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不在于学会各种学问,而在于如何培养自己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再学习研究学问的方法。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哈迈德·泽维尔
学习光凭一股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讲究学习的技巧与方法。学习是一种并不轻松的劳动,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如果在学习的时候一天到晚只是啃书本,只会成为一个记忆的机器。很多的学生在校的时候成绩很优秀,但是走向社会之后,却没有取得什么成就,这与学习方法不得当是有很大关系的。就学生自身来说,如果一天到晚只知道啃书本,那么早晚会出现兴趣减退的情况,因此除了学会之外,还要会学,把自己各方面的潜能发挥出来,把知识真正地学到手,才能达到灵活运用。
培养勤学好问的兴趣
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有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起来才会比较轻松一些。与此同时,还会主动去探索未知的层面,变得勤学好问。事实上,当大脑中产生问题的时候,兴趣已经开始萌发了。
鲁道尔夫·欧肯是德国哲学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大思想家的人生观》《人生的主义与价值》《人与世界——生命的哲学》等,这些书到现在还被人们奉为经典。1908年,他的作品《精神生活漫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获奖理由是:“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其实在他小的时候,他对文学的理解能力并不是同龄孩子们当中最好的,老师对这个孩子也没有过太多的关注,但是随着他自己不断地向别人请教,通过勤学好问,逐步提高了自己的文学修养。这些积累最终让他与诺贝尔奖结缘。
当然,也有的人天生对于知识不感兴趣。无论老师女口何启发诱导,都不能使他进入学习状态。因此,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是学习知识的第一步。
在学习中,我们除了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努力。我们要善于从学习中积极地寻找乐趣,而不能把学习看作自己的一项负担。如果能主动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于实际生活中当中,而且从中受益,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变得勤学好问,好学不倦了。
培养学习的兴趣,首先应该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做起。比如,今天上课的时候,老师讲的内容,哪些我听懂了,哪些我没有听清楚,还有哪些我有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观点不同……这些思考会让我们开始细细梳理那些学过的知识。对于那些不明白的地方,就要努力去搞清楚,如果自己不能解决,可以求助于老师和周围的人。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会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我们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都来源于社会生活的提炼和总结,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寻找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切入点。比如,我们在物理课上学习了放大镜的功能。自己就可以拿一把放大镜亲自去试试它的各种用途。当自己所学的知识得到了验证,并且有了新的发现时,那种兴奋和喜悦是难以言表的。因此,学以致用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我们学习知识的兴趣。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学习知识不是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更不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而主要是为了自己将来能够学有所用。只有当知识变成了我们思想的一部分,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时候,才能真正地激发我们的学习热情。一些会学习的人,绝对不会是一个只会记忆的机器。他们会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创新,认真体会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作用。而这一切都会激发—个人内心深处对于知识的渴望,慢慢地,勤学好问的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让我们终生受益。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就曾经说过:“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上的指针那样有规律,当我的生命告终时,我就会停在某一处不动了。”这里的规律实质上就是指习惯,当然也包括学习习惯。
从人的生理角度来讲,如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生物钟,时间久了,就会成为条件反射。比如按时起床,时间久了,一到这个时间自己就会醒过来,再也不用闹钟的提醒;再比如按时写作业,一到了周末,你就会主动地把作业写完,然后再忙其他的事情,这样心里也就不会有什么负担。如果我们生活没有规律,一切都是临时安排,那么到时候,你就会手忙脚乱,不知道哪件事要先做,哪件事要后做。这样一来,生活就会变得没有轻重主次一团糟,也很难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撒切尔夫人曾经担任过英国的首相,她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有时事务太忙,我也可能感到吃不消。但生活的秘诀在于把90%的生活变成习惯,这样你就可以习惯成自然了,毕竟你想都不用想就可以去洗脸、刷牙和吃早饭。因为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就会在学习的过程有条有理,各项工作按顺序进行,而且效率非常高。
潜意识在人的思想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让潜意识在我们的身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潜意识受到人的支配,同时也对人的思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的心思始终集中在一件事上,他生活中的所有重心将会围着这件事来进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连睡眠也会与之相关。
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就是因为做梦受到的启发才制定出了元素周期表。为什么这位化学家能做这样的梦,而其他的人就不能梦到呢?因为后者的生活中,从来就没有与元素周期表沾边的东西,所以他们的头脑中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所以他们不会梦到元素周期表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了解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之后,那么就要着手培养这些习惯了,在最开始的日子里,也许会很困难,但是只要坚持下来,必会有所收益。
掌握研究学问的方法
中国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那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说明了方法的重要性。人类是一种具有高等智慧的生物,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如果我们掌握了研究学问的方法,做起事情来将会事半功倍。正确的方法就像一盏照亮我们前行的指路灯,让我们得以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他还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摸索。”这句话很形象地说明了掌握方法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的能力,只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才会让这些能力得以发挥。
“学聪明,聪明学,学学聪明学;论方法,方法论,论论方法论。”这句话是我国著名学者于光远总结出来的,他认为人只有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才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而聪明地进行学习更能事半功倍,得到更大的收获。
研究学问的方法有很多种,简单地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植于学术理论、学术观点等的理论学说,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哲学。另外一类是技术层面的方法,比如一些记忆的技巧,一些做笔记的注意事项等,这两大类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需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运用,不能只是孤立地看待其中的一类。
事实上,学习和研究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学无定法“。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决定采用哪种方法,要灵活运用,不能教条化。五花八门的方法也自有高下优劣之分,最关键的是善于辨别,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