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49500000004

第4章 五脏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一脏,所以又称“六脏”)。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五脏能藏神,所以也称“神脏”。

一、心

心的生理功能 主血脉,主藏神

心的生理特性 为阳脏,主阳气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

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通于夏气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

心的主要生理特性是:为阳脏,主阳气。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和小肠相为表里,通过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相互络属。心在五行属火,与夏气相通应。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主脉两方面。

(1)主血

心主血,指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全身各部以濡养全身,维持生命活动。血液的运行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其中心的搏动泵血作用尤为重要。而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若心气不足,心脏则搏动无力,或心阴不足,心脏搏动过快而无力,或心阳不足,心脏搏动迟缓而无力,两种情况均可导致血液运行失常。

(2)主脉

心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脉为血之府,是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心与脉直接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管道系统,营气与血并行于其中。《灵枢·决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心、脉、血,三者构成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在于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其中心脏的正常搏动对血液循环系统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起着主导作用,所以《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

如果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则会造成血行不畅或血脉空虚,症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等;严重者甚至气血瘀滞、血脉受阻,症见面色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以及脉象结、代、促、涩等。所以临床上常从面色、舌色、脉象和心胸部感觉等方面,来评估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否正常。

2.主藏神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指人的生命活动;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等。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主神志,指心有统率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这两项功能。心藏神,既指心主宰生命活动这个广义的神,也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的神。《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功能不同,但都必须在心神的主持下完成整体生命活动。所以《灵枢·邪客》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同时,心也主宰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即《灵枢·本神》所说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精神活动实际是在“心神”的主导下,由五脏共同完成的。由于心的这种重要地位,所以情志内伤,首先伤及心神,次及相应的脏腑,导致脏腑气机紊乱。

另外,中医学认为精神活动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反应,将神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归藏于“五神脏”,如《素问·宣明五气》所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虽然精神活动在五脏各有所属,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心的主血脉功能与心的藏神功能密切相关。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主血脉,为心藏神提供了物质基础;心藏神,则保证了人体各部正常行使其功能,以及血的正常循行。所以两者在病理情况下常相互影响。如果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可出现精神恍惚、心悸烦躁、失眠多梦等心神失常的症状;心神异常也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例如,精神过度紧张或惊恐时,常见心跳、脉搏异常,兼见面红或面色苍白等血行异常的表现。

(二)心的主要生理特性

心的主要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位于胸中,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所以称为阳脏,又称“火脏”。火性光明,烛照万物。称心为阳脏、火脏,意指心以阳气为用,乃一身阳气之要。心之阳气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使生机不息。所以,中国古代医家把心比喻为人身之“日”,如清代高士宗《医学真传·头痛》:“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火之阳,日也。”若心的阳气不足,失于温煦鼓动,既可导致血液运行迟缓、瘀滞不畅,也可造成精神委顿、神志恍惚等症。

(三)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在体合脉,指全身之脉统属于心,由心主司(见上)。

华,即光彩。头面部血脉丰富,全身血气皆上注于面。心脏精气的盛衰及其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以从面部的色泽来判断,所以说心其华在面。

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象和缓有力,面部红润光泽。若心血瘀阻,则脉象细涩或脉结、代,面色青紫晦暗;若心血亏少,则血脉空虚,面失血荣,则脉象细弱,面色淡白无华;若心阳暴脱,则脉微欲绝,面色苍白或暗滞。《素问·五藏生成》:“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

2.心在窍为舌

心在窍为舌,也称心开窍于舌,指心之精气盛衰及其功能变化可反映于舌部。观察舌的变化,可以了解心的主血脉及藏神功能是否正常。

舌为心之窍,根据有四:一是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联系。《灵枢·经脉》:“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二是心主血脉,而舌体血管丰富,外无表皮覆盖,所以舌色能灵敏地反映心主血脉这一功能的状况。三是舌具有感受味觉的功能;心主血脉,心之气血通过经脉上荣于舌,使之能甄别五味。四是舌与言语有关,而语言表达、舌体运动,均有赖心神的统领。

心的主血脉、藏神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心的病变,也可从舌上反映出来。例如,心血不足,则舌淡瘦薄;心火上炎,则舌红生疮;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心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则可见舌强、语謇,甚或失语等。

舌是实体感觉器官,与耳、目、鼻、口等孔窍性器官不同,实际并非“窍”。心本有窍,即《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指耳之听声与心神相关。此外,舌也通过经络与脾、肝、肾等脏相联系,这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之说相合。

3.心在志为喜

心在志为喜,指心与喜这种情志相对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脏为心……在志为喜。”喜一般来说属于对外界刺激的良性反应。喜乐愉悦的情绪有益于心主血脉功能的行使。《素问·举痛论》:“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但喜乐过度,则伤及心神。《灵枢·本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从心主神志的功能来看,又有太过与不及两种情况。心主神志的功能过亢,则使人喜笑不止;心主神志的功能不及,则使人易悲。《素问·调经论》:“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另外,由于心为神明之主,所以不但喜能伤心,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愁忧恐惧则伤心”。

4.心在液为汗

心在液为汗,指汗液的生成、排泄与心血、心神的关系密切。

心主血脉,血液与津液同源,血液中的水液渗出脉外则为津液。津液是汗液化生之源,汗是津液经阳气蒸化后,通过汗孔排出于体表的液体。

心血充盈,津液充足,则汗化有源,既可滋润皮肤,又可排出体内代谢后的废水。汗出过多,津液大伤,必然耗及心血,可出现心悸等症状。所以有“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的说法。汗是阳气蒸化津液而成,汗出过多,则耗散心气或心阳,大汗可致心气、心阳暴脱,出现气脱或亡阳的危候。

汗液的生成与排泄也受到心神的调制。心神清明,则对体内外刺激反应灵敏,汗液的生成与排泄就会随人体状况和外界气候的变化而相应调整,所以情绪紧张、激动、劳动、运动及气候炎热时都会出汗,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心以其主血脉和藏神功能为基础,主司汗液的生成、排泄,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需要指出的是,汗液的生成、排泄机制不仅与心这一个脏有关,还与肺的宣发功能、卫气司开合等有关。

5.心与夏气相通应

五脏和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心主夏,与夏气相通应。这是因为,人体的阳气随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升降周期而变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阳气隆盛,生机最旺。从五脏来说,心为阳中之阳,属火,所以心之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一般来说,心脏疾患,特别是心阳虚衰的患者,病情在夏季往往有所缓解,自觉症状减轻。而阴虚阳盛型的心脏疾患和情志疾患,在夏季则往往加重,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阳盛则身热……能冬不能夏”。

