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28500000011

第11章 地名文化篇(二)(5)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诗人,也是学识渊博的学者。本文仅就他对中华文化大世界里的地名知识略作介绍。

毛泽东很喜欢谈论人文地理,就其历史渊源、人文掌故、风土民俗及和名人有关地理的诗词,说古道今,如数家珍。可以说,环视古今中外,还很少能找出一位政治家像他那样熟悉自己国家的人文地理而谈吐自然、应用自如的。

“读历史不能没有一部历史地图”

毛泽东喜欢读地图。

他最早什么时候接触到地图,语焉不详。但可以推理在辛亥革命前后已是开始了。

1923年,毛泽东看到一张世界大地图,它是张挂在墙上的,估计是上海商务印书馆或中华书局印行的教育挂图。他开始接触世界,发现原来中国是这么大,世界更大。

当时舆图始兴,启发民智,毛泽东已经能运用地图。

据他的同学萧三回忆,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毛泽东每天都要上阅报室看报。他看报必备地图于旁,便于对照、查阅地名,强化自己的地理知识,这也养成了他运用地图的良好习惯。

坐地日行八万里。毛泽东的一生很少离开地图。

在战争年代,他也常和军用地图打交道。

但他日常经常过目的,是人们通常备有的简明中国地图。

建国后,他的中南海菊香书屋藏书室里,就有几种地图册,其中为他心爱的就是一部《申报大地图》。

这是20世纪30年代初,史量才聘请高手能匠设计出版的,详细、准确,通常被视为旧中国留下的最好的中国地图集版本。

1934年,毛泽东参加长征,在湘南也曾搞到一册。他自称:“以后打仗行军还时常用它。长征中它给我帮了不少忙。”

当时红军指挥员很少有军用地图,辨明方位,识别地理,就只好用常人所用的普通地图集了。因而当1953年,毛泽东见到长江水利规划办公室林一山也有一册,如老友重逢,很是兴奋。

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多次离北京外出视察。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是他随身携带图书的必备两种。

1958年9月,毛泽东视察安徽诸地,就带了一册金擎宇编纂的195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他在地图页中,用红笔、蓝笔、黑笔画圆圈、角、直线、连接线等多种标记,这些都是他为建设国家所留下的思路轨迹。

众所周知,毛泽东爱读历史书,也喜欢说古谈今。他也将地图对照史事。他说:“读历史不能没有一部历史地图放在手边。”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为了找到东汉末期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征辽东乌桓归来途经的碣石山的位置,他找来了当时的地图,寻找所在的方位。或许由于这些因素,激发起毛泽东想编制一册历史地图册的念头。

他对吴晗说,要有一册历史地图。

吴晗是历史学家,当然有同感。于是提出以清末民初学者杨守敬绘制的《历代舆地图》为蓝本进行绘制,并推荐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主持。

毛泽东同意了。

谭其骧此后鞠躬尽瘁,几乎为它的问世花费了后半生的精力。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亲聆他谈及此事。这部拥有全10册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本来是可以及时付梓推出的,让毛泽东也能够看到它。可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以致在倡议者逝世后的几年才问世,这不能不说是遗憾的事。

毛泽东重视地图,也这样告诫基层军事指挥员。1947年,中共中央决定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毛泽东在7月30日起草的电报中曾特别指示:“营长以上每人发鄂豫皖三省县境的明细地图一份,油印的亦好。如能每连发一份更好。使一切干部明白地理环境。”(阎欣宁《韦杰中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181页。)1949年2月,在全国解放前夕,他为中央军委起草《对基层官员地理常识教育极为重要致各野战军首长》的电报。而在向周围警卫员进行文化教育时,他也要他们懂得地图的功能。1954年,他在浙江杭州问张仙朋:“杭州是哪个省?”“你现在就去看地图,回来我再考你。”他也问过蓝保华:“都安靠近什么地方?”使他们由表及里,通过熟悉地名,认识自己的国家和家乡。

毛泽东看地图,谈地名,并不是仅浮于纸面。江山如此多娇,他往往设身处地,赞扬祖国大好河山,像说“南京这个地方,我看是个好地方”,“米脂风光好,出皇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真是个好地方”,处处离不开中华锦绣大地。大概也是这个原因,也引起他多次说要骑马到黄河、长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

每到一地,必先阅读地方志

毛泽东有读地方志的嗜好。

中国地方志有省志、府志、县(州)志以及其他的专志,它卷帙浩繁,包罗万象。一个地区的方志,也就是本地区的百科全书。因此,一部地方志就是该地区有多元功能的经世致用之书。它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里的瑰宝,也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一个贡献。

毛泽东很懂得地方志的功能。

他每到一地考察,先要做几件事,其中之一就是寻找该地的地方志。即使是旅途劳顿,他也要挤出时间,甚至挤出睡眠休息时间来挑灯夜读。

毛泽东最初接触的是什么方志,没有见于文字记载。1910年,他从家乡韶山走到了湘潭县城附近的东山学校。在学校图书室他读了很多书。其中是否有自己家乡的方志?

