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生活的时代,读书人的前途主要是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以便做官。读书做官,既是读书人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最佳途径,也是读书人走向成功、体现价值的正规渠道。说来惭愧,作为一个读书人,我也想取得功名。可是,我连续参加三次府试,居然考不取一个秀才。经过反思,我觉得自己并不适合走科举这条路,与其毫无希望地考下去,倒不如及时适可而止。我觉得,科举考试的内容太单调,没有多大意思。千百年来,几部儒家经典已被多少读书人嚼来嚼去,还能嚼出什么新鲜味道?说来说去,不过是仁义道德之类的话语,如果不是为了考功名做官,谁愿意把四书五经读得滚瓜烂熟?其实,多半读书人只将圣贤书当做敲门砖,一旦进入仕途,便把圣贤的教导抛到脑后,热衷于玩弄权术,致力于升官发财。只有那些腐儒,才一门心思咬文嚼字,终生抱着几部经典不放,到头来落得一副穷酸相,自己还不觉得窝囊!
读了以上文字,也许有人认为,吴用先生在散布读书无用论。错了,我吴用并不提倡读书无用。问题的关键是,读书就像吃饭一样,应当讲究营养丰富,不能太偏食。孔孟的书再好,也只是一家之言,不能包含所有的智慧,一味只读一家经典,必然导致营养不良。实际上,孔子那么了不起,但周游列国还是到处碰一鼻子灰,只是在晚年才当几天鲁国宰相。孟子那么了不起,说起来头头是道,可是哪个诸侯哪个君王愿意用他?苏秦当年发愤读书,头悬梁锥刺股,后来当了六个国的宰相;可以肯定地说,他读的不是孔孟的书,否则当不了六国宰相。当然,苏秦那么风光,是因为他遇上那个时代,假如他生活在大宋朝,别说入阁拜相,恐怕连秀才也考不上;考不上功名,哪怕你满腹经纶,也只能默默无闻。
不管你想不想功名,活着总得要生存。为了自食其力,我不得不当私塾先生。因此,人们管我叫吴教授。那时候,凡是教书的人都被称为教授,与现在的教授意义不同。现在的教授,意味着高级职称优越待遇,既风光又实惠;我那时做教授很可怜,没有固定的工资收入,只能靠学生家长给一些柴米油盐维持生活,逢年过节接受几斤猪肉,勉强改善一下伙食。由于未中秀才,别人对我不太信任,给的柴米比较少,为此,我经常与雇主闹矛盾,几乎每年都要变换教书地点,今年在这村明年到那村。说实话,我当年就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他们不要读死书,努力学习有用的本领。对于我的教授,学生们都乐意接受,他们的家长却不以为然,因为我的学生很少能考取功名。大多数家长只关心孩子读书考取功名,并不在乎是否学到本领。在他们看来,哪个教的学生考取功名的多,哪个就是好教授。以此推断,我不是一个好教授。看样子,当教授也不是我的强项,这条路走不出名堂。
在教书的同时,我有意接触一些江湖好汉。本乡东溪村保正晁盖,为人仗义勇猛,喜爱使枪弄棒,黑白两道都有来往,在江湖上很有声望。这样的人,别看他只是乡村一霸,活动能量却相当大,如果遇上动荡年代,也许能够飞黄腾达。我在东溪村当教授,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晁盖,我们惺惺相惜,很快成为铁哥们儿,我很佩服他的胆识,他很欣赏我的智谋。起初,我们并没有打算联手,共同开创一番事业。自从智取生辰纲之后,我们的命运便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实,那次抢劫生辰纲,我们的初衷只打算做一锤子买卖,每人分得一份金珠宝贝,各自享受荣华富贵。可是,事态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官府抓获了我们的同伙白胜,准备顺线追查,将我们一网打尽。幸亏宋江押司及时通风报信,还有朱仝和雷横两个都头讲交情,七人才顺利脱身。来到水泊梁山,寨主王伦无意容纳咱们。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我巧妙地激起了一场火并,心胸狭窄的王伦被愤怒的林教头手刃。就这样,晁盖大哥当上山寨之主,我也坐上第二把交椅,担任山寨军师。从此以后,梁山泊成为好汉聚义的大本营。特别是宋江大哥上了山寨,众多好汉纷至沓来,梁山事业日益兴旺发达。
自古以来,军师在任何武装力量中举足轻重,只有那些富有才智的人,才能担当军师这个角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诸葛亮等大军师的风采。对于我来说,当军师既是一种光荣,也是一种考验。作为军师,参与山寨重大决策,可以执掌兵权,调用将校,指挥作战。这个角色,能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即使山寨兵力有限,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实践中,我不断地探索,从胜利走向胜利,为梁山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坦率地说,当军师离不开谋略,谋略是当军师的主要智慧。在我的字典里,智慧就是谋略,谋略就是智慧。所谓谋略,就是讲究计谋和策略,既要善于设计预谋,也要善于随机应变。总体来说,我的谋略多半是成功的,失误的时候也有。比如,宋大哥发配江州的时候,因在浔阳楼题诗受人陷害,我叫萧让模仿蔡太师的手迹,让戴宗回江州传假信,结果还是被黄文炳识破,以至于弄巧成拙,差一点害了宋大哥的性命。有道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从另一个角度看,假冒书信被识破并不意味着失败,因为那样反而促进宋大哥尽快上梁山,岂不是歪打正着?!
