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29300000007

第7章 李鸿章传·濮兰德(4)

李鸿章与欧洲人交往的漫长而麻烦重重的岁月里,我们发现他经常自问,并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一个国家获得了全世界的杀人机器而丢掉了自己的灵魂,那么它得到了什么好处?甚至在他1896年游历欧美感到吃惊、感叹壮观时,他那成熟的判断力引导他得出一个真诚的结论,即虽然中国在物质方面蒙羞了,与“外来蛮夷”进化的所有成果相比,中华文明却构建了一个更为合理、更为人性化的生活哲学。他的这个判断,是在比较观察的基础上形成的,与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的信念保持了一致,这个信念是天生而来的,且坚定不移。

李鸿章对西方机械科学表现出了极大热情,但在此背后,隐藏着他的一种不可战胜的信念,即相信天朝的那一套道德哲学,这套哲学经受得了时间考验,从未被战胜过,以后也不会被战胜,这是一种不好斗的文明,比希腊、罗马的文明更为稳定。李鸿章怀有的正是这样的信念,这个信念比引导他采取西方科学的任何冲动都要强烈。

任何对李鸿章生活的记载,如果没有考虑到上述事实,就会产生误导。他在努力寻求不可能的妥协时购买了许多舰船和枪炮;但直到晚年,他那更为私密的文字反映了:他的基本信念还是深深根植于先贤们的经典之中。

为了对这个中国最著名的政治家的毕生事业进行批判性的研究,欧洲传记家的任务是相当复杂的,因为在中国还未出现过有关其生平事迹的精确记录。从他给皇帝的奏折、诏书和国家批文中收集到的稀疏信息,或多或少由于中国官方记载“制造历史”的倾向而降低了可信度,宁愿舍弃对真实事件的真实记录也要采取这种做法,是因为这样能够歌颂统治者和其子孙。他们让王朝的历史记载迎合官方对理想世界的想象,而与现实中的世界很少或根本没有关系。

主要由作家组成的清王朝媒体,在讨论公共事务时同样喜欢虚伪行事,只提供少量的材料以便应付检验或补充官方记载。当慈禧太后“为求历史精确”而从王朝历史中删掉给义和团的诏书时,她的行事与天朝“议事情录”的编辑一向吻合,恐怕李鸿章的官方传记也会遵守这种小心谨慎的作假经典传统。

从日记和学者们私底下流通的记叙中,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材料,这些材料不仅有趣而且还相当准确,但还是缺少美国编辑们所谓的“人性趣味”。1901年上海的一份报纸发表了李鸿章传记,既没有致力于分析他治国之术背后的基本动机,也没有发现他事业成功的秘诀;而且有关他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该文很少或根本没有涉及到。因此,要对李鸿章的事业从整体上进行批评考察,大多数信息只能从欧洲观察家的著作中获取。由于对中国语言和习俗的肤浅认识以及过于倚重官方文献,这些作品中记载的一些事实和结论难免有误。

有些欧洲人十分了解李鸿章,他们可以根据私人观察,写出有关他毕生事业的许多重大事件的秘史,可惜这些人已经过世,没能留下任何记载。李鸿章的日记由其美国秘书毕席克先生保存了多年,据称已被人在其临终时偷走,而且从未出版过;大量的信件与笔记则由罗伯特·哈特先生保存于天津,但在义和团动乱期间完全被毁灭;因此,李鸿章从1870年到1900年之间在对外事务中采取的秘密外交政策大多就成了值得商榷之事,因为留下的证据存在矛盾的地方。

已故的亚历山大·密吉先生的著作,仍是所有当代记载中最有价值的一种,但它却只涉及了一个相对简短的时期;而且它还有一个缺陷,就是该作者与李鸿章的私人交情甚密,他对这位伟大的总督心怀热烈的敬仰之情,所以在《英国人在中国》一书里为李鸿章描绘的可敬之形象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平衡感和透视性。

另外一个现存的资料即为李鸿章自己大量的作品,它们可能揭示了中国这位19世纪打造者的性格和毕生事业。在其一生中,李鸿章无疑是一个不知疲倦的编纂者,对时事编写了大量的记录和评论,但根据现在对这些文字的了解,从根本上来讲不能为我们增加多少准确的信息,不论是有关它们的作者还是有关他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负责人还是代表人。

1913年出版的名为《李鸿章回忆录》的一本书里,由约翰·W·弗斯特(华盛顿的前任国务卿)作序,序中声称该书是依据李鸿章大量手稿的译文编选而成,这些手稿均从他担任官职的各部门那里得来的。根据该书故意匿名的编辑所说,这个回忆录的编选集是由这位已故政治家的家人与朋友公之于世的,且得到了当时中国政府的批准。

即便该书不被认定为赝品,它对国际大事的缄默不语,对细小琐事的一再赘述让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李鸿章的文件一定是要么被用作服务于八卦新闻的凄惨目的,要么被那些掌管文件的人用于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只有一个假定可以避免这个结论,即李鸿章故意编写了半政治性的日记。

