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45100000011

第11章 文治冤狱

中国的农民一向忍辱负重,任人宰割。只有被逼得走投无路、揭竿而起的时候,才会喷发出凝聚在他们身上的巨大能量。这力量可以扭转乾坤,主宰沉浮。能凭借这种力量成为群雄逐鹿的捷足者,肯定有着优于他人的长处——能够巧妙地运用历史上积累的军事、政治斗争经验。这样的才干,不是农民所固有的,也不是凭藉军事实践所能完全获得的。他必须向有着丰富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求教,必须读书学习。学习的成绩,与他所取得的成就,往往相辅相成。

朱元璋就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模范。他自幼失学,真正的启蒙教育,始自于皇觉寺的黄卷佛经。当他作了“草寇”,特别是南下滁州独立发展以后,便向李善长、陶安及冯氏兄弟等读书人不耻下问,朝夕求教。夺取应天后,江浙文人学士云集麾下,更是如鱼得水。戎马倥偬的间隙,朱元璋听经学史,联句吟诗,对各种传统文化,都饶有兴趣。苦学加上聪明,他的文化知识飞速提高。不仅能读懂经史,而且能够揣摸孙武用兵之策。申、韩法家之术,苏、张纵横之辩,李、杜诗家之吟。南面称孤之后,学习仍不间断。通过多年的刻苦努力,朱元璋从一个粗通文字的托钵僧,变成了一个颇有修养的文化人。

风暖彤亭尚薄寒,御炉香绕玉阑干。黄门忽报文渊阁,天子看书召讲官。

一个翰林学士目睹了朱元璋的苦学后,写下这样一首记实诗。足见这位草莽天子是多么的虚心和勤奋。

现在,朱元璋与文臣讲话,常能引经据典,透辟剖析。对许多历史人物,著名事件,常常脱口而出,见解独到。不仅语体文写的明白流畅,对偶工整的骈体文有时也能凑合几篇。他亲自起草的、封徐达为信国公的诰文中,竟有这样精彩的“四六文”:

从予起兵于濠上,先存捧日之心;来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太公韬略,当宏一统之规;邓禹功名,特立诸侯之上……

这位粗汉子还学会了吟咏,仅收在《御制文集》中的诗歌就有一百多首。有些诗写的粗旷豪放,富有个性。有一首《咏菊花》写道: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这首极其狂放直白的诗,确有睥睨八荒、气吞万里的帝王气概。当年,朱元璋率军攻取浙西时。有一天,微服外出,来到一座名叫“不惹庵”的寺庙。吃茶闲谈时,方丈悟心一再追问他的籍贯姓名。朱元璋笑而不答,提起笔来,在墙壁上题了一首诗: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朱元璋对这首《示不惹庵》诗十分得意,南面称帝后,特地派随从前去查看,那首题壁诗是否还在那里?当得知他的题诗早已被涂掉,只剩下光光的墙壁后。心中大为不快,立即命将不惹庵的住持悟心,绑来应天。

老和尚知道惹了祸,一见皇帝,便匍匐在地,瑟瑟抖个不止。

朱元璋明知故问道:“悟心,朕当年在贵刹壁上题的诗,如今还在吗?”

悟心不敢隐瞒,双手合十,颤颤巍巍地回道:“陛下惠赐小庵的御笔,已经不在了。”

“这是为什么?唔!”朱元璋厉声喝问。

“小僧用干净法水洗掉了。”

“大胆包天!竟敢将朕的亲笔题诗洗掉,莫非你不想活了?”朱元璋动了杀机。

悟心略加犹豫,旋即答道:“陛下的御作虽然不在了,小僧却在下面另外写了四句。”

“哼,涂去朕的诗,写上你的——你的狗胆不小呀!”

“皇上,小僧乃是为了天地鬼神,不得已而为之呀。”

“你都写了些什么?”

“小僧写的是‘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只恐鬼神愁。尝将法水轻轻洗,犹有余光射斗牛’。”

朱元璋听罢,反复咀嚼了一阵子,立刻转怒为喜:唔,自己写的诗,竟能使得鬼愁神惊,连洗去后剩下的“余光”,都能“射斗牛”,这老和尚堪称是善解上意。没有损害朕的尊严,他不但没有加以惩罚,反而和颜悦色地说道:

“悟心老方丈,难为你对朕一片孝心。朕赏给你两锭银子,回去置几身像样的袈裟吧。”

“谢皇帝天覆地载之恩!”悟心像鸡啄米似的磕起了响头。

老和尚所说的全是假话。朱元璋那首充满嗜杀和血腥味的“御笔”,他认为,那不仅是对神佛的亵渎,对自己也是一副不屑一顾的蔑视口气。每看那题诗一眼,他都厌恶得咽不下斋饭。题诗人前脚走,后脚就被他涂掉了。当然,如果知道题诗的人尔后能做皇帝,不要说是“蔑视”,就是被骂个狗血喷头,他也没有洗去“御笔”的胆量,哪怕用的是“法水”。至于,在下面写了四句诗云云,完全是老和尚的随机应变。不过,他毕竟是“悟心”,靠着静观默察、巧妙应对,不但没有获罪,反而得到了奖赏,却是始料不及的。悟心返回不惹庵,立即把随口编造的诗句,写在了“御笔”的下方。以免皇帝再次派人察看,落个欺君之罪。

其实,朱元璋因为有着出家当和尚的一段经历,对佛道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他曾为老子《道德经》作注,为佛家《心经》作序。他对自己知识面的广泛,不时地流露出得意之色,曾多次当众标榜:“朕本野人,未曾从师指授,然读书成文,释然自顺,岂非天意乎?”

一个自幼失学的半文盲,能够操觚成文,马背吟诗,粗通文史,本来是很不容易。但朱元璋仍然感到自惭和心虚!

一位君临天下的皇帝,应该无比崇高,智如涵海,视接八极,参透一切机变,站在所有事物的顶端。然而,他的门第,知识,都不值得一提。在讲究门第和资历的年代,尽管有了皇帝之尊,仍然无法弥补心理上的缺憾,甚至成了一种心理的负担。尽管,每当那些满腹经纶的文臣们,诚惶诚恐地匍匐在自己的脚下,小学生似的奏事听命时,朱元璋都有着说不出的尊贵与充实感。可惜,这种感情往往转瞬即逝。峨冠博带的一朝天子,赤足牧童,托钵僧人,赳赳武夫的自惭形秽感,时不时地就冒了出来。眼前那些匍匐听命、口称吾皇圣明的文臣,似乎个个面带揶揄,心存讥讪。这就使得朱元璋与文人即士大夫之间,形成了相当微妙而严酷的嫉恨。

文臣们讴歌他是天纵之圣,固然出于阿谀奉迎。但是,如说他们都是心怀异志的贰臣,则是诛心之论。文人学士们教他读书识字,给他讲经说史,增加了他的知识,同时启发了他对历史上翻云覆雨政治斗争的悟性。结果,学生很快超过了先生。朱元璋在学了聪明机智、果敢沉稳的同时,也学会了诡谲狡诈与残酷狠毒!他已有足够的能力驾驭眼下的历史航船,应付各种人物,各种事件。自然,也能够利用手中至高无上的权力,弥补潜意识中一切缺憾和不足,很轻易地将那些文弱书生,玩弄于股掌之上。就像对待一件脏衣服,需要的时候,便放在洗衣板上尽情地揉搓,捶打……

在位新旧王朝交替的时候,如何对待忠君这个问题,是新朝皇帝和旧朝遗民最为伤脑筋的大问题。那些元朝旧臣和士大夫,他们效忠新朝,便是对旧朝的背叛与失节,如再醮之妇;倘使洁身自好,拒不应召,则是不识抬举,甚至是对新主宰的蔑视。朱元璋既要他们忠贞于旧主子,又要他们效忠于自己——对两个敌对的主子都忠诚不二。这种既当婊子,又要树牌坊的二难选择,旧臣们再聪明,再博学,也难以交出满意的答卷。

这就给朱元璋提供了方便。他左右逢源,可以根据自已的高兴和需要,随意地加以捉弄和摧折。

元朝灭亡后,一批文臣被留用。其中有两个大名鼎鼎的翰林学士:一个叫张以宁,一个是危素。张以宁通经学,危素精史学,名震朝廷,堪称大儒。归附明朝后,两人都被授予侍讲学士,留在翰林院供职。主子换了,官职未变,算得是极大的幸事。张以宁受命出使安南,危素则曾参加《皇陵碑》的撰写。这是一部记述朱元璋痛苦身世的重要文献,有幸参与是极大的荣耀。张以宁出使外国,拒绝任何馈赠,除了随身携带的被卧衣物,一无所有。归国途中不幸病逝,临死前留下了一首诗。其中有句云:“覆身惟有黔娄被,垂橐都无陆贾金。”朱元璋得知后,下令隆重安葬,并赐钱二百贯抚恤他的家人,得到了善终。而危学士的遭遇,可就悲惨多了……

这天上午,危索应召来到大内文楼。朱元璋隔窗看到他来了,便高声问道:

“是何人来了?”

