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41300000018

第18章 玄学言意之辨与古代文学

玄学思维方式的又一内容,是言意之辨。玄学言意之辨,在文学创作和理论中也留有深刻的影响。

文学理论上,开始重视对“言”、“意”关系,对“言外之意”的探讨。

较早在文学理论上提出“言”、“意”问题的,是陆机《文赋》。《文赋》是论创作的,包括创作构思、谋篇布局、创作技巧等。它看到了文学创作中“文”、“意”、“物”的关系。《文赋》

开篇说:

余每观才士之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词,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这里提出三个概念:“文”、“意”、“物”。所谓“物”,即《礼记·乐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及后来《文心雕龙·神思》“神与物游”所说之“物”,既是动心触情,引发写作欲念之外物,也是耽思旁讯时联翩浮现于想像中之物,又是文章写作所要表现之事物。所谓“意”,既指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也包括种种微妙的审美感受,还当指通过构思所形成的包括意象选择提炼、表现方法技巧、谋篇布局等一整套构思命意之“意”。所谓“文”,指文章,指言辞形式。陆机认为,文章写作就要解决“文”、“意”、“物”三者的关系,解决意以称物、文以逮意的问题。

陆机看到了文章写作中“文”、“意”、“物”关系的复杂性。

他说: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又说:

“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因此,文章写作不能一成不变。就谋篇结构来说,“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就文章风格来说,要注意作家的个性特点,“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惟旷”,又要注意到不同文体的特点,“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不当用固定划一的风格来要求。

陆机从各个方面探求怎样才能文以逮意,意以称物。他说,为文之前,既要阅览典籍以颐养情志,又要以空明虚静的体道心境处于天地寰宇之中,不带任何世俗功利观念,达于物我融一,心随物游,在这个基础上体察万物,随物而悲,随物而喜,物悲则悲,物喜则喜,以天照天,感物生情。创作之始,则须“收视返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谋篇结构之时,则既要“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让构思提炼所得之意象在艺术结构中充分发挥作用,又要“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继续凝神静思,跳出现成思路,尽可能开拓思路,扩大艺术容量,以使作品结构之风貌与作者构思欲表达之情一致,所谓情貌不差。要注意不同的作者个人特点,又要注意不同的文体特点。 “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同时注意声律问题。写作技巧上,既要精心剪裁,又要突出中心,既切忌雷同,又雅俗相济。还要防止情辞单薄贫乏,瘁音累质,寡情鲜爱,鄙俗不雅,质朴不艳之弊。

陆机也看到了文不尽意的情况。他说,他写《文赋》是为解决写作中的问题,前人创作经验就在眼前,但写作的变化太多,实在难以用语言表达,所谓“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他说:“若夫丰约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变,曲有微情。”例如,“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这就“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是盖轮扁之所不得言,亦非华说之所能精”。就是说,文章写作微妙的变化,所谓“微情”,是很难表达的。

我们可以把陆机的认识归结为一种文学上的“文” (即“言”)、“意”、“物”之辨。这是文学认识上的一大进步,它的目光在文学自身,并且深入到它的创作过程,深人到这一过程内部各种因素(“文”、“意”、“物”)及其关系。把文学创作内部的种种因素分辨出来,看到它们之间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并加以细致分析,陆机之前还没有过。这是文学自觉的产物。从思维方式看,显然受玄学言意之辨的影响。玄学言意之辨旨在说明《易》

卦爻辞、卦爻象和其中所涵蕴之意的关系,玄学言意之辨的“意”,指“圣人之意”,也指卦爻辞、卦爻象中所蕴含的义理,即所谓卦义、爻义。玄学言意之辨从《易》学中来,《易》和玄学的言意之辨,旨在以此为象征,解释世界万物与“言”、“意”之间的关系,陆机的“文”(言)、“意”、“物”之说,是用来分析文学创作内部各因素的关系。玄学的最终目的在“意”,文章写作的终极点是“物”。它们内涵并不相同。但在方法论上,却是相通的。它们都从“言”、“意”关系(玄学是“言”、“象”、“意”,《文赋》是“文”、“意”、“物”)看问题。“言”、“意”之间,“言”之目的都在意(《文赋》“意”之后还有“物”)。它们都看到“言”和“意”的关系是复杂的,不是僵死不变的。在“言”、 “意”关系上,玄学有“言尽意”论,有“言不尽意”论。“言尽意”论有欧阳建,“言不尽意”论除王弼外,还有荀粲。《三国志·荀或传》注引何劭《荀粲传》记载荀粲与其兄荀俣讨论“言”、“意”问题。荀俣主张“言尽意”,荀粲主张“言不尽意”,说:“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陆机写作《文赋》,一方面想解决文以逮意、意以称物的问题,另一方面,又看到“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看到“因宜适变,曲有微情”,“是盖轮扁之所不得言,亦非华说之所能明”,他事实上看到了文难完全逮意尽意。在这些地方,都看出《文赋》在“言”、“意”问题上和玄学的联系。

