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观虽然是近年重修,但是由于香港青松观等团体和人士的鼎力支持,特别是已故青松观主侯宝垣道长的精心策划,规模雄伟,气势磅礴。黄龙观中,三清大殿、三师大殿和观门连成一线;妙观亭、远观亭左右相峙;观后,孤青峰碧树成屏;观东,大石楼峰耸立南天。从南向北看,如老人正襟长揖;从北向南望,似灵驼昂首长嘶。为此,大石楼峰又称老人峰,也叫灵驼峰。观下,黄龙双瀑春夏时而如银龙飞腾,雷声震耳;秋冬时而如玉女挥袖,如泣如诉。动静皆宜,高低有序。亭台楼阁,廊亭苑榭,融入湖光山色之中,与幽岩奇石、碧溪名泉融为一体,形成了诸多饱含道家特色和绚丽自然风光的景点,吸引无数游客慕名前来寻幽访古,流连忘返。
古观门楼青砖绿瓦。鲜红的门柱上,游龙飞凤镂空青石石雕,手工精致,线条流畅,神采奕奕。这青龙石雕宛似金砂洞中黄龙重现,是难得一见的珍贵的石雕珍品。石刻门联上书“黄龙腾碧海,白鹤集青松”十个大字,为已故香港青松观主侯宝垣先生所题,笔力苍劲。联中十字,已包含二地三观之名,足见南粤道家香火之盛。宫观及周围景点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主要有:
1.三清大殿
三清大殿位于黄龙观最高处,供奉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三位天尊已在“冲虚观”有关章节中详为介绍,不再赘述。
黄龙观的地势自南向北,拾级而上,逐渐增高。把三清大殿置于观中最高处,更能体现三清在道教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正如殿中一副楹联所云:“无极三尊境居,玉清、上清、太清,万类形生归统御;混元一气成就,天道、地道、人道,两仪化育始玄微。”三清大殿琉璃黄瓦铺顶,金碧辉煌,巍峨耸立,体现了至高无上的尊严。而殿下各景点之殿宇楼阁、亭台廊榭,以至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在其管辖之下,正所谓“万类形生归统御”。
殿中三清神像与冲虚观的三清塑像一样,同是泥塑。不同的是,冲虚观中的三清塑像,描金绘彩,色彩鲜艳,线条流畅,雍容华丽,在慈祥中隐现着至高无上、统御万物的威严。而黄龙观中的三清塑像则是素色雕塑,通体雪白,一尘不染,在肃穆中体现出一元刚始、返璞归真的肃穆。
三清神像两侧分别供奉着东华帝君王玄甫和正阳帝君钟离权。钟离权“咸阳(今陕西)人,遇老人传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传道,后入崆峒山,自号云房先生,仙去”。而王玄甫就是钟离权的师父。传说钟离权有一次在终南山凝阳洞偶遇一个身披白鹿裘、手扶青藜杖的老人,传授他长生真诀、金丹火候及青龙剑法。这个老人正是上仙王玄甫所化。王玄甫为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第一祖。“汉代东海(今江苏连云港西)人,师白云上真,得道。一号华阳真人。”据说他生性聪慧,幼具玄风,颇有道根。为仙人白云上真收在门下为徒,传之以青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法。得道后隐于昆嵛山,号东华帝君,后又在五台山紫府洞天隐居,故道家又称其为“紫府少阳帝君”。世传他有仙诗一首,载于《混成集》。诗曰:“华阳山里多芝田,华阳山叟复延年。青松岩畔离柯下,白云堆里饮飞泉。不寒不热神荡荡,东来西往气绵绵。三千功行好归去,休向人间说洞天。”三清神像前的法坛两侧,与冲虚观三清大殿一样,同样有拱手作揖的四大天师神像。