危素急忙作答。“老臣危素。”

“我只道是文天祥呢,原来是你!”朱元璋不屑地一撅下巴,讥讽地问道:“危素,你归降大明朝几年了?”他故意把“归降”二字说得很重。

“启禀陛下,刚刚两年多。”

“那不过相当于两岁吃奶的孩子,怎能称‘老臣’呢?”

危素窘极,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跪在地上连连叩头。一面紧张地自问,哪些地方失于检点,以至得罪了皇上?但百思不解,自信奉职惟谨,并无丝毫过错。但偷眼看看皇上的脸色,却是一副衔恨于心的样子。

殊不知,祸根就种在三天前。

那天上午早朝后,危素在庭院中一棵桂圆树下漫步,间或拔掉几棵杂草。一位姓何的翰林来访,见他在弯腰拔草,随口说道:

“树下有草,叫仆人锄锄就是,大人何必亲自操劳呢。”

危素答道:“仁兄不知,这株桂圆,树形特别好看,故而老夫十分喜欢,常常亲手侍弄一番。再说,闲着没事,也是一种消遣。”

何翰林回去后,跟同僚随便说起这件事。不料,好事者鸡蛋里挑出了骨头:他“闲着”没事干,是对新朝“衔恨”于心,嫌不重用他;他夸奖桂圆好看,是借物寄情:桂圆,“贵元”也。那厮怀恋旧日时光,仍然认为元朝可贵!一句不经意的闲谈,一上纲,竟然构成两大罪状!消息很快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难怪朱元璋要给他冷脸子看,并恶毒地加以讥讽了。

不久,朱元璋对这位年近七十的老臣再加折辱。

元顺帝有一头驯象,特别聪明,会踏乐起舞,跪地朝拜。大都攻下后,被送来应天献给了大明皇帝。朱元璋忙于国事,一直没有机会观看这头乖象的精彩表演。这一天,他的兴致特别好,早朝过后,率领群臣来到众牲园,观看大象表演。

众牲园急忙准备,彩旗招展,清水洒地,里外打扫一新。在视线舒畅的高台上,为皇帝安放了御座。等到皇帝落座,大臣们环绕两旁站好,便开始了表演。

驯兽人先牵出了十几只猴子,敲着铜锣让它们表演爬高杆,翻跟头,穿官衣,骑山羊等节目。然后,群猴排成一行,给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驯兽人拖腔拉调地喊道:

“皇帝圣明,天下太平。群猴沐德,感戴皇恩浩荡。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这群精明的小家伙,随着口令行礼,不但动作整齐划一,而且极其庄重肃穆。宛如文武大臣在金阶下朝拜天子。这个以兽拟人的节目,分明有着恶作剧的意味,但朱元璋却被逗得哈哈大笑:

“好哇,有趣,有趣——像极了!”

接下来,进行狗熊表演。两个黑家伙,表演了摔跤,倒立,翻跟头,耍扁担等笨拙而可笑的节目。最后,便轮到压轴节目——大象表演。

只见在驯兽人的带领下,一头大象脚步蹒跚地来到了皇帝面前。朱元璋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观看这个庞然大物,不由满怀狐疑:这么大的一个笨家伙,怎么可能像禀奏的那样,会表演倒立。作揖,跪拜和踏乐跳舞呢?

表演开始了。按照驯兽人指挥棒的指点,大象面朝皇帝站下。驯兽人挥着指挥棒喊道:

“大象,给万岁爷和众位大人作揖!”

大象果然缓缓地翘起两只前脚,合到一起,揖了两揖。

驯兽人再次喊道:“大象,拿大顶,给万岁爷看!”

大象放下前脚,头朝下低,身子前倾,屁股上翘。缓缓抬起了两只后腿。

“哈哈哈——好!”朱元璋兴奋地拍起了手。

“俺替大象谢谢万岁爷的夸奖。”驯兽人跪下磕了三个响头。站起来说道:“下面,让大象向万岁爷谢恩。大象,听到了没有?跪下,给万岁爷磕头——行三跪九叩大礼!”

大象仿佛没听到吩咐,站在那里不理睬。驯兽人连说了两遍,它仍然一动不动。驯兽人急了,近前狠踢了它两脚,然后继续呼喊。这一次,大象开始行动了。只见它,前腿一收,跪了下去。

“哈哈哈——”朱元璋大笑起来。“看吧,这家伙跟人一样,不打不听话呢。”

“那是,那是!陛下说的是——不打不听话!”大臣们纷纷随声附和。

“你们不要喊,看他怎么给朕行三跪九叩大礼。”朱元璋摇手制止。

表演场上立刻鸦雀无声。人们的眼睛都直瞪瞪地盯在大象身上。可是,这头人人注目的宠物,跪下前腿后,两只后腿也紧跟着跪了下去。将头放到地上,长鼻子扭到一边,紧闭双眼,不再动弹,宛如睡去了一般。不知是因为改变了环境,还是看不惯面前的黑冠紫袍,任凭驯兽人喊哑了嗓子,大象始终不理不睬,不舞不拜,大有不事二主之概。

表演陷入了僵局。

驯兽人急了,绕到大象的身旁,照着耳根后狠狠踢了下去。谁知,刚刚踢了三五脚,大象蓦地一扭头,又粗又长的鼻子,重重抽在驯兽人的腰上。这个身材轻捷魁梧的汉子,竟被扫出去两三丈远,狠狠摔到地上,失去了知觉。

朱元璋大失所望,一面在心里狠狠咒骂:“他娘的!在元宫里,叫它干什么都乖乖地听命,在老子面前,反而摆起了架子。跟老奸巨滑的危素一样,也是个迷恋旧王朝的孽种!不过,大象能够率性而为,那危索却要装出一副听命效忠的样子,连这头大象也不如!”

想到这里,朱元璋大手一挥道:“大胆的畜生不识相,竟敢不为朕表演。留着何用?那就成全了它——拉出去杀了吃肉!”

说罢,朱元璋附在内监的耳边吩咐了几句。不一会儿,内监拿来两块约三寸宽,一尺长的木牌,一块上写着:“危不如象”,另一块上写着“索不如象”。大臣们正不知皇帝要干什么,内监上前将牌子拴到危索的两肩上。然后命令道:“皇上有旨,回家后方准摘下!”

年逾古稀的老臣,哪里受得了如此无端当众受辱,当即晕倒在地,被人扶回家去。

几个善拍马屁的御史,趁机落井下石,纷纷上书弹劾亡国之臣危素,不宜做皇帝的侍从。朱元璋觉得有理,立刻把他打发到江北的和州,为元朝忠烈守庙。扶病上路的危素,一颗心滴着血来到任所。到达的第三天,便抱恨而死。

刚刚把元朝旧臣危素折磨死,朱元璋便作了一件人人惊诧的事:下诏为死于他手下的元朝南台御史福寿立祠,规定每年春秋二季派官员隆重致祭。并对大臣们训谕说: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作臣子的都应该学福寿这个样子。”

朱元璋厚待忠于旧王朝的人,正是委婉地告诫人们,要无条件地忠于新皇帝。谁人胶柱鼓瑟,冥顽不化,就要大吃苦头了。

耿忠效力于新朝的危素,被折磨致死;宁死不肯归降、以至刀下饮血的福寿,却被立祠供奉。同是元朝旧臣,结局竟是天壤之别!这就是朱元璋的逻辑!

无锡有个名叫钱仲益的人,十六岁中举,读书过目成诵,曾作过元朝杭州路录事。但新朝几次征召,他都以手病为由,坚辞不就。性格多疑的朱元璋,却不欣赏钱仲益的忠贞,而是怀疑他心怀轻蔑,立刻降旨捉拿进京。朱元璋亲自接见,愤愤地问道:

“钱仲益,朝廷几次征召,你为何拒不应旨?莫非是怀恋早已灰飞烟灭的胡元王朝?”

“皇上,小民虽然做过几天元朝的小吏,但并没有与之生死与共的恩义。”

“那,你为何屡屡奉召不至呢?”

“万岁,小民除了写写算算,身无长技。本想为大明朝尽忠效力。无奈,力不从心呀!”

“这是为何?”

“三年前,小民右手患了风湿之症。”他举起像鸡爪似的右手,极不灵便的屈伸了两下。“如今右手僵直,已经不能提笔写字。就是应召,也只能浪费朝廷的禄米。故而……”

朱元璋打断了他的话:“为何不求医治疗呢?”

