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47100000013

第13章 农产品加工业及各主要行业发展前景

农产品中具有人类生活、生产所需要的大量、丰富的物质,通过加工可以生产出用途极广、价值极高的产品,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产品加工业越来越成为人类充满希望的产业。2003年,中央政治局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是实现人民生活向更加富裕的小康生活过渡的首要任务;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实现贸工农的有机结合,对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解决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具有战略意义,是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第一节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前景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是一个快速成长的朝阳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业高度重视

我国政府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能力、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要鼓励农民和乡镇企业就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农业资源转化增值的好处留在农村,让农民获得增加就业和收人的好处。

党中央、国务院、农业部及各部委非常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先后发布了《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行动计划》及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工作会议精神等重要文件和指示,强调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性。前总理朱铭基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强调指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等产业。引导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发展小城镇,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其中,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促进中国农业从传统型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提高中国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发展乡镇农产品加工业,对促进农业产业经营、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增加农民收人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的通知》中指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促进农产品出口,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促进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本途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高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行动计划》的发展目标:到2005年,农产品加工的一次转化率要达到55%,二次以上深加工达到35%以上,特别是食品加工业的产值比重和农产品加工品的结构和质量要得到明显提高。大宗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及产品质量达到工业发达国家当前水平,部分特色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今后,农产品加工业要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着重提高加工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优化结构,逐步实现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大宗农产品加工的技术装备和产品质量达到发达国家的同期水平,部分特色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按照市场需求、资源条件和产业政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的加工企业示范项目,通过技术改造,扩大生产加工能力,防止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今后几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产业、产品、地区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其发展目标:

(1)“十五”计划目标 一是努力减少农产品收获后损失,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现农产品多重增值,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二是优化加工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具体目标:到2005年,预计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可达34000亿元,年均递增io%,,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粗加工以上)由目前的30%左右提高到55%以上。其中,粮食由目前的45%左右提高到70%左右;水果由5%提高到8%;蔬菜由I%提高到2%;肉类由3%-4%提高到8%;水产品由20%提高到30%;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比例(二次以上加工的产品占其产量的比例)由目前的20%左右提高到35%以上。农产品的加工及制成品向多样化、营养化、方便化、安全化、优质化方向发展,主要产品总体质量达到工业发达国家当前水平,部分特色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2015年预测目标 2006-2015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要向更高水平发展。要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着重提高加工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优化结构,总体实现专业化生产、合理分工协作、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有力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产品在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同时,质量和功能达到更高的水平。总体上,一些主要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装备和产品质量达到发达国家的同期水平,部分特色产品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由此可见,农产品加工业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

(二)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

国家对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在税收、信贷和融资方面给予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对从事种植、养殖和农林产品初加工的重点企业,国家暂时免征企业所得税;减轻企业的增值税,将增值税进项抵扣率由过去的10%提高到13%。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国内没有的高新技术和设备,国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商业银行要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对于季节性收购农产品需要的流动资金,商业银行要及时发放;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固定资产贷款的,将适当放宽抵押担保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另外,在同等条件下,证券机构要优先授理符合上市条件的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并在配股和增发新股方面给予优先安排。

国家加大投人力度、给予相关金融支持、落实税收支持政策及其他配套措施,鼓励和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国家将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增加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的技改投人。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科技、农业、乡镇企业等行政主管部门的科技开发资金、教育培训资金应有一定比例用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外经贸部门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制品出口的支持和协调服务。

税收方面,意见提出对农产品出口实行与法定退税率一致的退税政策,出口退税率尚未达到法定征税率的农产品应优先考虑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技术和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符合国家有关税收政策的,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重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所得,要落实免征3-5年企业所得税的政策。

此外,意见还规定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时,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进行统筹考虑,合理安排。电力部门要保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供电等。

(三)资源对农产品加工业的保障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户的关系日趋紧密。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在很多地方已经形成。一些龙头企业把基地和农户作为“第一生产车间”,通过公司(企业)加农户、契约加服务、服务加农户、科农工贸一体化等经营模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衔接起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龙头与基地、基地与农户形成良性循环,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加强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优质专用的原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已经建设了一大批商品粮棉油糖、天然橡胶、瘦肉型猪和水产品生产基地,不仅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品生产能力和农业技术服务能力,而且初步形成了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成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稳定的原料基础。

20世纪90年代末期,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我国农业发展进人新阶段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都强调,要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提高商品率。《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指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丰富多样,农业生产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在国际竞争中的回旋余地很大。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是生产力区域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了优先发展的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甘蔗、柑橘、苹果、肉牛肉羊、牛奶、水产品等II个产品的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提出了这些品种的主攻方向、优势区域和发展目标。

农业部决定从“十五”期间到2010年,继续加大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规模。到2010年,相对稳定的高标准专用、优质农产品基地将达到1200个,其中,粮食基地500个,优质棉花基地200个,油料基地200个,糖料基地70个,大豆基地100个,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130个,使农产品加工业原料的保障供应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四)初具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截止到2001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6968亿元,从业人员1513万人,出口交货值5090亿元,利税2718亿元,均占全国同类指标比重的26%左右。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相当于农业产值的百分比达到85%。企业规模逐步扩大,涌现出一大批农产品加工的骨干龙头企业和专业乡、专业村,逐步形成了特色块状群。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新型利益机制正在逐步完善,为今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农产品加工业涉足12个行业,其中食品、饮料和烟草是主导行业,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的47.3%;纺织、服装和皮革业占35.4%。我国农产品加工品具有多层次、多样化、多特色的特点,基本适应由于消费习惯、收人水平、地域特点等差异形成的国内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有些产品与国外消费者的需要有很强的适应性,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农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外经贸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中国证监会、全国供销总社等9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在全国选择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作为国家支持重点。目前,全国已确定了374家(第一批14家不合格,已除去)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第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平均固定资产2.6亿元,平均销售收人7.9亿元;第二批认定企业平均固定资产2.5亿元,销售收人6.7亿元。实践证明,以加工企业为龙头,连接基地、农民、科研、贮运、加工和市场营销等,形成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是提高我国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

农业部还提出了9个优势产业带的示范项目: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和大兴安岭沿麓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加工业示范项目;东北平原和黄淮海平原专用玉米产业带加工业示范项目;东北高油大豆产业带加工业示范项目;桂中南、滇西南和粤西甘蔗产业带加工业示范项目;中原、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牛羊肉产业带加工业示范项目;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牛奶产业带加工业示范项目;渤海湾地区、黄河故道、西南冷凉高地和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产业带加工业示范项目;长江中上游、赣南湘南桂北和浙南闽西粤东柑橘产业带加工业示范项目;东南沿海优势出口水产养殖带、黄渤海优势水产养殖带和长江中下游优势出口河蟹养殖区水产品加工业示范项目。示范项目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根据优势产业带优势农产品的发展规模和市场需要,确定合理的加工规模和企业布局,选择和扶持建设加工企业;根据与加工企业形成配套生产能力的要求,建设原料基地、进行新品种新工艺研究、发展贮运和完善市场网络。

(五)产品标准化、质量检验和控制体系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保驾护航

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是沟通国际贸易和国际技术合作的技术纽带,通过标准化能够很好地解决商品交换中的质量、安全、可靠性和互换配套等问题。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不仅面临着产业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而且面临着整个产业水平的升级。标准化在产业升级中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新的、更高的标准来引导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促进新产品的开发。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以关税为壁垒的贸易壁垒的减弱,要充分重视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认证等技术壁垒,这些技术壁垒已成为多边贸易中最隐蔽、最难对付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欧盟、美国及日本都在积极利用标准化来发展和保护各自的工业并取得了成效。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标准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发布19865项国家标准和62000多项行业标准,基本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互协调配套的标准体系,同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我国的农产品加工标准的水平。目前,已有43.5%的国家标准和一批行业标准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重点行业采用国际标准的比率已达到了60%以上。