现在有记载的,是他1917年在湖南游学路过安化所读的《安化县志》。也许在此前后,他还读了其他几部相关方志,如《宁乡县志》、《衡山县志》等。

但无论如何。我们大致可以推定,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已养成了读志书的习惯,即每到一地必读方志。

现在见有记载的:

1929年,他在红军下井冈山进入闽西南时期,在长汀读《汀州府志》,在龙岩读《龙岩县志》;

1930年,在红军占领江西兴国后,他即从图书馆找来了《兴国县志》;

1933年。当瞿秋白职掌中央苏维埃政府教育部长时,从瑞金图书馆寻到一部清版《瑞金县志》,虽然缺了一册,但奇货可居,仍让他感到莫大的兴趣,取来仔细阅读。

长征途中,毛泽东在匆匆行军中,还让部属帮助找寻有关的方志。据黄有凤将军回忆:“那时我在毛泽东身边当机要秘书,每攻下一个县城,或是每到一个重镇,他都让我们这些身边的同志为他收集县志和地方志看,一看就是大半夜。”

当时的毛泽东,为了轻装行军,遵循全军决定,将过分的辎重,瓶瓶罐罐,以至马列主义书籍也都丢掉了,但随身仍携带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有的就是沿途收集的地方志。由是,他对要走和正走的所在地区的山川地势、关隘险要以及沿途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了若指掌。他真堪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军事战略家,以至令当时的兴国少共师政委萧华将军钦佩不已。30年后他写《长征组歌》,就颇有感触地写了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建国初期,毛泽东有更多条件读地方志了。在此期间,他如饥似渴,读了很多地方志。

1950年,毛泽东和西康省委书记、省长廖志高谈话时,对西康地区的开发活动介绍得头头是道,致使西康本籍的廖志高也自愧不已。原来他已读了该地的方志。

从此之后,毛泽东几乎年年有一次或几次外出视察。他确实是每到一地,必先阅读地方志。一浙江方志办公室主任魏桥教授告诉我:1952年,毛泽东初次到杭州就索取地方志,以后他每年赴杭州都要读地方志,直到1975年2月他最后一次到杭州。

毛泽东勤读地方志。因为读方志,也是一种社会调查的方式。

毛泽东一生读了很多部地方志,包括有他到过的地区的地方志,也有他没有到过的地区的地方志。

生有涯,而知无涯。但可以说,毛泽东是全球20世纪地方志读得最多的一位政治家。他对地方志有很高的评价。1941年8月,由毛泽东签发的《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在关于收集材料的方法条例中,就列有“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的项目。1958年3月,毛泽东又在成都会议上号召各地编写地方志。盛世修志,此后就有不少地区组织人员编撰。近十年里,全国蔚成风气。

善于应用地名文化

毛泽东很喜欢历史地理。

少年毛泽东就爱读两部史学著作。这两部文化巨著令他心向往之。

一部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他写了纵贯1400年的中国政治史和军事史:

一部就是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它叙述了神州大地的古今人文地理。

毛泽东读了一辈子的《资治通鉴》,据称读了17遍。

毛泽东也读《读史方舆纪要》。他读了多遍《纪要》,了无倦意。据说20世纪50年代初期,毛泽东视察南方,来到上海,听说上海图书馆保存有一部顾祖禹的手稿,非常感兴趣,还特地调阅。

毛泽东的地名知识,也有来自《纪要》的。当然,更多来自他勤奋阅读其他有关书籍;也包括他的“每事问”,就地作调查。他在石家庄审定《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时,有天外出散步,见到一座山,就向当地老乡请教:“这座山叫什么山?”“为什么叫抱犊山呢?”他在安徽安庆问讯:“独秀山是因陈独秀而得名,还是陈独秀因独秀山而得名?”他到东北考察,就问“抚顺为什么叫‘抚顺’”。