附:心包络

心包络,简称“心包”,又称“膻中”,指心脏外面的包膜。在经络学说中,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所以心包络属于脏。心包络具有保护心脏、“代心行令”的功能,病理上具有“代心受邪”的作用。中国古代医家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不能遭受邪气侵害,若外邪侵害于心,则由心包络代替“君主”受邪。《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临床上,心包络受邪造成的病证多表现为心神病变,而且多属热证、实证。例如,外感热病中因温热之邪内陷,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发狂等心神昏乱的病证,多称为“热入心包”;由痰浊引起的神志异常,如神昏模糊、意识障碍等心神昏聩的病证,常称为“痰蒙心包”。但临床治疗心包络的病证多从心论治。

二、肺

肺的生理功能 主宣发、肃降,主气、司呼

吸,主行水,朝百脉

肺的生理特性 肺为华盖,肺为娇脏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

于鼻,在志为悲(忧),在液

为涕,通于秋气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宣发、肃降,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

肺的主要生理特性是:肺为华盖,肺为娇脏。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为表里,通过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肺在五行属金,与秋气相通应。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宣发、肃降

肺主宣发,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肺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是通过肺气的升降运动实现的。

肺主宣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排出体内浊气;二是把脾转输来的津液和部分水谷精微上输至头面诸窍,外达于全身的皮毛肌腠;三是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把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并调控汗液的排泄。所以,若外感风寒造成肺失宣发,就会导致呼吸不畅、胸闷喘咳;若卫气被郁遏,腠理闭塞,可导致恶寒无汗;若津液内停,可变为痰饮,阻塞气道,症见呼吸困难,喘咳不得卧。

肺主肃降的作用,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之清气;二是把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部分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并把代谢产生的浊液下输至肾或膀胱;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洁净。所以若肺失肃降,可出现呼吸表浅或短促,咳喘气逆等症。

肺的宣发和肃降,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一方面,宣发与肃降协调,则呼吸均匀通畅,水液输布代谢正常;宣发与肃降失调,则会造成呼吸失常和水液代谢障碍。另一方面,宣发与肃降失常,也是相互影响、同时出现的。例如,外感风寒首先导致肺的宣发功能障碍,出现胸闷鼻塞、恶寒发热、无汗等症,同时,也可引起肺的肃降功能失常而伴有咳嗽、喘息。

2.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主呼吸之气。

肺主呼吸之气,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人体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吸进清气,排出浊气,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肺主呼吸的功能,实际是肺的宣发和肃降作用在气体交换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宣发,则浊气得以呼出;肃降,则清气得以吸入。肺的宣发和肃降作用协调有序,则呼吸均匀通畅;肺失宣发或肃降,临床则可表现为呼吸异常。

二是主一身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指肺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于宗气的生成。一身之气主要由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构成。宗气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后天之气,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结合生成。宗气的生成,关系到一身之气的盛衰,所以,肺的呼吸功能正常与否,不仅影响到宗气的生成,也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盛衰。

肺主一身之气的运行,体现于肺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肺有节律的呼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肺的呼吸均匀通畅,节律一致,和缓有度,则各脏腑经络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通畅协调;相反地,若肺的呼吸失常,则不仅影响宗气的生成和一身之气的生成,导致一身之气不足,即所谓“气虚”,出现少气不足以息、声低气怯、肢倦乏力等症,而且影响到一身之气的运行,导致各脏腑经络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调。

肺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实际上都是以肺的呼吸功能为基础的。肺的呼吸调匀,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若肺的呼吸功能失常,必然会影响到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若肺丧失呼吸功能,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排出,代谢停止,人的生命活动就行终止。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

3.主行水

肺主行水,指肺的宣发、肃降作用能够疏通、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素问·经脉别论》称之为“通调水道”。

肺主行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通过肺的宣发作用,把脾转输至肺的水液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全身皮毛肌腠,在卫气的作用下化为汗液,有节制地排出体外。二是通过肺的肃降作用,把脾转输至肺的水液,向内、向下输送到其他脏腑,并把代谢产生的浊液(废水)下输至肾(或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由于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又参与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所以清代汪昂《医方集解》称肺为“水之上源”。

外邪袭肺,肺失宣发,可导致水液向上、向外的输布失常,症见无汗、全身水肿等。内伤及肺,肺失肃降,可导致水液不能下输至其他脏腑,浊液不能下行至肾或膀胱,症见咳逆上气、小便不利、水肿等。肺的行水功能失常,导致脾转输到肺的水液不能正常布散,聚而为痰饮水湿,水饮蕴积肺中,阻塞气道,影响气体交换,常造成咳喘痰多症状,甚则不能平卧。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致全身水肿,并影响他脏的功能。

临床上对水液输布失常所致的痰饮、水肿等病证,可用“宣肺利水”、“降气利水”之法治疗。由于水液输布障碍多因外邪侵袭而致肺的宣发作用失常,所以临床上多用宣肺利水之法来治疗,即《内经》所说的“开鬼门”法,古代医家也比喻为“提壶揭盖”,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则称为“开上源以利下流”。

4.朝百脉

朝,即聚会。百脉,泛指人体全身之脉。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再通过肺的宣降作用,将携带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血的运行,有赖气的推动和调节。全身血脉均统属于心,心气是血液循环运行的基本动力,而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全身气机,促进血液运行,也就是说,肺具有助心行血的作用。同时,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之精微结合生成宗气,而宗气有“贯心脉”以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肺气充沛,宗气旺盛,气机调畅,则血行正常。肺气虚弱或壅塞,不能助心行血,可导致心血运行不畅,甚至血脉瘀滞,出现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症;反之,心气虚衰或心阳不振,心血运行不畅,也能影响肺气宣通,出现咳嗽、气喘等症。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可高度概括为“肺主治节”。肺主治节,是指肺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主治节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治理调节呼吸运动: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协调,维持通畅均匀的呼吸,使体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二是调理全身气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保持全身气机调畅。三是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通过肺朝百脉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辅佐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治理调节津液代谢:通过肺气的宣发与肃降,治理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与排泄。

(二)肺的主要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华盖”,指帝王的车盖,《内经》用来比喻肺脏。肺位于胸腔,覆于五脏六腑之上,位置最高,所以有“华盖”之称。《灵枢·九针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

肺居高位,又能行水,所以又称为“水之上源”。

肺覆于五脏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素问·痿论》:“肺者,脏之长也。”

由于肺位最高,又与外界相通,所以温邪外侵,首先犯肺;肺外合皮毛,风寒燥湿外袭,皮毛受邪,也内合于肺。所以肺是诸邪易侵之脏。

2.肺为娇脏

肺为娇脏,是对肺的生理、病理特征的概括。生理上,肺脏清虚而娇嫩,吸之则满,呼之则虚,是众脏腑之华盖,百脉所朝会;病理上,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常犯肺而为病,其他脏腑病变也常累及肺。简言之,肺位最高,邪必先伤;肺为清虚之脏,清轻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所以无论外感、内伤或他脏病变,皆可波及肺,造成咳嗽、气喘、咯血、失音、肺痨、肺痿等。

娇嫩之肺脏受邪,治疗当以“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为法,用药宜轻清、宣散,不宜用过寒、过热、过润、过燥之剂。