目前,制定符合国际惯例的农产品原料和加工业制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及控制体系、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标准体系、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完善手段,加强监控,保证食品安全是农产品加工业的保障。

产品质量检验和控制体系贯穿农产品生产到加工成产品的全过程,是农产品加工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制定各类标准并与国际接轨,健全质量控制体系,研制推广精确、快捷的检验仪器设备,指导和监督农产品加工业的生产,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加强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或产品质量认证,推行以良好操作规范(GMP)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为核心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发展的趋势。根据产业链各环节,加强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阶段标准的研究与制定,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已成为我国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国家应予以高度重视。

目前,与食品质量卫生安全有关的法律有《产品质量法》、《商检法》、《食品卫生法》等。有关的法规、规章有《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管理办法》等,这些构成了食品质量卫生安全监管的法制基础。

目前,在质检总局系统,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5个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市、381个地(市、州)以及绝大部分县及县级市都建立了具备食品检验能力的检验机构。全国各个进出口口岸均建立了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机构。具备食品检验能力的各级质检机构已达50100余个,全国质检系统从事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的人员有10多万人,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网络已基本形成。

(六)科技是农产品加工业的保证

科技创新体系是结合我国科研、高校、企业的条件,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其间的密切联系和紧密结合,建立管理体制、科技体制、企业制度、技术等创新体系,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

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农业领域863项目首次在农产品加工业上启动,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国家科委将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列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重点项目,这包括玉米变性淀粉与酒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大豆深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与开发;稻米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小麦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双低油菜子深加工技术及设备研究与开发;特色果品(荔枝、冬枣、樱桃、哈密瓜)贮藏保鲜技术及设备研究与开发;肉制品、乳制品关键加工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还有五倍子系列产品,松香、松节油系列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

在“十五”期间,将重点开发研制超高压、超低温、膜分离、超临界萃取、辐射、真空、微波、挤压、气调一‘速冻、涂膜等技术与设备等高新技术,以满足农产品深加工的需要。

(七)市场经济为农产品加工业增加了活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加工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和升级,加上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提高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加工品形成更大的市场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人民膳食结构的改善,突出特征表现为直接粮食消费减少的同时,对加工产品提出了数量和质量上的巨大需求。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对加工品消费的比例还很低。据统计,发达国家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的90%,而我国仅为25%左右,潜力很大,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空间。

另外,面对经济结构调整和加人世贸组织所带来的新形势,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加速小城镇建设、非农业人口和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人们收人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等,都对农产品加工产品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八)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还很低,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粮食、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已居世界首位,但在加工总量和加工水平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产值大都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而我国还不到80%;发达国家工业生产的食品占消费的90%,而我国仅占25%;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约是农业产值的1.5一2倍,而我国还不及1/3;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达到80%以上,而我国只有45%,其中二次以上的深加工只占到20%。我国从 1981年到1997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3.9%,其中食品类年均增长14%,在整个工业中,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为28.3%,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80%处于20世纪70一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左右处于90年代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到2005年,我国农产品加工的一次转化率要达到55%,二次以上深加工达到35%以上,特别是食品加工业的产值比重和农产品加工品的结构和质量要得到明显提高。大宗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及产品质量达到工业发达国家当前水平,部分特色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发达国家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劳动力远远多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而我国正好相反。我国目前13亿人口,且有不断增长趋势,加上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足以发展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及其加工的最大消费市场,我国完全有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体系,特别是对粮食等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的巨大潜力。

总之,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中国一大支柱产业,政府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并进行政策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优质原料基地的产业带基本形成,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部分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迅速提高,现代流通体系迅速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作用以及农产品标准化体系逐步建立。展望未来,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节 农产品加工各主要行业发展前景

(一)食品工业的发展前景

食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0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食品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利税分别为8434.1亿元和1458.3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利税的9.8%和15.3%;年出口创汇达136.7亿美元。食品工业企业就业人数达403.7万人,占全国工业企业就业总人数的7.3%。食品工业是整个工业中为国家提供积累和吸纳城乡就业人数最多、与农业关联度最强的产业。发展食品工业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I。食品工业的发展前景

食品工业的根本任务是要为满足城乡居民一日三餐膳食的方便化和营养需求服务,提高居民的体质和智力水平,从而为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改革开放20多年来,食品工业以年均递增10%以上的速度持续、稳定发展,销售收人已连续7年位居工业部门之首,《全国食品工业“十五”发展规划》预测食品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8%。从目前发展的趋势看,实际增长速度会高于8%,将成为关系国计民生及关联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常青产业。中国有近13亿人口,跨人新世纪,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食品工业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增长点,到2020年左右,将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

(1)政府重视 中央和各级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多次就食品工业发展及农业产业化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各经济主管部门加大了对发展食品工业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力度。为食品工业提供了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为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并带动农业产业化指明了方向。

(2)原料充足 农业的发展、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的日益丰富,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适合加工需要的优质原料。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供求总量大体平衡,由解决温饱转向适应更加富裕小康生活的需要。200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6亿t,谷物、肉类、花生、油菜、水果、蔬菜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畜牧业与水产业也得到了稳步发展。根据《全国食品“十五”及2010年发展规划建议》,到2010年中国食品工业总量将比2000年翻一番半,即由2000年的8500亿元增至22000亿元,以满足人民更加富裕的小康生活对食品的需求。到2010年,我国粮食将达到5.4亿一5.6亿t、油料300()万t、糖料1.2亿一1.5亿t、肉类7500万t、水产品4200万t。大米、面粉、肉类、味精、方便面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茶叶、啤酒、柠檬酸居第二位,食糖居第三位。发达国家工业生产和加工的食品约占食品消费总量的80%,中国还不到30%。农产品产量的稳定增加,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高效、优质农业的发展,为我国近13亿人口在吃饱的基础上追求食物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

(3)市场空间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不再仅仅满足温饱需要,而开始重视食品的营养、卫生质量、加工工艺、外观包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品味、消费品牌。应该说,对于食品行业而言,市场是巨大的。人民群众收人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城乡居民生活由总体达到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这正是食品的消费结构迅速变化和营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时期。居民对一日三餐制成品和饮食方便化的需求将不断提高,老百姓的“吃”始终是最具魅力的产业,在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的食物中,工业化生产食品一般都已占70%,有的达到90%或95%,而我国居民食物中,工业化生产的食品不到30%,并且大都是粮油、糖盐、调味品等初加工食品,餐桌食品很少。工业化餐桌食品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农村食品消费水平的提高是食品工业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农村货币性消费明显提高,1980-1995年农村居民人均用于购买食品的现金支出占全部食品支出的比重由37.1%提高到46%。目前,我国农村温饱型、过渡型、小康型消费水平之间的比例约为3:5:2,随着政府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措施开始起作用,小康型消费比例会逐渐增加。小城镇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农村自给型消费结构将进一步向商品型消费结构转化,必将使工业化食品的消费有较大增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饮食上已不满足于食品数量的增加,而是希望食品更加安全卫生、营养保健和方便快捷;食物消费行为将呈个性化、多样化趋势,对优质品牌的消费意识将普遍增强。另外,农村消费出现城市化倾向,自给型消费结构将进一步向商品型消费结构转化,这将使工业化食品的消费有较大的增长。21世纪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也必将对食品工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加人WTO后,对食品企业降低成本,技术进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丰富市场,扩大出口,促进食品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带来诸多益处。

(4)潜力巨大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拥有初具规模的食品企业18811家,2001年完成产品销售收人约9000亿元,同比增长13%左右,2001年食品工业生产和销售持续以11%一13%的增长速度高位运行。但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我国城乡居民的年口粮消费为2.38亿t,而工业化主食品只占口粮总量的5.3%。如果增加到20%-40%,那将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同样,肉制品只占到肉类总产量的5%,而发达国家都在50%-60%。如果肉类制品的比重达到20%或30%,又将增加几千亿元的销售收人。还有大豆制品、乳制品、果蔬制品等的发展空间都十分巨大。加上玉米加工业、小麦加工业、油脂加工业、薯类加工业等食品工业基础原料产业的发展,都决定了食品工业将得到快速的发展。