“小民遍求名医,无奈药石无效呀。”

“真是这样吗?”朱元璋不动声色。

“小民不敢说谎。”

“既然这样,朕倒有个好验方,保证治好你的风湿症。”

“皇上,小民已是花甲之人,活不了多久啦。不治也罢——不敢麻烦圣上!”

“嘿,治治总比不治好哇,免得空来京城一趟!”

朱元璋朝内侍一摆下巴。内侍立刻拿过一把方杌子来,放到钱仲益的面前。杌子上面放着一块木板。钱仲益大惑不解。不知这是何等治法?只听内侍命令道:

“把你的右手放到木板上!”

“这是为何?”钱仲益愣住了。

“给你治病呀。快放上!”

“这……”钱仲益右手伸了一伸,立刻又缩了回去。

“磨蹭啥!”内侍伸手将他的右手拉到木板上紧紧按住,从背后走出一个人,一手拿着锤子,一手拿着钉子。没等钱仲益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嘭嘭”两下,他的右手已经被钉在了木板上。一声嚎叫,他晕了过去。

钱仲益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右手成了终生残废!到了洪武晚年,朱元璋再次召钱仲益出山。他不想连左手也废掉,只得乖乖昕命。结果,被授为本县训导。由于恭谨效命,后来又被晋升为太常博士。

当初,朱元璋攻占金华时,当地有位儒生曾为他讲过经史。此人名戴良,字叔能,自号九灵山人。戴良见这位带兵大元帅长脸似驴,目光狡黠,料定是个难伺候的主儿。朱元璋离开金华不久,便连夜逃走。明朝开国后,一直隐姓埋名。不料,他的行踪,终于被官府访查到,强行锁到京城来。未曾想,朱元璋授他官职,他却以老疾为由,极力推辞。第二天,便趁机溜走。朱元璋遂派武士骑上快马,四处追赶。终于在一条山间小路上被拿住。上一次,是麻绳捆绑,这一次,变成了铁丝穿锁骨。已经七十六的老翁,不等被押回应天,便痛楚地死在路上。

总之,凡是为元朝甚至张士诚效过力的儒生,只要不接受洪武皇帝的征召,别想安安稳稳地活着。

苏州儒士姚叔闰和王谔,比钱仲益的遭遇悲惨得多。他们因为拒不奉召,不但被砍了脑壳,而且家产也被抄没。朱元璋对旧文人的残酷戕害,使儒生们惶恐至极。但他却十分得意,竟然特别制定一条法律: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

从此之后,“不为君用”,就成了文人儒生拒绝出仕的一大罪状。敢有以身试法者,都将遭到杀身亡家之祸。

朱元璋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对事对人都是如此。只要是他认为有用的,哪怕是三教九流、鸡鸣狗盗之徒,也兼收并蓄。谁若妨碍他的利益,就是天王老子,圣贤佛仙,照样弃之如敝屣,除之赛寇仇。

朱元璋一方面重用僧道,但又常常杀戮和尚道士。对儒家、法家等也是如此。他经常大骂李斯和韩非,但却又从法家著作中生吞活剥,取法其道。他言必称三代,儒家思想仿佛是他的政治旗帜。但在骨子里,却根本瞧不起儒生。

朱元璋对孔老夫子,同样是貌合神离。当年,孔老夫子的后裔衍圣公孔克坚,幸亏做事圆通,才没有惹下杀身之祸。为了张扬尊孔这面大旗,京城新建了供奉孔子的文庙。当礼官向朱元璋请示祭祀孔子的礼仪时,他胸有成竹地答道:

“每年春秋二次祭祀孔子,可以只在曲阜举行,不必天下省、府、州、县普遍祭祀。”

皇帝的口谕一出,士大夫一片哗然。人人觉得,连自己的信仰与人格都受到了损害。虽然人人害怕捋大皇帝的虎须,但为了维护万世师表的尊严,有人竟然豁出了性命。

刑部尚书钱唐,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率先上书进言,字字铿锵:“孔子垂教万世,天下共遵其教,故天下得通祀孔子,报本之礼不可废也!”

刑部侍郎程徐也奏折争辩:“天下之民,非三皇之教,则无以生;非孔子之道,则无以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皆圣人也。然则,光扬三纲五常之道,载之于经。仪范百王,师表万世,使世愈降而人极不坠者,孔子也。孔子以道设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道也。天下之人,读其书,由其数,行其道,而不得举其祀,则非所以维人心扶世教也。”

翰林待制王祎紧跟着站出来说话。他引经据典,全面考察了历史上孔庙陪享和祭祀礼仪中的缺点,想给皇帝提供一个台阶,使他放弃鄙薄孔圣人的主张。但对于废除孔子在全国各地享受祭祀的事,仍然不肯附和皇上的意愿。

大臣的奏章,口气惶恐诚挚,理由无比充足、冠冕堂皇。但朱元璋不但一概不予理睬,反而心下愤愤。拧了几天胡子梢,终于想出一个主意:让几个儒家权威领头表态,以平息臣下的不满。

于是,公认的大儒、国子司业宋濂和御史中丞刘基,首先被点了将。刘基自然反对皇帝的“圣意”,但又知道劝转固执己见的朱元璋并非易事。尽管心下焦急,却不想自讨没趣,陷在混水中。他在动心计,设法赶快离开这块是非之地。所以当内侍前去传口谕,要他进宫陛见。还没走进屋子,就听到高一声低一声的呻吟。来到床前才知道,他犯了极其险恶的“心口疼”。

内侍如实复命,朱元璋只得先找宋濂。他和气地向这位饱学之士问道:

“老先生谅已听到,他们对祭祀孔夫子的无礼吵嚷了吧?”

“臣,略有所闻。只是不得其详。”

“说说你的看法——要说实话!”

“臣遵旨。”宋濂挖空心思,尽量不激怒皇帝,他一字一板地说道:“孔子集圣贤之大成。自古尊之为至圣先师,故而通祀于天下。颜、曾、思,孟等七十二子,乃传孔子之道者,只于国子监祀之,庶几乎不悖于礼。”

意思是说,弟子们在太学祭祀即可以了。至圣先师孔子,还是要全国祭祀的。

“既然他们是师徒,一视同仁可也,又何必分别祭祀呢?”朱元璋仍然不答应。

宋濂掰着手指头答道:“陛下,伏羲为道统之宗,神农、黄帝、尧、舜、禹、汤以次而列,皆天子公卿之师表,祭祀于国子监,礼亦宜之。而孔子祖承尧、舜,显彰文、武,似通祀于天下为宜。”老儒生绕来绕去,还是不赞成皇帝的圣意。

朱元璋反对在全国供奉,祭祀孔子,就是想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他心目中,神仙佛祖也好,至圣先师也好,都是供皇帝驱使的工具,决不可凌驾于皇帝之上。而宋濂这位文臣首领、文章班头,也给那帮顽固书生帮腔,把尧、舜、禹、汤等皇权的老祖宗,与孔子的晚辈后生相提并论。惟有孔子,可以凌驾于一切之上,必须在全国供奉与祭享——凌驾于我大皇帝的头上了!真是岂有此理!他恨不得将面前这个满脸白胡子老家伙,狠掴一顿耳光。转念一想,得罪了孔圣人,无异于得罪了天下的读书人,他依靠维护皇权的根基也要动摇。拧了一阵子胡子梢,朱元璋眨眨眼,卖个人情说道:

“老夫子的一番话,使朕茅塞顿开。此事以后再议吧。”

朱元璋虽然当面给了宋濂一点面子,但却对这位一直待之甚厚的老儒,在关键的时候不肯帮忙,仍然怀恨在心。

国子监助教贝琼,得知宋濂不识时务,为了邀宠,打着批驳宋濂的旗号,连夜上了一篇《释奠解》,为皇帝夺理张目,朱元璋方才体面地收场。

朱元璋意志坚强,想干什么便一定要干成。既然已经找到了下驴的台阶,本应体面地收场,但对于儒生们违背他的旨意,依旧在全国各地祭祀孔子,仍然耿耿于怀。他忽然想起,当初读《孟子》时,有一些话很刺眼。立刻命内侍找来再看。

刚刚翻看了一会儿,他就连连跺起脚来,恨不得将手中的书本撕个粉碎。书中那些“民为贵”,“君为轻”等字眼,示威似的,一个个在他眼前跳动。宛如芒刺在背,一刻也无法容忍。而以前读到这些地方,虽然感到不舒服,却并没有觉得如此地难以忍受。特别是下面这些话,几乎使他暴跳起来: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轲这个家伙,简直是在戳着脑壳骂自己!朱元璋将书本狠狠摔到一边,大声骂了起来:

“倘若那老儿活在今日,我一刀结果了他!”