一般来说,谋略只是为达到目的服务。不管什么计谋,能够达到目的就算巧妙;不管什么策略,能够解决问题就算高明。由此可见,检验谋略的高低与优劣,关键是看结果。换句话说,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是谋略的真谛,对此我不仅心领神会,而且随心所欲地运用,并创造了一些典型案例。比如说,为了逼朱仝上梁山,那次他带知府的小衙内看灯,我让李逵杀死了小衙内,使朱仝无法面对善待自己的知府,不得不硬着头皮上山入伙。此外,为了赚卢员外入伙,我假冒算命的先生光顾卢府,将卢员外忽悠了一番,说他犯太岁有血光之灾,并在他家墙壁上题写了一首藏头反诗,结果害得卢员外失去家产和妻子,关进牢房吃尽了苦头,最终被梁山好汉营救,不得不加入我们的阵营。诚然,以上两种做法,看上去不太道德,甚至很残忍,在道义上存在缺陷,可是我们的目的实现了,卢员外和朱仝都因此走上山寨,这说明谋略是成功的。作为军师,我的职责就是为山寨出谋划策,当谋略与道义发生冲突的时候,我无疑选择谋略而放弃道义。实际上,许多满口仁义道德的正人君子,为人处世并不怎么讲道德,与其那样口是心非,倒不如抛开假仁假义,为实现某种目的,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作为山寨军师,我自认为是称职的。不过,我的性格和才能适合当军师,只能辅佐别人干事业,而不能单独扛大旗。比较而言,晁大哥、宋大哥更适合做山寨之主。他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为人重义气,仗义疏财,善于结交天下好汉。所不同的是,晁大哥实际上表面上粗犷勇猛,心胸宽宏温厚,骨子里婆婆妈妈的,缺乏远见卓识;而宋大哥富有心计,表面上婆婆妈妈的,动不动就哭鼻子流眼泪,骨子里城府很深。从我个人角度讲,我更喜欢与晁大哥搭档,因为他比较倚重我这个军师,不说对我言听计从,至少在重大问题上,不会偏离我的主张。假如晁大哥没有早逝,梁山泊可能是另一种命运。宋大哥来到梁山,山寨的权力中心便悄悄向他转移,特别是晁大哥去世之后,他理所当然成为权力核心。凭借权力意志和个人声望,他引领梁山兄弟走上了招安道路。说实话,我并不赞同走招安路线,也不指望得到朝廷封赏。李逵经常唠叨:招安,招什么鸟安!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宋江哥哥做个皇帝,吴用先生做个宰相,兄弟们都做个将军,在那里快活多好!很明显,李逵头脑简单,想法比较幼稚。仔细审视大宋局势,不难发现国家正处于危急存亡之际,外面有辽金等强敌虎视眈眈,内部奸佞当权官场腐败,方腊、田虎和王庆等聚众闹事,局势越来越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坚持与朝廷对抗,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力量,“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并非不可能。到时候,宋大哥当上开国皇帝,兄弟们出将入相,想怎么风光就怎么风光。
对于招安问题,我曾经唆使李逵、武松和阮氏兄弟出面骚扰,却无法动摇宋大哥的决心。然而,一旦接受了招安,果真能为梁山兄弟带来诸多好处么?回答是否定的。归顺朝廷之后,那些奸佞的权臣依旧对我们心怀嫉恨,总是想方设法排挤或打压,不是克扣军饷,就是故意刁难。招安不久,宋大哥奉诏率领梁山泊将士出征大辽,作战节节胜利。关键时刻,大辽国主派欧阳侍郎谈判,以非常优厚的条件劝说宋大哥投奔大辽。依我看,这是一个好机会。在大辽局势危急的情况下,我们倒戈归顺大辽,辽主一定兑现许下的诺言,决不会亏待宋大哥和梁山兄弟。即使我们打败辽兵,立了大功,也未必能得到提升和重赏。有鉴于此,我觉得投奔大辽,既胜于待在梁山水泊,也胜于为大宋朝廷效劳。唉,可惜这事我做不了主。宋大哥听了我的想法,语重心长地说:“军师差矣,若从大辽,此事切不可提。纵使宋朝负我,我忠心不负宋朝,久后纵无功赏,也得青史留名。若背正顺逆,天不容恕。吾辈当尽忠报国,死而后已。”