(5)发展机遇 西部大开发为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首先,西部地区有丰富的食品原料资源,如肉、蛋、奶、粮、糖、油、茶、蔬菜、水果和各种野生资源。其中不少在全国占有很大比重,有些还是特有资源;其次,西部地区部分食品行业,已形成一定基础和规模,在全国具有产业比较优势,具备进一步改造提高和较大规模发展的物质技术条件,如制糖、乳制品、肉类加工等行业;第三,食品工业投资少、见效快,较适宜在贫困落后地区发展。食品工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产业,可以带动西部地区(包括贫困落后地区)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为发展其他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造积累资金;第四,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为西部食品工业乃至全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

(6)高新技术应用 各种高新技术已普遍应用于食品工业。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基础科学技术以及超高压处理、超临界提取、膜分离、分子蒸馏、超微粉碎、微胶囊、真空处理、冻结浓缩、品质评价、食品掺假鉴定、超高温瞬时杀菌等尖端技术在食品工业生产和产品研发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等已贯穿于从原料加工到食品安全消费的各个环节中。这些高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保证食品营养、安全、卫生、方便、快捷、风味多样和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与传统食品工业技术相比,具有巨大的优势。

2.食品行业“十五”发展规划

(1)食品加工业

①大豆加工业:大豆食品具有多种营养价值,对优化居民食物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十五”期间,大豆加工业将着重发展销路广、市场潜力大的豆奶、豆奶粉、分离蛋白、浓缩蛋白、组织蛋白等新兴大豆食品,使总产量得到较大幅度增长,加快传统大豆食品的工业化生产进程,充分发挥我国优质大豆资源的优势,在大豆资源的综合利用上,积极开发大豆磷脂、皂昔、低聚糖、异黄酮、食用纤维等功能性食品,加快研制高质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具有特殊营养功能的新产品。大豆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要在巩固提高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黄淮海生产区产品产量的同时,积极开发西部和南方红黄壤地区的大豆生产与深精加工。在依靠科技进步、改造现有企业的同时,以新区、新领域、新产品为重点。

“十五”末期,初步形成我国现代大豆加工业的构架,实现工业化大豆食品占大豆食品总消费量的30%}

②玉米加工业:玉米是我国最丰富的农作物之一,产量已超1亿t,占全国粮食产量的22%以上,占世界玉米产量的21%左右,居世界第二位。

“十五”期间,玉米加工业将采取调整和发展并举的方针,调整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继续加强以吉林、山东等玉米主产省区的玉米加工企业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支持和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玉米加工业。积极开发进人一日三餐的方便气养玉米食品,突出主食粗细搭配,使居民的膳食结构更加合理;大力推广投人低、污染小的玉米干法脱胚制玉米粉技术,用作淀粉糖和发酵制品的生产原料;积极采用玉米提胚技术,开发玉米油系列产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开展综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积极发展玉米蛋白深加工,促进饲料生产,彻底缓解玉米产大于销的局面。

“十五”末期,力争使玉米加工量由目前的10%提高到15%,各类玉米工业食品达到800万一1000万t;减少环境污染,把玉米加工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③马铃薯加工业: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467万hM,年产鲜薯量为6500万t,居世界第二位。

“十五”期间,要积极发展马铃薯加工业,重点发展马铃薯全粉和能进人一日三餐的马铃薯淀粉、专用淀粉和变性淀粉;开发马铃薯全粉和马铃薯各类食品。同时,加强优质、高产、抗逆等专用马铃薯品种的选育,培育高淀粉型、油炸型、高蛋白型等专用加工品种。

到“十五”末期,建立起马铃薯全粉及加工品、淀粉、专用淀粉、马铃薯方便食品等产品体系,使马铃薯加工业成为中西部地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④肉类加工业:肉类加工业包括畜禽养殖、屠宰及加工。发展肉类加工,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丰富我国城镇居民菜篮子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举足轻重。我国肉类加工业已步人新的发展阶段,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消费量不断增长,市场前景广阔。

“十五”期间,大力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直接食用的各类熟肉精制品,逐步提高熟肉制品在肉类消费中的比重。在稳步发展猪肉产品的同时,积极发展禽肉、牛羊肉等制品,提高牛羊肉、禽肉及其制品的比例,生产高档、优质、方便、卫生、营养的肉制品;继续推行定点屠宰、全面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提高机械化屠宰比重。要建立和完善肉类生产全过程的安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展开质量体系认证,特别是HACCP质量保障体系,保障肉类产品的安全与卫生,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肉类加工企业,要广泛开展畜禽内脏、肥膘及毛、骨、血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生物制品生产等;大力开展节水的开发和应用,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建立污染物处理设施,搞好环境保护,保证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十五”末期,优化肉制品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完善肉制品卫生安全方面的有效保障机制,全面提高我国肉类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⑤乳品加工业:乳与乳制品是最接近于完善的食品,提高乳与乳制品的摄人量可明显改善国民的身体素质。发展乳品加工业可以带动奶牛养殖业的发展,促进农牧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加农民收人。我国乳品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以及上海、北京等大城市。2000年,全国乳类总产量仅919.1万t,液态奶190万t,乳制品产量82.9万t,人均乳类消费水平不足7.3kg,远低于世界人均消费量9:3kg的水平,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十五”期间,乳品工业要调整企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从总体上降低奶粉生产比例,增加液态奶产量。城市型的乳品企业要着重发展杀菌奶、酸奶、花色奶、含乳饮料等液态奶的生产;基地型乳品企业仍以奶粉生产为主,适当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配方奶粉、功能性奶粉,以及作为食品工业配料的全脂奶粉、脱脂奶粉等,适当发展灭菌奶、干酪、奶油等。要切实抓好奶源基地的建设,扩大饲养规模,推广机械挤奶,提高原料奶质量,推广“分散饲养、集中挤奶”和“集中饲养、统一管理”的“奶牛合作社”模式。“十五”期间要重点抓好东北、华北、西北乳品加工业的发展。

到“十五”末期,机械化挤奶率力争达到50%,全面提高原料奶质量;乳制品产量年递增速度争取达到10%左右,约130万t;液态奶产量力争递增速度在20%左右,约450万t"

⑥果蔬采后贮运加工业:我国水果、蔬菜资源丰富,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2000年我国水果和蔬菜总产量分别为6000多万吨和4亿多吨。果蔬产业是我国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产业的大产业,是我国加人WTO后农产品中少数具有竞争优势的重要产业之一。

“十五”期间要在保证水果、蔬菜供应量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水果、蔬菜的品质和调整品种结构,加大果蔬采后贮运加工力度,使我国果蔬业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更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要既重视鲜食品种的改良和发展,又重视加工专用品种的引进与推广,保证鲜食和加工品种合理布局的形成;培育果蔬加工骨干企业,加速果蔬产、加、销一体化进程,形成果蔬生产专业化、加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和科工贸一体化;按照国际质量标准和要求规范果蔬加工产业,在“原料一加工一流通”各个环节中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用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果蔬加工业的工艺水平。同时,要加快我国果蔬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步伐,重点发展果蔬贮运保鲜、果蔬汁、果酒、果蔬粉、切割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果蔬脆片等产品及其果蔬皮渣的综合利用,大力提高果蔬资源的利用率。

“十五”末期,争取果蔬加工处理率由目前的20%-30%增加到45%-55%,采后损失率从25%一30%降低到15%一20%。

⑦水产加工业:水产品加工包括水产品制冷、干制、腌制、熏制、罐制、鱼糜加工、水产调味品、鱼粉、海藻食品等。2000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为4279万t,为全球水产品总产量的1/3,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位。

