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比较
(一)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农产品加工业是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古老传统产业。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农产品加工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很多产品品质优良,工艺、风味独特,享誉国内外。
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一些工厂开始生产农产品加工产品并生产一些农产品加工机械。1887年,上海开始生产轧花机;18%年,在上海建立了面粉加工厂;1897年,在营口建立第一家水压机榨油厂;1900年,上海开始生产缥丝机;1907年,中国第一个机制糖厂在黑龙江阿什河建成。
在漫长的2000多年封建社会,农产品加工一直附属于农业或手工业,未能形成独立产业。新中国成立后,农产品加工业才真正得到发展。但长期以来,农业的重点是解决农产品量的短缺问题,就加工业来讲,发展速度不快,技术水平不高,除纺织、造纸、烟草及少量食品、粮食加工建成较为庞大系统工业外,其他基本上是传统的、作坊式的小型加工,大量的农产品是农民在产地加工。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内涵不断深化和提高。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就提出了农业的“四化”,即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重点放在生产手段和生产条件的改善上。20世纪70年代后期借鉴国际农业现代化建设经验,除上述内涵外,还把生产区域化、专业化、栽培饲养规格化、良种化以及产加销、农工商一体化等生产技术改革和生产管理改革纳人农业现代化建设内容。这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初始发展阶段。改革开放特别是“九五”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有效措施,形成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产品加工业有了长足进步,形成了比较发达的食品、饮料、烟草、纺织、皮革、服装、造纸、木材、橡胶等加工业体系,建成了坚实庞大的加工业基础,产品基本满足了国内人民需求,不少产品在国际上具备了一定的竞争能力。农产品加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产品加工业正在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产品体系。到2003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7.27万家,涉及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和皮革业等12个行业,具有多层次、多特色、多样化的特点,在质量、档次、品种、功能等方面基本满足了市场需求。许多加工品品质优良,风味和工艺独特,享誉国内外,是我国的传统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生物工程、超高温杀菌、冷冻速冻、分子蒸馏等一大批高新技术在加工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饮料、乳品等行业中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已接近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大幅度地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合理的地域分工格局初具雏形。各地根据自然资源优势和经济区位优势,围绕本地优势产品、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带动和促进了我国农业优势产业带的形成和农业生产力的优化布局。
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有发展活力和后劲的重要产业之一。“九五”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增长亮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年销售收人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统计(以下同),这个期间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到2003年末,全国乡镇企业个数达2185万个,从业人数13573万人,完成增加值36686亿元,同比增长13.28%;出口交货值14197亿元,同比增长22.77%;实现利润8571亿元,同比增长13.41%;上交税金3130亿元,同比增长16.21%。农产品加工业是同期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企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就业、实现农民收人增长的重要带动力量。
(二)中国农产品加工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发展势头是好的,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还不适应,有些行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要实现更快的发展和质的飞跃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加工总量不足,精深加工程度较低 据有关资料介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3:1,而我国为0.7:1;发达国家工业生产的食品占消费的90%,而我国仅占25%;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达到80%以上,而我国只有45%,其中二次以上的深加工只有20%。
(2)技术装备落后,企业规模较小 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80%处于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左右处于20世纪90年代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很多企业,包括生产名优特新产品的企业仍处于前店后厂的作坊式加工方式。由于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和企业规模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此外,在产品质量、卫生标准、环境保护等方面普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差距很大 2003年,全国2185万个乡镇企业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占42%,西部地区占16%;从业人数:东部地区占52.6%,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37%和10.4%;增加值:东部地区占73%,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23.6%和3.4%;出口:东部地区占94.3%,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4.7%和1.0%。以上几组数据表明无论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数量,还是企业的规模和水平,东部地区都占有绝大的比重和明显的优势,地区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4)与农业的利益机制不完善,产加销脱节 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还是一种简单松散的买卖关系,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也没有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签订的合同缺乏履行保证机制,存在着价高时农民惜售、价低时企业违约压级压价、双方互不信任的现象。同时,企业和农户获得的市场信息不足,市场营销渠道不畅。此外,一些边远山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产业优势,一些地方的农民仍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农产品加工转换率和商品率很低。
(5)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影响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很多地方农产品加工业的指导和管理涉及好几个部门,形成多头管理,各行其是,没有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的局面,这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落后和无序竞争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管理体制不顺,使得农产品加工业的标准化体系、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质量认证体系以及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特别是食品安全体系和产品质量标准10待建立和完善。总之,在很多方面不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