(三)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指一身之表,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它们依赖卫气和津液的温养、润泽,具有防御外邪、调节津液代谢、调节体温、辅助呼吸的作用。肺与皮毛相合,指肺与皮毛相互为用的关系。

肺对皮毛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一是肺气宣发,把卫气宣散至皮毛,发挥卫气的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及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

二是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即把津液和部分水谷精微向上、向外布散于全身皮毛肌腠,滋养之使之红润有光泽。若肺输精失司,则卫表不固,症见自汗或易感冒,又使皮毛失濡而枯槁。

皮毛对肺的作用,主要也有两个:

一是皮毛能宣散肺气以调节呼吸。《内经》把汗孔称为“玄府”,又称“气门”,指汗孔不仅是排泄汗液之门户,还是随肺的宣发和肃降而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部位。

二是皮毛受邪,可内合于肺。例如,寒邪客表,卫气被郁遏,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紧等,若伴有咳喘等,则说明病邪已伤及肺脏。所以治疗外感表证常并用解表、宣肺二法。

2.肺在窍为鼻

鼻是呼吸道的最上端,通过肺系与肺相连。鼻主通气,主嗅觉。这两项功能都依赖肺气的宣发作用。《灵枢·五阅五使》:“鼻者,肺之官也。”《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肺气宣畅,则鼻窍通利,呼吸平稳,嗅觉灵敏;肺失宣发,则鼻塞不通,呼吸不利,嗅觉失常。临床上常把鼻的异常变化作为诊断肺病的依据之一。治疗鼻塞流涕、嗅觉失常,也多用辛散宣肺之法。

3.肺在志为悲(忧)

关于肺之志,《内经》有两种说法:一说肺之志为悲;一说肺之志为忧。但在论及五志相胜时,则说“悲胜怒”。悲和忧的内涵略有差别,但对人体的影响大致相同,所以我们把忧和悲一同归属于肺志。悲忧过度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在于耗气。《素问·举痛论》:“悲则气消。”悲伤过度,可出现呼吸气短等肺气不足之症;肺虚,则机体对外来不良刺激的耐受力降低,易产生悲忧情绪。

4.肺在液为涕

涕,即鼻涕,是鼻黏膜的分泌液,有润泽鼻窍的作用。《素问·宣明五气》:“五脏化液……肺为涕。”正常情况下,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肺部疾患则常见涕液分泌、质地的异常改变。例如,肺寒则鼻流清涕;肺热则流涕黄浊;肺燥则鼻干。

5.肺与秋气相通应

肺主秋。秋季暑去凉生,草木凋零,肺脏主清肃下行,乃阳中之阴,同气相求,同属五行之金,所以与秋气相通应。

肺金之气应秋而旺,肺的制约和收敛功能强盛。秋季人体的气血运行渐衰,向“冬藏”过渡。所以中医养生强调秋季人气当顺应秋气而渐收。另外,秋季气候多清凉干燥,而肺为清虚之脏,喜润恶燥,所以秋季常见肺燥证,症见干咳无痰、口鼻干燥、皮肤干裂等。

三、脾

脾的生理功能 主运化,主统血

脾的生理特性 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

唇,开窍于口,在志为思,

在液为涎,通于长夏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统血。

脾的主要生理特性是: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脾在体合肉而主四肢,其华在唇,在窍为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为表里,通过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脾在五行属土,与长夏之气相通应,旺于四时。

(一)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

饮食物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后天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生理机制,肝、胆、胃、大肠、小肠等都参与其中,脾起主导作用。

脾主运化,指脾把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把它们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功能。

饮食物的消化在胃和小肠中进行,但必须借助脾的推动、激发才能被消化;同样,化生的水谷精微,也必须借助脾的作用才能布散。在脾的作用下,水谷精微一方面上输心肺,从而化生气血,营养全身;另一方面直接布散到全身各部,发挥营养作用。《素问·玉机真藏论》:“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厥论》也提及:“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为化生气血提供原料,全身各部获得充足营养而进行正常生理活动。若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即“脾失健运”,必然影响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等气血生化不足之症。

脾运化水谷精微的过程,也包括了对水液的吸收、输布作用。脾可以促进饮食物中的水分吸收,并及时把体内水液转输至肺、肾,通过肺、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尿排出体外。脾的这种作用,称为“运化水液”或“运化水湿”。脾的运化水液功能旺盛,既使全身各部得到充足的水液滋养,又防止多余的水液停滞体内,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

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水液停聚于体内,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导致水肿,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临床治疗这类病证,一般采用健脾燥湿、健脾利水之法。

饮食物是人类出生后的主要营养来源,是生成气、血、津液的主要物质基础。而饮食物的消化,以及其精微的吸收、转输,都由脾所主。脾不但把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提供化生气、血、津液的充足原料,而且吸收水谷精微并转输全身,营养全身各部,并充养先天之精,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说,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为“后天之本”,这一理论对养生防病有重要意义。注意保护脾胃,使脾气充实,运化功能正常,则人体正气充足,不易受邪,也就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所说的“四季脾旺不受邪”。反之,脾气不健则气血亏虚,易生疾病。所以,元代李杲《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2.主统血

脾主统血,指脾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运行于脉中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

脾的统血功能,实际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也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脾运化健旺,则气血充盈,气充而固摄作用健全,血液循脉运行而不逸出;脾运化功能减退,则气血化生无源,气血亏虚,气衰不能固摄,造成出血。

脾的统血功能减退,常称“脾不统血”,可见多种出血病证,如长期慢性皮下出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及崩漏等,常用补脾摄血之法治疗。

(二)脾的主要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脾气主升,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升清。“清”指水谷精微。脾主升清,指脾气上升,把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营养濡润全身。

脾主升清,是与胃主降浊相对而言的。脾胃升降协调,相互为用,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若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精微失于运化,气血化生乏源,症见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二是升举内脏。升举内脏,指脾气上升,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脾气上升而胃气下降,升降协调平衡,是维持脏器位置固定不移的重要因素。若脾气虚弱,无力升举,反而下陷,可导致某些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阴挺)、脱肛(直肠脱垂)等。临床治疗内脏下垂,常采用健脾升陷之法,如补中益气汤。

2.喜燥恶湿

脾的另一个生理特性是喜燥恶湿。这是与胃的喜润恶燥相对而言的。脾的这一特性与脾的运化水液功能相关。脾主运化的条件之一,就是脾体干燥而不被痰饮水湿所困。若脾虚运化水液失司,则痰饮水湿内生,即“脾生湿”。水湿产生之后,又反过来困遏脾气,造成脾气不升,脾阳不振,称为“湿困脾”。另外,外部湿邪侵入人体,困遏脾气,致脾气不得上升,也称为“湿困脾”。

