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47800000002

第2章 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的宦海沉浮

赵普(922-992),字则平,幽州蓟县(今北京)人。宋初著名政治家。北宋王朝功绩卓越的开国元勋。历太祖、太宗两朝,搏杀官场30余年,三次入相,被封为太师、魏国公。死后追封真定王,谥忠献。

赵普是“陈桥兵变”的主要策划者,其后,他为太祖赵匡胤确立了“先南后北”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又制订了一系列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律令。可以说,他是宋王朝的缔造者。赵普学识不高,自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然而他又心狠手辣,为相后期,为了打压异己,甚至不惜陷害秦王廷美。在史学界,他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

@@谋兵变登堂入室因贪罢相

赵普赵普读书不多,但自幼便学习为官之道,成年后即被聘为后周永兴军节度使刘词的幕僚,并很快受到赏识。次年十二月刘词死,虽然其在遗表中向朝廷推荐赵普,但赵普没有被朝廷重视,此后他在滁州以教蒙童为生。显德三年(956),后周世宗亲征攻打南唐的淮南。时任禁军统帅殿前都虞候的赵匡胤率军攻占了滁州。宰相范质奏请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赵普与赵匡胤的初次相见是在滁州,不知是赵普“时为郡之参佐,断事明敏,狱无冤者,太祖闻名召见与语,深器之”,还是赵匡胤微服私访赵普于村中私塾,反正二人从此结识。赵普的才智给赵匡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一起涉及百余人的命案中,赵普认为其中有冤情,便细心核查,后又请赵匡胤亲自审讯,最后解救了很多无辜的人。赵匡胤从此更加重视赵普的才能。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这次也随周世宗出征。奉命夺取了扬州后,他留韩令坤居守,自己则领兵来到滁州城里。不久,赵弘殷重病,赵匡胤早晚在身边侍奉。这时由扬州传来警报,说南唐大军至,要求救援。周世宗也有诏书到来,命赵匡胤速往六合,兼援扬州。赵匡胤内奉君命,外迫友情(赵匡胤与韩令坤是结义兄弟),自是不能坐视。但又见父亲病势日重,因而不忍远离。公义私情交织心头,他进退两难,便找来赵普商议。

赵普表示既为同宗,自己可代为进饭奉药之事。赵匡胤于是留赵普居守,把公私各事都委托给他。随后,自己选了2000名精兵,当日出发。唐军攻不下扬州,便移兵去打六合。赵匡胤率兵大败唐军。周世宗下令班师回朝。接到命令后,赵匡胤马上领兵回到滁州,入城探望父亲。这时,赵弘殷的病已经好了。赵匡胤于是再次向赵普拜谢。接替的将领一到,赵匡胤便与父亲、赵普一同返回汴都(今河南开封市)。

到汴都后,赵匡胤随父入朝,世宗对他们父子大加犒赏。赵匡胤适时向世宗引荐赵普,世宗点头应允。退朝后,世宗封赵弘殷为检校司徒,赵匡胤为定国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赵普为节度推官。赵普也从此投入赵匡胤的幕府。

显德六年(959)六月,周世宗去世,其子年仅7岁的宗训即位,是为恭帝。虽然有顾命大臣的辅佐,但主少君轻之势已成现实,这就给握有禁军大权的赵匡胤以很好的机会,他随之发动了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

赵普直接参与、策划并指挥了陈桥兵变,有拥戴之功,自然也成为了开国元勋。然而,在论功行赏时,拥戴赵匡胤的将领石守信、高怀德等都晋升了要职,赵普却仅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原因何在呢?因为工于心计的赵匡胤不得不继续重用后周宰执范质、王溥以及魏仁甫为相,以维系旧官员之心,而不致削弱刚刚接管的国家机器。对于这一点,赵普也是有所认识的。因此,他一如既往地为新皇朝的稳固出力。不久,太祖平定了后周旧臣的叛乱。赵普因功晋升兵部侍郎、枢密副使。

陈桥兵变遗址紧接着,在赵普的谋划下,太祖赵匡胤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先后平定了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权利,从而结束了五代以来的分割局面。乾德二年(964)正月,赵普被拜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这是赵普第一次拜相。此前,宰相范质、王溥和魏仁甫已被免职。为避免重蹈前王朝屡遭更替的覆辙,巩固中央集权,赵普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用“杯酒释兵权”消除了功臣发生宫廷政变的危险,对那些封疆大吏则采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方针,将藩镇的权利、财权和兵权都收归了中央。经过一系列改制,有效地改变了前朝君弱臣强的内部机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加强。