“十五”期间,要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推进淡水鱼、贝类、中上层鱼类、藻类加工体系的建立,积极发展高营养、低脂肪、无公害、环保型水产食品。通过培植开发名牌产品,扶持骨干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强水产品市场建设和管理,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努力开发速冻、即食性水产、调味品、水产饮品,解决鱼腥味难题,保留新鲜味感和营养。重点抓好淡水鱼类、海水中上层鱼类加工综合利用、贝类净化加工等的基地和配套冷链设施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加强水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推行HACCP管理系统,制定、修订一批水产品质量、品种、生产技术、生态环境等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培植水产品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

“十五”末期,力争水产精深加工产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⑧制糖工业:食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它既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又是食品工业的基础原料。同时,糖料种植又关系到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的脱贫致富,因此,保持制糖工业的稳定与发展意义重大。

“十五”期间,在产品结构上,要按照市场需求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发展精炼糖,推广小包装。在糖料生产方面,要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主攻方向,并进一步提高糖料单产和含糖量,在重点产糖地区要加速实现糖料生产的机械化、水利化、良种化和规模经营;对不宜发展糖料的地区,要逐步退出制糖行业,优势地区如广西、广东、云南、新疆要在调整、优化结构的基础上,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在企业组织结构上,鼓励通过重组建立科工农贸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促进糖厂的规模化生产;对扭亏无望、资不抵债、污染严重的小糖厂要坚决依法实施破产。在糖厂资源综合利用方面,要依法关停污染严重的糖蜜酒精车间和蔗渣造纸车间,鼓励集中利用糖蜜与蔗渣,进行发酵和造纸废液的无害处理;积极探讨糖蜜用于生产饲料和燃料乙醇的具体途径。

“十五”末期,糖产量达到1000万t左右,企业平均规模达到年产糖4万t左右(相当于日榨甘蔗3000t规模糖厂),糖厂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外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2)食品制造业

①焙烤食品、糖制品行业:适应不同消费人群的需要,重点发展方便主食品、功能性食品,如速冻、微波、休闲食品和中西式快餐食品,提高人们一日三餐工业化食品比重。积极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开发糕点、饼干、糖果、冷冻饮品、果脯蜜饯及休闲食品新品种,促进传统食品现代化。

②罐头食品行业:重点调整产品结构,使罐头成为方便、风味、营养保健的食品。继续发展传统的果蔬罐头、肉类罐头,努力开发国内外市场畅销的罐头食品,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传统风味罐头,努力增加品种,改善包装,提高质量,培育品牌。

③发酵制品行业:调整产品结构和加强综合利用,实现清洁生产。因地制宜,实施多元化原料路线,提倡采用非粮食原料,降低生产成本。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工艺,不断开发发酵新产品,提高总收得率。将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应用于发酵产品生产,促进生产水平上新台阶。废水治理,全行业达标排放。

④食品添加剂行业:食品添加剂与各类食品加工业密切相关。我国食品添加剂发展的方向是天然、营养、多功能且安全可靠,形成与食品工业相适应的食品添加剂生产体系。要合理调整结构,把发展营养强化剂、防腐保鲜剂、高档次的香料香精以及多功能的食品添加剂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要采用生物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开发新品种,提高质量,扩大应用领域。加快发展扩大出口、替代进口的食品添加剂。

⑤调味品行业:要大力发展新型调味品、天然调味品、复合调料和方便调料,积极支持生物工程技术、膜技术等在调味品制造中的应用,提高调味品的卫生质量,降低污染,重点扶持一批大型调味品生产企业的设备更新和工艺改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

我国调味品行业的增长每年都在20%以上,酱油市场增长则在10%以上。我国“十五”期间,调味品市场总产值将达到300亿元,而我国目前调味品市场总值才100多亿元,还有较大的市场上行空间。

(3)饮料制造业

①饮料行业:我国软饮料工业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每年人均消费量仅8kg,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是西欧发达国家的1/24,,果汁及果汁饮料人均每年消费量仅1kg,是西欧的1/40.从我国饮料工业目前与西欧国家的差距来看,我国饮料工业发展潜力很大。

据统计,美国人年均果汁消费量为45L,德国为46L,日本和新加坡为16一19L,世界人均消费量已达7L,与此同时,中国人年均果汁消费量还不到IL,差距十分明显。2002年,我国果汁饮料的产量达210万t,比2001年增长45%。随着中国国民收人的不断增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果汁饮料消费量不断增加,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市场上,鲜榨果汁作为更健康、更绿色的食品,是果汁消费和产品开发的方向。果蔬汁饮料、花卉型饮料以及以海洋生物提取液与果汁复合而成的富碘果汁饮料将受到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的欢迎。

“十五”规划重点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重点发展果蔬汁及果蔬汁饮料,稳定发展茶饮料,开发天然、营养、有益健康的饮料新品种。支持知名品牌的发展,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碳酸饮料进一步推广“集中生产主剂,分散灌装饮料”的生产模式。

随着城乡居民对健康的日益重视,人们越来越倾向喝富含营养又能保健的果汁、乳品和天然矿泉水,充气饮料、瓶装水和果汁饮料的消费量会不断增加,含酒精饮料趋向下降,软饮料的生产必须有较快的发展才能适应这一形势。到2005年,我国人均饮料消费量预料将由现在的10kg增长为20kg,与此同时,饮料产量预计将以平均每年14%的速度递增,到2005年将达到2700万t。今后一个时期,国内饮料市场发展前景总体上仍将看好。居民收人水平的提高,使饮料产量和消费量的持续增长成为可能;消费者对天然、低糖、健康型饮料的需求,促进了新品种的崛起。

②酿酒行业:在“十五”期间,酒业将以调整酒产品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生活对酒产品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继续贯彻“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的方针,积极实施4个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水果酒转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节粮和满足消费为目标。重点发展葡萄酒、水果酒,积极发展黄酒,稳步发展啤酒,控制白酒总量。加快优质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及啤酒用大麦基地的建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白酒低度化日趋明显。根据酒精度,白酒分为高度酒、降度酒和低度酒。高度酒的酒精度在500以上,降度酒在400-500,低度酒在400以下。据统计,“八五”期间全国白酒酒精度平均降低了10%,低度白酒和降度白酒比例已上升到80%以上,高度酒的比例不足20%。目前,开发的低酸、低醋、低甲醇、低杂醇油的净爽类白酒和为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而利用苹果、山碴等水果作原料开发的新风格、新口味的水果发酵蒸馏白酒,成为白酒业发展的增长点。这些新的品种适应了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与世界上烈性酒的发展趋势吻合,具有一定的市场发展前景。

啤酒行业是我国酿酒工业中最年轻,也是发展最快、目前最大的行业。20年来,中国啤酒工业从高速发展逐步走向稳定增长,产量从40万t增加到近2000万t;企业规模从小到大;上交税金从几千万元增加到几十亿元;啤酒品种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满足了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当前,虽然啤酒产量增长速度减缓,但中国啤酒市场潜力很大,发展前景仍然十分广阔。根据未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啤酒需求量增长的势头,到2010年,啤酒产量将超过2400万t。那时,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啤酒大国,人均消费啤酒将达18kg,这将使我国啤酒行业发展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随着葡萄酒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和友好合作关系的建立,葡萄酒企业的工艺技术装备有了很大进步。通过对国际葡萄酒酿造业关键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国内的大型葡萄酒企业以及新兴的葡萄酒企业的技术装备已经基本上与发达国家葡萄酒设备保持同步。在酿造工艺上,各企业积极地采用了国外葡萄酒先进酿造工艺并与我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由于葡萄酒生产工艺、技术装备不断更新和完善,使我国葡萄酒行业的酿制水平进一步向国际水平迈进。我国葡萄酒行业在近13年来,尤其是近5年,有了长足的发展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根据我国葡萄酒发展“十五”规划,葡萄酒的产量每年将增长5万t,葡萄种植面积也将同步增长。规划2005年,中国葡萄酒的产量将达50万t左右。

