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九届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出生在一个小镇上。小时候,他是一个很文静又看似愚钝的孩子,人们都把他看做傻瓜。
镇上的人常常喜欢捉弄他。他们经常把一枚五分的硬币和一枚一角的硬币扔在他面前,让他任意选一个。威廉总是捡那个五分的,于是大家都嘲笑他“傻”。
有一天,一位妇人看到他可怜,便对他说:“孩子,难道你不知道一角钱要比五分钱多吗?”
“当然知道!”威廉慢条斯理地说:“不过,如果我捡了那个一角的,恐怕他们就再也没有兴趣扔钱给我了。”
可见,那些看似聪明的扔钱人事实上并不聪明。他们的聪明反倒被一个“傻子”的“愚钝”比了下去。低调在许多时候正表现为一种愚钝。只有愚钝才不至于遭惹祸端,以求自保。才能最终得到他人的信任,反败为胜。
老子大概是把“愚”的处世艺术上升至理论高度的第一人。他自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而作为老子哲学核心范畴的“道”,更是那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似糊涂又非糊涂、似聪明又非聪明的境界。人依于道而行,将会“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中国人向来对“智”与“愚”持辩证的观点,《列子·汤问》里愚公与智叟的故事,就是我们理解智愚的范本。庄子说:“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人只要知道自己愚和惑,就不算是真愚真惑。是愚是惑,各人心里明白就足够了。
孔子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宁武子即宁俞,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他辅佐卫文公时而天下太平、政治清明。但到了卫文公的儿子卫成公执政后,国家则出现内乱,卫成公出奔陈国。宁俞则留在国内,他虽为国忠心耿耿,表面上却装出一副糊里糊涂的样子,后来周天子出面,请诸侯霸主晋文公率师入卫,诛杀佞臣,重立卫成公,宁俞依然身居大夫之位。这是孔子对“愚”欣赏的典故,他很敬佩宁俞“邦无道则愚”的处世方法,认为一般人可以像宁俞那么聪明,但很难像宁俞那样糊涂。在古代上层社会的政治倾轧中,装愚是官场权力较量的基本功。
我们并不提倡靠装愚钝去投机钻营,但能适当装愚为求明哲保身躲避锋芒也未尝不可。做人不要太精明,愚钝一点有时反而更益于己。这是那些大智者的生存哲学。这种愚,愚得高明,愚得低调,愚得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