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47300000042

第42章 20年代初至40年代末: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从前文对郁达夫作品的分析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郁达夫既是一位曾经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建设和发展努力探索、艰苦奋斗的前驱者,又是一位为中国新文学作出重大贡献的作家、诗人兼爱国主义战士。但就是这样的一位优秀作家,无论是他的生前或者死后,评论界对他及其作品的认识和评价却很不统一,可以说一直存在着矛盾和分歧,甚至还出现了几次较大的反复。如有人因郁达夫作品追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礼教以及有爱国主义的思想等,而大加褒扬和推崇;又有人因郁达夫作品有“感伤”情绪、“颓废”的色彩,思想落伍于时代,而极力抨击和鄙弃;还有人对郁达夫作品或褒或贬各打五十大板,而不再去做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诚然,造成这种驳杂不一甚至截然相反的批评现象,与论者对郁达夫作品的理解、审美观念以及主观因素等有关,而主要的原因是来源于郁达夫本人的复杂经历,尤其是其在文学世界里所表现出的独异性。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这与论者们往往只注重揭示其表层现象,而忽视了郁达夫复杂的文学世界之深层的聚焦(跟大胆、坦诚与率真有关)。因此,充分认识和正确评价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的鲜明印记,不仅对于深入研究郁达夫本人及其作品颇为重要,而且对于我们更进一步去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过去与现在的发展动向,也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下面笔者把郁达夫及其作品研究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回顾和评述,以期求得对郁达夫及其学术研究能有总体上的了解和把握。

1921年10月,郁达夫的第一部小说集《沉沦》的出版,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方面是受到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另一方面也招来了“诲淫”、“不道德”的骂名,并且“所受的讥评嘲骂,也不知有几十百次”(《〈鸡肋集〉题词》)。第一个站出来为《沉沦》澄清“诲淫”、“不道德”罪名的,是“五四”文学运动的主将之一周作人。他从给“不道德的文学”作界定入手,认为《沉沦》“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并无不道德的性质”,《沉沦》的价值“在于非意识的展览自己,艺术地写出升华的色情,这也就是真挚与普遍的所在。至于所谓猥亵部分,未必损伤文学的价值”;并明确指出《沉沦》“是一件艺术的作品”。由于周作人当时在文坛的地位与影响,以及分析得有理有据,终于使谩骂郁达夫的“文坛壮士”们,“稍稍收敛了他们痛骂的雄词”(《〈鸡肋集〉题词》)。

1923年10月,郁达夫的小说、散文集《茑萝集》的问世,马上又引来了一批评论文章。对郁达夫及其作品持肯定态度的,有萍霞的《读〈茑萝集〉》、胡梦华的《〈茑萝集〉的读后感——覆郁达夫的一封信》等。萍文认为,《茑萝集》“是求生的喊声,是人格的卫道符”;胡文说,郁达夫是“入世也深,故愤世也切”。他们都指出了郁达夫小说积极入世的思想倾向和浪漫率真的特点。但是,持批评意见者也不少,如徐志摩、殷公武等人,说郁达夫是“故意在自己身上造些血脓糜烂的创伤来吸引过路人的同情”。

从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是郁达夫创作的又一个旺盛期,这时期相继出版了《郁达夫全集》(共7卷)、《日记九种》(日记集)、《达夫代表作》(作品选集)、《在寒风里》(小说、散文集)、《忏余集》(小说、散文集)、《达夫自选集》、《屐痕处处》(游记集)、《达夫短篇小说集》(上下册)、《达夫游记》、《达夫散文集》以及《闲书》等集子。随着作品的大量问世,郁达夫也成了当时文坛的热点,围绕他及其作品,几乎每年都有数篇有分量的专题评论出现。