由于内湿、外湿皆易困遏脾气,使脾气不升,影响脾的正常功能,所以脾欲求干燥清爽,即“脾喜燥而恶湿”。临床治疗脾生湿、湿困脾之证,一般是健脾与利湿之法并用,“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

(三)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脾在体合肉,主四肢

脾在体合肉,指脾的运化功能与肌肉状况及其功能有密切关系。全身肌肉均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津液的营养滋润,才能壮实丰满,并维持正常的伸缩运动。若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和津液的生成、转输障碍,则肌肉缺乏营养,导致形体瘦削,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治疗痿证的基本原则就是健脾胃、生精气,《素问·痿论》称“治痿独取阳明”。

四肢与躯干相对,是人体的末端,所以也称“四末”。人体的四肢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及津液的营养滋润,维持正常活动,所以说“脾主四肢”。脾气健运,则四肢营养充足,活动轻劲有力;若脾失健运,转输无力,则四肢营养缺乏,症见倦怠无力,甚或痿废不用。即《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的:“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径至),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2.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脾开窍于口,是人的食欲、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口腔处于消化道最上端,主接纳和咀嚼食物。食欲和口味都反映脾的运化功能。脾气健旺,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灵枢·脉度》:“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相反地,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则食欲不振,口味异常,如口淡乏味、口腻、口甜等。

脾之华在唇,指口唇的色泽反映脾的状况。脾气健旺则气血充足,口唇红润光泽;脾失健运则气血衰少,口唇淡白无光泽。

3.脾在志为思

脾在志为思,指脾的功能与思这种情志相关。

思即思虑,是人的情志活动或心理活动的一种。正常限度内的思虑对机体无不良影响,但思虑过度或所思不遂,就会影响人体内气的运动,造成气滞或气结。就脏腑来说,思虑太过,最易妨碍脾的运化功能,造成脾胃之气结滞,脾气不能升清,胃气不能降浊,症见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目眩晕等。

思为脾志,但与心神也有关,所以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的说法。

4.脾在液为涎

涎,即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涎与脾的功能关系密切。正常情况下,涎液化生适量,上行于口而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或脾气不摄,则涎液分泌异常增多,可见口涎自出。若脾虚而津液不充,或脾气失于推动激发之能,则见涎液分泌量少,口干舌燥。

5.脾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五脏应四时,脾与四时之外的“长夏”(夏至—处暑)相通应。长夏之季,气候炎热,雨水较多,天阳下迫,地气上腾,湿为热蒸,蕴酿生化,万物华实,合于土生万物之象,而脾主运化,化生精气血津液,以奉生身,类于“土爰稼穑”之理,所以,脾与长夏,同气相求而相应。

长夏之湿宜于生化,但湿太过则困脾,使脾运不健。所以夏秋之交,脾弱者易为湿所伤,多生湿病。又因气候炎热,湿与热兼,湿热交相为病,可见身热不扬、肢体困重、脘闷不舒、纳呆泄泻等湿热交结不解之症。治疗则应因时制宜,除湿而热自退,即“湿去热孤”。

另外,还有“脾主四时”的说法。《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四时之中皆有土气,脾不独主一时,提出脾主四季之末的各十八日:“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强调了心、肺、肝、肾四脏功能的正常行使离不开脾的支撑。

四、肝

肝的生理功能 主疏泄,主藏血

肝的生理特性 体阴而用阳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

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通于春气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

肝的主要生理特性是:体阴而用阳。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胆附于肝。肝与胆相为表里,通过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肝在五行属木,与春气相通应。

(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疏泄

肝主疏泄,指肝疏通、调畅全身气机。

最早提出肝主疏泄的是元代医家朱丹溪,他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明确提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肝的疏泄作用,使全身气机通而不滞、散而不郁。

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即“肝失疏泄”。根据病理表现分为两类:

一是疏泄不及。常因抑郁伤肝,造成肝气不舒,疏泄失职,气机不得畅达,形成气机郁结,称为“肝气郁结”。症见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舒等。

二是疏泄太过。常因暴怒伤肝,或气郁日久化火,造成肝气亢逆,升发太过,称为“肝气上逆”。症见急躁易怒,失眠头痛,面红目赤,胸胁乳房走窜胀痛,或血随气逆而吐血、咯血,甚则昏厥,如《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返)则生,不反则死。”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脾胃纳运和胆汁分泌排泄

脾胃的纳运功能,体现于脾胃之气的升降相因、平衡协调。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从而促进脾胃的纳运功能。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要借助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而胆汁乃肝之余气所化,其分泌和排泄受肝疏泄功能的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全身气机调畅,胆汁才能够正常分泌、排泄。所以,肝病常影响脾胃、胆的功能,出现肝木乘土(脾胃)、胆汁郁滞不畅的病变。

肝病以影响脾土为主,造成脾失健运、谷食不化者,称为“肝脾不调”或“肝脾不和”,症见胸胁胀满、腹胀腹痛等;造成脾气不升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症见肠鸣、腹泻等。

肝病以影响胃土为主的,称为“肝气犯胃”或“肝胃不和”,导致胃失受纳和降,症见胸胁脘腹胀满或疼痛、纳呆等;导致胃气不降,“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症见嗳气、恶心、呕吐、泛酸等。

若肝病影响胆腑,胆汁排泄失常而郁滞,则见腹痛腹胀、口苦、黄疸、厌食油腻、饮食不化等症,重者可见高热、潮热、腹部绞痛;胆汁郁滞日久,则易生结石。

(2)促进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

血液的运行、津液的输布代谢,都有赖于气机的调畅。

气行则血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所以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血液的运行。气机郁结,则血行障碍、血运不畅而为瘀血,或为癥积,或为肿块,在女子可出现经行不畅、经迟、痛经、经闭等。若肝气上逆,迫血上涌,又可出现呕血、咯血等出血,或女子月经过多、崩漏不止等症。

同理,气行则津布,所以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气机郁结,也会造成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导致水肿、痰核等病症。

所以,疏肝理气,是治疗瘀血内阻、痰饮水湿内停的常法;平肝降气,则是治疗上逆出血的首选方法。

(3)调畅情志

正常的情志活动,有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血液正常循行,所以能使人心情舒畅,既不亢奋,也不抑郁。若肝疏泄功能不及,肝气郁结,可见心情抑郁不乐,悲忧善虑;若肝气郁而化火,或大怒伤肝,肝气上逆,可见烦躁易怒,亢奋激动。

反过来,情志活动异常,也可导致气机失调的病变。即《素问·举痛论》所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可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

(4)调节生殖机能

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都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关系。

《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指出,男子精液的贮藏和施泄是肝肾二脏闭藏和疏泄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

女子按时排卵、行经,也与肝肾二脏的闭藏和疏泄作用密切有关。肝疏泄功能发挥正常,气机调畅,则男子精液排泄通畅有度,女子按时排卵和行经;若肝失疏泄,气机失调,则男子排精不畅,女子月经周期紊乱,经行不畅,甚或痛经。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对女子的生殖机能尤为重要,所以有“女子以肝为先天”的说法。