赵普对大宋王朝可谓是殚精竭虑。然而,他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的贪欲。开宝六年(973)的一天,宋太祖亲临赵普的府第,见廊下放置十个瓶子,太祖便问是何物。赵普回答说,是吴越钱王刚才派人送书信时附赠的海物。太祖对海物很感兴趣,就命令打开看一看。谁知,赵普将瓶启封后,里面却非海产,而全是黄灿灿的瓜子金(碎金)。赵普慌忙顿首谢罪,解释说自己还未打开书信,实在不知情。太祖听了,叹口气说,你收下也无妨,说完便走了。赵普匆匆送出,懊悔了好几天。后来,看到太祖仍像以前那样信任他,才放下心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赵普准备修建宅院,便派亲吏到秦陇一带采购大号木料。亲吏将这些木料联成大型排筏,放流至汴京。同时又趁此机会多购了木料,在都中出售,以牟取暴利。百姓对此议论纷纷。左监门卫将军赵玭闻之,查阅了文献,方知已有诏书明令禁止私人贩运秦陇一带的大号木料。即是说,赵普暗地派人前去采购,已是违旨,贩卖牟利,更属不法。赵玭当即将详情奏知太祖。

太祖上次见了瓜子金,已觉赵普玩弄了自己;现又见他违旨贩木,明明是把自己不放在眼里。不久,又有人告发赵普的儿子娶了枢密使李崇矩的女儿为妻。这就违背了朝廷为防止臣下架空皇帝,不准宰辅大臣之间通婚的禁令。太祖立即下令将他们分开。恰在此时,翰林学士卢多逊及雷有邻又揭发赵普受贿,包庇抗拒皇命的外任官员。这更是欺君罔上之罪。太祖召问时,卢多逊又谈及赵普学问不足和嫉贤妒能排挤窦仪之事。太祖更加不满,对赵普完全失去了信任。但此时太祖已冷静下来,因为赵普毕竟不同于别人。太祖不想下诏罢免赵普,便渐渐疏远他,希望他自省,自己找台阶下,以免大家伤了和气。事已至此,赵普只得请求太祖罢免自己。当即便有诏书下来,调赵普外出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卢多逊即被擢升为参知政事。自此,赵普便与卢多逊结下了不解的冤仇。

@@造伪盟替君张目再度入相

开宝九年(976),发生了一件震惊大宋朝,后来也成为历史上不解之谜的大事。那就是由太祖驾崩而引出的“烛影斧声”。

关于这件事的记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版本。比较著名的是与苏东坡同时代的杭州和尚文莹所著《湘山野录·续录》中的说法。书中说,在一个“天地陡变、雪雹骤降”的黑夜,太祖急召赵光义(即赵匡义,太祖弟,避太祖匡讳改光义)进宫,请入内寝,随后把宦官、宫妾都撵了出去,两人酌酒对饮。在远处的近侍眼中,“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戮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周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当然,还有一些说法,如:太祖是被光义杀死之说,还有太祖之死与光义无关说等等。但不管如何论说,继承皇位的是太祖的弟弟而不是太祖的儿子,这在当时是颇令人费解的。因为在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中,皇位都是父终子承。

宋太宗赵匡胤(即宋太宗)继位后,为太平,一反前朝第二年改年号的惯例,迫不及待地把当年的年号改为太平兴国。因赵普是旧臣,过去与太宗的关系还算融洽,所以,太平兴国二年(977),赵普被召回京城,拜为太子少保,后又升为太子太保,但太宗却只让他任奉朝请(闲散官职),而不加以重用。想来这段时间是赵普最郁闷的日子。直到太平兴国六年(981)九月,太宗原来的幕僚柴禹锡告皇弟秦王赵廷美(太宗的弟弟,也叫匡美、光美)骄恣不法,势将谋反。太宗急召赵普商议。熟谙权术之道的赵普感到升迁的机会即将来临,立即表示“愿备枢轴以察奸变”。然后,他又向太宗提出了皇太后有“金匮之盟”的事。

