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和实践是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但书本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生的大书却是无限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阿尔方斯·拉夫伦一边读书,一边在医学院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为他今后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当今时代的知识浩如烟海。但是前人的经验毕竟只代表了过去的成就,这些知识是有限的,而我们的人生可以学习及探索的空间却是无限的。周围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都有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是他的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要学着去读懂人生这本大书!
人类对于世界的探索和改变,永无止境。时刻保持求知的欲望,以无尽的热情去奋斗,才会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
人生是最好的课本
人生在世,遇到的情况各不相同,就如同一棵大树上的种子,随风被吹到不同的地方一样。无论我们以何种方式起步,只要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同样会走上成功之路。人生是最好的课本,我们在经历各种事情之后,会渐渐从这部“课本”中学会很多东西。
我们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高起点的家庭,因为家庭条件好会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这就像在打牌的时候手中握了一副好牌,与别人相比,具有了先天的优势。但是这把好牌不一定就能保证我们能最后获胜。反之,如果我们手上的牌不理想,也不一定会输,审时度势,小心应付,最终也许能大获全胜。更何况,手中的牌不好更是让自己多了一份小心,也多了一份赢牌的胜算。
当然,如果自己的人生低起点,环境不好,也不要灰心。自古英才出寒家,这个道理已经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低起点的人生让我们拥有了苦难,这也是一笔别人无法体会到的财富。
人生之初我们也许无法选择,但是人生之路却需要我们自己来走。是走一条奋斗之路,还是走一条自甘堕落之路,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由你自己来决定。由此可见,人生也是一部课本,让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人生的经历更重要,它对于一个人性格的锻炼和好习惯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生活中有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有很多的入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与他们善于学习有关。事实上,那些获得巨大成就的人大多喜欢观察生活,有一颗敏锐的心,善于从生活中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从而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学校渐渐地不再是一个独立体,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学生迟早要走向社会,面对社会中的一切问题。那么从生活中学到知识便显得很有必要。
事实上,现在树立“以社会为课堂,以生活为课本”的理念是学生探究生活中的各种知识,认识社会生活的条件。学生不仅需要不断关注现代社会、现代生活和现代科技,还要学会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禁锢中走出来,充分利用、挖掘特有的社会资源。
学生们要想多学习社会知识,就要在业余时间经常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融入并参与体验广阔的社会生活,从中获取新鲜的“营养”,开阔自己的视野,接受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思想和信息,同时还要学会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多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发展。
历史上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生下来就有些迟钝,老师因此常常批评他头脑太笨。但是,爱因斯坦却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优点。那就是他从小就善于思考,积极探索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无论遇到什么不平常的事情,他都会积极寻求答案,直到自己搞明白为止。
爱因斯坦4岁的时候,爸爸送给他一个罗盘当玩具。他拿着这个罗盘开始晃动,经过观察,他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无论他怎么晃,只要停止动作,指针很快就会回到原处。而且指针的方向总是指向北方,即使用手指去拨,改变它的指向,只要一松手,它就会还回到原来的地方。这种现象引起了他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已经开启了他的心扉,从此之后,他开始努力学习各种知识。
在爱因斯坦16岁那年,他的脑海中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人类用同光线一样的速度,和一束光线一起跑,他的眼睛里会看到什么呢?”当他就这个问题向别人请教的时候,得到的是嘲笑,包括老师在内,也认为他是无稽之谈。但是爱囚斯坦却始终没有放弃对这个问题的钻研。事实上,这个问题本身就包含着相对论的雏形。
“时间、空间,别人以为早就明白的问题,我却一直没有搞清楚,所以我比别人钻得深些。”这句话说明爱因斯坦始终保持对于知识的求知欲,所以他在相对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探索精神、好奇心和求知欲,爱因斯坦这些优秀的品质都是通过在生活中对于各种知识的学习而锻炼出来的。如果单纯依靠课本,是很难培养出这种品质的。
生活中有很多我们需要学习的矢口识,学海无涯,只有苦作舟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面对浩如烟海的人生知识,我们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还要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这样才能从人生这本大书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从社会中学习
1907年,法国的阿尔方斯,拄夫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很多人可能以为他小时候一定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实际恰好相反,他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无力供他上学。为了生活,他一边读书,一边在医学院的实验室里打工挣钱维持生活。虽然环境艰苦,他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常常在医生们进行病案讨论的时候悄悄站在一边做笔记,把一些医学知识记下来。年复一年积累下来,他终于有资格成为医学院一名特批入学的学生,为他今后的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拉夫伦的故事说明,只要有心,在社会中自学也能成才。社会实质上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大学。
詹姆斯·杜威·沃森小的时候,有一次突然无缘无故地失踪了,害得父母一阵好找。最后,发现他正在学着母鸡的样子孵小鸡。所有的人都笑了起来。不过父母倒是对他细心观察大自然,喜欢深入思考的精神提出了表扬。在得到父母的肯定之后,小沃森后来把这种好学的精神发挥到研究学问中去,终于成了遗传学方面的专家,而且在1962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一个喜欢接近大自然,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心的人,必定会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正是这些因素为其在社会中学习提供了原动力。
1851年的秋天,7岁的罗伯特·科赫跟着母亲去参加一位牧师的葬礼。大家含着热泪悼念因绝症去世的死者,给科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暗自下定决心,长大之后一定要做一名医生,专门治疗这种绝症,挽回那些病人的生命。十几年之后,伟大的德国医学家、大名鼎鼎的罗伯特·科赫以在传染病方面作出的巨大成绩,问心无愧地摘走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由上述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社会中有很多的见识是课本上所学不到的,社会是一个更为广阔的课堂,它给我们的触动会更深刻。
一个人的成功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并不是仅仅因为所学的那些书本知识的积累。如果仅凭课堂上学到的那些知识来进行科学研究,是远远不够的。那些重大成就的取得,往往与人们自身的性格、当时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而这些都与社会生活留在我们身上的烙印息息相关。
学习不是简单的记忆书本上的内容。探索精神、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优秀品质都要通过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来得到锻炼和培养。社会是一本内容浩滋的大书,我们需要用一生的精力来参透和学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