2.主藏血

肝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包括五个方面:

(1)涵养肝气

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化生和涵养肝气,使之冲和畅达,发挥其正常的疏泄功能,防止疏泄太过而亢逆。

(2)调节血量

肝贮藏血液,并可根据需要对人体各部分的血量进行调配。

正常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血量相对恒定,但也随机体活动量、情绪、外界气候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动。这种变化是通过肝的藏血和疏泄功能实现的。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时,肝脏通过肝的疏泄作用把贮藏的血液向外周输布,以供机体的需要。

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或情绪稳定时,机体外周对血液的需求量减少,部分血液又归藏于肝。《素问·五藏生成》:“人卧血归于肝。”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3)濡养筋目

肝贮藏血液,濡养筋目,使其行使正常功能。《素问·五藏生成》:“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反之,如果肝贮藏的血液减少,肝血不足,不能濡养目,则两目干涩昏花,或夜盲;不能濡养筋,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

(4)是经血之源

肝贮藏血液,保证女子月经来潮。冲脉又称“血海”,起于胞中而通于肝,与女子月经密切有关。女子以血为本,肝藏血充足,冲脉血液充盛,是月经按时来潮的前提。肝血不足时,可见月经量少,甚则闭经。

(5)防止出血

肝主藏血,可防止出血。一方面,气有固摄血液之能,肝气充足,则能固摄肝血而不致出血;另一方面,阴气主凝,肝阴充足,肝阳被涵,阴阳协调,则能发挥凝血功能,防止出血。

肝藏血功能失职,引起各种出血,称为“肝不藏血”。肝不藏血,病机大致有三类:一是肝气虚弱,收摄无力。即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头眩》所说“吐衄漏崩,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二是肝阴不足,肝阳偏亢,血不得凝而出血不止。三是肝火亢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三种情况均可造成吐、衄、咯血,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症状,可根据血量、血势、兼证等加以鉴别。

肝的疏泄功能和肝的藏血功能是相辅相成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血运通达,藏血功能才有保障;肝的藏血功能正常,则血能发挥濡养作用,使肝气不致亢逆,全身气机通达。若肝的疏泄功能减退,肝气郁滞,可导致血瘀证;气郁化火,迫血妄行,或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可导致吐、衄、妇女崩漏等出血症状。肝之阴血不足,不能涵养肝之阳气,可导致肝疏泄失司,肝阳上亢,甚或阳亢风动等病变。

(二)肝的主要生理特性

肝的主要生理特性是:体阴而用阳。

肝在膈膜下,与膈上心肺二脏相对;又主贮藏阴血,所以其体属阴。肝气主升、主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升举、疏通全身气机,所以其用属阳。《素问·灵兰秘典论》称肝为“将军之官”。

病理上,肝病常见阴血不足的虚证,也就是“肝体常不足”;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则多属肝气郁结或升动太过,常表现为实证或本虚标实之证,也就是“肝用常有余”。所以治肝多用镇肝补虚之法,以柔制刚,以符合其生理特性。清代林珮琴《类证治裁·肝气论治》:“肝为刚脏,职司疏泄,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

(三)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筋,即筋膜,包括肌腱和韧带,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连接关节和肌肉,主司关节运动的组织。筋的功能依赖于肝血的濡养。肝血充足,则筋得其养,运动灵活,强健有力,耐受疲劳,所以《内经》称肝为“罢极之本”。

如果肝血亏虚,筋失濡养,则筋力不健,运动不利,可出现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这种情况称为“血虚生风”;又如,邪热过盛,燔灼肝经,则筋失其用,也可出现手足震颤、抽搐,甚则出现角弓反张等症状,这种情况称为“热极生风”。两种情况均多从肝论治。《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是筋的延续,所以有“爪为筋之余”的说法。《素问·五脏生成》:“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肝的盛衰影响爪的荣枯,所以观察爪甲的状况可以测知肝的状态。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红润光泽;若肝血不足,则爪甲萎软而薄,枯而色夭,甚则变形、脆裂。

2.肝在窍为目

目是视觉器官,具有视物功能,所以又称“精明”。目的视物功能有赖于肝血的濡养和肝气的疏泄。

肝的经脉上连目系。《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肝之血气循经脉上注于目,使其行使视物功能。《灵枢·脉度》:“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肝血充足,肝气调和,则目的视物辨色功能正常。肝血不足,则症见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目眩、目眶疼痛等;肝经风热,则目赤痒痛;肝风内动,则目睛上吊、两目斜视;情志不畅致肝气郁结,久而火动痰生,蒙阻清窍,则可造成二目昏蒙,视物不清。

由于肝与目在生理、病理上关系密切,所以临床治疗目疾以治肝为主。

目的视觉功能的发挥,还有赖于五脏六腑之精气的濡养。《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后世医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五轮”学说,即白睛为气轮属肺,黑睛为风轮属肝,瞳仁为水轮属肾,眼睑为肉轮属脾,两眦为血轮属心。此学说奠定了眼科疾病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3.肝在志为怒

怒是人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一定限度内的情绪发泄可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但大怒或郁怒不解,就是对机体的不良刺激,既可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精血津液运行输布障碍,痰饮瘀血、癥瘕积聚内生,又可导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造成出血或中风昏厥。

大怒暴怒,可致肝气升发太过,表现为烦躁易怒,激动亢奋,称为大怒伤肝;郁怒不解,则易致肝气郁结,表现为心情抑郁,闷闷不乐,称为郁怒伤肝。若肝之阴血不足,不能涵养怒志,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则稍有刺激即易发怒。

临床辨证属郁怒者,当以疏肝解郁为治;属大怒者,当以平肝降逆为治。

4.肝在液为泪

泪,是肝之阴血所化。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泪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正常情况下泪液不外溢,但异物侵入时泪液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部、排除异物的作用。

在病理情况下,可见泪液分泌异常。例如,肝血不足,则泪液分泌减少,常见两目干涩;风火赤眼,肝经湿热,可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另外,在极度悲哀的情况下,泪液的分泌也可大量增多。

5.肝与春气相通应

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肝主春。春季为一年之始,阳气始生,自然界生机勃发;肝主疏泄,恶抑郁而喜条达,乃“阴中之少阳”,所以肝与春气相通应。

春季天气转暖,风气偏胜,人体之肝气应之而旺,所以素体肝气偏旺、肝阳偏亢或脾胃虚弱之人,在春季易发病,症见眩晕、烦躁易怒、中风昏厥,或情志抑郁、焦虑,或两胁疼痛、胃脘痞闷、嗳气泛恶、腹痛腹泻等。

附:八廓学说

目与六腑及命门、包络亦有一定的联系,集中反映于中医眼科的“八廓”理论中。八廓,是将眼的不同部位分为水廓、风廓、天廓、地廓、火廓、雷廓、泽廓、山廓。之所以谓之“廓”,是取其如城廓围护,兼能通内外之意。历代医家对八廓的部位、含义等的见解不尽一致。兹根据《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所载简述之。