这本书由这位美国外交官和政治家推荐给公众,此人由于在中国政府担任要职,所以该书引发了不小的关注;但是,该书的权威性从一开始就遭到了那些批评家的质疑。该书涉及了娱乐性的闲言碎语以及一些古怪的哲学反思,但事实上没有揭示这位伟大总督30年内扮演重要角色期间的任何重要国事。此外,正如在该书出版时不止一个评论家所指出的那样,毋庸置疑的是,书中涉及了推断性的回忆和选择性的编辑,但十分诧异的是,它没有清楚地列出文献出处,所以该书在英国和美国之手表上怀疑。

实际上,这个赝品在得到明确的检验之前就被人怀疑了;但持怀疑意见的人自然是无法确定最先在纽约《太阳报》和伦敦《观察家》报上出版这部回忆录的富有魄力的美国记者曼尼克思先生在写该书时,是否通知了总督大人的亲友,是否得到了他们的同意,赝品内部的证据是否充足?但另一方面,有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无论是中国政府(此书声称是中国政府批准出版的),还是李鸿章的亲人都未站出来否定此书。

现在,总督大人的一个家人已经正式宣布李鸿章从未写过日记,不管是他在环游世界还是在天津的时候都没写过。同时,一个事实被弄清了,即曼尼克思先生实际上于1900年去过中国北方,也去过北京,当时他是美国的某个家人,或其他中国人,这些人愿意为他提供构成该“回忆录”的材料,以期达到政治目的。

该书(指《李鸿章回忆录》)包含了许多有关“中国改革派”思想方面的暗示性文字,它们如果不是要求人们与这位构思独创的作者进行实际的合作,便可算得上是一种启发。不用说,人们真诚地接受了这本书,欢迎它,还把它当做了解有关远东人和事的有价值的补充性材料。

暂且不追问聪明的中国改革派究竟是否参与了编辑这部自传的问题,可以公允地讲,无论如何此书在不止一处中展现了一个非常可信的演示,这种演示说明了李鸿章的著作继承人也许会认为这些文字适合做已故总督大人的盖棺定论;该书还有一个独特价值便是其中流露出的中国官僚们的种族思维,若没有有关地方知识的第一手资料和专家的帮助,作者是非常难以捕捉到这种思维的。比方说,回忆录以许多奇怪的方式反映了中国官僚对于大清帝国以外一切事物的轻蔑态度,以及其勇敢无比的无知状态。

在李鸿章去世后不久上海出版了他的一个公文集子,该集子由他最顺从谦卑的仆人、兼职官员盛宣怀编辑。这些文献与清朝的诏书和官史记载相比,在历史研究方面,并不具有更大的实际效用。整体而论,它们显著地展示了典型官员在遣词造句方面的造诣,以及作者在维护和挽回自身官员颜面上的显著才能,但没有顾忌到事情的精确性或者说事情的发展过程。

根据可信的中国近代史以及李鸿章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期间扮演的角色,李鸿章的这些公文提供了一个值得注意的迹象,即中国官僚阶层生活、运行和存在于其中的无处不在的“虚伪”氛围;迹象还包括作者对其政治道德环境的本能性遵从。确实,可以公允地讲它们的主要价值在于潜意识中的证词,这些证词证明了作者和儒家学者一样平静超然于现实世界之外,也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态度主要归因于对中国治国观念中卓越智慧的极其真挚的信仰。

所以,我们现在研究李鸿章在世时的生活情形,必须更多地倚重于独立而能干的欧洲观察家们记载的观点,而不是以中国官方记载或李鸿章遗作中的证据。那些证据必定只用作辅助材料而非结论性材料。但无论哪种权威性材料引导我们,无论从中得出什么样的判断,在评价李鸿章及其作为19世纪缔造者之一的地位并作出最终定论时,为对他及其事业的公正起见,让我们记住他出生于其中的社会和政治状况。当我们公正地权衡李鸿章的功绩与过失时,让我们不要忘掉他应去面对的困难是多么特殊,多么繁多,而他几乎是单枪匹马,在内他是这个满清政权衰败的产儿,在外是欧洲的警报和远足的产儿,是大清帝国的“神圣遗产”。

同类推荐
  • 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

    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

    本书是季羡林先生关于在清华读书和在北大工作的回忆性文章精选集,还包括季老在清华读书期间的《清华园日记》选编和初入北大执教期间的《北大红楼日记》选编。写作….时间跨越七十余年。 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季羡林忆清华”;第二辑:“季羡林清华园日记选”;第三辑:“季羡林评北大”;第四辑:“季羡林北大红楼日记选”。
  • 布衣宰相孙叔敖