在“言”、“意”问题认识上值得注意的还有刘勰《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序志》篇说:“按辔文雅之场,环络藻绘之府,亦几乎备矣。但言不尽意,圣人所难,识在瓶管,何能矩矮。”刘勰提到了“言不尽意”。《文心雕龙》体大思精,所能说的也已经很完备了,但是刘勰说: “夫铨序一文为易,弥纶群言为难。

虽复轻采毛发,深极骨髓,或有曲意密源,似近而远,辞所不载,亦不胜数矣。”有这种种复杂情况,因此很难完全解决这些事喻善事”,注《周礼·春官·大师》“六诗”日:“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均见《十三经注疏》)。王逸《离骚经序》也指出:“《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说:“兴者,有感之辞也。”

那么钟嵘《诗品》怎样解释“兴”呢?他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这个解释,有几点可注意。一,不是像郑玄他们那样强调其政教之义。钟嵘是从五言诗的特点来说的。《诗品序》

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而五言诗之所以有滋味,是因为它“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而这当中,有赋、比、兴“三义”的作用。二、它明确揭示出“兴”这一范畴内部“文”和“意”这两方面的关系,它是把“文”和“意”作为一对范畴来认识的。三、钟嵘着眼的还不是一般的言外之意,他说的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就是说,他着眼的是文学作品更为深远无限的意蕴层次。

这三点都非常重要。就第一点来说,钟嵘着眼的是“兴”作为艺术表现手法的美学内涵。这反映了文学自觉发展起来的认识。第二点和第三点,则显然反映了玄学影响下的认识,包括思维方法的影响。明确提出“文”(相当于“言”)和“意”一对范畴,显然是玄学言意之辨影响下的认识。这种认识,钟嵘更发展为对更为深远的美学意蕴的追求。这就是他的第三点。这是钟嵘《诗品》一种基本认识。《诗品》处处反映出这种认识。《诗品上》评阮籍诗,说: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又说:

“厥旨渊放,归趣难求”。他说的已不是一般象征性类型化兴象的言外之意,不是那种有着大体固定趋向、层次有限的东西,而是说的阮诗那种更为空灵的意蕴。《诗品中》评陶渊明诗,也体现这种认识。对陶渊明诗,当时一些人还只觉得它“质直”。质直,诗意都用质朴的语言直率的表露出来,当然不以为有多少更深的言外之意。钟嵘则说,陶诗的特点是“笃意真古,辞兴婉惬”,委婉惬当,就意味着语虽质直而实另有委婉之深意。钟嵘又说:

“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他并不认为陶诗仅仅是田家语。之所以这样说,直接地看,可以理解为他说这些诗还有文采,而其实,他还着眼于这些诗的深层意蕴。就语言而言,这些诗实是自然质朴,丝毫没有雕饰文采,称之为“田家语”,是恰当的。但就意蕴而言,却并非如此,这些诗表现的情趣,远非一般田家语所能包含,这些诗歌实有更为深远、空灵的意蕴,所以钟嵘说“岂直为田家语”。他是朦胧地认识到了陶渊明诗言已尽而意有余的艺术特点。钟嵘《诗品序》还提出“味之者无极”的问题。他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味之而至于无极,眼光已不限于一般的言外之意,而投向了意蕴的更深更远的层次。王弼注《老子》十七章说:

“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见也,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王弼注《老子》二十五章又说:“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郭象《庄子·在宥注》把他所谓“道”称为“无穷之道”,他认为道存在于“玄冥之境”,而“玄冥者,所以名无而非无也”(《庄子·大宗师注》)。“名无”,是因为无形无物,“非无”,是因为非止于无,在无背后还有更深层的“无”,以至于无穷。张湛也认为,天地是有限的,而太虚是无穷的(《列子·汤问注》:“夫太虚也无穷,天地也有限”)。他们都着眼于不可指实、不可界定的无限无穷,把人们的思路引向更深更虚的层次。而这也正是玄学言意之辨思维方式的特点。钟蝾“文已尽而意有余”之说,则是这一特点在文学认识上的反映。