八廓分属于六腑及命门、包络。水廓位于水轮,即瞳神,属膀胱(与肾相表里);风廓位于风轮,即黑眼,属胆(与肝相表里);天廓位于气轮,即白眼,属大肠(与肺相表里);地廓位于肉轮,即眼胞,属胃(与脾相表里);火廓位于血轮的内眦上方,属小肠(与心相表里)。上述五廓与五轮相对应。可见轮主脏病,而廓主与其相为表里的腑病。此外,雷廓、泽廓和山廓亦均位于血轮。其中,雷廓位于目内眦下方,属命门;泽廓位于目外眦下方,属三焦;山廓位于目外眦上方,属包络。有文献认为,此三廓均为相火,当禀命于心火,故皆附于血轮。

五、肾

肾的生理功能 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肾的生理特性 主闭藏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通于冬气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肾的主要生理特性是:主闭藏。

肾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为表里,通过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相互络属。肾在五行属水,与冬气相通应。

(一)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藏精

肾的主藏精功能,包括以下几方面:

(1)藏精

肾藏精,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功能。

中医学的“精”有多种含义。广义之“精”,泛指人体之内的血、津液、髓及水谷精微等一切精微物质。狭义之“精”,是指肾中所藏的具有生殖功能的精微物质。精的生成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从来源而言,有先天与后天两个方面,故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肾中所藏之精,即肾精,其构成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加以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藏于肾中,是生命的本原。《灵枢·本神》:“生之来谓之精。”《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先天之精也是出生后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物质基础。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输送到肾中,充养先天之精,即《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精藏于肾及其所化的肾气,发挥其生理效应而不流失,主要依赖于肾的闭藏作用。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是人体生命之本原,所以被称为“先天之本”。肾之精气能资助、促进、协调全身脏腑之阴阳,所以肾又被称为“五脏阴阳之本”。肾藏精,主蛰,所以又被称为“封藏之本”。

(2)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是基于肾精及其所化的肾气的生理作用。

人的生命过程和生殖能力,都取决于肾之精气的盛衰。人出生后随着肾之精气的不断充盈,产生“天癸”。“天癸”,指肾之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作用。天癸至,则女子月经来潮,男子出现排精现象,说明性器官已经成熟,具备生殖能力。中年以后,肾之精气衰少,天癸随之衰减以至竭绝,生殖机能逐渐衰退,进入老年期。《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述了肾之精气主宰下的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之精气不足,则表现为小儿生长发育不良,五迟(立迟、语迟、行迟、发迟、齿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在成人则表现为早衰。

依据肾之精气主司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理论,临床上治疗某些先天性疾病、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及某些原发性不孕症,以及优生优育、养生保健,都可从补养肾之精气入手进行调理。

(3)调节脏腑阴阳

肾之精气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根本,对维持机体各方面的生理活动有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对脏腑组织器官起滋养、濡润作用的,称为肾阴或元阴、真阴;对脏腑组织器官起温煦、推动作用的,称为肾阳或元阳、真阳。

肾阴、肾阳是各脏阴阳之本,二者相互制约,又相互为用。如果两者间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即造成肾阴虚或肾阳虚。前者可见内热、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舌质红而干等病理表现,后者可见形寒肢冷、腰膝冷痛痿弱、性功能减退、舌质淡等病理表现。

肾的阴阳失调,可导致其他各脏腑的阴阳失调。例如,肝失去肾阴的滋养,即“水不涵木”,可导致肝阳上亢,甚则肝风内动;脾失去肾阳的温煦,则可出现五更泄泻、下利清谷等脾肾阳虚证,等等。反之,其他各脏的阴阳失调,日久也必累及肾,耗损肾中精气,导致肾的阴阳失调,也就是“久病及肾”。

肾阴和肾阳,都是以肾之精气作为其物质基础的,所以,肾的阴虚或阳虚,都是肾之精气不足的表现形式。肾阴虚到一定程度,可以累及肾阳,造成阴阳两虚,即“阴损及阳”;反之,即“阳损及阴”。

需要指出的是,肾之精气亏损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某些情况下,肾之精气虽已亏损,但其阴阳失调的状况尚不明显,称为肾精不足、肾气虚。

2.主水

肾主水,指肾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体现在两方面:

(1)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各脏腑的促进作用

机体水液的输布与排泄,是在肺、脾、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水液代谢过程中,胃、小肠、大肠中的水液,经脾的运化转输作用,吸收并输送至肺,再经肺的宣发肃降作用输布周身,以发挥滋润和濡养作用,并把宣发至皮毛肌腠的水液化为汗液排泄;脏腑形体官窍代谢后所产生的浊液(废水),通过肺的肃降作用,输送到肾或膀胱,再经肾气的蒸化作用,吸收其中可再利用者,而将剩余的化为尿液排泄出体外。肾阴、肾阳是各脏腑阴阳的根本,所以肾气对水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的功能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

(2)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尿的生成和排泄,是水液代谢的重要环节。水液代谢过程中,代谢产生的浊液(废水),通过三焦水道下输至肾或膀胱,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分为清浊两类:清者被吸收,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则化为尿液,在肾与膀胱之气的推动作用下排出体外。

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在维持机体水液代谢平衡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膀胱是人体贮尿和排尿的器官,但尿液的生成和排泄都必须依赖肾气的作用。肾气的蒸化功能正常,膀胱开合有度,尿液才能正常生成、排泄。《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3.主纳气

肾主纳气,指肾摄纳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人体的呼吸功能由肺所主,但肺吸入的清气,必须再经肾气的摄纳潜藏,使其维持一定的深度,以利于气体的交换。清代林珮琴《类证治裁·喘证》:“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

肾的纳气功能,实际是肾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肾精充足,肾气充沛,摄纳有权,则呼吸均匀和调。若肾精亏虚,肾气衰减,摄纳无力,肺吸入之清气不能下纳于肾,则出现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喘等病理表现,称为“肾不纳气”。

肾的上述各个功能中,藏精是最基本的功能。肾的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及主纳气等功能,都是藏精功能的延伸。

(二)肾的主要生理特性

肾的主要生理特性是:主闭藏。

肾主闭藏,指肾有潜藏、封藏、闭藏的生理特性。这是对其藏精功能的进一步概括。肾的藏精、主纳气、主生殖、主二便等功能,都是肾主闭藏的生理特性的具体体现。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脏腑》:“肾……纳气,收血,化精,为封藏之本。”清代何梦瑶《医碥·杂症·气》提出人体五脏职责不同,其中“肾以闭藏为职”。

肾气封藏,则精气盈满,人体生机旺盛;若肾气封藏失职,则出现滑精、喘息、遗尿,甚则小便失禁、多汗、大便滑脱不禁及女子带下、崩漏、滑胎等。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五脏所主》指出了肾主封藏的生理特性的临床意义:“肾主虚,无实也。”