    布衣宰相孙叔敖

    孙叔敖,父亲死于国难,负母逃亡乡野。遇高人指点,遂成大器,终以布衣之身,被决意强国富民的楚庄王举为令尹。其时,周室衰微,诸侯争雄,齐桓、晋文相继称霸。楚国扼控江汉之势,亦欲北上争霸,却苦于国势贫弱,难与晋国争锋。孙叔敖拜相,革除弊政,改善税法,兴修水利,清丈田亩,利民强兵。虽因奸党构陷而遭三次罢相,亦无怨无悔,不堕强国富民之心,终于感悟庄王,君臣合德,使楚国走上富强之路。公元前597年,楚在邲地与晋决战大胜,成为新的霸主。
  • 哥白尼

    哥白尼

    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micus,1473-1543),波兰天文学家,第一个提出日心说。他所著的《天体运行论》,是现代天文学的起步点。哥白尼于1473年2月19日出生于波兰西部托伦城圣阿娜港。他的父亲是富商,曾任过市政官吏。哥白尼10岁时,父亲去世,由舅父路加斯·瓦兹罗德抚养。瓦兹罗德博学多才,思想开放,提倡研究实际,这对少年时期的哥白尼有很深刻的影响。
  • 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上)

    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上)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专家篇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专家篇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专家篇》介绍了中国航空工业企事业单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及著名专家,以及为航空工业服务、或在某一领域为航空工业服务、并做出成绩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三大院校)的院士和著名专家(共计40名)的生平、工作业绩与突出贡献。真实地记录了他们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的光辉历程。本书内容翔实、生动,实为记录航空系统专家院士的全面生动的教材。适合广大航空工业从业人员及关注航空工业发展的人员阅读。
热门推荐
  • 王源之樱花树下的少年

    王源之樱花树下的少年

    这本小说主攻王源!请勿抄袭!如果有一样的剧情纯属巧合!这是檬檬自己写的小说!剧情也是自己想的!如果有剧情一样的小说请在书评区告知檬檬!或者加QQ:3225889291。可以勾搭檬檬!加檬檬的时候写明是读者即可!檬檬在此鞠躬!谢谢读者!求票票!求评论!求收藏!交流群:580731595。
  • 重声

    重声

    一个人的才华究竟多少才是极限?新的时空,一部传奇的成长史!重活一次,他发出让所有人聆听的声音!顺便留给世界一个风骚的背影。群【622925070】
  • 灵缘白狐传

    灵缘白狐传

    神女转世化白狐,三生缘劫何解愁?她外冷心热,明明是转世,却宁愿以现在身份活下去。血脉最纯正的白狐,天资无人可比,却有天定的,以血谱出的命运——凡亲近者,定不得好死。抹去记忆,下凡历劫为飞升,谁知第一次便遇到最为不好解的情劫,与同样下凡历劫的他结了一世情缘。再见,她恍若一切都未发生,他调笑:怎的这般薄情寡义?有狐绥绥,心所向兮。三世情缘,亦不弃兮。白狐传系列第一本,两只狐狸的爱恨情仇。
  • 倾世公主非同小可

    倾世公主非同小可

    她是丞相府的嫡女,丞相府的三小姐,可她却受冷漠,无人问津,他是王朝皇子,受尽欢迎,可他却是性情冷酷。一朝嫡女变公主,人人受捧,人人尊敬。他与她相遇,会擦出怎么样的故事???
  • 太极足球

    太极足球

    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足球的少年,如何随着命运的改变而起起伏伏,最后成为一个。。。。。
  • 巅峰之路之万道之体

    巅峰之路之万道之体

    万道之体,天下第一之体,看魂龙如何一步一步的走向最巅峰。斩仇人,灭宗门,成万道之主。
  • 邪眸傲世

    邪眸傲世

    少年东方明夜巧得金眸,踏上修武征途。遇到了名门子弟西门雅妃,又用采药所得的灵药帮助了修为受损的西门扬雪。后知道,自己的来历,开始寻找起自己的家族。。。。。。。
  • 都市村姑之欲望

    都市村姑之欲望

    美丽姑娘,繁华都市,身怀绝世异能,掀起滔天巨浪,看异能强势崛起!!
  • 逆染江山:绝色废柴柒小姐

    逆染江山:绝色废柴柒小姐

    她是二十八世纪的傲娇学霸,打着网游就莫名其妙穿越到了弱气的血狸家族的五小姐身上。他是一席白衣的妖孽王爷,遇见了本不该遇见的她,一见倾心。无可救药。帮助腹黑傲娇的她逆了这天下。
  • 狂妃来袭:丑颜王爷我要了

    狂妃来袭:丑颜王爷我要了

    杀手之王穿越而来,怎可继续受尽屈辱!皇帝赐婚又怎样,生父算计姨娘庶妹心狠又怎样?沦为丑颜王爷未婚妻,她嗤笑:“夫君如此美如天仙,不知世人是被猪油蒙了眼吗?”“女人,嫁于我之后,你还以为有能力逃离我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