(6)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政策 首先是缺乏必要的投资和信贷政策扶持。由于农产品加工业一次性投人大、农产品收购时间集中、资金占用时间长、数额大、周转慢,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缺乏启动资金和流动资金,尤其是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大宗农产品加工企业这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其次,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进步缺乏必要的支持。目前,我国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投人较少,导致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和工艺水平落后,产品开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三)国外农产品加工的发展历程
1860年,美国爆发了第一次农产品过剩危机,为尽快解决危机,美国采取了开拓国际市场、国内休耕、销毁部分产品、发放食品券等办法,但主要还是通过发展加工业,把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开拓更加广阔的消费领域和市场空间,推动农业的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使分布广泛的资源要素在产业化体系的运作下重新组合。据统计,美国的农户数量从1900年的600多万户降到了1997年的200多万户。但每户平均耕种的面积,从1900年290英亩(I英亩=4.04686X103M2),扩大到1997年的465英亩,使得农业专业化水平和集中度迅速提高,对产业化体系特别是对加工业的依赖度也在迅速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加工业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拓展了市场新领域,促进了美国农业的持续发展。
欧盟一些国家是农业生产强国,农产品加工的发展一直促进着食品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在欧盟国家的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法国为例,食品工业加工了70%的农产品,产品增值的作用不断加强。1993年以来,食品工业实现的增值超过了农业增值。食品工业不仅是农业的最大客户,也是购买公路运输及包装和广告最多的行业,而且是零售商和餐馆的最大供应商。食品工业对法国外贸的贡献也占重要地位,1999年出口额278.2亿美元,外贸余额近84.3亿美元(比1998年增加了0.3%),出口减少了I%,进口减少了1.6%。这一顺差占了全部农产品加工出超的82%,具体分布为欧盟47.2亿美元,第三国为37.2亿美元。法国食品工业出口增长的余地在欧盟以外地区,主要往美国(欧盟以外最大客户)、日本、瑞士出口。在中东欧、北非国家、近东和中东国家及亚洲国家的销售量增长很快。在亚洲地区,1997年的危机之后,法国的出口又重新回升,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产品出口至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印尼,主要出口行业是葡萄酒、香槟、白兰地、乳制品、猪肉、家禽肉、糖和巧克力糖果。
(四)国外农产品加工的总体水平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深加工水平的提高,不仅扩大了农业产业化规模,也进一步促进了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如美国柑橙加工企业SUNKIST,除了将柑橙加工成橙汁外,橙皮用作生产饲料等副产品,剩余废料则作为电厂燃料,使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正是由于加工技术开发能力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美国农产品的加工转化领域不断扩大,附加值的增长幅度不断上升。
随着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变化,美国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和爱好也在发生变化。农产品加工业积极适应这一变化,不断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切实满足社会消费需求。乳制品在美国有很大的消费市场,美国MORNINCSTAR公司就投建了85个不同种类的加工厂,每年向市场提供400多种乳制品。这种市场需求反过来也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美国在国内农产品市场饱和的情况下,通过积极发展加工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有力促进了农产品的对外出口。1999年,出叮达到510亿美元;2000年,达到530亿美元。美国每年大约2/3的农产品出口。按美元计算,2000年美国出口的肉类产品比钢铁多,玉米比化妆品多,小麦比煤炭多,面包产品比汽艇多,水果蔬菜比家用电器多。农业已成为美国六大主要出口产业之一。
目前,法国农业为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是汽车工业的1.5倍,食品工业的贡献几乎是汽车工业的2倍。日本的食品工业是日本的主要产业之一,日本的稻谷加工、畜产品、水产品的加工等均居世界领先地位。日本正在开展高压食品的研究与开发,己研制成功高压加工的果酱和果汁,并正在进行生鲜食品、鱼肉、畜肉、乳、蛋和发酵食品等多种高压食品的开发。欧盟国家(以法国、荷兰为例)的农业已经成为一体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在欧盟国家,农业早就不是单一的生产环节,而是包含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在内的完整的产业体系,即所谓从“田间到餐桌”,农业的效益来自这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在法国和荷兰,凡适宜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一体化的农产品项目,绝大部分都实现了一体化经营。这种一体化主要是指生产、加工和流通等产业相互联结,使农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能够比较充分体现出来,但即使在已实行一体化的农产品项目中,也不是采取一个模式。
第二节 国外农产品加工业扶持政策
(一)美国
美国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主要表现在对农业的支持和对农产品加工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的支持上。美国政府对农业的直接补贴惊人,各项农业补贴每年接近100亿美元。通过这种对农业的大量补贴,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持续性、稳定性。由于农业生产可以提供品质优良、价格低廉、供给稳定的原料,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美国政府还对出口农产品、半加工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的出口提供大量的补贴,促进了农产品及其相关产品的出口。2002年,这类补贴多达3亿美元。
美国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另外一项重要的支持表现在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科研扶持上。与其他行业不同,农产品加工业的科研人员中40%以上属于国家公务员。
美国农业部下属农业研究中心(AgriculturalResearchService)2003年预算超过10亿美元,共有研究员2100人和其他职员6000人,每年承担的研究项目多达1200项。这些研究机关不但着力于农产品加工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为企业承担产品质量的检测、国家安全和卫生标准的制定,还非常重视农产品的成分与营养的分析和评价,开发营养保健食品并确保食品安全。