据说,建隆二年(961),杜太后身染重病,赵匡胤为她煎药侍汤不离左右。后来太后病情加重,便召赵普进宫,安排后事。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你能得天下的原因吗?”赵匡胤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杜氏说:“我年纪大了,难免一死,你哭有什么用呢?我正要向你嘱咐大事!”赵匡胤说:“我能当上皇帝,完全是依靠祖宗的在天之灵和母亲您的恩德。”杜氏严肃地说:“不对,你能当上皇帝是因为柴氏让幼儿主天下。如果柴家朝廷有年长的人坐江山,不把大权交给你,皇位哪能到你的手上?我们不能重蹈柴氏的覆辙。你百年之后,帝位先传给光义,以后由光义传给光美,光美再传给你的长子德昭。治理幅员辽阔的天下,安定百姓,需要一个年长的皇帝,这才是社稷的福分哪!”赵匡胤一面哭,一面叩头说:“儿怎敢不遵从母亲的教诲!”杜氏又对赵普说:“你要把我的话记下来,不可违背。”赵普当着杜氏的面记下了她的遗嘱,并在后面写上“臣普书”的字样,然后把它放进一金匣里,交给谨慎老成的宫女掌管。这在历史上被称为“金匮之盟”。

研究宋史的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所谓的“金匮之盟”实际是不存在的。因为公布“金匮之盟”的时候,太宗已继位六年,社会上对继位之事颇有微词,太宗不会不知道,那么他必定急于找到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试想,这样一份重要文件,怎么可能在大内被遗忘六年之久呢?而且它是在赵匡胤的长子德昭自杀和次子德芳不明不白暴病而死之后,才由赵普公之于世的。看来,这只能是赵普为保住自己的相位,与为篡位寻找借口的赵光义共同杜撰的。

宋刻本《论语》至于为何公布金匮之盟,这是牵涉到传位约定的问题。因为假设太后的遗嘱是真的话,那么太祖身后继位的顺序依次是太宗、廷美、德昭,即太祖将帝位传给太宗,太宗传廷美,廷美再传德昭,从而回归太祖一支。然而,太宗没有参与“金匮之盟”,因此太祖死后赵普就是唯一的证人。为了再次复相,赵普便炮制出太宗继位的合法性。太宗对赵普说:“从今以后,我知道你对朝廷是忠心耿耿的了。”于是,拜赵普为司传兼侍中,封梁国公,并令其调查廷美的案子。这样,赵普二次入相。

德昭死后,阻碍太宗传子的唯一障碍就是廷美。于是,赵普又与太宗一同构陷廷美,以达到皇位只传太宗儿子的目的。

此时,赵普的宿敌卢多逊也任宰相。赵普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于是他便诬陷卢与廷美密谋篡位。

太宗心中又惊又喜,终于找到除掉廷美的理由了。但口里却说:“兄终弟及,原有金匮遗言,但我现在身体还强壮,廷美怎么这样性急!朕待多逊也算不薄,难道他还不知足,一定想让廷美为帝么?不然我就把帝位传给廷美吧!”

见太宗这样说,善察人主之心且深思远虑的赵普便劝道:“传位于弟之事,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太宗心中满意,不禁称是。

于是,太宗下诏斥责卢多逊不忠,降其为兵部尚书。过了一天,又将卢多逊下于狱中,并逮捕赵白、阎密、王继勋、樊德明等人。赵白等一一服罪,赵普又让卢多逊对簿,卢多逊无法抵赖。太宗召文武集议朝堂。群臣根据旨意最后决定,廷美勒归私第,子德恭、德隆等仍称皇侄,皇侄女嫁韩崇业,去公主和驸马名号。卢多逊被发配崖州(今海南三亚市崖城镇),即日出京。雍熙二年(985),卢多逊病死于流放地。

除掉卢多逊,赵普恶气已消,但廷美尚在京师,一旦死灰复燃,岂能放过自己!虽觉愧对廷美,但此时的赵普已是骑虎难下。为了保全自身和子孙的身家性命,他也顾不了许多,干脆索性彻底整垮廷美,如此一来,太宗可无争位之忧,且子孙有继位之便,不论现在或将来,他们都会念及自己曾献策出力。北宋文官的衣、官帽、腰带主意已定,赵普便暗中唆使开封府李符上言:廷美未肯悔过,反多怨谤,请迁居边郡,免生他变。于是,太宗一道严旨下,降廷美为涪陵县公,安置房州(今湖北房县);其妻楚国夫人张氏,剥夺国封。随后又命崇仪使阎彦进知房州,御史袁廓通判州事,各赐白金三百两,令他们监视廷美,不得有误。廷美到了房州,行动不得自由,第二年便抑郁而死,时年仅38岁。