中国的地名。很多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

毛泽东很善于应用地名文化,也将它作为联系群众、教育干部的纽带。

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和人们初次见面时,总离不开询问其籍贯。然后涉及到地名来源、文化内涵。如他对师哲等人说:“你和司马迁是同乡。”“你是关云长的老乡哟。”“卢俊义还是你的老乡呢。”等等。

他通常更多的是介绍地名来源,以此给神州大地的地名增添了许多丰富、生动的故事。1952年10月,毛泽东在江苏徐州。他说:“徐州是古战场。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是东、西、南、北的咽喉要道。”在飞机上,他谈及元朝萨都刺《徐州怀古》时说:“这首词牌叫《木兰花慢》,原题是《彭城怀古》。彭城就是古徐州,就是那个传说活到800岁的彭祖的家乡。”1958年8月,他初到河南商丘就说:“商丘是原归德府。古宋在这里建过都。”1958年3月,他在和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谈到引黄济汾水利工程时,突然问:“你们山西有个闻喜县。你知道为什么叫闻喜?”“汉武帝乘楼船到了这里,正好传来在越南打了胜仗的捷报,汉武帝就给这地方起名为闻喜。汉武帝那时能坐楼船在汾河上行驶,可见当时汾河的水量很大。”1958年10月,他在接见豫北地、县委书记时,对济源县委书记说:“济源有个王屋山,是愚公移山的地方。”1964年3月,河北水灾。灾后,毛泽东第四次视察河北。他问衡水地委书记:“衡水是历来遭灾的地方,你知道为什么叫衡水这名字吗?”地委书记答不上。毛泽东说:“衡水就是洪水横流、患难于中国之意。这是禹王之事,史书上有载。”

毛泽东好学深思,有时甚至还对若干地名由来进行推理或提出问题。比如:

有大城必有小城;有双城必有单城;有内黄应该有外黄;有上海就有下海……不然就不相称。

不以人名作地名,“我也不搞我的毛泽东路”

毛泽东也为纯洁地名文化做出过很大的贡献。

我们综观历史地图,中国地名以至世界地名,很多是以人名充作地名的。比如古代中国有禹县、秦皇岛,现代有中山、志丹、靖宇等;前苏联有列宁格勒、古比雪夫,美国有华盛顿等;甚至街道也有命名,如长春斯大林大街、天津罗斯福路等。但是,194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决定禁止用中共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

这在当时世界上是没有的,从此中国开始了再也不出现用人名作地名的现象。它是新中国地名的一大特色。

据传有一年晚秋,毛泽东和柳亚子乘坐轿车,急驶在上海的中正路(后改名为延安路)上。柳亚子向毛泽东建议,将中正路改名为毛泽东路。毛泽东笑道:“1949年我党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上制定了不祝寿,不送礼,不以领导人的名字命名地名等几个规定。我们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时刻提醒每一位党员,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要戒骄戒躁,一刻也不要忘记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的主席,更要模范地遵守党的规定呀!”毛泽东拒绝了以自己的名字为路名。这件事,若干年后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又再次提及。他说当时就坚决表示,“我也不搞我的毛泽东路”。而在1953年8月,他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重申6点,其中之一就是“不以人名作地名”。他两次三番地反复告诫全党全国,不得以现代人名为地名、街名。

毛泽东也很注意纯洁地名。在他的主持下,建国初期,有关部门对那些自明清至旧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睦邻的地名,如迪化(乌鲁桥)、归绥(呼和浩特)、安东(丹东)、镇南关(友谊关)等,都作了更改或恢复原名。

同类推荐
  • 不朽的北宋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

    不朽的北宋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孔永编著的《不朽的北宋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为丛书之一,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解析,挖掘藏在画作中的未解之谜。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三国演义在日本

    三国演义在日本

    本书共分为上下两篇,内容分别是:日本文学对《三国演义》的发现日本文学对《三国演义》的重构等。
  • 变态不穷:花鸟画(文化之美)

    变态不穷:花鸟画(文化之美)

    中国画历来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其中花鸟画的文化体系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息息相关。花鸟画的技法多样,既写形又写意。古代文人志士挥毫泼墨,在画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并间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本书以起源、发展、成熟与新变化时期为主线,翻开一部中国花鸟画的历史。
  • 修德养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修德养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兰州历史文化:书画碑刻