玄学“得意忘言”思想方法在文学创作上,则启示人们突破语言文字、具体物象的限制,不是把想表达的旨意直接见之于言不误,那么,这首诗或者为悲故国已去,故而临岐徘徊。岂止今朝悲叹,实则只是当时已惘然。故国乔木不再,故欲高蹈远翥,但岂会有与我同悲的孤行士?这样一种思路,只能说隐隐约约存在于诗中。

类似的还有其四十七:“生命辰安在,忧戚涕沾襟。高鸟翔山岗,燕雀栖下林。青云蔽前庭,素琴凄我心。崇山有鸣鹤,岂可相追寻。”此诗黄侃用命定论来解释,但没有更多根据。黄节以为阮籍之父能鼓琴,此诗即追念其父之节操。但阮籍自己也善弹琴,没有根据说一定为追念其父而作。此诗之所以难解,就因为诗的情感线索若隐若现。我们必须把这些线索连贯起来。诗似是从忧生开始,由此引发情思。生命可忧,故三、四句考虑如何处世全生。而如何处世全生,又极为矛盾,欲如高鸟超世而翔,又欲如燕雀顺世随俗。但是欲超世而不能,欲随俗而不忍,因此内心苦闷,因此五、六句写前庭绿叶垂荫之树下弹琴排忧遣闷。

但《易·孚卦》“九二”爻辞说:“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鹤鸣子和,如此知音知己“岂可相追寻”?最后乃写世无知己,极为孤独之感。我们只能通过想像补充,把诗中隐约露出的诗思线索的片断连贯起来。

阮籍《咏怀诗》常常只是渲染一种气氛,常常只是用前后关联的意象暗示某一大致的情感趋向。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旧注有以为“夜中”句喻昏乱,“薄帷”句指阴光之盛,“翔鸟”句喻群邪附权,“北林”指阴北之林,皆多附会成分。其实,“北林”用《诗·秦风-晨风》“驮彼晨风,郁彼北林”中“北林”之意。郑笺:“北林,林名也,先君招贤人,贤人往之驮疾,如晨风之飞人北林。”“孤鸿”、“翔鸟”二句,均写贤臣孤独无依,号呜在野。全诗盖写一孤寂冷清的气氛,写在这一气氛中徘徊忧思的情感趋向。 “夜中”二句,可能为实写。何以“夜中不能寐”?盖心有殷忧。心有殷忧,故弹琴以解忧。而当此深夜薄帷之中,则惟见明月清风,既孤独无依,又清冷逼人。当此之时,想见孤鸿哀号于外野,翔鸟悲鸣乎北林,明明已见,却说“将何见”,盖不忍见也。我们在诗中感受到的,是这样一种情感气氛,具体因何而感?作者则付之以言外。

《咏怀诗》其二:“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交甫怀佩环,婉娈有芬芳。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一个一个意象故事,暗示的是一种感情趋向。诗似写一种一切与愿相违,怅然若失的迷惘失望情思。郑交甫与江妃二女遇于江汉之湄,求其佩环,受而怀之。据《列仙传》,郑正当高兴之时,“趋去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焉不见”。这似是写得到了理想的东西,转瞬忽又失去。

忧思因此而生,因盼有忘忧之草。接则写膏沐为谁而施,明言知己逝去。再写欲雨而偏又日出,明是事与愿违。又写金石之交,却亦一旦离去。都是期望一种美好的东西却总是最终失去,只剩下一片失望。这让人想到现实的种种事态,想到司马氏未能尽忠于魏,也想到作者自己未能君臣遇合,人生会少离多,这都是令人失望之事。这些事态,与作者之情思都有关系,但又并非直接就是诗旨所在。这一切具体情态,都留给了读者想像。

阮籍《咏怀诗》大量的是暗示、象征。它写自然事物,写典故,也直述,都含言外之意,都把读者的思路引向更为遥深隐晦的层面。他写忧生之叹,抑郁难以自展之感,说:“天网弥四野,六翮掩不舒。”(其四十一)他欲避祸全生,说:“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其六)他写时局昏乱,说:“回风吹四壁,寒鸟相因依。”(其八)说:“荆棘被原野。”(其二十六)写群小攀附,互相勾结,说:“不见林中葛,延蔓相勾连。”(其二十六)

