写的”——里面藏有高皓公开发表文章的所有报纸杂志,还有父亲为儿子编写的文章发表目录。从高皓1996年小学五年级在《新少年》上发表的300字的“处女作”,到2006年为《大学生》写作的“成长ING”专栏。另一组文件盒叫做“写我的”——收藏的是与高皓有关的报刊,有出现儿子名字的《人民日报》、《辽宁日报》,刊登高皓照片的《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采访过高皓的《辽沈晚报》、《北京娱乐信报》,甚至还包括清华的校报《新清华》。高皓感慨地说:“回望自己的成长岁月,每一个小小的成绩都被父亲放大了数倍。我们一起庆祝每次成功,评说点滴进步,使我能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中信心满怀地昂首前行,不论在多艰难的境遇中都能发掘出自信的力量。”
即使到了成年,父亲的影响也是特别巨大的。明代有位兵部尚书邝野,任陕西按察副使时,廉洁自律,声誉颇佳,这与他贤德且家教极严的父亲密切相关。一次邝野购得一红色粗布短袄捎给老父。不料老父大怒道:“这小子太不成材!掌握一省司法大权,不专于平冤案,施恩于人,以安抚百姓,竟将这不义之物污我清白。”马上将原物退回,并写信严厉责备儿子。邝野深知父亲这样做有些过分,但对自己做人为官确有益处。邝野后为府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处处注重操行修养,声誉愈高。
反面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同是明代的大贪官严嵩,一生贪得无厌,巧取豪夺。他专权时,向他求官的人纳白银若干,便可任意挑选美职。严嵩的行为为儿子做出了“榜样”,他的儿子严世蕃在“贪”上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在任工部侍郎时,更是贪得无厌,私擅爵赏,广收贿赂。平时替他往来奔走,收取贿赂的就有100多人。父子俩最终都未逃脱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命运。可以说,严嵩是既害了自己,又害了后代。
有人说,“要有钢的儿子,至少要有铁的父亲。”英国文学家哈伯特也曾说过:“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可见父亲对于孩子的成长所起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相比较而言,父亲一般更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勇于冒险,个性独立,胸怀宽广,乐观豁达,在艰难困苦面前更具有坚强的意志。他们虽然不能像母亲那样对孩子体贴入微,关怀备至,但他会引导、激励孩子勇于探索外面的世界。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坚忍不拔,不屈不挠,想尽办法最终取得胜利。相反,如果孩子长期缺乏父亲的影响和教育,孩子就会表现出胆小懦弱、行为退缩、没有安全感、依赖性强等特点。由此可见,父亲对孩子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美国耶鲁大学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容易取得好成绩,在社会上更容易取得成功。对于女孩来说,父亲是她亲密接触的第一个成年男性,女孩是通过与父亲的交往认识了解男性并学会与男性相处的。父亲对女儿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她的婚恋取向和夫妻关系。如果父亲对女孩漠不关心、简单粗暴甚至歧视厌恶,那么女孩就会惧怕男性,成年后在异性面前就会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甚至无法与男性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作者在书中深情地称赞刘亦婷的继父张欣武:“从6岁开始直接介入婷儿的教育,其后又手把手地带大了婷儿,有效地指导了婷儿以后的整个成长过程。”书中记录了张欣武引导刘亦婷“一步步摆脱狭隘的自我,把眼光从一己私利上移开,逐渐发自内心地投向周围的整个世界,进而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使命,并以高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去成就一番事业”的经历。据史料记载,法学家卡尔·威特、大文豪歌德、博学家穆勒、物理学家威廉都是父亲认真教育的成果。应该承认毛泽东、李嘉诚、周弘、傅雷等都是教育子女的典范。
然而,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往往是父亲在忙事业、忙家计,而把抚养、教育孩子的任务全部推给母亲,甚至抛给年纪较大的爷爷、奶奶或者姥爷、姥姥,使孩子成为所谓的“留守儿童”。在这种单性教育或隔代教育环境中,孩子更多地了解和接纳了妈妈的温柔、纤细的性格,或来自上一辈的溺爱和放纵,缺少了对爸爸这种男性榜样的模仿与学习,所以很难造就孩子勇敢、坚毅、豪爽、拼搏的精神。
事实上,孩子各种同性别角色相符合的行为,与父亲的教育和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例如,男孩在与父亲的接触中,观察、模仿男性的语言和行为,逐步树立“男子汉”、“大丈夫”、“顶梁柱”的气概和风度,女孩则从父亲身上接纳、学习同异性接触和交往的经验与能力。
因此,父亲要成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科学地表达父爱,最大限度地发挥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作用。首先,要学会并善于表达爱意。平时多采用握手、拥抱、击掌等肌肤接触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在孩子生日或取得些微成绩的时候,要真诚地表达祝贺;当孩子遭遇挫折或失意时,要用恰当的语言及时进行鼓励,激励孩子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要注意从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业、心理等方面表达情感,经常与孩子一起平等地探讨问题,交流看法,多方面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其次,父亲要率先垂范,为“子”师表。要强化男孩的阳刚气质,要赋予女孩坚忍不拔的精神,父亲就不能怯懦,处理问题时就要有百折不挠的信念;要想让孩子豁达大度,父亲就不能狭隘自私,要有心胸开阔的心态和度量;要想让孩子喜欢学习,父亲就要手不释卷,徜徉于书山之中,耕耘于书桌之上……父亲在孩子面前最重要的不是“说”,而是扎扎实实的“做”。你的孩子需要你在他们面前做出实实在在的榜样。
再次,要舍得时间来陪陪孩子。郭东临小品中的那个父亲,孩子几天都见不到爸爸,又怎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呢?要坚持经常和孩子共度一段时光,如经常与孩子一起玩玩游戏,看看球赛,听听音乐会等。因为孩子的气质、性格、个性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唯有与父亲相处的时光达到一定的量,孩子记忆的“存储卡”里才能存储足够的父亲信息,才可能既享受到了应有的父爱,又获得了父亲气质、情感、智力、人格等方面的影响。只顾眼前的“应酬”和“风光”,忽视了孩子的成长,是最得不偿失的,因为你失去的是自己家庭的未来。
鲁迅先生早就提出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问题;《三字经》中有“养不教,父之过”的训诫;呼吁“幼儿园、小学女教师太多,孩子缺少阳刚之气”的声音不绝于耳;“有其父必有其子”的俗语尽人皆知。面对现实和未来,为人父者应主动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既要以道德人格的力量影响孩子,又要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孩子,更要以健康的心态与恰当的方法教育孩子,只有这样,哈伯特先生所说的“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才会变为美好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