第二天早朝时,朱元璋亲口传旨:“三日后,朕将赴文庙向先师孔子举行祭礼。但,近读《孟子》,见”寇仇、草芥,连篇累牍,大非臣子所宜言。着立刻逐出殿外,不得配享。诸大臣敢有以此进谏者,以藐视圣躬论!”

就像在滚沸的油锅里泼上一瓢冷水,听到这个旨意,满朝文臣,惊恐得像炸了锅,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还是那个不怕死的刑部尚书钱唐,不顾警告,再次挺身而出。他匍匐地上,颤声奏道:

“陛下,臣有要事奏闻。”

“你要奏何事?”

“为亚圣孟子。”

“哦,”朱元璋认为钱唐接受上次坐冷板凳一一不被理睬的教训,要帮自己说话。立刻和气地说道:“好哇,说说你的看法,给他们听听。”

“陛下,孟夫子不惟是孔教的忠诚继承者,抑且发扬光大,世称亚圣。如崇祀圣人,而冷落亚圣,只恐有悖于圣贤治国大计呀!”

“放肆!”朱元璋怒吼起来,“朕已明谕,敢有以孟子进谏者,便是藐视朕躬。给我逐出殿去狠狠地打!”

内侍上前拖钱唐,钱唐一面挣扎,一面哭着叫喊:“陛下,万万不可冒犯亚圣呀!”

“大胆钱唐,竟敢咆哮殿堂,莫非你不怕死?”

“陛下,为亚圣而死,臣虽死犹荣啊!”钱唐在殿外大声喊叫。

“你们放开他。他敢再开口,朕就亲手射杀他!”

钱唐仿佛失去了理智,对堂堂大明皇帝的暴怒,竟然视而不见。暴怒之下的朱元璋拨开内侍,转身向奉天殿走来。殿内外侍立的臣僚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都为钱唐捏了一把汗。但谁也不敢出班劝解。

一时间,奉天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见钱唐整整衣冠,大步进了殿门。朱元璋并不说话,伸手接过内侍递上来的弓箭,搭箭开弓,等待钱唐近前来。

距离越来越近,钱唐反倒加快了脚步。他满脸涨红,脚步踉跄。朱元璋更加恼恨,一声不响,“嗖”地一箭射了出去。只听“噗”地一声响,射中了钱唐的左胸。钱唐身子向左侧猛地一摇,趔趄几步,又站稳了。右手捂住伤口上的箭杆,准备继续前行。朱元璋怒不可遏,立刻再发一箭。这一箭,不偏不倚,射中了他的右胸。钱唐身子摇几摇,晃几晃,一屁股坐到了地上。过了不一会儿,他又挣扎着爬起来,双膝跪地,膝行前进。看来,这老学究今天是决心要为孟老夫子殉葬咯!

朱元璋更加恼怒。他将弯弓拉得像满月一般,瞄准钱唐的心窝,猛力射去。钱唐心窝又中一箭。“咕咚”一声,仰面朝天,倒了下去。鲜血染红了地上的方砖。他痛苦地在地上扭动着,嘴里无力地呻吟道:

“陛——下!微臣……都是为,为的,国家,千秋……大业呀!”

在朝堂上皇帝亲手杀人!这种悲惨的场面,不但见所未见,而且闻所未闻!

大臣们有的脸色青紫,赜目而视;有的闭目缩脖,不敢抬头;有的热泪盈眶,极力忍泣……

不知是铁石心肠被大臣的热血所融化,还是因为当着满朝文武拉弓伤人太残忍。朱元璋放下弓,无力地坐回到龙椅上。低声对内侍吩咐道:

“抬出去,给他治伤!”

钱唐被抬出了殿外。

大殿内鸦雀无声。过了好一阵子,大臣们方才回过神来。有人带头跪下,高声颂扬:

“陛下天纵圣明——钱唐罪有应得。”

朱元璋借梯子下台:“你们都看到了,这就是无理犯上的下场。胆子大的,不妨再仿效。反正,朕不光有利箭,还有锋利的钢刀!”

他环视匍匐在地的大臣,稍停了一下,然后果绝地说:“再有以此饶舌者,杀无赦!”

迂阔耿介的钱唐,只因为亚圣说了几句公道话,差一点被皇帝亲手射死。孟老夫子则因为在两千年前为天下臣民说了几句公道话,被朱皇帝剥夺了在孔庙陪吃冷猪头的权利!

或许是老天也在为亚圣鸣不平。几天后,钦天监便向皇帝奏报:连续几天,天宫文星昏暗。不怕臣民怕苍天,自古帝王皆然。朱元璋更擅此长。听到奏报,心下忐忑不安。忽然想到,大概是因为错待孟夫子,惹怒了上苍。急忙下了一道谕旨弥缝:

“孟子辟邪说,辨异端,发扬先圣之道,不无是处——可以恢复祭奠。”

孟老夫子被赶出文庙不几天,牌位虽然又被请了回去。但朱元璋厌恶之情,丝毫没有消减!哼!什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什么“草芥”、“寇仇”,什么“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什么“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什么“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他觉得,这些话,就是指着鼻子在斥骂自己,使人一天也不能容忍。而《孟子》,又是历代官定的《四书》之一,各级学校用来作教本,科举考试用来命题,简直是将洪水猛兽般的犯上谰言,当成颠扑不破的真理!怎能不使他痛恨恐惧?

后来,朱元璋终于想出了两全之计——篡改。洪武二十七年(1394),他命令八十二岁的翰林学士刘三吾对《孟子》进行大量删节。

老翰林奉旨后经过反复的追索释义和细心揣摩,将《孟子》删去了八十五条——三分之一,仅保留下一百七十余条。朱元璋很满意。命名《孟子节文》,刻板印刷,颁行天下。并颁诏规定:“尔后,一律以贤良中正之《孟子节文》为本。一百七十条之外,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

至此,孟轲这段公案,方才告一段落。

但是,像害怕孔丘、孟轲的声誉超过自己一样,朱元璋对孔孟之徒同样戒心特重,怀疑满腹经纶的儒生们,瞧不起放牛娃出身的大明皇帝。他像防贼似的,始终以戒备的眼光盯着读书人。弄得文臣们,终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有一天,宋濂向朱元璋推荐了江西新淦一位名叫邓伯言的儒生。朱元璋听说此人擅长作诗,命他兼程进京,并且立即召见。为了试探邓伯言的才学,朱元璋命他当面赋诗。出的题目是《钟山晓寒》。

邓伯言听说,皇帝对文人的作品特别挑剔,认真构思、字斟句酌后,方才完篇。他双手将诗稿呈上,心鼓咚咚作响,不知会讨得皇帝的喜欢,还是能若来祸患?

朱元璋接过诗稿,低头看了一遍。忽然,以手击案,高声念起来:

“干戈旌四海,春雷动苍穹。鳌足立四极,钟山蟠一龙!”

邓伯言偷眼觑着皇帝的一举一动。忽见重重地拍击龙案,以为皇上动了怒。眼前一阵黑,吓昏过去。朱元璋只得命内侍将他搀扶回住处。直到出了东华门,邓伯言方才苏醒过来。回到馆驿后,一头倒在床上,两餐没张口,静等大祸降临。

殊不知,邓伯言这首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的新作,不仅颂扬了“旌四海”,“动苍穹”的绝世武功,还讴歌了鳌立龙蟠的新皇基业,搔痒搔到了地方。拍马拍得恰到好处。朱皇帝怎会不赏识?第二天,内侍捧来上谕,授他为翰林院编修。这位邓老先生像死而复生一般,揩揩泪水,望诏谢恩。此时,他才明白,由于陛见时心情太紧张,完全误会了皇帝的意思,将拍案赞叹,当成了拍案大怒。多亏没有吓死,不然,这趟京城之行,可就白白搭上了性命。不过,这次惊吓使他深深体会到,朝廷的俸禄,是要双手捧着一颗心去争取的。

无独有偶。绍兴才子唐肃父子,也体验了惊涛骇浪的滋味。

唐肃元末中举,做过张士诚的书院山长、儒学学正。洪武三年被召进京,帮助朝廷制礼作乐,后升翰林供奉。

有一天,朱元璋带领一班文臣到御苑鹰房,观看外国进贡的珍禽异兽。有一只大鹏,身长二尺,长喙赛铁,利爪如钩。朱元璋很兴奋,让宋濂作一首《咏鹰》诗。宋濂随口吟了一首五言绝句:

长喙如镔铁,利爪可搏钢。应遂凌云志,自古戒禽荒!

朱元璋本想借大鹏的威武健壮,让出口成章的老夫子,能像邓伯言那样,借吟颂雄鹰壮志凌云、一翮万里的勇武精神,讴歌自己的雄才大略。孰料,胶柱鼓瑟的老学究,一点不看火色,竟用“自古戒禽荒”,来进行规劝。意思是不要玩物丧志,以免荒废国政!