首先是黎锦明、郑伯奇、钱杏邨等人打破了对郁达夫初期的“印象式批评”的局限,试图从总体上考察和研究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如黎锦明的《达夫的三时期:〈沉沦〉——〈寒灰集〉——〈过去〉》,作者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用联系的观点把郁达夫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即“第一,沉沦产生的时期”:“是拿他的生活作依据,创造一种普遍的意义相冲突——灵肉的冲突”,“充满情感的真实流露,使人得着一种纯净的悲哀”;“第二,自我表现时期”:其作品“大半是个人生活的实录”,“体裁是那样的散浪,几乎完全打破一切文学艺术的范围”;“第三,‘过去’的蜕变时期”:开始了“纯想象的创造”,“艺术已臻完全成熟境地了”,既肯定郁达夫的“伟大”和他的作品的“无上的价值”,又指出他的“感伤极重”和“情感颓废”。郑伯奇的《〈寒灰集〉批评》一文,将郁达夫的小说分为“自叙小说”、“心境小说”、“性格小说”和“社会小说”四类,认为《寒灰集》的“永久性”的价值在于它“是一部主观的记录,一个转型期生存者的生活记录”,主张用“现代的抒情主义”来概括郁达夫的创作特色,并指出,这样的特点是时代影响所致。钱杏邨的《〈达夫代表作〉后序》,则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社会学的眼光进一步对郁达夫小说的主人公进行剖析,认为主人公是“时代病的表现者”,郁达夫小说由对性的苦闷的表现逐渐转向对家庭问题、婚姻问题、经济问题等社会的苦闷的表现,并对郁达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中国新文坛上最有力量的分子的一个”。

以上三人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为郁达夫研究者广泛引用。同类型的文章还有陈文钊的《达夫代表作》、贺玉波的《论郁达夫作风的转变》等,评价也都较为客观、中肯。

“五四”是个喧嚣的时代,各种思潮、流派杂陈,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同一文艺作品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评判。20世纪20年代初,有不少人对郁达夫的小说进行排斥、谩骂。到了30年代,随着“左翼”文艺运动高潮的到来,郁达夫又遭到了社会各界更为苛刻的严厉批评,这类批评尤以华汉(阳翰笙)和苏雪林的观点最为激烈。如华汉认为,郁达夫之所以“沉沦”、“悲观”、“消极”、“堕落”、“颓废”等,根本原因在于他是“没落的士绅阶级的最彻底最大胆的代言人”,他的全部作品都“赤裸裸地反映了这一没落的士绅阶级的意识形态”。尤其是苏文,对郁达夫的创作从内容到艺术,几乎全盘否定,认为郁达夫是“颓废作家”,他的作品所一贯表现的思想,就是“所谓‘性欲’的问题”,甚至把它们归入“卖淫文学”一途;并说“自我主义”、“感伤主义”、“颓废色彩”是构成郁达夫作品的“元素”,而三者正是“‘世纪病’所给予现代文人的一种歇斯底里的病态”。其他批评文章则大多集中于对郁达夫单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的不满,如认为《迷羊》“脱离时代的特点”,艺术上也不成功,完全丧失了作家的魅力;认为《她是一个弱女子》“依然是一部描写色情的作品”,只不过是“蒙了一重社会问题的皮相”;等等。这些批评显然是主观的、偏激的,带有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初期“左”的烙印,脱离了文艺批评的正轨。

1931年~1933年,先后出版的三本郁达夫研究专集,即素雅(李赞华)编的《郁达夫评传》(上海现代书局,1931)、贺玉波编的《郁达夫论》(上海光华书局,1932)、邹啸(赵景深)编的《郁达夫论》(上海北新书局,1933),标志着郁达夫研究第一次高潮的到来。这三本专集所选文章共72篇,且多有重复,研究缺乏深度,它反映出二三十年代郁达夫研究的印象式批评特点,尽管如此,对郁达夫研究的程度和状况却有了较为集中的展示。“一个作家能够受到同时代人的如此关注,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郁达夫研究因此而进入了停滞状态。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及9月份郁达夫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献身,郁达夫研究又形成了一个热潮,但这时大多是其生前好友的一些回忆性散论。如胡愈之的《郁达夫的流亡和失踪》(《民主周刊》,1946年第48、49、50期)、郭沫若的《论郁达夫》(《人物杂志》,1946年第3期)和《再谈郁达夫》(《文讯月刊》,1947年第5期)、陈翔鹤的《郁达夫回忆琐记》(《文艺春秋》副刊,1947年第1~3期)、王任叔的《记郁达夫》(《人世间》,1947年第2卷第1期、第2~3期合刊)、静闻(钟敬文)的《忆达夫先生》(香港:《文艺生活》,1947年光复版第17期)等等。“他们从郁达夫的生平、思想和创作等各个方面,在宏观上对郁达夫作出了总结性的评价,阐明了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特殊贡献和重要地位。”