同时,美国政府还通过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美国农业部等有关机构及行业协会,在技术开发、基础建设、市场营销、资源利用、资金信贷以及食品检验、加工包装、营养鉴定等方面提供了大量优质服务,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了新型的生产基地、加工体系、开发中心和营销网络,使农产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领域不断延伸,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前美国政府对农业及农业产业化的政策也在进行积极调整。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逐步减少财政补贴,更加注重市场竞争 1996年,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的新农业法规定,美国政府将在7年内逐步取消同价格挂钩的农产品补贴,农民在种植品种和面积方面享有自主权。美国为实施这项计划共拨出470亿美元的预算,其中300亿美元用于农民过渡期内的补贴。2002年后,补贴将逐步取消。这一重大举措,一方面不能保证每年无论丰歉农民都可盈利、增加了一定的生产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放开了农民手脚,更加注重自由竞争。美国政府这种农业政策调整将对世界农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2)逐步减少计划调节,更加注重产品营销 长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安排计划、组织收购,增加国家粮食储备,稳定农业生产发展。近几年来,美国政府大幅度减少计划,减少储备,更加注重扩大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他们通过国家出口信贷等政策,鼓励农产品直接出口,扩大国际市场份额;通过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的资助和推动,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各种国际贸易展销会、订货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跨国经营战略,推动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食品贸易企业,到其他国家办厂设点,带动国内加工农产品的出口经营。美国食品工业和快餐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推动了美国农产品加工业在全球发展。
(3)逐步减少直接管理,更加注重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纽带作用 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是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的重要机构。通过这些机构,政府既可避免对微观经济的行政干预,又可减少过多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美国现有行业协会29万多个,这些数量众多、功能齐全、覆盖面广、渗透性强的行业协会,形成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政府在不断减少和完善直接管理的过程中,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纽带作用,以此来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美国政府还采取了其他措施促进了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这些措施包括:
(1)实行保护性补贴与信贷支持 通过对农业补贴或提供贷款担保,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所需原料的稳定化和标准化。虽然美国政府根据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一直不断在调整完善农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但目前仍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农业的发展。比如,对农户的直接收人补贴、对主要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对农业资源保护的投人以及各种形式的商业贷款等。这些对于提高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确保主要农产品的稳定供应和质量标准、满足消费者对各种加工农产品的需要起到了重要作用。
(2)严格管理确保质量安全 通过规范有序的管理体系,确保加工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为了确保加工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了包括农业部(食品安全及检验服务局,谷物检验、包装、贮存管理局,动植物检验服务局)、食品药物管理局、环保署、卫生部等在内的诸多行政管理机构,各州县市也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上下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行政管理体制。同时,美国政府非常注重通过法律法规加强管理,逐步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如《联邦肉类检验法》、《联邦家禽生产检验法》、《联邦鸡蛋生产检验法》、《联邦公共健康服务法》、《联邦化妆品条约》等。其中把食品安全管理放到了突出位置,特别是强化了对农业加工食品的安全管理。(二)欧盟
法国1999年制定的《农业指导法》确定法国进人了多功能农业时代,即农业不是简单的三农问题,而是与国民的健康、饮食安全、生活质量、就业、土地保护和整治、环境保护等有关的,关系到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法国政府在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上的投人是相当大的。
法国政府对农村基建工程的投资一般占工程费用总额的25%以上。法国农业目前每年得到国家补贴的中长期贷款20多亿欧元(平均利率为5%)和没有补贴的贷款30亿一33亿欧元(利率约为7%),主要贷款领域在青年务农者立业贷款、现代化工作贷款、畜牧贷款和栽培贷款、农业灾害补贴贷款4个方面。积极鼓励创办各种为农业服务的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政府给予25%左右的投资补贴,并免除平时应交的工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税、营业税和地产税);坚持采取税收优惠与信贷支持政策。比如,法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税收没有生产增值税,国家的税收通过消费环节实现,因此,企业的税负担与实行生产增值税的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相比较,平均低6%左右。
共同农业政策(CommonAgriculturalPolicy,简称CAP)是欧盟内实施的第一项共同政策。建立之初的目标为提高农业生产力,确保农业生产者合理适当的生活水准,稳定农产品市场,确保农产品供应,提供消费者合理价格,使欧盟农业免遭外部廉价农产品的竞争。CAP自1962年开始实施以来,欧盟农业发展先后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农产品短缺到70年代自给自足,最后发展到80年代以后的农产品生产过剩和财政危机,欧盟共同农业政策也由最初的促进增产而转向采取各种措施处理过剩的农产品等新问题,也即更加强调农产品的加工和利用。欧盟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补贴标准一般是所需投资的25%,必要时也可高达65%}
无论是欧盟主管农业的农业委员会还是像法国农业部这样的国家农业管理部门,都特别重视农产品加工的科研。像欧盟农业委员会每年都要组织成员国的相关科研机构和大学对区域内农产品加工中存在的问题或有发展潜力的科研项目进行协同研究,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同时,近几年对中国传统食品的特点、功能和前景也在进行研究,期望着进一步扩大欧盟的食品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
(三)日本
作为日本政府的主管机构,农林水产省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方面扩大农业生产,提高自给率。这既包括通过关税、配额和技术手段对外国农产品实行严格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大力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和利用。这种措施和支持大部分体现在对农业协同组合(农协)经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补贴上。在日本,大多数农协都是包括了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资料的贩卖、农产品的流通、农产品的加工等多领域,甚至包括了金融业务的“农业综合公司”,他们不但享受着国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的优惠,而且每年还得到大量的补贴。因此,日本的农协有实力经营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
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还表现在对民间企业进人农产品加工业的鼓励和帮助上。如果一个企业决定进人农产品加工领域,可供申请的中央政府的补贴多达10项,这种补贴包括无偿资金、贷款贴息和信用担保等,而地方政府的补贴依情况不同就更是无法统计了。
