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留园为明清江南名园之一,现在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是大家所熟悉的。它的历史都知道原为明代徐泰时(冏卿)的东园,清嘉庆间为刘恕(蓉峰)所得,以园中多白皮松,故名寒碧山庄。(见本集《说园》注)刘爱石成癖,重修此园,其中的“十二峰”为园中特色。同光间为盛康购得,易名留园。其中假山的真正设计与建造者究为何人,从明代以来一直被埋没了。如今我来介绍一下这园的叠山师——周秉忠。
明代《袁中郎游记》上说:“徐冏卿园(即今留园),在阊门外下塘,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石屏为周生时臣所堆,高三丈,阔可二十丈,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了无断续痕迹,真妙手也。堂侧有土垄甚高,多古木。垄上有太湖石一座,名瑞云峰,高三丈余,妍巧甲于江南,相传为朱勔所凿。才移舟中,石盘忽沉湖底,觅之不得,遂未果行。后为乌程董氏购去,载至中流,船亦覆没,董氏乃破资募善没者取之,须臾忽得,其盘石亦浮水而出,今遂为徐氏有。”(并见《桐桥倚棹录》)这段记载除指出假山作者外,并可说明今日留园中部及西部的假山,尚存当日规模,可与王学浩《寒碧山庄图》互相参证。唯这太湖石“瑞云峰”已移至城内旧苏州织造府中。
江进之《后乐堂记》:“太仆卿渔浦徐公解组归田,治别业金阊门外二里许,不佞游览其中,顾而乐之,题其堂曰后乐堂。堂之前为楼三楹,登高骋望,灵岩天平诸山,若远若近,若起若伏,献奇耸秀,苍秀可掬。楼之下北向,左右隅各植牡丹、芍药数十本,五色相间,花开如绣。其中为堂凡三楹,环以周廊,堂墀迤右,为径一道,相去步许植野梅一林,总计若干株。径转仄而东,地高出前堂三尺许,里之巧人周丹泉,为叠怪石作普陀天台诸峰峦状。石上植红梅数十株,或穿石出,或倚石立,岩树相得,势若拱遇,其中为亭一座,步自亭下,由径右转,有池盈二亩,清涟湛人,可鉴须发,池上为长堤,长数丈,植红杏百株,间以垂杨,春来丹脸翠眉,绰约交映。堤尽为亭一座,杂植紫薇木樨、芙蓉、木兰诸奇卉。亭之阳,修竹一丛,其地高于亭五尺许,结茅其上。徐公顾不佞曰:此余所构逃禅庵也。”案徐树丕《识小录四》:“余家世居阊关外之下塘,甲第连云,大抵皆徐氏有也。年来式微十去七八……”徐氏在阊门占有东园(今留园)西园、紫芝园等,颜堂曰后乐堂。尤为难得者,知后乐堂叠山即东园者同出周秉忠(丹泉,时臣)之手。紫芝园王百榖有记,记中未言后乐堂。江进之,名盈科,楚之桃源人,明万历间为长洲(今苏州)令,工文。袁小修为作《江进之传》。
按《吴县志》所载,韩是升《小林屋记》:“按郡邑志……台榭池石皆周丹泉布画。丹泉名秉忠,字时臣,精绘事,洵非凡手云。”小林屋即今日苏州现存园林之一的惠荫园(洽隐园),在南显子巷,其中水假山委宛曲折,为国内的罕例。又据明末徐树丕《识小录》上说:“丹泉名时臣……其造作窑器及一切铜漆物件,皆能逼真,而妆塑尤精,……究心内养,其运气闭息,使腹如铁。年九十三而终。”可见他除工叠山外,又是画家与工艺家。依上面的两段记载而论,他生活的年代,当是明末的大部分时期了。同时惠荫园水假山堆叠时代亦可确定了。周秉忠的儿子“一泉名廷策,即时臣之子,茹素,画观音,工叠石。太平时江南大家延之作假山,每日束脩(工资)一金……年逾七十,反先其父而终。”(见《识小录四》)是一个继承他父亲技术的叠山师,从“反先其父而终”一语来看,周秉忠的一些作品,必然有许多是他们父子二人合作的结晶了。
苏州怡园,建于清末,景多幽雅,名驰江南,园主顾文彬(子山)在建园前,曾购留园,旋让盛氏。其时顾在浙江宁绍道台任上,园的规划皆出其子顾承(乐泉)之手。顾承是画家,设计的很多方面与画友研讨而成。当时画家如吴县人王云(石芗)、范印泉及顾沄(若波)、嘉定人程庭鹭等人,都参与了设计工作。藕香榭重建出姚承祖之手。龚锦如,吴县胥口人,世代叠石,曾参与后期怡园山石堆叠,同时亦为狮子林重修假山。相传经营是园的时候,每堆一石,构一亭,必拟出稿本与他父亲商榷,顾的曾孙公硕先生说,这些往来书信尚存其家。怡园联对,刻本今不存,皆顾文彬自集宋词,由当时书家分写,原作今藏苏州博物馆。这些当不失为研究园林的好资料。
吴绍箕《四梦汇谈》卷二《游梦倦谈·伪王宫》:“……由此又踏瓦砾数重,为伪花园,有台,有亭,有桥,有池,皆散漫无结构。过桥为假山,山中结小屋,横铺木板六七层,进者须蛇行,不能坐立。”此殆即南京太平天国天王府花园。其山中结小屋,颇似扬州片石山房及苏州环秀山庄者,知其有所自也。