    兰州历史文化:书画碑刻

    “历史沿革”生动介绍了兰州如何从远古蛮荒时代发展成为雄居大河之滨的“黄河之都”:“革命星火”描述了星火燃烧的岁月,兰州的革命先烈的大义凛然,革命斗争的曲折残酷,令后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历史名人”介绍了兰州地区的杰出才俊,黄河之都不仅人杰地灵,而且藏龙卧虎;“文物名胜”尽悉兰州的大地珍藏,兰州的史籍非常丰富;兰州虽处偏僻的大西北,却孕育着较为发达的士人文化,那些才高八斗的士子们,演绎了一段段凄美厚重而又委婉动人的传奇故事;更能体味到那种相袭久远的古朴民风将为人们装点展示出一个色彩缤纷的未来。
热门推荐
  • 无限战争之飞越日

    无限战争之飞越日

    身为普通小职工的孙武,因在长安街经历了车祸,穿越到了平行异界。在这个世界,他的身份竟然是儒国主席!而更令人惊奇的是,此时他的国家所面临的困境,与现实一模一样!于是一腔爱国之心的孙武,开始大展鸿图!“打!我看你们谁敢说个不字?大郎国明摆着的都欺负到我们家门口了,这还不打,等死呢?谁在外交辞令中再出现什么强烈反对、关注、愤慨等等的敷衍之词,一律派到前线,我倒要看看那些人怎么反对!”“求和派你们什么心理?既然决定要打,就要义不容辞,就要打胜,打赢!我看你们是怕自己的产业受损吧!你们要知道,那都是谁给你们的!全部是人民给的!国家都没了,我看你们怎么贪、怎么腐败!”齐槿新书《无限战争之菲越日》,求推荐,求收藏。谢谢大家支持!
  • 伴龙尊

    伴龙尊

    什么是尊尊就是最大无论天神、魔尊都不愿意得罪的疯子
  • 绝世唐门之冰凌苍穹

    绝世唐门之冰凌苍穹

    一脚踏虚空,一掌落星辰,冰封苍穹,唯我独尊。既然我成为了你,我定给你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上一世,我游手好闲,这一世,我定君临天下,这是孤给汝的承诺。
  • 网游之斩天狂神

    网游之斩天狂神

    斩破天界,封号狂神!是游戏还是真实的世界,注定的宿命,谁能挣脱天地的束缚……
  • 成长计划:菜鸟一路飞

    成长计划:菜鸟一路飞

    当菜鸟遇见大神,是前者求当后者腿部挂件。而某只和某饺就是这种情况。谁是大神?谁是菜鸟?这是怎么个情况?木有记忆的某只穿越到修仙网游里了,收了只成仙的狮虎和大神气质的菜鸟,还有一只横空出世的会长大人。于是某只投入到全心全意的“菜鸟养成之路”之中。而某饺表示:某只养的猫太凶了啊!见人就咬!
  • 心语如丝

    心语如丝

    本书是一部散文随笔集,作品分为“心语如丝”和“闲暇小语”两个部分。在书中,作者以一位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眼光,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着眼,着力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书中文章多以其在西安的生活、工作为主,文笔细腻唯美,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 最动听的事

    最动听的事

    对她来说,爱情是天造地设的难得。对他来说,爱情是,自问我可以赢你,偏喜欢输给你。关于爱情这个主题,他们拿对方当标本,一起学习,齐齐进步。只是,某一天。二十七岁的他对二十四的她说:“要不要和我穿上校服,去校园补一段初恋。”然后,她慢慢地发现,他是一个恋爱新手,同时也是一个极具天赋的恋爱高手。
  • 道门娱乐霸主

    道门娱乐霸主

    打小热爱小说,电影的项羽穿越了。这个科技发达的天龙星,只有发达的科技,却没有震憾人心的金庸古龙,更没有催人泪下的《白蛇传》。一本小小的《聊斋》,一个小小的专栏,让他走上了致富之路。由娱乐报刊走向影视,还开发出一款款优质游戏。身为修道之人,不单在写别人的故事,同时也写着自身的故事。……
  • 灵台道心

    灵台道心

    自古修仙筑灵台!灵台方寸山,灵台菩提树,灵台血神子,灵台奈何桥!八角古井入灵台,演绎不一样的人生!
  • 大清乱

    大清乱

    清末,天下乱。北有白莲教,南有天地会,还有即将席卷整个清帝国的太平之乱。有人想做枭雄,有人想做英雄,他却只想活下去。既然要活着,就要靠自己的双手打出一片天。既然生于乱世,便再也没有选择的余地。那就战吧!无论武力还是智力,只有战才能得偿所愿。有人看书怕主角武力值不够,我则最怕主角智力低下。我只希望,这个故事大家能喜欢。QQ群200940370欢迎大家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