日本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有上述政府在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的原因,同时也由于日本政府和企业在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日本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较高,这既有日本企业自身的不断努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日本政府的不遗余力的支持。日本政府设立了由7个研究部、32个研究室、研究人员总数达300多名的食品综合研究所,负责对农产品加工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食品综合研究所坚持以非盈利(所有预算来自政府)、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研究为主及对社会开放的方针,每年产生大量的研究成果,推动日本农产品加工业的研究水平。同时,经常组织讲演、讲习、参观、成果汇报等活动,使企业和民众尽快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其应用领域。
日本政府还投资设立了农林水产先进技术产业振兴中心和日本食品产业中心,每年拨出近百亿日元,用于鼓励企业进行开发创新。这些中心接受企业的申请,对某一特定的技术进行应用性开发研究,并通过财政补贴的办法,促进其应用。可以说,各级政府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对新技术和新应用研究的大量投人是日本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的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政府还特别重视食品消费市场调查与预测。除了每年都进行大规模的家庭食品消费和嗜好等的调查外,还有很多针对性很强的调查。这些调查结果都免费提供给企业,在生产中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四)巴西
巴西政府通过税收和信贷等方面优惠政策鼓励本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巴西各州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有不同的优惠政策,如帕雷拉斯州规定,在加工企业投产后前to年,政府把所得税全部留给企业作流动资金,第11年开始逐步偿还,保证了加工业发展对资金需求。
巴西的“产品售出计划”是巴西政府价格支持政策之一。所谓“产品售出计划”是指政府向加工企业或批发商支付“差价”补贴,“差价”是指市场价格与政府制定的参考价格之间的差额,实质上相当于政府提供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运费补贴。这项计划稳定了农民的收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加工企业的支持。
(五)泰国
泰国传统的家庭祖传制度导致农场规模普遍较小,从而限制着农业领域的发展。泰国目前正在积极发展大规模的食品加工业,以替代简单的农产品生产。泰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将农业企业的发展作为连接传统的农业领域与不断扩大的工业基地的重要环节。
2000年,泰国政府开始实施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为基本产品增添附加值,以及满足个别农作物需求的农业政策。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泰国政府将农产品分为3大类,并且分别制定出特别的生产与交易政策。第一类农产品由包括大米、木薯、橡胶、咖啡、蔬菜、牲畜、对虾和家禽在内的出口产品组成;第二类农产品由国内供应不足、需要部分进口的产品(如玉米和大豆)组成;第三类农产品为不得不进口的产品(如棉花)。
从长远来说,政府打算通过抑制过量供应、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实现增强出口竞争能力。政府计划实施的集中每一种农产品产地的机制,将大大促进对各种农产品生产的监督和规范。
泰国投资委员会(BOI)2003年批准了支持泰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新战略,在两个主要方面促进投资:与农作物及其制品有关的方面和与畜牧业及其产品有关的方面。投资委员会的新的鼓励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全面发展,并提高生产效率。
到目前为止,尽管泰国被认为是世界上加工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但投资这一领域的私营企业的数量之少却与之不相称。而且国际市场对泰国在农产品加工方面的潜力、产品多样化以及卫生标准都有一些疑问,新的鼓励措施支持政府推动泰国成为“世界的厨房”的政策,其目标是通过检验、分析及有国际声誉的实验室出具的证明来保证出口食品的安全性。
泰国政府的新农产品政策主要内容为:结合各地的传统优势,推行“每县一种产品”计划,使各地能够为当地产品寻找市场,实现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一政策的实施将通过以下方式:先由各县选定产品,商业部、工业部帮助制定市场战略,农业、工业、财政等部负责技术和资金支持,农业、工业、科技等部则将在产品生产和包装设计上给予支持,而交通、工业和旅游部门会在产品运输和销售上给予帮助。泰国政府希望通过实施这一政策来帮助全国7850个县在未来的4年里致富。这个计划预计能创造108000个就业机会,年人均收人最少24000泰侏。这一计划将从2002财年(2001年10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2002财年,政府将投人18亿泰株帮助生产2250种产品,2003年再投人7.5亿泰蛛帮助生产2000种产品,接下来的两年分别再投人7.5亿泰株生产1800种产品。
此外,泰国政府也通过别的政策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一是支持通过对农产品深加工创造新的附加值,如提高农产品及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产品的质量、包装等;二是将泰国发展成为一个有机农产品的加工中心,并为将来农产品的自由贸易做准备;三是提高农产品安全、标准和质量控制,支持通过发展生物技术把产品质量提高到国际公认的标准;四是促进沿海渔业、水产及海水养殖,同时鼓励冷藏及对鱼类产品的深加工。泰国养殖业的优势主要是劳动力便宜、资源更为丰富,尤其在土地、海洋、环境和气候等方面。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泰国成立了泰国国家食品机构(NFI),NFI是一个非盈利、独立的工业部门组织。任务是支持和培育食品工业的发展,扩大泰国食品工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该组织依靠其对食品工业提供的相应服务来开展他的指令。该组织是由泰国政府于1996年12月巧 日建立的,其目的在于打破限制泰国食品加工业的壁垒,尤其是影响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壁垒,推动和发展泰国的食品加工业,加强它在全球范围内的利益和竞争力。他们对企业提供如下服务:提供食品工业与国际市场标准相关的信息、培训、检测工具的应用,以提高泰国食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提供国际上通用的GMP或HACCP和ISOAEC17025来控制食品安全。与相关的代理商合作,通过技术、试验、培训和学习与食品加工相关的政策研究报告来提供食品工业重要的技能。提供及时的、最新的资料信息,帮助企业选择、分析相应的科学/技术信息。
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方面,泰国采取政府、企业相结合的多元化推广模式。政府通过建立完善、高效的推广体系推广农业技术,农业企业通过实施产销一体化经营,提供全程技术服务。
为扶持农业,各国政府对农业支持除价格支持、收人支持外,还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农业科研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为提高农业投人产出比及农民收人水平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些支持政策主要包括:①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政府出资或提供部分资金兴建灌溉设施、有助于农业运输的交通运输网络、电信、电力、仓库等。②加强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建设,各国政府用于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的财政投人力度一直在加强。美国1950年农业部预算中用于农业科研和推广等服务项目的投资为4680万美元,1985年上升为10.5亿美元,年递增幅度达8.3%。政府对农业科技投人占投资总额45%左右,2001年为23.2亿美元。③加强信息服务建设,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美国大多数农场主都依靠联邦政府提供基本市场行情及预测。农业部及各州农场局免费为农场主、批发商、经销商提供农产品的价格、供求情况的最新信息,市场信息覆盖美国农产品主要集散中心及产区。④扶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为农民提供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法国政府规定,创办各种为农业服务的合作社,政府给予大约25%的投资补贴,并免交平时应缴纳的工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税、营业税和地产税。
第三节 中外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农民的联系机制比较
(一)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农民的联系机制