廷美被贬后不久,赵普第二次被罢相,降为武胜军节度使。赵普这次罢相的原因,史书中没有记载,但笔者推测,一定与赵普陷害廷美有关。俗语说,“疏不间亲”,再说,把自己陷入皇亲内部事务的人又有几个能得到好下场的?加之赵普的心狠手辣也确实令太宗吃惊。这样看来,赵普的罢相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谏言三入相府致仕而终

宋初,“燕云十六州”一直被辽人占据。太祖、太宗两代君主都将此视为心病。经过几年的治理,太宗于雍熙三年(986)下令攻伐辽朝。战争开始后,宋军捷报频传,朝野齐贺。而时任武胜军节度使的赵普却上书反对这场战争。他认为,如果继续打下去的话,百姓遭殃不说,宋朝也一定会失败。但此时太宗屡接捷报,更加坚定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决心,并没有理会赵普的劝谏。然而,后来战争的结果被赵普不幸言中了——宋军惨败。至此,太宗不禁暗暗佩服赵普的预见性。端拱元年(988)赵普从任所入朝时,太宗便拍着他的后背,让他留在京城。随后,便有诏授赵普为太保兼侍中,吕蒙正同平章事。吕蒙正赵普此时已是第三次入相。襄王的表请虽和赵普劝太宗传子不传弟有直接关系,但太宗自有他的打算。他想重用吕蒙正,又恐其资望尚浅,难令群臣信服和拥护,所以特地让赵普扶助他一段时间。

当时,枢密副使赵昌言与胡旦、翟颖等朋党勾结。赵普察知赵、胡私情,同吕蒙正联名奏请将其依法处罚。太宗准奏。郑州团练使侯莫、陈利用凭幻术得到太宗的喜欢,二人骄恣不法,居处穿戴,竟效仿皇帝。赵普列举其十条罪状,请求处斩。太宗将他们发配到商州(今陕西商洛市)。赵普上书,坚持将其处死。太宗不得已,只好命将其诛杀。

赵普知太宗是为安置吕蒙正才让他入相,所以不愿久任。淳化元年(990),赵普上表辞职,太宗不允。直到他第三次上表,太宗才将其出为西京留守,仍授太保兼中书令。到西京留守的诏命下来,赵普还是再三上表辞让,太宗就传出一道手谕,召他见面。

赵普捧着手谕痛哭起来,随即入朝对答。太宗赐坐左侧。赵普多谈及国家之事,太宗连连点头。约过了一个时辰,赵普才退了出来。将要出都,太宗亲至赵普府第,与其握手叙别。

淳化三年(992),赵普因自己年迈多病,让留守通判刘昌言奉表到京,请求辞官。太宗派中使前来抚问,授赵普太师之衔,封魏国公,给以宰相的俸禄,并让他病好之后,再来朝拜。赵普感激涕零,支撑着又去办公,以图报效。当年七月,赵普因病去世,享年71岁。

太宗闻此噩耗,“凄怆之怀,不能自已”,因此废朝五日。又追赠赵普为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谥忠献,并亲自撰写了神道碑以纪念他。

据《宋史》载:“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赵普曾对太宗说过:“臣有《论语》一部,半部佐太祖平定天下,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后人因称赵普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宰相。

同类推荐
  • 愚蠢至极

    愚蠢至极

    一个不屈的灵魂...或是,一根硬骨头?大概就是一个烂俗又清新脱俗的重生穿越文。
  • 八卦门传奇

    八卦门传奇

    其实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大陆上,有一支特立独行的隐秘门派,他们均是由对政治失望的异术高人组成,这个门派的名字叫幽冥界,他们接受任何人的雇佣和邀请,但是他们帮你杀人--却有另外的一个条件--就是同等交换--简单地说--你除付费巨额金钱之外,还必须得做出同样的牺牲--比如你雇他们杀死别人父亲--那么你的父亲也得以同样的方式死去--
  • 九三六说三国