轻松欢快的气氛,突然被搞得很紧张。本来是为了消遣,却弄得皇帝很尴尬。朱元璋心下怏怏不快,本想沉下脸狠狠训斥一顿。但想到宋濂是太子的师傅,自己也常常当众嘉勉,只得暂时忍住了。扭头到一边,满脸愠色地说道:

“朝廷公事如麻,朕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但,想到众卿每日忙碌国事,劳累异常,方才让他们忙里偷闲,偶然消遣一下。其实,朕根本就不喜欢什么禽鸟野兽!”

如果宋濂识趣,接上说一句“这正是皇上圣明之处”,也就罢了。岂料老学究仍然不转弯。神色严肃地说道:“陛下说的是,应当防微杜渐!”

这等于指着鼻子教训皇上。朱元璋的脸色更加阴沉,气氛十分紧张。站在不远处的唐肃,误认为宋濂的规劝打动了皇上。皇帝圣明,从谏如流臣下耿忠,不惮进谏。实在是千古佳话。心里一高兴,也跟着咏了一首七绝:

长啄利爪非寻常,一翮自应藐苍穹。词臣不敢忘规谏,却忆当年魏、郑公。

唐肃不但认为雄鹰应该展翅远翔,放在御苑里供人观赏,有违它的本性,而且将宋濂比成宋朝名臣魏国公韩琦和郑国公富弼。为雄鹰叫屈,歌颂的目标也不是皇帝,而成了宋濂。朱元璋哪里听得下?蓦地站起来,拂袖而去。由于走得匆忙,面前的一只碧玉茶杯,被袍袖带到了地上,“啪”地一声,摔了个粉碎。陪侍左右的臣子们,个个吓得变了脸。

宋濂和唐肃的不识时务,朱元璋衔恨于心。想到前些日子因为祭孔的事,宋濂当面不给面子,索性二“罪”并罚。以“当众辱侮圣躬玩物丧志”的罪名,将德高望重的老臣,逐出朝廷,由国子监司业,贬到安远县做了一名七品知县!

几天后,唐肃上朝迟到了几步路的光景,朱元璋便以“失朝”为由,将其罢了翰林,撵回老家去。唐肃不愿再捧着一颗心侍候皇上,反而认为因祸得福,从此可以安度晚年。不料,他刚被驱赶出朝廷,他的儿子唐之淳又遇到了麻烦。

当年,徐达率部北征王保保之时,唐之淳在军中任书记。沈儿峪大战告捷,王保保几乎全军覆没。报捷露布(文书),是唐之淳的手笔。飞马报进京城后,朱元璋不仅为大捷高兴,更为露布优美的文笔所倾倒,立刻派飞骑将唐之淳召还进京,准备加以重用。

谁知派去的人没弄明白皇帝的意图,加之捉人捉惯了,误以为是奉旨捉拿罪犯,竟然将唐之淳锁起来押回京城。到了应天,恰好路过唐之淳姑母的门口。唐之淳请求见姑母一面,以便为自己料理后事。他与姑母抱头痛哭,使者反复催促,方才上路。等押到东华门,宫门已经关闭上锁。门上通报进去,朱元璋命裹上白布,将人从墙上递进去。

唐之淳被押到便殿,见里面灯火辉煌,朱元璋正在伏案看书。唐之淳估计,一定是自己在什么地方触犯了天怒,方才被锁拿而归,连夜亲自审问。看来,今夜决死无疑。赶忙膝行而进,跪到皇帝面前叩头不止。

朱元璋眼睛盯在书上,头也不抬地问道:“下跪何人?”

“小,小臣,唐,唐之淳。”唐之淳抖成了一团。

“唐之淳,北方前线的露布,是你写的吗?”问话的语气冷冰冰。

唐之淳估计是露布出了事,叩头答道:“臣才疏学浅,文理荒诞,冒犯皇上,罪该万死!”

朱元璋一甩下巴,内监在唐之淳面前摆了个短几,并点上蜡烛,同时将一篇文稿放在他面前。唐之淳一看,原来是皇帝的御笔,是晋封九个儿子一个侄孙(朱文正之子守谦)为王的册文。他一时愣在那里,不知是何意。战战兢兢地问道:

“皇上,这是……”

朱元璋平静地答道:“唐之淳,你为朕将册文润色一番。”

“此乃万岁的御笔……”唐之淳连忙叩头哀求,“小臣万死不敢当。”

朱元璋略一思忖,点头说道“你若不敢径改,就用小字注在旁边吧。”

“微臣谢罪!”

唐之淳不敢违拗,只得叩头谢恩。他跪坐在地上,仔细审阅起来。不时地拿起笔来,颤颤抖抖地在皇帝的御笔旁边,写上应该改动的文字。每删定一页,内监便捧到龙案上,让朱元璋过目。改了几页后,唐之淳偷眼上看,但见晃动的烛影下,皇帝脸上似有喜色,一颗心方才稍稍安定。使出浑身文字功夫,认真加以修改。等到全部完稿,已是三更时分。朱元璋命人将他送出官去,第二天再来朝见。

唐之淳不顾夜深,急忙去向姑母报信。不料,姑母还倚在门口等候。彼此相见,喜极而泣,仿佛是在梦中。

第二天,上谕下来了,命唐之淳接替他父亲原来的差使,做了翰林供奉。

本以为闯了大祸,结果是一场虚惊。不但保住了性命,还得了高官,唐之淳喜出望外。不幸,他写得一笔好文章,却缺乏应有的机变和城府,供职不久,真的闯了大祸。

有一天,朋友邀唐之淳饮酒,酒醺意乱,得意地说出了谁也不知道的秘密:皇帝亲笔册封十王的册文,他曾进行过修改润色。众臣齐声赞颂的“御笔绝世妙文”,原来是别人的代笔!这事很快被朱元璋知道了。臣下修改皇上的文章,这还了得——皇上的面子往哪儿搁?唐之淳立刻被罢了官。命他回老家换他父亲回来,接替他的差使。朱元璋又将庸家父子像猴子一般,耍了一回。

唐肃第二次被召回,重回翰林院应职。明明是皇帝理亏,作出的补偿,却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唐肃回籍后,对于大明朝颇多怀念。圣躬慈心体怜,方才降恩召回。”

这就是说,撵你回家,是罪有应得。召你回来,则完全是体怜你对大明朝颇多怀念!

不幸,心直口快的愚夫子,仍然没有汲取教训,再次率性而为。当有人问他为何去而复返时,他随口答道:

“去也上意,归也上意也。鄙人奈何,奈何!”

这句不经意的调侃,丝毫没有自责的意味。传到朱元璋的耳朵中,再次埋下祸患的种子。

秋末的一天,唐肃被召来陪着皇上用膳。这本来是莫大的荣耀。唐肃很高兴,认为前嫌尽释,皇帝已把自己视同心腹。以至得意忘形,忘了陪伴的是何人。酒至半酣,朱元璋指着一盘酱鸭问道:

“爱卿,味道如何呀?”

“多谢陛下,微臣从未吃过如此好的美食!”他双手捧着筷子拱手作答。

朱元璋问道:“你——手里举着筷子,这是什么礼节?”

唐肃再次拱手答道:“这是臣家乡的俗礼。”

“俗礼”二字刚出口,朱元璋便“啪”地一声,摔下了酒杯。唐肃不由愣在那里,不知皇帝为何如此恼怒?殊不知,“俗礼”二字伤了朱元璋的自尊——对皇帝岂能用俗礼!

“你是在什么地方?俗礼可以行于天子吗?”朱元璋厉声喝问。

“臣该死!忘了这是在朝廷,不是在乡下——罪过,罪过!”唐肃扔下筷子,滑到地上,磕头求饶。

“什么忘了?你在朕的面前,从来都是趾高气扬,旁若无人。留你这种人在朝廷,只能败德坏礼,伤朕的心——给我逐出朝廷!”