2.三师大殿
从三清大殿沿石阶而下,就是三师大殿。为一回环相扣的四合院式建筑。绿瓦红墙,厚重敦朴。
前殿为护法殿。王灵官怒目圆睁,虬须獠牙,披甲执鞭。道门护法神将威风凛凛、震压群妖的气势赫然在目。其左右是《封神榜》中的哼哈二将。据说二将一名郑伦,以哼鼻败敌;一叫陈奇,以哈气取胜,同为威武刚烈之将,道教中取之为护法神将。东西厢分别是培元斋和抱朴斋。名人字画,奇石珍品,陈列其中。有对湖光山色之赞美,也有对道家玄机之阐述,令人目不暇接,意味深长。
正殿主祀道教三师:纯阳祖师吕洞宾、重阳祖师王喆、长春祖师邱处机。
吕洞宾是八仙之一,其人其事,己见前述。道教全真派奉其为“北五祖”之一,称其为“吕祖”。元代皇帝封其为“纯阳孚佑帝君”。道家以后就尊称其为“纯阳祖师”。据说他生一副仙相:“金形木质,道骨仙风。鹤顶龟背,虎体龙腮。风眼朝天,双眉入鬓。颈修颧露,额阔身圆。鼻梁耸直,面色白黄。”纯阳祖师的神像,大多依此而塑。三师大殿中的吕洞宾神像,也是如此。
王喆(读zhé),原名王中孚。南宋咸阳(今陕西)人。他出身豪富之家。曾做小吏。他四十岁时,有感于“孔子四十而不惑”,而自己却碌碌无为,于是辞官弃家,遁入道门,改名王喆,自号重阳子,取其“绝处重生”之意。经过几年苦心修行,他针对“丹鼎派”之“神秘、耗财、费时”,不能在平民百姓中普及的弊端,创建了道教全真派。他极力宣扬“内丹术”,即修炼精、气、神。强调“三教合一”,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以《道德经》(道)、《心经》(佛)、《孝经》(儒)为必修经典,达到“三教圆融”的全真境界,开创了中国道教的全新局面,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信众如云。全真道派,盛极一时。元世祖封其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全真教终于独创一派,盛名天下。王重阳也被尊为“重阳祖师”,门徒众多。元朝秦志安《金莲正宗记·重阳王真人》有诗赞之曰:“占断终南一洞天,曾来东海领众仙。只凭入圣超凡手,种出黄金七朵莲。”这“黄金七朵莲”就是他的七名得意门徒:丹阳真人马钰、长真真人谭处瑞、长生真人刘处玄、长春真人丘处机、玉阳真人王处一、广宁真人郝大通、清净真人孙不二。在北方广传全真道派,他们有“北七真”之称。尤其是长春真人丘处机得到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的召见。成吉思汗在手诏中说:“朕诚邀先生暂屈仙步,不以沙漠远游为念,或以忧民当世之务,或以恤朕保身之术,朕亲侍仙座,……但授一言,期可矣。”丘处机时已72岁。他毅然率十八弟子,行程万里,历时三年,才于公元1222年到达成吉思汗行宫(今阿富汗东北巴达克山西南)。成吉思汗见到年过七十但仍“鹤发童颜”的丘处机,就问:“远来有何长生之药以资朕?”丘处机坦然以对:“有养生之道,而无长生之术。”他对这位蒙古大汗“三说养生之道”,畅谈长寿之诀,养生之法。以最浅显之语,阐明最深奥之理。丘处机用“服药千朝,不如独卧一宵”之谚,说明了“戒色节欲”养生之诀,甚为成吉思汗所赏识,尊称其为“活神仙”。还让亲信大臣耶律麓材将他与丘处机的谈话,记录成《玄风庆会录》,作为绝密材料,秘不外传。丘处机还对成吉思汗“拳拳以止杀为劝”。要他制止滥杀无辜,以免生灵涂炭,为成吉思汗所接纳。对“免教造物生精灵”起到重要作用。《元史·释老传》载:“为人妇者得复为良,与濒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救黎民于水火,自然得到万民的信赖。丘处机这一功德使他受万民拥戴,更使全真教派迅速发展。