随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我国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联系日益紧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大大缓解了因大量农产品过剩导致产品价格下跌、农业丰产不丰收的局面。除极个别品种外,我国农业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丰富的原料资源。农产品加工业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形成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业专业乡、专业村,或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由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组成的特色块状经济格局。如浙江的水产品加工,山东、陕西的果品贮藏与加工,河北、河南的优质专用小麦加工和肉类加工,吉林的玉米加工和牛肉加工,黑龙江的优质大米和土特产加工,湖南、四川的水稻和饲料加工,内蒙古的乳品和羊绒加工,河北的皮革、羊绒加工,江苏、浙江等省的羽绒制品,安徽、江西、福建、江苏、浙江等省的茶叶加工,新疆的棉花、葡萄和番茄加工等,都已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一些省、区还出现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业的特色县、特色乡镇和特色村,形成了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格局。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加人WTO后,我国农业面临的竞争已主要不是初级农产品和单个生产环节的竞争,而是包括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我国农业自然资源条件较差,农产品普遍缺乏国际竞争力。但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明显,成本低。通过农产品加工,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弥补自然资源条件较差和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的劣势,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加工品的国际竞争力。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分散的小农生产模式向多种合作化生产模式转变,使生产的组织化水平、社会化水平大大提高。目前,在我国大力推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正是农产品加工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通过采取“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方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可以带动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避免分散的农户自发调整结构所带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农户”的结构调整新机制,全面推进新阶段我国农业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另一方面,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下,农产品加工龙头利用其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建立原料基地,向农户提供农业生产过程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从而获得稳定的农产品加工原料。例如,在胶东半岛的昌城镇,一群青年农民率先组织起了自己的生猪养殖合作社。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意识到他们这个举动的意义,因势利导,加以全面推广。这些组织起来的青年农民,闯出了一片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当然,他们闯路的推动者,是本镇的一个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正是这种现代大型加工企业的存在,使年轻一代的农民意识到,必须以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建构农民的生产系统。再如,地处粤西山区的化州市农户承包了许多荒山,一个农产品加工企业把这些分散承包在农户手里的荒山转租下来,使之连片成区。这样,就可以围起大片的荒山,实现肉鸡的放养规模化。这样放养的肉鸡,饲养设施投资少、生长快、肉质高,加工出来的鸡肉产品大受市场欢迎。正是山地这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才使这种独具特色的养殖方法得以实现。加工企业的优质专用原料基地也由此建成。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就业岗位和收人。到2003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7.27万多家,从业人员1513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28%,其中规模以上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安排农民就业580万人,占全部规模以上乡镇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25%。同时,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是一支参与国际竞争的有生力量。利用中国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和初级农产品就近加工的便利,使中国生产出可以大量走人国际市场的加工农产品,到国际市场上为中国农民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人机会。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两者之间还存在不协调的方面。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还属传统的小农生产模式,因此,农业生产难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加工原料质量和档次不一,交易成本增加,加大加工产品质量控制难度匆质量波动较大,生产成本高。其次,农产品缺乏质量标准控制体系或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动物疾病控制不力等问题往往对加工品影响较大,在出口贸易中常遭遇技术壁垒,从而失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蒙受巨大损失。三是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落后,农产品集中收获或采摘后受贮藏运输条件所限,每年造成大量的浪费。四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能力不够,无法充分开发利用农产品的资源价值,延长产业链,获得超值利润。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缺乏新产品的研发能力,产品更新慢,附加值不高。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面对不断变化的农产品市场,具有极强的创新和开发能力,仅美国每年向市场推出的新的食品种类就有1.2万一1.5万种。以玉米深加工为例,美国玉米深加工量占玉米加工量的巧%一20%,可加工出2000多种产品;而我国玉米深加工比例不到玉米加工量的9%,只能加工100多个品种,仅为美国的1/20.五是农产品供应和加工原料采购缺乏法律保障机制,加工企业和农民利益分享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我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建立起一定规模的原料基地,但多数通过一纸协议约定,协议极易受市场因素影响,导致协议双方不按事先协议履约。即使协议合乎法律规范,但执行难度加大,成本很高。
(二)国外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农民的联系运行机制
I。美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联系运行机制