苏州西百花巷潘宅(后属程姓)园中,有一海棠亭(今移至环秀山庄),其建筑结构形式是国内唯一孤例,是件珍贵文物。亭式如海棠,柱、枋、装修等皆以海棠为基本构图。过去东西两门都能自行开合,有人入亭,距门一步余,门即豁然洞开,入门即悠然自合,不须人力,出门也自行开闭。后因机件损坏,竟无人能修(见《吴县志》)。《哲匠录》曾引《吴县志》的记载,指出建亭人为一清代佚名工匠某甲,但未指出亭之所在地点。不久前我访问了苏州香山老工人贾林祥同志,据他说,该亭为清康熙间香山人徐振明所建。徐为康熙间名匠,苏州马医科申文定公牌楼(今移北寺塔前)之修理亦出其手。据说他建造这亭,没有完工,尚缺挂落、吴王靠(前者是檐下的装饰,后者是亭四周上的坐椅)等部分构件。为人有正义感,不肯屈身服侍统治阶级,生活寒苦,晚年潦倒,近六十岁时病死街头。他的悲惨遭遇,仅是旧社会罪恶统治下的许许多多民间工匠艺人中间的一例而已,应当把这些事例列入苏州园林史料之中。
北京“颐和园”的假山,从未有人谈其作者。耿君刘同告我,颐和园史料中有此一则:“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六年(公元1751年),口谕内务府造办处朱维胜叠清漪园(颐和园前身)乐安和(扇面殿)假山。乾隆十五、十六年上谕杨万青通晓园庭事务,主管清漪园工程,授郎中,后又撤职。”诚为研究颐和园及我国叠山史的重要资料。
如皋汪氏文园,夙负盛名,然毁已久,莫能明其结构之精。案清钱泳所著《履园丛话》卷二十:“如皋汪春田观察,少孤,承母夫人之训,年十六以资为户部郎。随高宗出围,以校射得花翎,累官广西、山东观察使。告养在籍者二十余年,所居文园,有溪南、溪北两所,一桥可通。饮酒赋诗,殆无虚日。”春田《重葺文园诗》:“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可证当日经营用力之专,宜其巧具匠心也。1962年春,余拟作“文园”遗址之勘察,奈阻雪泰州,兴废而返。路君秉杰得《如皋汪氏文园绿净园图咏》印本,其偿我昔愿之未果耶?
姚祖诏跋两园图云:“案《如皋县志》,文园在治东丰利镇,镇人汪之衍筑,绿净园,在文园北,其子为霖筑。然观其孙承镛两园记,则文园在雍正初为之珩乃父澹庵所辟课子读书堂,即澹庵课之珩处也。绿净园后于文园六十年,为霖以事母及觞咏之所,初欲通两园为一,而终尼于忌者。之珩好学不仕,网罗乡献,辑《东皋诗存》四十八卷。……谓文园为之珩所筑或以此而致误也。为霖官至山东督粮道,亦尝与东南名流相往还,而绿净之名不逮文园远甚。承镛当道光间,既自作记,复梓季耘(标)所绘图,以永先迹。时文园已荒废莫治,绿净亦风雅消歇。”钱泳于“道光(二年)壬午(公元1822年)三月……绕道访文园,时观察(汪春田)年正六十,发须皓然矣。”(《履园丛话》卷二十)春田名为霖。
此园为戈裕良所重修者(据《履园丛话》卷十二),景中小山水阁溪泉作瀑布状,自上而下曲折三叠,洵画本也,直拟之园中,今南北所存诸园无此佳例。无锡寄畅园之八音涧,修理中未按原状,已失旧观矣。石矶堆叠自然,亦属佳构。
仪征朴园亦戈裕良所构筑。园主巴君朴园、宿崖兄弟,凡费白金二十余万两,五年始成。园甚宽广,梅萼千株,幽花满砌。其牡丹厅最轩敞。假山形式“有黄石山一座,可以望远,隔江诸山历历可数,掩映于松楸野戍之间。而湖石数峰,洞壑宛转,较吴阊之狮子林,尤有过之,实淮南第一名园也。”钱泳推崇如此,见《履园丛话》卷二十。此园之假山乃兼黄石、湖石二者之长,高山以黄石,洞曲以湖石,各尽其性能也。至于借景隔江,亦效扬州平山堂之意。园在仪征东南三十里。
龚自珍谓巴姓为徽州大族。迁扬州者多以业盐致富。今扬州尚存巴总门之大住宅。
南京瞻园重修于1939年,石工为王君涌。杨寿楣《记石工王君涌》:“王君涌,金陵人,居城西凤台巷。业莳花卉,而尤工叠假山。己卯(公元1939年)冬,余承乏宣房,葺瞻园为行馆。园故徐中山王邸第,石素擅称,自后之修者,位置错乱,顿失旧观,又经丁丑(公元1937年)事变,欹侧倾颓,危险益甚,乃招君涌为整治之。君涌老干事,举所谓三宜五忌者,言之成理,累然如数家珍。故凡峰壑屏障,一经其手,辄嶙峋窅窱,几令人有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观。盖虽食力小民,固胸有丘壑,兼于重量配置,别具特识,有隐合近代科学之原理者。问其年,六十年有四,且有子子兴,能世其业矣。……”
“梓人武龙台,长瘦多力,随园亭榭,率成其手。癸酉(公元1753年)七月十一日病卒。素无家也,收者寂然。余为棺殓,瘗园之西偏。”(见袁枚《小仓山房诗集》卷九《瘗梓人诗》小序),此为随园建造者之一,幸传焉。
《泾林续集》载:“世蕃于分宜藏银,亦如京邸式,而深广倍之。复积土高丈许,遍布桩木,市太湖石,累成山,空处尽栽花木,毫无罅隙可乘,不啻万万而已。”世蕃为明严嵩子。江西分宜人,其京邸窖藏为深一丈五尺。此亦假山之别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