(三)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肾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肾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实际是肾之精气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功能的一部分。

肾藏精,精生髓。髓又分为骨髓、脊髓和脑髓,三者均由肾精化生。

髓位于骨中者,称骨髓。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营养。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滋养,则坚固有力;肾精不足,骨髓生化无源,不能营养骨骼,就会出现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老年人骨质脆弱、易骨折等。

肾精的盛衰,不仅影响骨骼的发育,而且影响脊髓、脑髓的充盈。脊髓上通于脑,脑由髓聚而成,即《灵枢·海论》所说“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藏生成》所说“诸髓者,皆属于脑”。肾精充足,髓海得养,脑发育健全,则思维敏捷,精力充沛;相反地,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则表现为《灵枢·海论》所说的症状:“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所以说,脑的功能虽然总统于心,但与肾也有密切关系。脑的病变,尤其是虚性病变,常采用补肾填精之法治疗。

齿,与骨同出一源,也由肾精充养,所以说“齿为骨之余”。牙齿松动、脱落及小儿齿迟等,多与肾精不足有关。温热病诊疗中,观察齿的润燥、有无光泽,是判断肾精及津液盛衰的重要依据。

发的生长,有赖于血的滋养,所以说“发为血之余”。但发的生机,则根源于肾。肾藏精,精化血,精血旺盛,则毛发粗壮而润泽。《素问·六节藏象论》:“肾……其华在发。”《素问·五藏生成》:“肾……其荣发也。”由于发为肾之外候,所以,发之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反映了肾精之盛衰。青壮年精血旺盛,发长而润泽;老年人精血衰少,发白而脱落,这均属正常现象。未老先衰,年少而头发枯萎,早脱早白等,则与肾精不足有关,应考虑从肾论治。

2.肾在窍为耳及二阴

耳是听觉器官,耳的听觉功能灵敏与否,与肾之精气盛衰密切相关。《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之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分辨力高;肾之精气虚衰,则髓海失养,出现听力减退,或耳鸣,甚则耳聋。人到老年,肾之精气衰少,多表现为听力减退。临床常以耳的听觉变化作为判断肾精及肾气盛衰的重要依据。另外,除肾外的其他脏与耳的功能也有关联,如心、肝。

二阴,指前阴和后阴。前阴是指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后阴是指排泄粪便的通道。二阴主司二便。尿液的贮藏和排泄虽在膀胱,但尿液的生成及排泄有赖于肾气的蒸化和固摄。肾气之蒸化、固摄作用失常,则见尿频、遗尿、尿失禁、尿少或尿闭等小便异常的病证。粪便的排泄,本属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但与肾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也有关系。若肾气不足,或因推动无力而导致气虚便秘,或因固摄无权而导致大便失禁、久泄滑脱。

前阴是人体的外生殖器,其生殖功能与肾精、肾气关系密切,故前阴性器官又有“外肾”之称。肾精、肾气的生理功能失常,可造成性器官发育不良、生殖能力减退,从而导致男子阳痿、早泄、少精、滑精、遗精、精瘀及不育等,女子则见梦交、月经异常及不孕等。

3.肾在志为恐

恐,是一种表现为恐惧、害怕的情志活动,与肾的关系密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脏为肾……在志为恐。”肾藏精而位居下焦,所以肾精化生的肾气,必须通过中上二焦才能布散全身。恐,则精气却而不上行,反而下行,使肾气不得正常布散,所以说“恐伤肾”、“恐则气下”。

恐与惊相似,都指惧怕的心理状态。但两者又有区别:恐为自知而胆怯,乃内生之恐惧;惊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惊慌乱,乃是外来之惊惧。“惊则气乱”,指人体生理活动遭到一时性的扰乱,出现心神不定、手足无措的现象。这就是《素问·举痛论》所说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4.肾在液为唾

唾,是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多出于舌下,有润泽口腔、滋润食物及滋养肾精的作用。《素问·宣明五气》:“五脏化液……肾为唾。”古代养生家之所以主张“吞唾(津)”以养肾精,正是因为唾源于肾精,多唾久唾,则耗伤肾精,咽而不吐,则回滋肾精。

唾与涎,都是口腔分泌的液体,但二者又有区别。涎是脾精所化,出自两颊,质地较清稀,可自口角流出;唾是肾精所生,出自舌下,质地较稠厚,多从口中唾出。临床治疗口角流涎,多从脾论治;唾多频出,则多从肾论治。

5.肾与冬气相通应

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肾主冬。冬季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一派霜雪严凝、冰凌凛冽之象,物类静谧闭藏以度冬时。肾为水脏,有润下之性,藏精而为封藏之本。同气相求,所以肾应冬。冬季气候寒冷,水气当旺,素体阳虚或久病阳虚之人,多在阴盛的冬季发病,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能夏不能冬”。阳虚性慢性疾病,如部分肺病、心脏病、胃肠病、骨关节病等患者,也易在冬季寒冷时复发。

附:命门

“命门”一词,最早见于《内经》,指眼睛。《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把命门作为内脏提出,则始于《难经》。明清以来,出现了对命门的各种不同见解,命门的重要性也引起了广泛重视。归纳种种见解,分歧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命门的形态

关于命门的形态,存在有形、无形两种看法。例如,《难经》以肾为命门,这是有形。《难经·三十九难》:“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明代张景岳认为命门是子宫、精室,也是有形的。《质疑录》:“命门居两肾之中,而不偏于右,即妇人子宫之门户也。子宫者,肾脏藏精之府也。”

2.关于命门所在部位

从部位而言,存在右肾、两肾、两肾之间三种看法。

(1)“右肾为命门”之说:《难经》首先提出右肾为命门。自《难经》之后,晋代王叔和、明代李梴等均认为右肾为命门。如李梴《医学入门·命门赋》:“命门下寄肾右,而丝系曲透膀胱之间,上为心包,隔膜横连脂漫之外,配左肾以藏真精,男女阴阳攸分,相君火以系元气,疾病生死是赖。”

(2)“两肾总号为命门”之说:元代滑寿首倡此说,认为“命门,其气与肾通,是肾之两者,其实一耳”。明代虞抟明确提出“两肾总号为命门”,否定了左为肾右为命门之说,认为“夫两肾固为真原之根本,性命之所关,虽有水脏,而实有相火寓乎其中,象水中之龙火,因其动而发也。寓意当以两肾总号为命门,其命门穴正象门中之杖□,司开阖之象也”。张景岳《类经附翼·求正录·三焦包络命门辨》也说:“是命门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命门。”

(3)“两肾之间为命门”之说:明代赵献可首倡此说,他受《素问·灵兰秘典论》“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的启示,在《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中提出,十二官之外还有一个人身之主,即命门,“命门即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当一身之中,《内经》曰‘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是也,名曰命门,是真君真主,乃一身之太极,无形可见,而两肾之中,是其安宅也”。清代医家陈士铎、陈修园等也认为命门在两肾之间。