(4)烟草加工业

在充分考虑烟草对健康的实际危害和全球控烟总趋势的情况下,认真处理好我国烟草经济发展与控烟工作的关系,加强宏观调控,严格控制总量,着力调整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提高行业整体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纺织业的发展前景

纺织工业是我国重要产业之一,长期以来,在满足人民衣着消费、增加社会就业、扩大出口创汇、积累建设资金和为相关产业配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带动了农业的棉、麻、丝、毛产品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工业进人了快速发展时期,基本形成了上中下游相衔接、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行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新的世纪,国内外纺织品市场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纺织工业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实现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2002年,纺织行业作为人世的强势行业,生产、出口、经济效益等3大经济指标都超过了预期,创造历史新高。其中,全国纺织工业总产值为1.0195万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13.42%;纺织品服装出口617.7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15.66%;全行业实现利润336.61亿元,比2001年增长24.77%。一些大类产品的产量都有大的突破,如化纤、服装、纺织机械等子行业的增长率都达到了两位数。产销衔接也不错,产销率达到98%,比2001年提高了2%,显示了纺织业广阔的发展前景。

1.政府重视

中央和各级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纺织业的发展。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多次就纺织业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各经济主管部门加大了对发展纺织业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力度,为纺织业提供了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为我国纺织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原料充足

西部地区纺织原料资源丰富。新疆的棉花年产量达3000万担左右,约占全国的1/3,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有羊毛、羊绒、驼绒等动物纤维优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有蚕茧、竺麻、亚麻等优势,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裕,成本相对低廉。“十五”期间,西部地区通过结构调整、盘活存量资产、加快技术进步,尽快实现扭亏脱困。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和西部广阔的市场潜力,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联合,积极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调整结构,加强管理,加快转制,提高竞争能力,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加工优势和产品优势。以新疆的棉花资源及棉纺织工业、陕西的棉纺织工业为依托,建立全国优质纱、布的生产基地;以四川、重庆、云南、广西种桑养蚕的传统优势和茧丝绸加工为依托,建立全国蚕茧及茧丝绸生产基地;以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的羊绒、驼绒、耗牛绒及毛纺加工为依托,建立具有特色的毛纺织生产基地;以西部地区的麻类资源为依托,建立麻纺织品加工基地;以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商贸市场为依托,发展服装加工,建立西部服装生产基地和集散市场;以西部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为依托,配套发展化纤工业。

3.市场空间

目前,我国有12.5亿人口,其中城市人口约3.8亿,衣着消费约2000亿元,农村居民8.7亿,衣着消费约960亿元。衣着消费每年增长5%左右,因而衣着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取决于城市化发展水平。工业城市化的速度加快,衣着的消费水平会提高得快一些,是个巨大的消费市场。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向更加富裕的小康生活迈进,消费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吃和穿的比重将下降,住和行的比重将上升。而衣着类消费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将逐渐下降,但实际支出额仍是增长的。人们对纺织品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城市消费更加注重个性化、舒适化、高档化(品牌化)和时尚化。“十五”期间,随着农民收人的提高,4000万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进一步拉动消费需求,纺织品服装消费在农村有着巨大的潜力。农村衣着消费仍以物美价廉的纺织品为主,特别是在化纤纺织品上,要开发出更适应农村消费需要的产品。

目前,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仅为6.6kg左右,低于世界7.5kg的平均水平。到2005年,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可达到7.4kg左右。“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00万人,新增人口消费按人均7.4kg计,5年将净增纤维消费量45万t}

随着住房、汽车等新兴消费热点的不断升温,以及大型基建项目的增加,将为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转型,城乡新建住宅拉动家居装饰成为居民新一轮消费的热点,旅游业的大发展带来了宾馆、交通等纺织方面的新需求,今后这一市场将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从国际环境看,欧美经济开始复苏,拉动了对纺织产品的有效需求。而且,中国加人WTO的各项进程也将继续向前推进,跟国际接轨的程度越来越深人。我国的纺织品服装价廉物美,市场增加空间比较大。

4.潜力巨大

我国纺织行业应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99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纺织行业确定为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的突破口,提出了“压锭、减员、扭亏”3大任务。通过多种形式的改制,对中小型国有企业调整组合,增强中小企业的活力,使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优势企业和骨干企业利用外贸发展基金、出口配额、技改贴息等手段,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促进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品种、质量有了较大改善;上市、龙头企业大量涌现。

“十五”期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商品贸易年增长速度为6%左右,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年增长速度为6%以上。到2005年,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额可达5800亿美元,我国若能保持13%左右的国际市场份额,纺织品服装出口将达到750亿美元。

5.纺织业“十五”规划的目标

(1)增长速度 年均增长速度为6.5%,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2678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4300亿元。

(2)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由2000年的1210万t提高到2005年的1425万t,人均纤维消费量由6.6kg提高到7.4kgo

(3)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由2000年的520亿美元提高到2005年的700亿一750亿美元。

(4)衣着用、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由2000年的67%,20%,13%调整到2005年的64%、21%、15%。

(5)劳动生产率 2005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5万元,比2000年提高40%。

(三)造纸业的发展前景

我国是造纸技术的发源地,这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造纸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纸和纸板的消费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世界造纸业中,我国造纸业的生产量居全球第三名。在经济发达国家,纸和纸板消费量增长速度与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同步,在现代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世人瞩目,被国际上公认为“永不衰竭”的工业。在美国、加拿大、日本、芬兰、瑞典等经济发达国家,造纸工业已成为其国民经济十大支柱制造业之一。现代造纸工业的特点不同于一般日用消费品工业,而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规模效益显著,连续、高效生产的基础原料工业。在产品总量中,80%以上作为生产资料用于新闻、出版、印刷、商品包装和其他工业领域,不足20%用于人们直接消费。造纸产业关联度大,涉及林业、农业、机械制造、化工、热电、交通运输、环保等产业,对上下游产业的经济有一定拉动作用。

造纸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过去,我国纸业市场主要是自给型,进口纸张起补充作用。但近年来,随着新闻出版、书刊印刷、商品包装等行业的迅速发展,纸张消费需求旺盛,进口量不断增大。从1991年到2001年,各主要纸类品种的社会需求年增长率分别为:新闻纸14.1%,印刷书写纸9.5%,铜版纸18.8%,生活用纸13.3%,白纸板及涂布白纸板19.5%,箱纸板及瓦楞原纸13.7%。与进口纸张相比,我国纸制品的价格性能比处于劣势。因此,目前我国的造纸产业已从自足型转变为进口型,进口依存度达到20%,这在轻工业中是比较少见的。在目前国内商品市场普遍处于过剩的状态下,造纸工业是我国少有的消费量增长大于生产量增长的一个行业,由此,有关专家预言,造纸工业将是我国21世纪的“朝阳工业”。2002年前9个月,统计口径内的造纸及纸制品行业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6.90%;产品销售收人同比增长14.98%;利税总额同比增长36.27%;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1.26%,生产形势喜人。我国造纸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I。政府重视

我国政府对造纸行业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造纸行业的一些技术改造项目,被列为国债贴息支持的重点。一批林纸一体化建设项目也正在启动,全行业内掀起了营建造纸用速生林的热潮。向规模化发展,成为企业的目标。

国务院已批准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造纸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印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执行。这一《意见》的实施,打破了过去用材不造林、林纸分离的管理体制,为我国造纸工业创造林纸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也从根本上扭转我国造纸工业原料结构极不合理的现象。

国家对造纸行业的投资力度加大,重点企业技改项目的效益开始显现。1999年、2000年和2001年,国家增发国债资金中分别有90亿元、105亿元和70.4亿元用于技改,而造纸被确定为“六个半标志性目标”之一,得到了重点支持,重点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明显增强。

我国政府对造纸行业的支持还表现在加快了外资项目的审批进程。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的项目都是高档纸张,随着外商在中国投资计划的加快实施,中高档纸张在行业中的比重将大幅提高。