他更多的是写盛衰无常之感,说“朱鳖跃飞泉,夜飞过吴洲。”(其二十八)说:“清露为凝霜,华草成蒿莱。”(其五十)说:

“十日出呖谷,弭节驰万里。经天耀四海,倏忽潜潆汜。”(其五十二)

我们再看《咏怀诗》其十六:

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

走兽交横驰,飞鸟相随翔。是时鹑火中,日月正相望。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羁旅无俦匹,俯仰怀哀伤。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岂惜终憔悴,咏言著斯章。

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昏乱寒怖的气氛,感到乱世人惊恐惶惶的情感心态。他并没有直写,只是描写旷野洪波,兽驰鸟乱,风厉霜寒这些意象,用这些意象构成一幅图景,渲染出这种氛围。具体所指,则完全用象征,留给读者去想像。作者只给一点线索,给人们以暗示。“是时鹑火中,日月正相望”,写什么呢?首先让人想到《左传》僖公五年之事:“晋侯伐虢,公问卜偃,日:‘吾其济乎?’对日:‘克之,其九月、十月之交乎?鹑火中,必是其时也。”’据杜预注:鹑火中,为夏之九、十月。而魏之嘉平六年二月,司马师杀李丰、夏侯玄等;三月,废皇后张氏;九月十九日,废少帝为齐王;十月初六日,立高贵乡公。由此可知,这两句,正用晋灭虢暗示司马废曹氏,“日月正相望”者,可能喻君臣争权。阮籍此诗暗示时事。用“鹑火中”,暗示用夏之正朔,可能还与当时改正朔的某些观念有关。在正朔问题上,东汉用黑统,以人为正统,以十三月即正月为岁首。据传统的“五德终始”、“三统循环”说,曹丕受禅,继东汉而立,当改正朔之制,以地为正,以白为统,以十二月建丑之月为岁首。但曹丕并未改制,仍以尚黑,以人为正统,以十三月(即正月)寅为岁首。其中理由,当时议改正朔时辛毗曾经道出,《三国志·魏书·辛毗传》:“文帝践祚,……时议改正朔。毗以魏氏遵舜、禹之统,应天顺民。至于汤、武,以战伐下,乃改正朔。孔子日‘行夏之时’,《左氏传》日‘夏数为得天之正’,何必期于相反。”曹丕是采用了辛毗的意见,《宋书·礼志》载:“魏文帝虽受禅于汉,而以夏数为得天,故黄初元年诏日:‘……朕承唐虞之美,至于正朔,当依虞夏故事。”’这个制度,魏明帝曾有改正,以地为统,以建丑之月为正。而齐王曹芳又改用夏制,《三国志·魏书·少帝齐王芳纪》载齐王诏:“夏正于数为得天正,其以建寅之月为正始元年正月,以建丑月为后十二月。”关于魏时改正朔的情况,王葆弦《正始玄学》(齐鲁书社1987年版)有阐述。王氏以为魏改正朔与正始玄学产生有直接关系,似嫌根据不足,但我觉得却可以用来理解阮籍这首诗的寓意。阮籍此诗用“鹑火中”,暗示用夏之正朔,似有这样的含意,即魏如虞夏故事,得天之正,而司马氏之篡逆,乃违天之正。但这一切,都未直写,它的寓意,它的情感趋势,它的整体氛围,都用的是象征、暗示手法,不是见之于言表,而是见之于言外。它处处写言外的渊深之意。

文学创作和理论上追求传神,在意境美中追求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也可看做追求言外之意,在思维方式上,与言意之辨有联系。关于文学上传神之美,我们在下一章另作讨论。

中国文学在长期的发展中,表现出自己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的很多方面与玄学有关。比如,崇尚高逸雅淡之美,崇尚自然之美,崇尚传神之美。

同类推荐
  • 八廓街:55个男“背包客”的内心独白

    八廓街:55个男“背包客”的内心独白

    本书选取了55个从内地来西藏旅游的男“背包客”,以内心独白和访谈对话的形式,生动、客观、真实地描述了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扰,如何在西藏这片圣洁之地感悟生命、感悟人生,从而打开心结,完成自我超越、获取新生。
  • 故事新编:鲁迅作品精选(感悟文学大师经典)