美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联系非常密切,尽管这种联系多通过加工企业和农场主之间的契约来实现。在美国政府的多方面支持下,美国的农业生产水平较高,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稳定而廉价的原料(因为有美国政府对农业的大量补贴,美国的农产品加工才能在世界上有较强的竞争力)。而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不但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延长了农产品的保存期限,为农产品提供了一个稳定而巨大的消费市场,而且通过加工,扩大了农产品的消费市场,又促进了农业生产。可以这么说,没有生产效率非常高、政府支持力度非常大的农业,发达的美国农产品加工业也就没有发展的基础和可能。而如果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而又庞大的农产品加工业,则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农产品的消费市场将受到很大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因此,美国的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2.欧盟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联系运行机制
欧盟的农产品加工与农业的联系非常紧密。因为大量的农业补贴,在欧盟各国,大多数种类的农产品都供过于求。因此,农产品加工业就成为欧盟强化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途径之一。
法国是农产品加工业相当发达的国家,农产品的销售形态和消费方式早已进人以加工品为主的时代。人们日常购买的农产品,绝大部分是经过深度加工的制成品,很少购买没有经过加工的初级产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创造了大量的附加值,使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年,法国农业增加值1821亿法郎,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2172亿法郎,分别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5%和3.2%;农产品加工工业增加值超过了农业增加值19.3%。在法国,农业为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是汽车工业的1.5倍,食品工业的贡献几乎是汽车工业的2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明显加快,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品出口国。1996年,法国农产品出口额为2140亿法郎,进口额为1550亿法郎,进出口相抵后,顺差达到580多亿法郎,农业成为法国出口贸易一大支柱产业,贸易顺差较多的产品门类依次为:葡萄酒等酒类312亿法郎,粮食247亿法郎,乳制品125亿法郎,牛和牛肉71亿法郎,家禽肉69亿法郎,糖58亿法郎,油料及其他产品90亿法郎。法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绝不是由于初级农产品出口多,而是因为出口的农产品绝大部分是经过加工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
荷兰是欧盟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国,其农产品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25%,总额近500亿美元。荷兰农产品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农民的高度组织化是一个重要原因。荷兰的农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者、产品加工和产品流通环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农业合作社具有完备的立法,有相当强的自主性,不受政府干预。
荷兰农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最早大多只是在销售方面合作,而在生产、加工方面仍保留各自的独立性。农民通过确定统一价格,增强了与中间商讨价还价的实力,从而得以保证自己的利益。农户通过合作建立分散和共同承担风险的机制,减少损失。因为合作社的作用,在荷兰的某些农产品大量过剩时,也从来没有出现过无人收购的现象。合作社还与加工企业或农产品销售公司、连锁店等通过谈判,就初级产品的价格和采购条件达成协议,从而为保护农民利益提供了法律保证。
近年来,荷兰的农业合作社有了新的发展。由于出口市场的开拓,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市场对集约化生产的要求提高了。于是一些合作社便开始着手建立统一的贮存、加工和新产品开发体制。由农户生产初级产品,由合作社统一加工销售。
随着竞争的加剧,合作社开始相互兼并,出现了一些大型的企业化合作社,它们从组织和管理形式上已经和大型企业相差不多。在农业合作社里,农户们相互分工,各司其职。大家可以按不同品种分工,也可以按不同工序分工,从而像大型企业一样组成一道道“生产线”。这些合作社还大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加工企业和新产品开发研究中心。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大,一些农产品的市场已经被合作社完全占有。比如合作社在荷兰花卉市场上的占有率达95%,在马铃薯加工市场则达到了100%}
3.泰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联系运行机制
泰国的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联系非常广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以国内生产为主。同时,由于出口量很大,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农民收人、稳定农业生产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以大米为例,大米出口量占生产量的40%以上,加工后出口的大米增加是泰国水稻生产得到稳定发展的最有力保证。
另一方面,泰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又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泰国的饲料工业非常发达,使养殖业的发展有了保障。尽管部分饲料生产的原料是进口的,但生产的鸡肉等禽类产品的出口又为国家增加了大量的外汇。
另外,泰国在进口原料加工后再出口也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特别是海产品加工业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每年,泰国都要进口大量的金枪鱼、小虾、螃蟹和其他产品,在泰国国内被加工后再出口销售。
第四节 中外农产品加工宏观管理体制比较
(一)中国农产品加工宏观管理体制现状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的宏观管理体制发生了几次较大的转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我国已建立起高效的政府管理职能机构。特别是1988年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十六大对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坚持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和依法行政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设置,理顺政府部门职能分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从历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路来看,我国政府已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理顺政府管理职能,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进程,我国的农产品加工的宏观管理体制也相应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目前,我国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宏观管理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加工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制定、项目建设投资、质量安全管理、流通及进出口贸易几个方面。承担农产品加工宏观管理职责的机构主要有: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商务部、国家粮食局等国务院下设机构。