2.市场空间大

经济的稳定增长支持了我国纸业的发展。市场需求强劲,纸的生产及消费量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从1990年到现在,我国纸和纸板的消费量每年以12%的速度递增。1997年,全国人均纸张消费量仅为25kg左右,低于世界人均消费量55kg的水平,更是远逊于发达国家人均300kg以上的消费水平。当前,经济发展正处在上升期,我国人口众多,巨大的消费市场极具吸引力。目前,我国纸和纸板的消费量约为3350万t,人均年消费量为26.5kg,人均消费仅为世界平均消费水平的一半。到2005年,我国的纸和纸板消费量预计达5000万t以上,达到人均消费38kg,是目前亚洲平均消费水平。

“十五”期间预计:2005年包装产值3200亿元,纸制品产量1900万t,包装装演印刷产品产量4770亿t,包装机械产量67万台(套)。到2005年,我国纸和纸板市场将出现1000万t左右的需求缺口。国家造纸规划,2010年纸和纸板总产量4000万-4500万t,总消费量5000万t。据估计,到2010年总产量将突破6000万t,消费量将达7000万t。在加工制造业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现阶段,纸业是为数不多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的行业之一,这一诱人的市场潜力将使国际资本在我国造纸行业投资的势头持续上升。

我国造纸工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国现有13亿人口,是纸和纸板消费大国。“人世”后发展会更快、更好,到2010年纸和纸板产量及消费量都将比现在增加I倍。因此,中国造纸工业的前景是光明的、广阔的。

3.潜力巨大

党中央作出的实施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等一系列决策,对造纸工业的调整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条件。造纸业实施调整企业结构,实现大型企业集团化,中小企业特色化,企业经济类型多元化。随着中国各项改革的继续和深化以及组织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日趋成熟,中国造纸企业的产品、品种、档次必将会逐步适应市场需求。

我国造纸业经过调整,关停了6095家5000t以下的小造纸厂。目前,年产量1万t以上的造纸厂有1180家,产量为1858万t,占总产量的68%;年产量超过3万t的造纸厂有130家,产量600万t,占总产量的22%;产量超过10万t的有30家,超过20万t的有3家。大多数企业引进了许多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装备,完善了企业的基础配套,生产规模已基本达到周围环境所能提供的经济规模,原料结构趋向合理,产品质量有很大提高,能源消耗进一步降低(尤其是水耗),环保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经营管理水平和对市场的理解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终反映出企业的竞争能力大大提高。若干个产品(新闻纸、水泥袋纸、包装纸和纸板等)已形成初步的经济规模和竞争能力。

(四)中医药业的发展前景

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之一。中医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在治疗心血管病、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及传染病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而中药由于其具有疗效稳定、安全、无毒、无副作用及对一些疑难病与慢性病疗效显著的特点,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近年来,化学药品毒副作用不断出现,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加,且化学药品、生化药品研制成本巨大,医药费用日益提高等问题也令人困扰。于是,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更为自然的传统医药领域,期望从中寻找出路。一个回归自然、崇尚天然药物的潮流正在全球形成。而中医药则历来强调人与自然合一、原料取自自然、无需经历复杂的化学合成过程,价格相对低廉,正符合人们面向未来、追求绿色消费的潮流。在发展中医药方面,我国资源丰富、潜力巨大,有望在中医药生产的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方面有所作为,使我国中医药走向世界、造福全球。医药行业“十五计划”中,已将中医药的发展列为医药行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医药工业是个永远不停地向前发展的行业,它不存在衰退期,说明了医药行业本身是一个永远的朝阳行业。

1.政府重视

我国政府对中医药业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经过长期调研,确立了“中药现代化”和“中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的战略目标,选择“中药科技产业”作为切人点,开始实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以技术现代化、工艺工程化、质量标准化、产品规模化为手段,全面促进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

我国医药行业“十五”规划中,中药现代化作为仅次于现代生物制药的第二重点发展领域,并明确指出:培育20个左右具有质量标准完善、药效机理清楚、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现代中成药。争取有2一3个中成药正式进人国际药品市场,中成药的出口在全部中药出口额中的比重有所增加。

2.资源丰富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少数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中国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据全国中药材资源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种类为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仅对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的统计,总蕴藏量就达850万t左右。现有中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全国药材生产面积666600多万扩,常年栽培的药材近200余种,平均产量约1.25亿kgo

3.市场空间大

随着全民健康教育的普及,医疗保健、合理饮食的观念深人人心,传统中医药的魅力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我国人均用药水平低下,不到10美元,而中等发达国家为40-50美元,欧洲为160美元左右,美国和日本都超过200美元,发展潜力很大。

国民经济以每年至少7%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不断关注,药品消费需求呈现增长的趋势。

我国老年人口比重上升。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接近1.3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0%,预计200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1.6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11.5%左右。2000年,老年人口的药品消费为501亿元,占全国药品消费总额的40.4%,老年人的人均用药水平为385元。预计到2005年,老年人的用药水平将达到人均620元,全部老年人口的药品消费总额将达到992亿元,比2000年净增491亿元。

目前,我国农村的人均用药水平很低,2000年人均药品消费只有12.6元。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进行,我国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从而增加药品消费需求。“十五”期间城乡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按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每年增加1.5%的比例,2005年城市人口将达到5.2亿,农村人口将达到 8.66亿,分别占总人口的37.36%和62.37%。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也将进一步加速拉动药品消费需求的增长。

人世有利于扩大优势产品出口,有利于吸引外资和风险投资。目前,国际药品市场正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我国加人WTO之后,适用的国民待遇条款将更有利于扩大传统产品的出口。与此同时,我国吸引外资已连续8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也正被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看好。

4.中药产业初具规模

建国50多年来,我国中药生产已由前店后场手工操作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近年来,国家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调整产品结构等一系列措施,使中药工业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参股、控股、融资等资本运作方式促进优质资源向名牌产品、优质企业集中,使企业资本上规模、技术上档次,资产结构优化,市场力量增强,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中医药投资、开发、研究、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格局,使中医药企业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正在朝着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迈进。

经过结构调整的医药行业,利于优势企业的发展,国家通过强制性实施GMP认证,以淘汰大批低水平重复生产的中小企业、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实施新的价格定价体系等措施,将进一步改善优胜企业的生存环境,减缓药品降价带来的压力。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全国有中成药企业1000余家,总产值达400亿元左右,品种规格达8000余种。中药行业已初具产业规模。

(五)印刷业的发展前景

我国印刷业总量上已居世界前列,但年人均消费额仅3-4美元,而日本为470美元,美国为316美元。

中国是印刷术诞生之故乡,中国的印刷术在农业经济时代独领风骚上千年。在工业经济时代,印刷术推动了工业文明的传播,奠定了第一传媒400年的主体地位。

印刷业的繁荣与发展,能够带动高新技术、机械制造、造纸、油墨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也常把印刷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应用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印刷业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注册登记的印刷企业有15万多家,从业人员300余万人。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8000多家,包装印刷企业2万多家,复印、影印、打印企业近7万家,其他印刷企业5.3万多家。从各种经济成分的比例看,国有企业1.1万多家,占7.2%;集体企业4.2万家,占27.7%;三资企业2300家,占1.5%;股份制企业9600多家,占6.3%;个体、私营企业近8.4万家,占55.5%;其他企业2500多家,占1.7%。经过清理整顿,我国印刷行业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整体素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初步形成了产品门类齐全、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大中小企业并举的产业体系,成为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据有关部门统计,2001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的书报刊印刷业增长了13.25%,其中报纸的印刷增长幅度达17.4%,包装印刷业增长了12%。印刷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印刷工业是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和加工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刷品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为了使印刷业充分发挥在社会文明和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对物质和文化商品的数量、质量、品种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将日益增长,教育、科技事业将会更加发达,轻工产品会不断增多,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保险、电信等现代服务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对印刷品的功能和档次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需求。所有这一切,必然会使对出版物印刷、包装印刷、商标印刷、票证印刷等印刷业务的需求急剧增加,我国印刷业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I。使用范围广阔