丘处机返京后所住的白云观,成了全真教派的“天下第一丛林”。丘处机仙逝后,道家在白云观中心建了丘祖殿以奉祀他。清乾隆皇帝还亲自为之撰联:“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由此可见丘处机在促使全真道教鼎盛发展的功绩。也正因为如此,他被道教尊为“长春祖师”,能与师父“重阳祖师”一起并座受祀。
三师神像两侧,各有一个神龛,分别供奉斗姆元君和黄野人神像。黄野人可说是人皆共知的地行仙。在道教诸多神仙中,斗姆元君为女神。斗,指北斗七星: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和破军七星。姆,就是母。“斗姆为北斗众星之母。”斗姆元君是道门护法神将之一。神龛门联中说得很清楚:“职镇群魔,住持玄会世远;权司列宿,统摄日月星辰。”斗姆元君又叫紫光圣母。据《北斗本生真经》说,如在上春日一心斋戒,虔恭奏献,她能保佑道家子第与信男善女“福寿增延无量,子孙昌盛,智慧福寿。如彼甘泉,随汲随发,受用无尽。”为此,在民间旧俗中有设醮礼斗姆,以求降福灭灾,代忏除罪。
3.黄龙十亭
在黄龙观周围,先后建有十座造形各异的凉亭,如繁星拱月,点缀着黄龙古观和黄龙洞天,为黄龙观景观的又一特色。这十亭有六个在观旁,有四个在观外,其中两亭已在清末颓废。观旁六亭是:
妙观亭
妙观亭在黄龙观门东侧。连接黄龙观东侧长廊,为六角六柱双托凉亭。红柱黄瓦,飞檐拱日。一个“观”字,简练地点明此亭妙在可以远眺观外之景;苍松翠竹,翠蕉红荔;阡陌纵横,田畴碧绿;茅舍草屋,炊烟袅袅;江如白练,蜿蜒起伏。从观内的神仙洞府之中走出来,回视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凡尘俗世,令人有仙凡路别之感。亭柱两副楹联分别题刻道:“人间亦有丹丘,揽四面云山,更松下鸣琴,泉边煮茗;仙境真如碧落,坐一亭风月,且花间觅句,石上谈玄。”“身外物清闲,想日月盈亏,亦假亦真,妙观天道;望中风景好,看云烟变灭,常无常有,默悟玄机。”此亭设计巧妙,站在亭正中的地板上的阴阳图中拍手,则响声回荡,经久不息。游客至此,多有一试,屡试屡爽。
远观亭
远观亭在黄龙观门西侧,与妙观亭东西对峙。此西亭在形状、功能、结构诸方面都与妙观亭如出一辙。它与黄龙观西侧长廊相联。亭柱同样也有两副意味深长的楹联。联曰:“物外有乾坤,秀壑奇峰,迎接五岳神仙,重宵鸾鹤;壶中多日月,琪华瑶草,莫负三春烟景,九夏云林。”“足下起祥云,揽秀壑奇峰,琼树琪花,道气充盈仙境界;眼前无俗障,瞻金台紫馆,白龙青鸟,尘心洗涤圣门庭。”
见圣亭
见圣亭在黄龙观东侧的翠枝绿叶之中,为六角双托凉亭。飞檐斗拱,与重峦翠嶂融为一体,显得格外清秀。由此亭山径直上,就是凭吊道家先祖、名人之先哲亭。此亭作为上山朝圣之门亭,故名“见圣亭”。亭联曰:“瑞应黄龙,德普十方,时和世泰;祥徽玄鹤,遗行六合,天清地宁。”“德配乾坤,图授轩辕舜帝;道涵宇宙,经传函谷尧封。”
慈恩亭