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研究制定、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等管理职责主要由农业部执行。农业部的主要职责是研究拟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拟定农业开发规划并监督实施;研究拟定农业的产业政策,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一调整、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品品质的改善;提出有关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关税调整、大宗农产品流通、农村信贷、税收及农业财政补贴的政策建议;组织起草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乡镇企业等农业各产业(以下简称农业各产业)的法律、法规草案;研究提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导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研究制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针政策和大宗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组织协调菜篮子工程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建设;研究提出主要农产品、重点农业生产资料的进出口建议;制定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及其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组织重大科研和技术推广项目的遴选及实施;拟定农业各产业技术标准并组织实施;组织实施农业各产业产品及绿色食品的质量监督、认证和农业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工作等。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主要职责中涉及农产品加工业的管理:①组织起草有关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研究拟定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的方针政策,制定和发布有关规章、制度;组织实施与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相关法律、法规,指导、监督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的行政执法工作;负责全国与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有关的技术法规工作。②宏观管理和指导全国质量工作,研究拟定提高国家质量水平的发展战略,组织实施《质量振兴纲要》,组织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和方法,推进名牌战略的实施;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重大工程设备质量监理制度;负责组织重大产品质量事故的调查;依法负责产品防伪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家粮食局涉及农产品加工管理的职责有:编制全国粮食流通及仓储、加工设施的建设计划,协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做好粮食质量标准的管理工作;制定粮食贮存、运输的技术规范,并监督执行;指导并推动全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新技术推广等。
商务部是主要对农产品加工业流通市场和对外贸易等方面进行管理。其主要职责是:研究拟订规范市场运行和流通秩序的政策法规,促进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监测分析市场运行和商品供求状况,组织开展国际经济合作,负责组织协调反倾销、反补贴的有关事宜和组织产业损害调查等。
除上述国务院下设部委、机构外,还有行业协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对农产品加工进行行业或组织管理。
(二)中国农产品加工宏观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产品加工政策缺乏法律基础,很多以文件、条例的形式出台;出台的政策大都只有指导意义,可操作性有待加强。
(2)各种政策政出多门,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甚至互相矛盾,从而减小了政策的有效性。
(3)多头管理,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三)国外农产品加工宏观管理体制
I。美国
(1)对农业及农产品加工的宏观管理 美国从一个移民国家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农业大国,除了良好的资源条件外,国家的宏观管理和政策起了重要的作用。美国政府对农业和农产品加工进行比较有效的宏观调控。美国的农业产销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美国的农业体系被称作“农工综合企业”(Agribusiness),在这个体系里就业的人数占全国劳动力的17%,大大高于农业本身所能吸收的劳动力。如食品的产销系统,就包括农业投人物的供应,农产品的收购和加工、批发、零售以及机关单位食堂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作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主要依靠市场力量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政府过去信奉不干预的“自由放任主义”。但是,20世纪30年代严重的农业危机迫使罗斯福政府实行新的农业政策(“新政,’),开了经济干预的先河。此后,美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虽在不断下降,但政府仍然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对农业采取了有力的价格保护和收人支持政策。美国农业的宏观调控有3个特点:一是有专司政府调控职能的机构(商品信贷公司),并建立了巨大而灵活的联邦储备体系;二是有充足的财政支持,联邦政府用于农业支持的经费,1995年大约为100亿美元,最高时超过了250亿美元;三是政府实行农场主“自愿”的农业计划,并用价格、信贷、补贴等手段予以有力的配合。美国虽然不可能消除大小农场主收人的巨大差别,但农业生产者作为一个整体,其经济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当然,政府为保护农业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2)发展服务型的农业合作社 农场主合作社在美国的一体化农业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家庭经营占绝对优势的美国,为了解决单个农场难以办到的问题,需要非盈利的合作社提供各种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1991年共有合作社4494个。农业合作社提供的服务主要有:①销售和加工服务。1991年,这类合作社共有2384个,是沟通农场主和市场的重要渠道,拥有184万多个社员,销售总额超过610亿美元。销售的农产品中,最重要的是牛奶,约占34%,谷物和油子占26%,水果蔬菜约占15%。这类合作社的业务不仅包括产品的集中、贮存到谈判价格、组织拍卖等各个环节,而且进行深加工,生产出可供直接消费的产品,为农场主获取尽量多的利润。②供应服务。1991年,这类合作社共有1689个,总销售额为270亿美元,也提供多方位的服务,包括销售石油产品、化肥、农药、饲料、种子、农机及其零配件等,在全国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中占有相当可观的份额(化肥和石油为44%,农药为29%,饲料和种子约为16%);此外,它们还提供种类繁多的科技服务,如土壤测试、防疫、育种、奶牛改良、作物监测直到经济核算和法律咨询。③信贷服务。在农场主所得的贷款中,合作系统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大。目前,农业合作信贷体系提供的贷款已占全部农业贷款的2/5左右,包括季节性经营贷款、弥补周转金不足的中期贷款、用于基本建设的长期贷款和支持出口的贷款等4大类。④农村电力合作社和农村电话合作社。1991年分别有8%个和241个,年收人分别为228亿美元和9亿美元。⑤服务合作社,这是上述几类合作社以外的专门从事某些服务的合作社,如运输、仓储、烘干、人工授精、灌溉、火灾保险、住房等。1991年的社员人数为20万,营业额约25亿美元。
2.加拿大
加拿大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产品加工发达的国家。农产品加工如农业食品加工,包括饮料和烟草加工行业在内的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2.4%左右。就发货量而言,食品加工是排前5位的制造加工业,农业食品加工业也是加拿大28万家农场的主要市场,收购了超过140亿加元的农产品。此外,加上49.8亿元的蔗糖和豆粕等初级农产品的进口,总的食品和饮料加工值为561亿加元。在该总值中,106.8亿加元是出口所得。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大大增强了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在加拿大国民经济中,一、二、三产业所占的份额分别为4%,40%和56%。在第一产业中,农业又次于采矿业。但是农产品加工业在加拿大经济中的地位比农业本身要高得多,1993年销售额达到600亿加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8%,,2000年销售额达到825亿元。农产品在出口中的地位十分重要,2003年为国家贡献了50.5亿加元的国际贸易盈余。