印刷工业的产品是一种使用范围十分广阔、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无人不用、无所不在的产品,同时,又是一个同步并超前发展的工业领域。中国现在虽然有各类印刷企业15万家,从业人员300多万人,年总产值1000多亿元,但人均印刷品消耗量仍很低。据有关资料介绍,1997年全球人均印刷品年消耗56美元,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使得我国的印刷业发展水平也不够高,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大。我国人均年印刷品消耗约10美元,只占全球人均消耗量的不到115,只有德国的1/20、美国的1/30、日本的1/40,不但远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更无法可比,发展前景广阔。

2.市场空间大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占世界1乃的人口形成了潜力十分巨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促进商品的交流(包括国内外),因此给广告、宣传品、票据、磁卡、包装装演等印刷业带来巨大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激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人们对书、报、刊的需求大大增加,旅游人数飞速增长,家庭日常消费不断增加,这都为印刷业带来很大市场。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也在同步发展。我国现有人口12.6亿,在校青少年2.6亿人,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们收人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国印刷工业必将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十五”发展规划提出:图书印刷将从326.21亿印张增加到442亿印张,期刊从100.04亿印张增加到110亿印张,报纸由763亿印张增加到1077亿印张,总共要增长389.39亿印张的印刷量。

3.高新技术产业

随着印刷品市场发展高质量、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和快速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包装装演印刷的快速发展,印刷工业既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又是一个劳动比较密集的产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比较便宜,同时印刷工业及人才资源丰富,随着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印刷质量不断提高,不仅有能力为中国印刷品市场服务,而且要面向国际市场。

“十五”发展规划指出了我国印刷技术发展方向,即“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多样、自动化;器材高质、系列化”的技术发展方针。在进人知识经济时代之际,印刷产业正在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各种知识积累、各种信息收集与整理、传播与使用,都离不开信息产业经营的这张数字网,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需要的信息交换和结算活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印刷业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占据现代信息产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像广播、电视、报纸迅速在网络中占据自己的地位那样,发挥自己的传统优势,在新技术环境格局中展现自己的特色。

据统计,2001年中国印刷业的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并以平均每年巧%的速度快速增长,新兴的按需印刷、个性化印刷市场也正在形成。中国的印刷市场面临巨大的机遇,发展前景广阔。

4.潜力巨大

中国印刷集团的成立是深化改革,实现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组建中国印刷集团公司十分重视,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印刷业的发展进人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为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迫切需要尽快实现资源的整全和合理配置,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规模效益的增长,促进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组建中国印刷集团就是要在国家宏观调控和行业监管下,遵循印刷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深化改革推动企业联合,提高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推动我国印刷业的发展。

加人世贸组织,我国可以享受世贸成员间实施的范围广泛的贸易自由化成果,有利于我们扩大出口,拓展出版物印刷、包装印刷和商标印刷的国际市场;印刷所需的进口设备和器材的关税逐步降低,有利于我国印刷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培养市场竞争力;同国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将大大增加,有利于我国印刷企业通过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等来发展壮大自己。加人世贸组织以后,也意味着我国印刷企业要更加深人、更加全面地参与国际竞争。

(六)家具业的发展前景

我国家具产业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九五”期间,几乎每年都以10%一12%的速度递增。“九五”初期,家具行业总产值600多亿元,“九五”末期已将近1000亿元。在国内家具生产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家具出口也保持逐年上升的趋势,“九五”初期家具出口额只有5亿美元左右,“九五”末期已将近20亿美元,增加了3倍多。房地产的发展牵动了家具市场的发展;家具产品的极大丰富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性;时尚的变迁带动了消费者心态的变化,人们开始注重家具的流行。家具的消费周期正悄悄的缩短,家具的文化含量逐步增加。可以预计,在我国加人WTO以后的“十五’I期间,我国家具产值有望每年以12%一巧%的速度飞速发展,家具出口额也将会有大幅度增加。2002年,全国产值达到1650亿元,较2001年增加17.8%。我国家具业伴随人们住房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年来大体保持10%一15%的年增长速度,2001年总产值逾千亿元大关,比改革初期增长了70倍。据预测,按年增长10%的速度计算,到2010年,家具产业总产值达2000多亿元。

我国加人WTO、申奥成功、扩大内需、西部大开发,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对家具需求也持续稳定增长,这就为中国家具业提供了无限的商机。

I。初具规模

我国家具业近年来已有了世界瞩目的飞速发展,一些大中型企业已经引进了大量的现代化木工机械设备及先进生产技术,并拥有5万家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厂家,我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家具生产基地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家具业基本上实现了“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格局,初步形成了我国特有的销售体系。我国家具业引进了大量国际先进的生产管理、设备、工艺,大大提高了家具业的生产水平和竞争力,更因外资的投人,我国家具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生产和销售每年呈两位数持续稳定增长。目前,木制家具品种齐全,生产初具现代化规模,形成了以华南、华东、华北为生产基地的格局,尤以广东最为集中和发达,成为我国的一大产业。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很多地方都把家具作为支柱产业,纷纷建设了工业园区,并且很多企业购买了先进机械和设备,为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一批有区域特色的家具生产和出口基地开始显现,家具城和连锁店的建设方兴未艾,规模越来越大,水平也越来越高,这对扩大家具的生产和出口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市场空间大

家具是一种深具文化内涵的产品,它实际上表现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消费水准和生活习俗,它的演变实际上表现了人们对社会、文化及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认知。我国家具制造业每年以巧%的速度超常规发展。家具工业也从过去一种不受重视行业飞跃发展成为许多地方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富裕起来的消费者逐渐意识到以前那种大面块的板式组合家具生硬呆板,缺乏生机,目前这种卖方市场使得人们在购买家具时更加追求个性的品味。环境意识的增强,也使得人们在购买家具时更加强调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家具作为民众的大宗消费品,在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住宅建设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市场容量巨大,行业的平均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利率,因此,家具业是各行业中资本投人和规模扩充最为突出的一个。

我国家具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是一个超常发展的行业。尽管如此,我国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家具消费仍不足8美元(60一70元),不足巴西、菲律宾、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人均消费25-27美元的1/3,从总量上来看,我国的家具业仍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具消费观念由功能型的追求转向时尚、个性化的追求,因此,家具更新周期缩短,已从过去10年以上缩短至4一8年。另外,百万青年进人婚期,新组家庭也带动了家具消费的迅速成长。除此以外,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具消费观念由自制家具变为购买家具,仅此一项家具需求将以每年30%的速度迅增。

据资料显示,西部地区每年购房或置换住房的面积在4000万扩左右,以人住面积每平方米消费150一200元家具计算,仅此一项就有70亿一80亿元的家具消费潜力,如果再加上伴随西部经济开发带来大量现代化写字楼和宾馆、酒店的涌现,西部家具市场前景将无可限量。10年前,港、台地区一些富于远见的家具企业纷纷向内地大转移;近年,欧美家具生产大国在华“抢滩”,鉴于此,国内家具企业家应有勇气和耐心把下轮家具消费热潮引向西部,开拓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

在未来巧年,中国住宅建设每年将以巧%的速度迅增,“九五”期间全国城镇住宅面积约增加12亿m2,平均每年不低于2.4亿扩。居住条件的改善带动民用家具需求的成长。

办公现代化促进家具消费。随着现代化办公大楼和公共建筑的建成,加之昔日的办公家具又需更新换代,不同门类的中高档办公需求激增,预测办公室家具的销售量占家具销售总量的3成左右。

宾馆饭店的内装饰进人更新期。中国有近2000家涉外宾馆饭店,新建的宾馆饭店需要购买家具,老的涉外宾馆将有30多万套客房需要更新家具和室内装修,高档宾馆家具销售额将达1.2亿万美元以上。