    九三六说三国

    九三六说三国,不为钱,只为大家开心。看看别人眼中的历史
  • 开国战将

    开国战将

    《开国战将》提供了许多经作者之手发掘的重要史料。其中较为珍贵的,有辽沈战役中和“文革”中有关林彪的史实(本书被访问者多为“四野”的老人),有诸多将领庐山会议后被卷入批判彭德怀、黄克诚“军事俱乐部”的激流旋涡的情况,有的文章还涉及了1958年对刘伯承的所谓“教条主义”的批判,涉及了一些将领在“文革”中忽浮忽沉的人世跌宕。这样的将军命运在中国不是个别。他们不是西方意义上的职业军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条“政治生命”,他们每个人都是政治的密切参加者,旋涡裹挟,身不由己。他们举手投足,皆受制于那个控制力巨大的历史氛围。
  • 三国之我是甘兴霸

    三国之我是甘兴霸

    叼丝男不慎落水生亡,醒来发现重生汉末甘宁。看甘宁横刀立马,一统三国
热门推荐
  • 药理学基础学习精要

    药理学基础学习精要

    本书主要介绍药理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如人体解剖、诊断等,有助于对药理学知识的掌握。本书适合医生及医学生使用。
  • 一人天下

    一人天下

    妖魔鬼怪,魑魅魍魉,本就是同人神共生,它们生于异世,却也行走于人世之间,它们看似无情,却也有那七情六欲。它们经百年千年,遇事无数。每一妖一魔,一人一鬼,都有自己的故事,这就好似一本笔记,一笔一划记录这些奇闻异谈。若你也是有深情之人,那请留步,我且与君酌酒畅谈。
  • 独宠后院:这个才女会种田

    独宠后院:这个才女会种田

    惨遭男友和闺蜜的双双背叛,双料博士肖木槿表示人生悲着悲着就洗具了,但谁来告诉她,这洗具也太大了吧。肖木槿上辈子父亲被母亲所杀,亲戚朋友落井下石,七年男友和发小闺蜜携手背叛,临了终于人品大爆发,穿越了。从此一路人品爆表,得空间,做地主,得诰命,封女官。肖木槿表示开挂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但是,谁告诉我这个死缠不放的男人是谁!是谁!我不认识你!本文一对一,绝对宠,甜的不要不要的。男女主身心干净,欢迎入坑哟。
  • 所谓

    所谓

    所谓!所谓爱情?所谓亲情?……所谓终结?
  • 极道武天

    极道武天

    目睹了一个小镇的毁灭过程。君润首次感受到了绝望。而这场灾难无疑成为了他前进的一大动力。一切的故事,在他立下墓碑群的那一刻悄然开始---
  • 阴阳圣瞳

    阴阳圣瞳

    十四岁的他因为离奇事故被迫离开家乡,在去往非洲的路上意外知道自己有着与混沌始祖一样的圣瞳并得到东西方两位祖神传承,并接受保护地球的重任。他有着世界上最强的组织“暗影”他有着世界上最强美女杀手组织“魅影”他是暗黑世界的帝王“地狱勾魂”他是黑客世界五帝之首三年后的今天他踏上回归京城的旅程........
  • 伴生结缘

    伴生结缘

    一位懵懂少年,在一个电话的召唤之下,不得不走出大山,进而席卷入一场巨大的阴谋之中。一位传奇人物的故事由此开始。在各方相互角逐之时,由于敌方的一个偶然宣传,导致少年被潜藏在地球上的外星人绑架,从而莫名其妙的踏上了另外一种神奇世界,书写了一部传奇人生。
  • 百佳姓

    百佳姓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
  • 九里仙嫁,魔君的调皮妃

    九里仙嫁,魔君的调皮妃

    名唤九里的大陆,一女子皮的被世人追杀,面对此场面,那女子浅笑道:“劳资活了二十万年,我娘都打不到我,你们算什么鬼东西?”此话惹得众怒,这时魔君张扬出场:“这是本君的老婆,不要命了是吧?”情敌出现,魔君呵呵:敢抢我老婆,说怎么个死法!!!
  • 肩扛恩师的灵柩

    肩扛恩师的灵柩

    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讲述一个学校里学生和老师之间微妙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