加拿大对农业的干预或扶持政策,都有明确的机构负责实施,联邦和省两级政府也有自己的职责范围:前者负责制定政策(涉及价格稳定、销售、向生产者提供信贷、保险和其他援助等)、农业科学研究、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地区开发;省级政府主要负责实施有关政策、农业应用研究和推广、咨询等。如加拿大小麦局主管小麦的生产、运输、销售各个环节,预测市场情况,执行价格支持政策,向生产者预付谷物的货款,与外国进口商签订出口合同。又如草原农场复兴管理局是随着“复兴法”同时设置的,它为大草原三省的复兴和繁荣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政府不直接干预农民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只是协助农民和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他们特别注重扶持中小企业、研究解决生产者提出的共性的困难和问题。总的说来,政府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服务于生产者和加工企业,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3.日本
日本的农产品加工的宏观管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属于农协等农业组织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这部分企业由农林水产省管理。还有一部分属于大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经济产业省管理。不过,日本的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管理非常松散。不但经济产业省管理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完全按照工业企业的管理模式,即使是农林水产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也主要是通过农协或其他相关机构进行的。
日本农产品加工宏观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式是通过制定各种标准,来引导企业投资和发展的方向。对于鼓励发展的领域,不急于制定标准,允许企业积极发展。而对于需要限制的或容易产生问题的领域,则制定具体的技术标准,提高进人的门槛。
另外,日本农产品加工业的行业协会很多,这些协会多数已经成为企业与政府间的联系纽带,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宏观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但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行业协会有干预的权利,同时,在决定政府的补贴分配等时候,行业协会也有很大的发言权。比如疯牛病暴发后,政府不但给予相关养殖场以大量的补贴,还给以牛肉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许多补贴。而这些补贴都是通过行业协会发放的。
4.荷兰
荷兰农业部门的突出之点是具有发达的加工业,门类齐全,涉及乳品和肉类加工、鱼贝类加工、鸡蛋加工、马铃薯和蔬菜水果的加工、糖果糕点、油料和谷物加工、酿造和饮料、焙烤食品、调味品和食品配料、运动食品、快餐食品和小吃等。联合利华(Unilever)和喜力(Heineken)啤酒等都是驰名世界的大型跨国企业。食品工业占全国工业产值的27%。农产品加工是农业原料增值的关键环节,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1995年,荷兰农业、渔业部门就业的有25.1万人,而农工业的就业人数约58万人;其中,食品和饮料工业15.2万人,相当于农业劳动力总数的60%左右。1995年,农牧业的产值为357.7亿荷兰盾,农产品由于加工实现了大幅度增值,使产值达到了791亿荷兰盾,全行业增值幅度达到121%}
荷兰拥有强大的农产品加工能力,除了本国提供的原料,还大量地加工进口的农产品,大部分往往是加工增值后再出口。许多农产品以原料的形式进口,价格较低;出口的加工品与原料价格相比,增值的幅度十分可观。以大豆为例,荷兰不生产大豆,1993-1995年间,年平均进口大豆414万t,加上进口大豆产品,每年总花费12.%亿美元;除国内消费外,豆油和豆饼均有净出口,年平均分别达到36.5万t和82.6万t,每年的净出口值可达8亿美元。又如啤酒,荷兰生产所需的原料基本上都依靠进口,但是,早在1970年就已经成为啤酒的生产大国,出口迅速增长,净出口量从1980年的33万t,1985年的50万t上升到1997年的81万t}
荷兰的高效农业是在一种十分有效的体制里实现的。好的机制有利于荷兰农民筛选出世界上最优秀的东西,为己所用,创造出世界的奇迹。作为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配置资源的主导因素当然是市场。但在荷兰,农民及其合作组织、政府、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都有各种经济组织和行业组织或协会把他们有效地联结了起来,紧密而和谐,有利于及时沟通信息。荷兰人民通过谈判达成互相妥协、实现和解的所谓“好田模式”常常为人所称道。解决棘手的问题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讨论、协商的过程,但是一旦达成共识,就很容易执行,也大大减少了失误的可能性。
荷兰农渔部的农业决策过程是:事先把各种问题和矛盾都摆到桌面上,反复权衡各方面的利益,互相妥协,最后达成一致。某一计划或政策一旦通过,各方面就必须严格执行。农渔部的职能包括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实现了统一管理。这有两个理由:首先,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其次,在市场经济里,政府管理农业的职能基本上仅限于市场机制无能为力的领域,如制定政策、实施各种法律法规、进行质量监督、提供科技服务、发展基础设施、管理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等。荷兰农业生产和流通的许多环节是由市场行为主体(特别是各种合作社)完成的,政府并不参与。消除了部门的分割,减少了环节,提高了效率,农渔部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农业发展提供服务上。
在确保荷兰农业出口大国的地位中,农渔部的贸易与工业司(简称“工商司”)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国内的产销渠道通畅,市场监督机制比较健全,特别是国内市场狭小,工商司最重要的职责是向海外推销荷兰的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为此,它在国外36个城市设立的农业参赞处(代表处),了解国际市场行情,并且出版了许多精美的出版物,专门介绍荷兰农业状况、各种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农业机械和设备、有关的公司,公布各种会议及展销会消息等,通过驻外代表向有关国家、地区和机构分送。
第五节 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建议
(一)农产品加工业宏观管理机制
归纳国外的宏观管理体制,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对中国的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宏观管理体制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I。规范有效的监督机制
通过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体系的规范化水平。美国联邦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机构依法行使监督职能,各项职责非常明确,监督分工十分具体。农业部对企业的加工产品是否达到绿色食品的健康标准,食品安全检验服务局、谷物检验服务局对企业生产的肉类、谷物类以及动植物类产品是否符合质量要求,环保署对生产环节中是否对空气、水质及土壤等生态环境构成污染,职业安全健康局对生产过程中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和健康状况等是否对工人造成损害等,都要进行严格监督。凡是没有达标或违规的要严厉处罚,没有经过批准而生产和销售产品的公司,一经查实,立即依法予以重罚,一直罚到倾家荡产为止。同时,在监督中强调科学性、公开性和透明度,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
2.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
通过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美国农业部等有关机构及行业协会,在技术开发、基础建设、市场营销、资源利用、资金信贷以及食品检验、加工包装、营养鉴定等方面提供了大量优质服务,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了新型的生产基地、加工体系、开发中心和营销网络,使农产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领域不断延伸,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3.发展行业协会与中介机构
通过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美国各种农产品加工业协会,在推动和保护加工业发展、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与政府部门对话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美国食品加工商协会是全美农产品加工行业著名协会之一,该协会共有注册会员企业400多家,既有跨国集团公司,又有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协会下设一个学院和三个科研中心以及相关的职能部门,承担了大量教育培训、科学研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