总括这一时期的批评文章,基本是对郁达夫小说的点评,且较多是综合式、印象式的感性评价,缺乏理性的光彩、逻辑的说服力以及细节评价上的深入,但是这些评价却几乎涉及了郁达夫小说研究的各个领域。更有一些论者以其卓越的艺术鉴赏力,提出了许多可贵的论点,这无疑为以后的郁达夫小说研究奠定了史料基础。至于对郁达夫散文、诗歌、日记、文艺观等进行研究的文章虽时有出现,但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若与同期郁达夫小说的研究相比,则显得非常薄弱。

同类推荐
  • 大学生风花雪月之灵魂触电

    大学生风花雪月之灵魂触电

    年轻岁月,如火的季节。可是却感受不到火的灸热。所有的华美和绚丽都不过是过眼烟云。但是又何必在乎太多,太阳依旧东升西落。让它成为关于那个火一样的季节的一份记忆吧。
  • 松山大战

    松山大战

    松山,是血腥和悲壮的象征。它的故事已经变得遥远而模糊,传说它下面埋藏着无数的武器和财宝……五十年前的松山大战,是武力的拼搏,更是民族精神和毅力的较量。该书27万字,再现1944年夏秋时节中国远征军收复松山之役的血战历程,为段培东先生所著“抗战三部曲”的第二部。
  • 谦卑的人有福

    谦卑的人有福

    人生在世,为人处世是一生的必修课。做人是一种学问,处世是一门艺术。做何种人,如何做人?本书精选了季羡林、王蒙、蒋子龙、铁凝等名家的经典作品,带您重新认识谦虚、善良、减实、克制、礼貌等道德品质,让您学会打造良知这张行走世间的通行证。
  • 青春雕像

    青春雕像

    本书主要内容为:红玫瑰,少女,读你, 知音,星,网,你的眼睛,你的眼睛,颤栗,季节。
  • 情感密码:情似菩提爱如佛

    情感密码:情似菩提爱如佛

    爱是永远的话题,说不清,诉不尽。结婚前,爱是吸引,是卿卿我我,如胶似膝。结婚后,爱情更象用旧了的抹布,渐渐沧桑成令人失望的样子。于是,离婚、再婚、复婚……过尽千帆皆不是,红尘中那么多男女,一颗心依旧如同秋天的雨,清清冷冷,飘落无依。人生要拨开多少迷雾,才能抵达自己的幸福?本书作者用干净细腻的笔触,为读者献上一个又一个温暖感人的婚姻爱情故事。这是本对爱充满信念的书。它告诉我们,离婚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婚姻如同一棵树,只要根在,叶子掉了也会长出来。书中每一篇都是充满智慧的爱情宝典,令人感动,给人启迪。
热门推荐
  • 无欺

    无欺

    初见,他轻佻的抬起她的下巴轻轻地在她耳边吐出一句话,我记住你了。然后将那一纸合同随手扔在她的身上,和一群人洒洒离开。再见,他看见她时像一只流浪的一只小狗蜷缩在监狱一角,他抿了抿唇,将她拦腰抱起。最后,他有些沮丧,他终是和她到头了,无欺,无期。他从小就是天之骄子睿智、冷静、深沉、无情,他本以为花开花落与他终是无情,却不想还是失了心,对其何其喜欢,但她还是不要他了。她是落魄的孤女狡诈、冷情、自制,她以为漫漫红尘只有影子与自己度过余生,未来的眷顾却不想让她遇见让她失心一生的他。你有没有试过爱一个人看见他时你会难过,因为你怕他消失;看不见时你更难过,怕一去此时是经年,这样一个他却不是属于我的。你有没有见过这样一个女孩,她静的就像快消失一样,却又牢牢地抓住你的心,浅浅弱弱的缠住你的心,当你想触及她时,才发现那只是你心中的一丝念想。
  • 菊花盛开