    故事新编:鲁迅作品精选(感悟文学大师经典)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萧红作品集(二)

    萧红作品集(二)

    全屋子都是黄澄澄的。一夜之中那孩子醒了好几次,每天都是这样。他一睁开眼睛,屋子总是黄澄澄的,而爷爷就坐在那黄澄澄的灯光里。爷爷手里拿着一张破布,用那东西在裹着什么,裹得起劲的时候,连胳臂都颤抖着,并且胡子也哆嗦起来。有的时候他手里拿一块放着白光的,有的时候是一块放黄光的,也有小酒壶,也有小铜盆。有一次爷爷摩擦着一个长得可怕的大烟袋。
  • 青藏风景线

    青藏风景线

    本书由《青藏高原之脊》、《死亡线上的生命里程》、《女人,世界屋脊上新鲜的太阳》3部系列中篇报告文学组成。歌颂了战斗在高原的军人和他们的妻子的高尚情操。
  • 我知道怎样去爱:阿赫玛托娃诗选

    我知道怎样去爱:阿赫玛托娃诗选

    这本《我知道怎样去爱:阿赫玛托娃诗选》囊括了俄罗斯最富盛名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几乎一生的诗歌精品。整本诗集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卷是女诗人前期(1904-1925)的作品;第二卷是阿赫玛托娃中期(1927-1949)的诗歌;第三卷总结了诗人后期(1950-1966)的写作;第四卷是长诗《安魂曲》,这首抒情长诗是阿赫玛托娃诗歌创作的一个巅峰。
热门推荐
  • 绯瞳恋世

    绯瞳恋世

    她——九天玄女,他...他...他们都义无反顾的爱上了她……她决定一个一个收了……
  • 欲望魔剑

    欲望魔剑

    简介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欲望,欲望本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自身如何掌控。然而天地间有一柄魔剑名曰“欲望”,可控万物之欲望。世人认为大凶之物。被镇封于九幽之下。机缘巧合下破封而出,天下震动。
  • 灵律神界之悲城

    灵律神界之悲城

    本故事讲述着身为灵调者负责打倒蜃(怪物)保护着人类的,然而这一切被人类组织天梯却做出了违抗伦理的事情将人体蜃化的实验。城市中大部分人变为了蜃,只有小部分的存活者,而存活者们想办法活下去的故事。你说,只要下次睁开眼就能再见到你就足够了。实现了那又如何?我会开心吗?不,那只会产生无数的伤痕。因为下一刻你就…………我要打破这个城镇的诅咒。我要保护好这个城镇。我要……我要……那时候你已经回不来了。
  • 不可思议的恋情

    不可思议的恋情

    “如果做不了夫妻,我宁可抛下一切,和你做一辈子的情侣!!”她与他的旅途,也就此上路。
  • 圣斗士之天琴传说

    圣斗士之天琴传说

    这里有守护大地与和平的执著梦想,有历经黑暗与坎坷的不懈征途,有深陷冥土与绝望的悲壮战歌,还有走过风雨,走出阴霾,重享人间香火的那份安宁与祥和。可曾记得……晕黄的街灯,微醺的爱恋,醉美的笑颜……还有那如同偏偏蝶舞,摇曳繁华人世的琴音纤指……这里,是我们付出生命,誓言守护的人间,这里,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
  • 恶魔的45度微笑

    恶魔的45度微笑

    这上面诉说了一个搞笑但有玄幻的故事,我不知好不好看:魔界的季紫淅来到人界校园会闯出什么样的故事来呢,什么还要穿越,紫淅的真实身份是什么呢?敬请期待。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夜

    一夜浓缩一生,五十年跨越两个社会,是一部台地村人的生存史,也是整个中国的农村人在社会变革大潮中生存奋斗的缩影。
  • 花神驾到

    花神驾到

    她是生活在阴花山上,吸取天地日月之精华而生的花神樱璃,同时也是历史长河上最不完整的神。一次意外让她发现了她只有一魂一魄,另外的两魂六魄流落世界各地。她贪吃,财迷,时冷时热的鬼怪性子却使她收获了美男子,且看她如何玩转乾坤!
  • 流氓高富帅爱上她

    流氓高富帅爱上她

    他是一名流氓般的高富帅,在一次机缘巧合的机会下,他看到了一位黑长直的清纯女生。他为她着迷,于是就决定一定要追到她!之后,又机缘巧合的他进了她的学校。一场爱情开始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