慈恩亭在见圣亭上近五十米处。为八柱四角飞檐双托长亭。花岗石柱,琉璃绿瓦,肃穆端庄,处处流露出怀念先师,感谢长辈慈爱哺育大恩之情。未拜先祖之灵,先怀祖师之德。“慈恩”二字,饱含了道侣羽客尊师重道的由衷之情。
先哲亭
从慈恩亭再上近三十米,有一座双层六角凉亭,亭额石匾上书“先哲亭”三个大字。这是怀念追思道家先师、前辈和名道之亭。亭后,便是道家先师之坟。登上第二层亭台,极目远眺:亭后重峦叠嶂,翠柏苍松不老;亭前郁郁葱葱,万物生生不息。怀念道门先哲,大有“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之感,令人顿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意。亭柱楹联中多有此写照:“观天道,阅人情,理悟循环,有无相生,文章盖世归黄土;展鸿猷,图霸世,功分成败,真假何别,武略超群尽白头。”“福地证因缘,坐沭玄风,暂作神仙遗世虑;名山诚仰止,企怀道范,长留功德导尘迷。”登上亭台远眺,看白云朵朵,灵香缕缕;听呼呼松涛,吱吱蝉鸣。千峰披翠,万物生机,又给人一种自然山水之美。俗世之忧喜、人情之冷暖、名利之得失、尘事之苦乐,全都抛到九霄云外,而陶醉在人间仙境之中。正如亭中楹联所写:“仙境在人间,到此宠辱皆忘,一首清吟,实可怡情得趣;道心游物外,观微徼妙同出,数声长啸,何妨散发披襟。”“来作小游仙,宜抛利锁名缰,慕道参玄,即拟苍松翠柏;还寻高炼土,细认药炉丹灶,填离取坎,养成白雪道芽。”
灿辉亭
灿辉亭在云松素食馆与东樵福地牌坊之间,黄龙观山门后右侧。为四角四柱飞檐尖顶凉亭。
观外四亭是:
观瀑亭
观瀑亭在黄龙瀑布右侧山腰处。为两层六柱六角凉亭。琉璃黄瓦,尖顶(俗称师爷帽)。下层六柱为花岗岩石柱,上层六柱为水泥浇灌柱,朱漆大红。站在亭台之上,可远眺黄龙瀑布自崖顶溪涧间逶迤而泻;更可俯视一瀑分流,狂泻而下,直冲谷底,蔚为壮观。此乃黄龙观瀑的最佳景点。原亭已颓,现亭为九十年代重建,原亭亭柱有联曰:“一枕波涛醒蝶梦;半亭风雨和琴音。”
龙珠亭
龙珠亭在观瀑亭左上方的山腰处。这是一个清代古亭,为清代广东总督岑春煊所建。亭柱横梁悬“龙气珠光”之匾,取黄龙献瑞吐珠之意。亭柱前后有两联,其中一联篆体字刻,为岑春煌所撰。联曰:“嘘气成云,好为天下雨;含光吐月,长护岭南春。”另一联是:“一枕黄梁思正果;满堂绿雨洒甘棠。”
筱驻亭
筱驻亭在黄龙瀑布左侧山坡上。此处山石嶙岣,羊肠小道,石蹬级级,曲径通往一块平地,这就是筱驻亭旧址。亭在清末已废。据志书载,筱驻亭柱有联,曰:“雅邀明月来迎送;闲与青山论主宾。”
半山亭
在黄龙洞山腰间平地上。因亭在半山之中,故名“半山亭”。亭在清末已颓废。据志书载:此亭亭柱上,曾刻有唐尧佑题撰的两副楹联,分别写道:“半径涤尘通风谷;山林隐翠拥龙珠。”“芒鞋竹杖偕行止;白鹤黄龙任往还。”
4.百米长廊
黄龙观宽敞的停车场北面,有一条百米长廊,白西向东,随山势逐级而上。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神仙故事、道家人物、山水花草、灵禽神兽,绘满横梁之上;龙游凤舞,鱼跃鹤翔,栩栩如生,令人眼花缭乱。虽不及北京颐和园十里长廊,但也尽得其中神韵。
长廊南侧,各式各样的盆景珍品数以百计,琳琅满目。或古朴,或高雅;或苍劲,或清秀。有的枝繁叶茂,有的老树新芽;有的蓓蕾初绽,有的繁花满枝。配上古色古香、造型各异的花盆、花缸,实在是岭南盆景艺术之高度缩影。吸引无数游人驻足欣赏,拍照留影。
这些盆景都是经香港青松观之名师指点,风格与香港青松观盆景园如出一辙。到过香港青松观一游之君,定会惊呼又回到青松观之盆景园了!