毫无疑问,宋大哥那么做出于一片苦心:他把忠义作为立身之本,时刻不忘尽忠报国,总希望为自己和兄弟们在青史上留下好名声。宋大哥的精神追求,固然令人肃然起敬。但是,良好的意愿未必能带来良好的结果。瞧,梁山泊兄弟跟随宋大哥南征北战,打败了大辽,剿灭了田虎、王庆和方腊,为保护大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兄弟们出生入死,抛头颅洒热血,最终有几个落得好结果?宋大哥饮毒酒鸩死,卢员外食御膳丧命,他们没有战死在沙场,却死在他们所效忠的朝廷的权臣之手。宋大哥追求忠义和名誉,却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其实,我早就看出朝廷别有用心,他们派梁山泊军队南征北战,与其说是给咱们提供尽忠报国的机会,倒不如说他们趁机借刀杀人,以便达到消耗或消灭咱们实力的目的。可惜,宋大哥痴心不改,一心只做忠君报国的美梦,死心塌地听从朝廷的呼唤,就像一头忠实的走狗,主人叫咬谁就咬谁,到头来,却不能避免被主人烹食的命运。
明知道那是一个陷阱,却无法阻止自己和兄弟们陷进去,这是我的无奈和悲哀。作为军师,我必须效忠自己辅佐的对象,只能在战术上安排行动方案,而不能在战略上规划梁山泊的前途。事情往往是,一个人的意志决定大多数人的命运。宋大哥是山寨首领,他想何去何从,我们便何去何从。就像天空飞翔的雁群,众雁只能跟随头雁飞行。没有领飞的头雁,整个雁群飞向何方?宋大哥和卢员外遇害以后,我也想召集一些兄弟重返梁山泊,以图东山再起。考虑梁山泊兄弟死伤过多,幸存下来的士气低落,同时顾虑自己不适合当寨主,只好放弃这个念头。带着无限的悲愤和遗憾,我和花荣来到宋大哥的坟前,祭拜完毕后,一同选择了死亡,以自缢的方式结束生命。
“点评”自隋唐以降,参加科举考试,学而优则仕,是正常情况下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吴先生,作为读书人你肯定也想金榜题名。可那年月,能够通过秀才、举人、进士考试而最终入仕的,毕竟寥若晨星。许多人一辈子皓首穷经,连一个秀才也考不取,至死还是一个童生。你能适时知难而退,当一个乡村教授以谋生,这是非常务实而明智的选择。不过,骨子里你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一旦有了机遇,你会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智取生辰纲,成就了你智多星的美名,并实现了从教授到军师的转型。我想,当年的科举制与现在应试教育差不多,看学校或老师是否优秀,关键是看学生考取名牌大学的多少及升学率的高低。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教授你是不称职的,因为你所教的学生包括你本人,都不曾考取什么功名。但是,作为军师你很出色,你所策划的计谋,均达到预期的目的。尽管如此,我并不赞赏你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为了赚朱仝、卢俊义上山,你的阴招毁灭了无辜的生命和美满的家庭;此外,为了个人的荣辱,你居然建议宋大哥背宋投辽,哪有民族自尊和爱国热情?若非宋大哥及时制止,你恐怕要留下汉奸的骂名。
吴用小档案
姓名:吴用 出身:书生
星相:天机星 绰号:智多星
最得意:智取生辰纲 最失意:科举不第
最痛心:梁山泊事业失败 最不幸:上吊自杀
最擅长: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