这一次,唐肃再也回不了故里。两鬓如霜的老臣,被绳捆索绑押往凤阳屯所开荒种地去了。老翰林哪里受过耕耘之苦,劳累加上气愤,不久便死在凤阳。

他的儿子、文章惊世的唐之淳被撵回老家后,历经洪武一朝,始终没有被起用。直到朱元璋死了之后,他的孙子建文帝当上皇帝后,才又召他回来,做了两年翰林侍读。

对于读书人来说,受得十年寒窗苦,为的是金榜题名天下扬。但是,当时不少文人既想当官,又怕杀头。他们一旦被皇帝召见,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出头有日,即将享受脱下布袍换紫蟒的荣耀,惧的是皇上疑忌冷酷,喜怒无常。不知哪只脚不慎踩进陷阱,就成了皇帝手中的猎获物。

在武将勋臣们看来,大明朝的煌煌天下,是他们十余年征战沙场,用血肉之躯换来的。而皇上却在他们面前反复教导说,勘乱用武,治世用文。告诫他们,要尊敬儒生,向读书人学习礼仪,学习尊君敬上等道理。

对于皇上的教诲,他们明里点头唯唯,心中却十分不快。怎么?老子出生人死十几年,到头来,反倒听任那些大头巾、酸秀才指手画脚?他们在皇帝面前云山雾罩侃一阵子,摇头晃脑哼唧几句,就成了皇帝的忠臣上宾?但是,不管是一般武将还是勋臣权贵,谁也不敢贸然说什么,更不敢捋皇帝的虎须。他们只能将不平藏在心里,一面仔细观察皇帝的举动,一边随时猜度他的心理。

这一天,朱元璋大宴群臣,并让他们当场赋诗。大家正在酝酿,一个武臣忽然站出来高声吟道:

“皇帝一十八年冬,百官筵宴正阳宫。大明日出明天下,五湖四海春融融。”

众文臣都知道,这位武夫斗大的字识不了半箩筐,哪里会吟什么诗?这首诗分明是别人代作的。不料,这首直露而粗俗的歪诗,竟然得到朱元璋的交口称赞。许多人猜测,这是特意安排的戏法。于是,都不敢把酝酿好的诗拿出来。

而武臣们却扬扬得意。通过这个试探,他们终于看清,皇帝对读书人尽管重用,但并不信任。为什么不管是朝里,还是朝外的文臣,很少有人干得长久?常常一年之内,频频升降调换,不少人朝披紫袍,暮穿囚衣。而他们这批老兵旧将,尽管不时受到训斥,不但没有几人被罢职甚至降罪,而且高的成为皇亲国戚,低的也能按时升迁,子孙世袭,禄位长在,看来,皇帝还是打天下人的皇帝。于是,他们便开始在皇帝面前讲文臣的坏话。

起初,朱元璋并不当真。他知道,文臣儒生的用处,也明白怎样驾驭他们。而对武将们,却一直怀有戒心。他永远不会忘记,待之甚厚、委以重任的朱文正、谢在兴、邵荣等都曾经反叛过自己。

这一天,早朝退后,武臣盛飞向朱元璋耳语道:“诚如皇上教诲,乱世用武,治世用文。只是,读书人最善于用文字骂人,陛下千万不要落人他们的圈套呦。”

“你根据什么这么说?”朱元璋有些心动。

盛飞接着说:“当年,张九四特别礼重文人,他请文臣起个大号,文臣竟然给他起了士诚这么个臭名字!”

“咦?这个名字不是很好吗?”朱元璋不解。

“陛下难道忘了?《孟子》上有‘士,诚小人也’这样的话,那岂不就是骂张士诚是小人吗?那张九四一辈子蒙在鼓里,哪里知道上了那些读书人的大当呀!”

朱元璋把脸一沉:“朕知道了。你去吧。”

回到内廷,朱元璋命人取来《孟子》一查,果然,白纸黑字,赫然在目。他越想越觉得疑心,越想越觉得这些文臣奸诈虚伪,阴险可怕!当年,秦始皇挟风雷之势治天下,严刑峻法,焚书坑儒,以致赭衣载道,囹圄成市,却仍然杜绝不了文人们的腹诽和讥刺。自己出身微贱,对儒生又是百般优容,他们怎能不变本加厉?表面上百依百顺,骨子里难保不骂朕:和尚秃驴、沐猴而冠!朱元璋越想越焦急,恨不得立刻把这些年来文人们所写下的全部文稿,来一个彻底清查,看看他们是不是也在明里讴歌,暗地里讥讽辱骂?

精明过入的朱元璋,忽然悟出了一个道理:越是不怀好意,越是用华美的外衣遮盖杀人的陷阱。地方衙门和军事机关给皇帝进的表笺,从来都是充满了阿谀逢迎之辞。这些由地方教官代写的例行公文,朱元璋一向没有时间认真去看。现在忽然觉得是个大的疏忽。从此处处留心,寻章摘句,仔细揣摩。

就在这时,一份由浙江象山县教谕蒋景高代写的表章,送到了龙案上。朱元璋仔细一看,竟然有好几处错别字。

“这是有意轻蔑朝廷!”他拍案而起,“把蒋景高捉起来——杀了!”蒋教谕血淋淋的人头滚到了地上,全国提笔写奏章的人个个胆颤心从此之后,谁也不敢草率下笔,就是写颂扬的文字,也是反复推敲,百般斟酌。不幸,千密尚有一疏,有人仍然被捉住了把柄。

朱元璋当过和尚,最初参加的红巾军,被人们骂作“贼军”。因此,与“僧”、“贼”等谐音,或者相近的字,他特别忌讳。总是担心文人们借机辱骂自己。

正如俗话所说的:不留心不知道,一留心吓一跳。在不长的一段时间内,朱元璋就抓住了一大批公开辱骂自己的孽种!

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为海门卫官作《谢增俸表》,写了一句“作则垂宪”;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为都司作《贺万寿表》,有“垂子孙而作则”的话;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为按察使作《贺冬至表》,有“仪则天下”四个字,桂林府学训导蒋质为布政使、按察使作《正旦贺表》,有一句“建中作则”;潭州学正孟清为知府作《贺冬至表》,内有“圣德作则”的歌颂……

不遗余力地歌功颂德,到了朱元璋眼里,全成了恶毒的咒骂。写奏章的人,毫无例外地都犯了“贼”讳,倒了“则”运。因为朱元璋念“则”,与“贼”同音。秀才们做梦也不会想到,恭维皇帝“以身作则”——立规矩,作模范,反而成了骂人家“作贼”!

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为知府作《正旦贺表》,有“睿性生知”四字。这里的“生知”,不再是孔老夫子所说的“生而知之,谓之圣。”而成了“僧知”——和尚知道。明目张胆地影射大明皇帝当过和尚!怀庆府学训导吕睿为本府作《谢赐马表》,有一句“遥瞻帝扉”;被看成“遥瞻帝非”。本来是远远望着皇家的大门,成了老远就看见皇帝犯错误!祥符县教谕贾翥为本县作《正旦贺表》,有“取法象魏”句,“象魏”本是官外悬法之所,意思是以朝廷为法则。朱元璋却认为“取法”是“去发”——骂大明皇帝是秃头和尚出身。尉氏县教谕许元为本县作《万寿贺表》,有一句是“体乾法坤,藻饰太平。”不消说,这“法坤”成了“发髡”——剃去了头发。同样犯了“秃”讳。而“藻饰”,本是修饰的意思,却变成“早失”!“取法天地”,意思是使太平世界更加美好,经过聪明的皇帝一推敲,却成了恶毒的咒语:“秃驴儿王国啊,你哪一天垮台?”毫州训导林云为本府作《谢东宫赐宴笺》,内有“式君父以班爵禄”的话。“式君父”的本意是,以君父(皇帝)为仪范、榜样,却变成了“弑君父”——杀皇帝的脑袋。德安府学训导吴宪为本府作《贺立皇太孙表》,有“天下有道,望拜青门”句。结果,“有道”成了“有盗”,“青门”(京城门)成了“和尚庙”……

可怜这些教书先生,做梦也不会想到,恭恭敬敬地代笔写一份公文,会糊里糊涂丢了性命。有一个著名文人徐一夔,任杭州府学教授时,所作的贺表上,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的颂扬。朱元璋读罢大怒,暴跳如雷地吼道:

“生者,僧也,是说我当过和尚;光,就是亮,骂我秃驴;则,骂我做过贼!快快给我杀掉!”

这是朱元璋第一次将内心的猜测当众表白。在场的礼部官员个个吓得要死,明知皇帝指鹿为马,是患了秃子忌亮的毛病。但,谁也不敢辩解一句。一起跪到地上,请求皇帝出一个表笺式样,以便百官遵守。朱元璋果然亲自写了一个样本,雕版印制,颁行天下。从此,免去了不少书生因歌颂反遭横祸的惨剧。不过,这已经到了洪武二十九年,许多人已经为文字狱献出了头颅。

有一个高僧名叫来复,字见心。高高的个子,圆圆的脸盘,浓黑的虬须环绕下巴。此人先后主持过宁波天宁寺,杭州灵隐寺等名刹。朱元璋慕名召见,赐酒赐饭,说佛谈掸,倍极亲切。来复非常感动,席间以诗答谢:

淇园花语晓吹香,手挽袈裟近御床。阙下采云移雉尾,座中红旗动龙光。

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醍醐出上方。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颂陶唐。

朱元璋接过诗稿,边读边琢磨。先是感到“无德”二字很刺耳,又觉得来复剃去头发,却保留一撮大胡子,修饰奇异,是对佛门的大不敬,不由心下衔恨。不料,越往下琢磨,越觉得可疑。突然,他怒拍几案,一声断喝:

“来人,给我把见心拿下!”