3.入世带来的机遇

加人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带来了宽松的贸易环境;世界经济不景气,企业开工不足,对高档家具需求减少,致使国际贸易商纷纷前往中国订货;我国家具的质量、档次提高很快,价格具有市场竞争力;投资回报稳定。

在加入WTO之前,我国很多家具企业都没有出口权,所以出口的家具非常少,而在中国加人WTO后,家具关税大幅度降低,企业也都被赋予了进出口的权利,这大大促进了我国家具行业的发展,出口量日益增多。并且,由于家具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而我国具有劳动力多又便宜的优势,再加上我国工人的技术有长足的提高,同时又引进了世界上先进的技术设备,已经形成了一定生产规模,这都是促进我国家具行业发达的重要原因。就如印度,虽然它也拥有很多劳动力,但是由于工人的技术比不上我国,所以很多国家都不愿意在当地投资或设厂,而愿意到我国来投资和设厂。另外,加人WTO后,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进入,为我们的家具业注人活力和生机。

4.资源充足

全国林业用地面积26329.5万h扩,其中森林面积15894万h扩,居世界第5位,森林覆盖率16.55%;活立木总蓄积量124.9亿耐,其中森林蓄积量112.7亿耐,居世界第7位,单位面积蓄积83.86m'/h扩。其中天然林面积10696.5万hm2,占现有林地的70%;天然林蓄积量90.7亿耐,占森林蓄积量的90%。“十五”期间实施一期工程,以南方为重点的工业原料林产业带,按区域分为粤桂琼闽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地区4大区域,重点建设项目28个,建设规模173万hM。其中,人造板材原料林基地9个项目,建设规模20万hM;大径级材原料林基地4个项目,建设规模26万h扩。

同类推荐
  •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一部内容丰富、规模巨大的农业生产技术著作,是我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书中内容相当丰富,涉及面极广,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以及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等等;同时,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家禽、家畜、鱼、蚕等的饲养和疾病防治,并把农副产品的加工(如酿造)以及食品加工、文具和日用品生产等形形色色的内容都囊括在内。
  • 养殖:畜牧渔业并举

    养殖:畜牧渔业并举

    本书分为古代畜牧、古代兽医、古代渔业等三部分,介绍了远古时期畜牧业的产生、先秦畜牧业发展新阶段、秦汉畜牧业的迅速发展、隋唐至明清期间的畜牧业、先秦时期的兽医活动、明清时期兽医学成就等内容。
  • 葡萄高效栽培技术

    葡萄高效栽培技术

    《葡萄优质高效栽培》,介绍了葡萄栽培概况、优良品种、生长结果特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与选址建园、的营养特点与施肥、架式与整形修剪、新梢及花果管理、设施促成栽培、主要病害防治等一系列内容。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适合广大农民读者阅读。
  • 乌鳢规模养殖关键技术

    乌鳢规模养殖关键技术

    《金阳光新农村丛书》围绕农民朋友十分关心的具体话题,分“新农民技术能手”“新农业产业拓展”和“新农村和谐社会”三个系列,分批出版。“新农民技术能手”系列除了传授实用的农业技术,还介绍了如何闯市场、如何经营;“新农业产业拓展”系列介绍了现代农业的新趋势、新模式;“新农村和谐社会”系列包括农村政策宣讲、常见病防治、乡村文化室建立,还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知识作了介绍。全书新颖实用,简明易懂。
  • 农业实用技术(种植业卷上)

    农业实用技术(种植业卷上)

    本书针对农民朋友在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农作物种植方面,以及科学使用农药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用问答的形式作了详细、具体的解答。如怎样防治玉米、谷子等农作物的病虫害,如何鉴别种子的真假,什么肥料之间可以混配,等等。
热门推荐
  • 有一种幸福叫守候

    有一种幸福叫守候

    本书内容包括:幸福是一个保温杯、温馨的回忆、幸福就是在一起、幸福可以选择、幸福的约定、幸福的尾巴、夸张的幸福等。
  • 原来是命中注定

    原来是命中注定

    一个女生悄悄地喜欢了一个男生,她不知道男生的一切。不知道他的姓,他的名,就像是形同陌路的陌生人,擦肩而过罢了...........因为是命中注定,所以你们会相爱,更会得到幸福。
  • 浴火重生之缘来是你

    浴火重生之缘来是你

    4岁被诱拐并软禁在荒岛上进行地狱式的特训,成为防不胜防的杀手。在执行最后一次任务时被组织出卖,醒来却变成帝国集团的总裁的私生女。
  • 天道魔瞳

    天道魔瞳

    风起云涌真江湖,血雨腥风醉人生。山河埋葬英雄骨,红袖易断君难等。天若有情亦无情,魔道佛妖皆正道。若不轻狂称年少?天道不灭见魔瞳。
  • 奥法权杖

    奥法权杖

    第三纪元即将迎来终焉,凡人的国度依然战乱不休。恶魔在阴暗处准备着颠覆,诸神之间的关系也不再和睦。法师即将从王座上跌落,而混沌,却是从未如此的逼近过世人……一个小小的法师,就这样一头闯入了这波澜壮阔的史诗之中。……DND规则下的网游,我尽量还原博得和无冬给各位的感动。
  • 《堕天使之殇》

    《堕天使之殇》

    有些人一眼便知是注定了是命中的劫,只是一眼她就爱上了他,为他挨天庭的惩罚;为他打下江山;为他逆天而行。。。最后他让她离开,她便在他身边默默守望,却忘了她的身边还有另一个他在静静守护
  • 珣找愛

    珣找愛

    因为某月老的疏忽大意,楚凝珣惨遭抛弃。为不被玉帝扣工资,某月老对凝珣做出了所谓的补偿--穿越。好吧,无所谓,反正她爱的人已不要她了,索性就到异世好了。可是,为毛是女尊国啊。算了,女尊就女尊吧,可是为毛‘自己’竟是传说中的不学无术,无恶不作上霸男下欺小的卑鄙小人,一来就看见自己娘绑上一俊美男子要自己娶。好吧她凌乱了。好不容易解决好这人后她得知自己竟还有一后宫。好吧,她这就遣散去,可是,为毛有两人不走啊。好吧,看在他们有那么点用处的份上,留下吧。凝珣难得出门一趟,就碰到传说中的经典一幕,一男子抱着她裤腿求她就他爹,她又不是圣母玛丽苏,踹之。可是那男子人就不死心抱裤腿中。好吧,她救。可是,谁能告诉她,这孩子她爹是自己的亲哥哥。能再狗血点吗?本书是为NP。请慎重入内。本作者,懒人加新手加各种不安定因素,此文亲们就当娱乐一下自己的心情一下就好,本作者也是抱着娱乐自己心情来写的,正宗的‘散文’。本书慢热。。慢慢慢的
  • 明月秋歌

    明月秋歌

    一位才华横溢的帝王,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往事…………
  • 霸道校草之嚣张丫头甜甜爱

    霸道校草之嚣张丫头甜甜爱

    她是苏氏集团无人知晓的大小姐,当遇到花心大萝卜,“我们算认识了吧”“嗯,算”“我们是朋友吧”破例接受,“做我女朋友吧”,还得寸进尺了是吧!给你点阳光你就灿烂,想追我?先了解一下神马叫做“骨折”,可是某人还是死皮赖脸的贴上来。他是谁?他是冬柳市人尽皆知的墨家大少爷,当遇见逆天嚣张的她,首次感到压力山大。喂喂,说好的高冷呢?当在十字路口徘徊时,求大侠救命啊!!!
  • 暴力女医仙

    暴力女医仙

    天上一声雕鸣,她从天而降,操作犀利,走位风骚。异世第一帮派,各地腹黑大神聚集在此。为招揽大奶进帮各路大神齐动手,只有帮主淡定刷怪。进帮趣事多,被骂白莲花,她淡定承认,帮主夫人被气退帮离婚,傲娇帮主非但不追杀她,反而送极品武器感谢她。一场话剧是开端还是早有预谋,看高冷男主追傲娇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