    菊花盛开

    现代剩女魂穿到古代小兴安岭下的一个小山村后,拜师努力学习生存本事。莽莽的深山老林中,那诡异的黄皮子、狐狸、毒蘑菇圈子、吃人的山魈、坟包里的毒蜂子、追着人咬的野鸡脖子、铺天盖地的瘴气、几天几夜也散不开的迷雾、能把人活活吸干的白草耙子……既惊险,又神秘。我们的女主调教青梅竹马的小相公的同时,还要在爹娘死于洪灾后拉扯弟弟妹妹们长大,并且救助安置了受灾后的老弱妇孺,领着大家打土匪、阻靼子,一起发家致富。最终弟弟妹妹们出息成人,男女主也由青梅竹马的情谊日久生情,孤僻冷漠的小相公也被女主调教成了外冷内热的闷骚男!女主更是爱情、事业双丰收!
  • 犹太艺术家传奇

    犹太艺术家传奇

    本书介绍了50位犹太人,包括商业家、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诸如洛克菲勒、巴菲特、海涅等一批伟人和名人,读者都可以从中感受到他们的骄人成就,并获得有益的启示。
  • 褒氏志异

    褒氏志异

    有人说,有阴阳眼的人注定一生平庸,很多卑贱的人都有阴阳眼,或者是一生不得志,庸碌无为。首先,我自己也不觉得有阴阳眼是一件好事,但是这样否定有阴阳眼的人,着实的叫人窝火。看不到的人终究是无法理解的,那种一睁开眼就能看到的恐惧,那种处处隐藏着的可怖的鬼魂,将自己吓得失魂落魄的场景。偏偏还只有您能够看到,别人认为你会说谎,心理上就要承受极大的压力,在加上别的。有时候我真的想要躲起来,躲在一个什么都看不到的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不想和任何人说话。褒曼也因这眼睛在神秘莫测的发小白则的陪伴下,发生了无法讲述的,奇异的,恐怖的,感人的一系列故事。
  • 破碎天宇

    破碎天宇

    易寻,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一次巧合中的觉醒,开启了他身体中神秘的力量,从此带他进入到奇妙的修行者的世界,在磨难和机遇的双重作用下,他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鲜血铸就他的成长之路!而守护,则是他永不磨灭的坚持!
  • 虫宠逆袭

    虫宠逆袭

    叶枫无意中血契了一只上古时代的圣水金蝉,于是——亮度堪比白炽灯泡的梦幻萤火虫,分分钟秒杀音乐演奏大家的纯天然蟋蟀,毒性猛烈到没朋友的火焰色入侵,还有滋味妙绝的灵化版豆虫……一个个虫子粉墨登场,一场关于虫子的风暴席卷全球!
  • 都市超级猎魔师

    都市超级猎魔师

    这是发生在不久后的都市故事,黄铜封印被揭开,伴随着无尽灵气降临地球的,还有无数妖魔。猎魔师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尊崇的职业,助理猎魔师,执业猎魔师,高级猎魔师,传奇猎魔师,一证在手,万人敬仰。身世神秘的少年,彻底融合暗魔血脉,他左手净化,右手魔化,行走都市,猎魔无数,成为猎魔师的传奇。
  • 至暗末日

    至暗末日

    没有任何征兆,末日来得让人措手不及。一个陌生的星球出现在地球旁边,天地倾覆,半个地球被阴影笼罩。外星来者试图在姜浩身体重获新生失败,带着外星人全部记忆的姜浩在末日中崛起。
  • 狂帝寒陌

    狂帝寒陌

    寒风一起苍生颤,陌路通途入九幽。为了你,叛神又何妨;为了兄弟,弑天又如何看佣兵女王如何纵横异世,看废物小姐如何颠覆苍穹。“说我是废材?我看世界上的人就没有天才了!”
  • 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大师:莱布尼茨的故事

    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大师:莱布尼茨的故事

    本书介绍莱布尼茨——这位“思想、成就受到了德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学术界高度重视”的学者,介绍其作为“计算机先驱”对于多个领域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