见心赶紧从椅子上站起来,双手合十问道:“皇上,小僧并无过错,不知为何要拿下?”

“嘿嘿!你不但过错弥天,而且罪责难容!”

“小僧不明白——阿弥陀佛!”见心凛然不惧。

“混账东西!”朱元璋怒骂起来,“罪孽昭彰,还敢狡辩,足见是一个足秤足色的奸僧!我问你:你所写‘殊域’中的殊字,分明是骂朕的姓是‘歹朱’。‘无德颂陶唐’,是诬朕无德,故而不能像颂扬陶唐氏帝尧那样来颂扬我。哼!你的奸谋虽然狡诈,能蒙过朕的一双明目吗?”

俗话说,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见心遇上了如此“精明”的皇帝,即便满身是口,也难以辩解。索性闭上双眼,不再言语。

“怎么,理屈了吧?”

“阿弥陀佛。”

“来人,把这奸僧拉出去砍了!”

可怜的出家人,做梦也想不到,千里迢迢来到京师,竟无端成了恶毒咒骂皇帝的罪犯。他玉箸双垂,没有喊一声冤枉,就在皇帝的屠刀下,急匆匆地去了佛国!

有一个叫张尚礼的监察御史,因为病弱瘦小,面貌丑陋,人称“鬼脸张”。一日诗兴勃发,随口吟了一首《宫怨》:

庭宇沉沉昼漏清,闲门春草共愁生。梦中正得君王宠,却被黄鹂叫一声。

谁知,这首春愁悠远、构思巧妙的小诗,却被无孔不入的告密者禀告了朱元璋。

朱元璋一向标榜自己不爱女色,所以十分厌恶臣下关注宫阃的事。这首诗,不但关注了,而且描摹的真切传神,不由拍案而起:

“哼!张尚礼那厮,竟连一点礼仪都不懂,后宫的事,岂是他可以随便置喙的。给我阉了——让他也尝尝‘闲门春草共愁生’的滋味!”

区区二十八个字的闲吟,张尚礼不仅搭上了生殖器,而且由于下体感染,半个月后,连一条小命也搭了进去。

佥事陈养浩所写的诗中,有“城南有嫠妇,夜夜哭征夫”句。朱元璋认为写军人家属夜哭,是蓄谋动摇军心,命令捆起来,投入水中淹死了。

苏州才子高启的命运,更加令人感叹唏嘘。高启被征召修纂《元史》,完稿后供职翰林院,并做诸王的老师。后来又擢升户部侍郎。他的诗作中,有一首《题宫女图》,其中有这样两句:

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

高启的诗跟张尚礼的“七绝”,可谓是异曲同工,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张诗人不过写宫人的寂寞闲愁,高启写的却是夜深犬吠。吠什么?显然吠的是外人。这就有涉宫廷秽乱了。

朱元璋得知后,十分生气,但考虑到一个时期以来,连续杀了许多因为写诗、奏本获罪的人,为了不落个戕害斯文、滥杀儒士的恶名,他未动杀伐,只把高启撵回了苏州老家。

高启正庆幸因祸得福,从此可以优游乡里,安度余生。谁知祸不单行,厄运又来光顾他。

苏州知府魏观,是个虔诚的孔孟之徒,处处以明教化、正风俗为己任,特别礼重当地的文人学士。结果,引起了武将们的不满。恰好。魏观正在修葺张士诚的府第作为苏州衙门,并疏浚城中锦帆泾,以利舟船,并壮观瞻。武将们便趁机参他“开霸主之泾,兴灭王之迹。”结果,魏观被就地处死。

不幸的是,重修张士诚府第的《上梁文》。乃是魏观请高启所作,朱元璋得知后,便引发了对高启的旧恨。一审查文章,里面有“虎踞龙蟠”字样。他认为,这四个字只能用在皇上坐龙墩的地方,岂可用到区区苏州一隅?立刻降旨,将高启锁拿进京。

高启反复自省,自信于心无愧。一路上。饮食如常,不断吟咏。

枫桥北望草斑斑,十去行人九不还……

自知清澈原无愧,直倩长江鉴此心!

准备到了京城面见皇帝时,以理相辩。孰料,到京后关押了几天,未加审问便被腰斩了!

朱元璋知道,如果当面审问,倔犟的苏州才子会让他丢尽脸面,于是,来了个不问而斩。高启死时年方三十九岁!他的弟子吕勉悲愤至极,毅然迁居应天城外,埋头种田,绝口不谈诗书文章。直到几十年后,明成祖永乐年间,他才将老师高启的文稿刊刻传世。

随着朱元璋的疑心越来越重,大明朝的文字禁忌也愈来愈多。不限于盗、贼、秃、僧等一部分字眼,而且成了一大片。礼部明文规定,禁止小民使用如下字眼和称谓:天、国、君、臣、圣、神、尧、舜、禹、汤、文、武、周、秦、汉、唐、晋、太祖、太孙、圣孙、龙孙、皇孙、王孙、太叔、太兄、太弟、太师、太傅、太保、大夫、待诏、博士、太医、太监、大官、郎中等。人们历来习惯称医生为太医、大夫或郎中,规定一律改称医士、医人或医者。梳头理发人习惯称待诏,一律改称梳篦人或整容人。官员之家的守门人——火者,只许称阍者,不许称太监。官宦及百姓之家,不得用龙虎等字。

高启为魏观写的《上梁文》所以犯了死罪,就是因为用了“龙蟠虎踞”几个字。大功臣冯国用的儿子都督冯诚,镇守云南大理,见那里形势壮观,自己撰了一副楹联:

两关虎踞通沧海,双塔飞龙上碧霄。

由于犯了“龙”、“虎”讳,被人密报到京城,朱元璋立刻遣校尉远去云南,穿上铁尖鞋,将冯诚活活踢死。

不仅写诗作文、说话用语要避讳,绘画同样有禁忌。因为参不透朱皇帝的心理,白白丢掉了性命的画家,也大有人在。

朱元璋为了将历代功臣事迹,以及帮助他夺取天下的将士们的丰功伟绩,绘成挂图,特意征召各地名画家会集京城。他先让画家每人绘一幅样稿呈览。名画家赵原善艺高胆大,笔法恣肆粗犷。朱元璋怀疑他心存轻蔑,降旨将他处死了。

有一个叫周玄素的画家,画艺极高,城府特深,靠随机应变保住了性命。

有一天,朱元璋命他在宫殿的墙壁上绘一幅“天下江山图”。这是一件极容易触动皇帝忌讳的事。周玄素跪在地上叩头说道:

“臣未曾遍历九州,贸然奉诏,必然有失逼真。请陛下首先创一个规模大势,臣然后稍作润色,庶几不会走样亵渎。”

朱元璋觉得这人狡猾,就想再做试探。于是,他拿起笔,润饱墨,慢笔勾画,快笔皴擦。不到半个时辰,一幅草图出现在八尺长绢上。然后放下笔,退后几步,一边点头欣赏,一边对周玄素说道:

“草图已绘出,尔为朕润色之。”

周玄素急忙跪下说道:“陛下江山已定,铁打钢铸,岂可动摇?小人岂敢染指!”

没有抓到周画家的把柄,朱元璋虽然有些失落,但这吉利话却使他心里很舒坦,遂一笑作罢。

朱元璋不仅爱听谀辞和吉利话,还要求天下臣民,凡是与皇上有关的一切事物,都必须加倍珍惜。皇家印制的钞票和皇历,都不得任意毁坏,否则将处以重刑。在屡有人犯禁遭难的同时,京城却有一位顾姓老者,靠机智保住了性命。

这位老人因为家里贫穷。买不起窗户纸,便捡来一本旧皇历糊了窗户。谁知这样一件小事,告密邀功的人也没有放过。听到自己的“案子”已经被告发,顾老人赶忙去向一位老吏求教。

当天夜里,他就被捕了。

第二天,朱元璋亲自审问。他声色俱厉地问道:“顾老头,你是用皇历糊窗户吗?”

“正是。”

“难道你不知道,皇历是朝廷颁赐的圣物吗?”

“小人知道。”

“既然知道,为何不知珍惜?哼,知法犯法,你的胆量不小呀!”朱元璋虎起了脸。

“万岁爷饶命!”老者急忙恳求,“小人是不得已而为之呀。”

“哦,那是为什么?”

“启禀万岁爷:小的新娶了一房儿媳妇,因为日子择得不好,不知冲撞了哪路神仙。媳妇一进门,便忽发狂疾,药石不灵,太医……不,医者们束手无策。占卦的说,用皇家之物镇一镇便好。小的家境贫寒,哪有皇家之物。想来想去,皇历出自内府,便用来糊在窗户上。说也真灵,当天媳妇的病就见轻,三天后全好了。”

“真是这样吗?”