3.关于命门的功能

关于命门的功能,有主火、水火共主、非水非火为肾间动气三种看法。

明代赵献可认为命门即真火,主持一身阳气。他在《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中说:“余有一譬焉,譬之元宵之鳌山走马灯,拜者舞者飞者走者,无一不具,其中间唯是一火耳。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熄则寂然不动……夫既曰立命之门,火乃人身之至宝。”清代陈士铎《石室秘录》也认为:“命门者,先天之火也。”明代张景岳则强调命门中具有阴阳水火二气,发挥对全身的滋养、激发作用:“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明代孙一奎则认为:“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

各家虽对命门的形态、部位见解不同,但在命门的功能与肾相通这一点上,观点是基本一致的,多认为命门与肾同为五脏之本,内寓真阴、真阳。明代命门学说的兴起为“重肾”理论奠定了基础。所以,可以认为肾阳即命门之火,肾阴即命门之水。肾阴、肾阳,即真阴、真阳,或元阴、元阳。古代医家之所以称之为“命门”,意在强调肾气及肾阴、肾阳的重要性。

同类推荐
  • 养老护理营养学知识

    养老护理营养学知识

    本系列教材是上海和佑养老集团经过多年研究、实践与探索,参考并结合国际上先进的养老护理知识与项目管理理念,为提高养老行业从业者的知识及技术水平而编写的,另外该套教材也可用于养老护理员的教育和培训。
  • 急诊内科症状处理程序

    急诊内科症状处理程序

    本书以症状为中心进行阐述,用图表解释急诊处理流程,形式新颖,条理清晰,内容详尽,便于查考,可快速阅读。本书适合急诊医务人员,尤其是急诊内科年轻医师以及医学生阅读与参考。
  • 中医实用特色技能:痹症应用篇

    中医实用特色技能:痹症应用篇

    本书以“识病真谛、特色技能、痹症论治”三方面为主题,汇集了作者的科研成果、国家专利、师承秘诀等特色技能,以“巧而妙,妙而精,精而准”的口诀编撰方式全面而细致的解读难点、疑点及要领,使习者易懂、易记、易用、易传承。
  • 外科主治医师手册

    外科主治医师手册

    《外科主治医师手册》分五章共62节,着重阐述了重要外科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并同时注重介绍重要的外科诊疗新技术、新疗法。书中的每节内容在体例上分前沿学术综述、临床问题、建议阅读的书目和文献等几个部分。前沿学术综述重点介绍近年来基础理论和临床诊疗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临床问题采用问答的形式阐述临床上常见的问题,以使读者浏览时更易快捷地找到所需的信息;推荐阅读的书目和文献每节仅介绍一到两篇,这些文献都是相关领域中极具影响的学术论著,阅读这些著作一定会对读者有所裨益。另外,每节末还列出重要参考文献若干,大多数为近年的资料,可供读者做深入查阅。
  • 中草药入门400问

    中草药入门400问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一题一议的问答形式,从中药药理与归经、中医药学历史渊源、中药产区分布、炮制与养护贮存、药用植物考略、医方与中成药、名老药店号及名胜药市等7个方面对中草药知识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全书重点突出,易读易记,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可称得上中医药学的“小百科”,适合各医药单位人员、中医药院校学生、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及中医药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热门推荐
  • 修真联盟之轮回瞳术

    修真联盟之轮回瞳术

    繁华的都市空降神秘男孩,世界的命运由他改写,本来平凡的生活,只因前世的承诺,使他踏上了修真的道路。。。。。。
  • 大航海时代的酱油哥

    大航海时代的酱油哥

    中二青年意外来到海贼王的世界!刚重生就遇见海贼王中三大将其二和神秘人战斗,随后各种发奋图强,但并不希望破坏原剧情,只希望做一个安安静静的打酱油滴。
  • 归汉魂

    归汉魂

    茫茫人海,穿越只是为了谁?谁才是能让他纵情之人?纵情至深却不能相守白头……
  • 浴血寻仙

    浴血寻仙

    异界修仙少年突然穿越都市,结果堕落成宅,然而,正常仙侠向走着,突然蹦出无限是什么鬼!林若觉醒九黎血脉,在一次闯荡中,被自己祖先给坑了!坑祖孙的蚩尤留下的跨空间传送阵将林若传送到了他祖宗的家乡,地球!然而,他的到来,却给地球带了毁灭!异界的病毒,直接造成了地球的末世,心灰意冷的林若在一次机缘下,接触到了无限!想知道生命的意义吗?想真正的活着吗?想实现自己的愿望吗?想拯救世界吗?来主神空间,主神空间,一切皆有可能!
  • 生杀门

    生杀门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会杀生。生生死死,轮回不止。一名暗夜潜行的杀手,一名绝望喘息的刀客。当最快的剑遇上最强的刀江湖掀起血雨腥风,整个武林为之俯首称臣。巅峰之战,胜者,得天下!
  • 悯天纪

    悯天纪

    神秘玉简,山中少年,大道筑基,逆天修仙。奈何天道没落,一路坎坷,却得惊天之谜。寻仙,择道,问情缘。困神,锁魔,悯苍天!
  • 极品厨丁

    极品厨丁

    PS:简介在现代军队做了伙食长,演习时救了人穿越了,结果还是做厨子。人家做的酒楼大厨,拿的薪水是白银百两。秦天做的是邱府后厨兼打杂的,薪水只有几两银。争夺天下第一厨,名声自然扬在外。看到美女会轻功,秦天爬墙也用功。脑子要不使点坏,美女岂能来的快。美女翻墙是显摆,秦天爬墙是偷窥。想看主角秦天的好戏,一切尽在书中。。。。。本书书友群34672492推荐朋友仙侠题材作品《魔兽全职者仙界纵横》书号1173414
  • 变异刀塔

    变异刀塔

    末日浩劫八千年的和平,八千年的沉默,八千年后天书再次出现了字迹。“末日浩劫将至。”神界一片震惊,上一次魔神大战天书上显示“生灵涂炭”就已经导致那么大规模的死伤,末日浩劫岂不就是毁天灭地,天帝立即命令各方情报收集信息,防止或者说减轻浩劫的结果。果不其然,魔界正在大举仪式,召唤异世恶魔,这绝对是末日浩劫的导火索,神界必须终止召唤恶魔,即使成功了也要由自己看管,减少浩劫的冲击力度。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至秋离夏之倾国倾城

    至秋离夏之倾国倾城

    离夏从小生活在美国,能文能武,有着逆天的颜值,还有一个宠她上天的老外爹地。她知道自己是他的养女,他却尽他所能去疼她,离夏于他而言就是亲生女儿。为找寻小时候的好朋友,离夏独自一人来到黎夏学院,真相随之而来,她是选择逃离还是面对,在爱情面前,她能否跟随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