“小人不敢有半句谎言。”

“你儿媳妇的病好了,朕也替你高兴。”

“是呢,街坊们无人不说皇上颁发的皇历,赛过灵符呢。”

“哈哈!”朱元璋笑了起来,“想不到,朕的皇历还能为百姓避祸造福——好哇!”

谁能让朱元璋高兴,谁就可以因祸得福。顾老人非但没有获罪,还被赐予一桌皇家的酒饭。酒足饭饱之后,客客气气放他走了。

金口玉言,手握生杀大权的皇帝,是要尔的狗命,还是网开一面,完全取决于他的喜恶。朱元璋认为,学问生异,智慧养奸。因此,对待读书人始终怀有戒心。侮辱摧残之外,动辄杀戮,手段之残忍,可谓是前无古人。

江浙一带,富豪大户较多,那里又是张士诚的老巢,许多人与张士诚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这就埋下了不幸的种子。朱元璋有着极为牢固的仇富心理,对于江浙一带的读书人,也怀有深深的敌意。建国之初,人才奇缺,需要儒生充实各级衙门,不得不征召大批江南文人。但转眼之间,这些有用的“国家栋梁”,就成了毒瘤和绊脚石。被誉称为“江南四杰”的杨基,张羽,徐贲,高启,他们的悲惨下场,令人惊心动魄。

前面曾经提到,高启死于文字狱。杨基官至山东按察使,因为一件小事被罢官罚苦役,经不住折磨,死于贬所。张羽被召征为太常寺丞,不知为什么被贬窜岭南。刚刚走到半路,又命他返回。张羽以为要受到更为惨重的惩罚,当即投江而死。徐贲做到河南布政使,被弹劾“劳军消极”。锁拿进京后,死于大牢之中。

无端被处死的儒生不胜枚举。仅著名学者,就是一长串名单:苏伯衡、王彝、傅恕、谢肃、赵介、郭奎、孙贲、王蒙、王行等等。他们都曾应征出仕,但旋即以各种理由,遭到关押屠戮。

朱元璋为了打击江南士人,培植拉拢北方知识分子,还搞了一场惊动全国的科场大案。

洪武三十年(1397),翰林学士湖南茶陵人刘三吾和自信蹈,分别担任会试正副主考。结果,考中的全是南方人,没有一个北方人,其中江西泰和人宋琮,高居榜首。

于是,北方士子议论纷纷,说刘三吾等考官都是南方人,故意偏袒乡里,歧视北方人。朱元璋也心下生疑:难道南方人个个聪明绝顶,北方人通通都是笨蛋?他命侍讲学士张信等重新审阅北方落第举子的试卷。结果,仍然没有一个及格的,证明刘三吾等出以公心,判卷无误。录取名额的不同,是地区间文化差异的表现。但北方士子依然不服,不相信北方人都是笨蛋。于是,他们把矛头指向了以张信为首的复审官。诬陷他们受了刘三吾的贿通和嘱托,故意拿一些低劣的卷子复审。

朱元璋本来就对南方人怀有成见,北方举子的诬告,正中下怀。不问青红皂白,怒降严旨,把副考官自信

同类推荐
  • 至尊红颜:武则天传

    至尊红颜:武则天传

    她是男权世界的一抹朱红,在铜墙铁壁中建立了自己的名号,她进过感业寺,却最终翻身农奴把歌唱,坐上了皇帝宝座、她励精图治.将贞观之治完美过渡到了开元盛世:她独具慧眼,有唐一朝人才济济,狄仁杰、姚崇、宋璟、郭振……丈臣武将,汇聚一堂:她又极具手腕,轻松玩转后宫,关键时刻甚至连亲生女儿都不放过 她也曾经养男宠、眨老臣、任酷吏,在历史上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
  • 攫雷电于九天:富兰克林的故事

    攫雷电于九天:富兰克林的故事

    本书从青少年阅读的角度、记述富兰克林——这位奠基近代电学的美国科学家、成就并举于文学、政治领域的“美国科学和文学之父”的故事。
  • 轮台罪己:汉武帝

    轮台罪己:汉武帝

    《轮台罪己——汉武帝》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布衣宰相孙叔敖

    布衣宰相孙叔敖

    孙叔敖,父亲死于国难,负母逃亡乡野。遇高人指点,遂成大器,终以布衣之身,被决意强国富民的楚庄王举为令尹。其时,周室衰微,诸侯争雄,齐桓、晋文相继称霸。楚国扼控江汉之势,亦欲北上争霸,却苦于国势贫弱,难与晋国争锋。孙叔敖拜相,革除弊政,改善税法,兴修水利,清丈田亩,利民强兵。虽因奸党构陷而遭三次罢相,亦无怨无悔,不堕强国富民之心,终于感悟庄王,君臣合德,使楚国走上富强之路。公元前597年,楚在邲地与晋决战大胜,成为新的霸主。
  • 在宇宙中摇滚:“宇宙之王”霍金传

    在宇宙中摇滚:“宇宙之王”霍金传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从霍金的诞生与成长、获取博士学位、怎样与致命疾病顽强地做斗争、探索宇宙的秘密、与两任妻子的婚姻生活以及著书立说等方面阐述了霍金的人生历程及对宇宙做出的巨大贡献;下篇以“霍金到底知道什么”为主旨,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时空的本性、霍金对相对论的推演与深化、量子理论与其他理论的和谐统一等方面,运用理论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详尽地向读者对霍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热门推荐
  • 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与元杂剧

    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与元杂剧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等是他的代表作。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关汉卿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孙颖瑞编写的这本《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与元杂剧》以清新的语言、扎实的史料,讨论了元的文化和元代文人,关汉卿的社会剧、爱情剧、历史剧,以及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 夫君要乖乖,别逼本妃踹

    夫君要乖乖,别逼本妃踹

    机祸常常有,这次也轮到她了,表示有点儿忧伤啊!以后没有手机没有网可怎么过啊?!穿越成了丞相府的大小姐慕之晴,好吧!既来之则安之,她就接受了。然而又有一位穿越女,这身份比她高啊!没关系,大不了一起玩嘛!至于那什么三皇子,我真的不喜欢你啊!但是貌似收下也不错,反正可坑可骗可利用!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摄政王,太后有喜啦!

    摄政王,太后有喜啦!

    金牌女侦探一朝穿成草包公主,和亲途中遭人暗算!清白被毁,性命堪忧,好不容易混进皇宫,可皇帝却连夜暴毙!渣男竟然让自己殉葬祭天!恶毒嫔妃落井下石!尼玛,还是一切靠自己!斗渣之路乐无穷,但无耻渣男竟然是夺走自己清白的“山贼头目”!暖男掌教竟然为了自己暗中谋反!战神王爷竟然说非卿不可!满脑子都是自由的太后娘娘,很想说!你们看我哪一点,我改就是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当代中国经济

    当代中国经济

    本书从中国经济发展、宏观经济、区域经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对外贸易、财政与税收,银行体系、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城市化、工商企业、人口与就业、居民收入与消费、社会保障体系共十六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当代的中国经济。
  • EXO之再回到那白色季节

    EXO之再回到那白色季节

    她,是S.M公司社长的侄女;他们是S.M公司旗下男团。当她遇上他们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八年前,他和她在那棵落满雪花的樱花树下定情;八年之后,他和她在那棵同样落满雪花的樱花树下重逢。岁月的年轮也许除去了他们八年前在这儿的痕迹,但是,他们爱彼此的心从未改变。【简介可能小小剧透了一下下,不过憋在意这些细节。
  • 在幻想世界的那些故事

    在幻想世界的那些故事

    如果天空总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蜷伏于墙角。王乐并不奢望爱戴,也并不自称正义,即便这个世界并非黑暗,但是为了生存他愿化身最为狡猾残忍的猎手,用同类的鲜血磨历那冷酷的生存之法。
  • 扭不断的情怨

    扭不断的情怨

    一段情,一段怨,演绎了不同的人生命运。相互追求,却一直都只是在自己的世界中独舞,最后反而伤害到了自己想要保护的人。一片竹林,一座大城市,命运弄人,隔开了母女。馨柔为了寻找女儿付出了太多的代价;欣柔为寻找母亲不惜杀害了另一个人。她们都希望彼此能过得好,却在无形中又把对方伤害得伤痕累累。
  • 天基

    天基

    意外天灾改变世界,种族政治宗教哲学战争生物...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突如其来的战争,看少年如何拨开重重迷雾,踏上冒险之路,揭开世界真相...
  • 离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离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婚后三年,他们的爱情败给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他出轨了,从此新欢旧爱成了鱼和熊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