5.妙莲池
妙莲池在黄龙观殿堂之下。走下数十级石阶,则可见一池碧水,风泛涟漪。红莲白荷,珠圆玉润;莲叶碧绿,水珠晶莹。荷花深红浅白,亭亭玉立。石砌雕栏绕池。池中,九只白鹤塑像或昂首长鸣,或低头觅食;或张翅欲飞,或交颈嬉戏。在平静中充满动感。唯有池中石雕灵龟似悟透玄机,默然不动,与世无争。仙鹤神龟这一幅动静皆宜、和谐相处、与世无争的龟鹤延年图,足使游人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
6.二十四孝图
在妙莲池北侧横壁上,有二十四孝图浮雕。色彩鲜明,孝感动天。“百行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今天提倡的“尊老爱幼”的社会公德相吻合。二十四孝图中的柱联就强调为人要向善尽孝。联曰:“孝为百行先,诚意念水源木本;淫乃万恶首,正心思玉洁冰清。”
二十四孝图选取古人孝敬父母翁姑之故事,泥塑彩雕,形象生动。图下有文字说明,帮助游人理解其中之意。这二十四孝故事分别是:
孝感动天
相传远古之时,舜在家供奉继母,极尽孝道,四方闻名。四岳都向尧帝推举其孝感动天之事迹。尧帝就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业绩卓著。尧帝去世后,他就继位为帝。
乳姑不怠
唐代崔山南之祖母唐氏年轻时,其婆婆年老体虚,不能咽食。唐氏刚下产不久,就乳哺婆婆经年。时人称为贤媳楷模。
嬉彩娱亲
楚国老莱子年过七十。其父母一百多岁仍健在,但终日无事,闷闷不乐。老莱子天天想方设法,或装扮成儿童,或涂彩成小丑,在父母面前嬉戏,以逗其父母开心作乐。
亲涤溺器
黄庭坚为北宋名诗人、书法家。他至孝双亲,每天为父端洗便器,从大小便中观察父亲的身体健康情况,终年坚持不懈。
为亲负米
子路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从小恪守孝道。他十二岁时,天大旱。他到一百里外的亲戚家借米回来养家,以免父母饿死。
哭竹生笋
三国时孟宗的母亲病重。临危厌食万物,只想吃生竹笋。时近寒冬,无处可觅生笋。孟宗跑到竹林,抱竹而痛哭。三天三夜,泪滴湿地,笋随泪生。人称孝感生笋。
为母埋儿
汉代郭臣家贫,粮食难以继日,眼看其母难于活命。为节省粮食给其母,他就想挖穴埋儿,以省口粮养母。岂料掘地成穴而得金一埕,遂解贫困之苦。
刻木事亲
汉代丁兰自幼父母双亡。丁兰长大成人后,日夜思念父母。就选檀木自刻双亲之像,每天香火供奉。
扼虎救父
晋代杨香年十四岁时,有一天随父上山打柴,忽然一只猛虎扑倒其父。杨香奋不顾身,冲上去双手扼住虎颈,全身为虎爪所伤而不放,终于使猛虎松口而逃。
单衣顺母
春秋时子骞自幼丧母。其父再娶后娘,生有双儿。其父长期在外经商。有一天子骞驾马车接父回家。其父见其在寒冬腊月,仅穿单衣,才知其受后娘虐待,便怒欲休妻。子骞跪求其父说:“母在一子单,母出三子单。”村人皆赞其至孝。其后母闻之感动不已,后来就好像亲生儿子一样看待他。
行佣供母
东汉时江苹年幼丧父。当时王莽专政,兵荒马乱,他四出为人打工,挣钱养母,人称“孝子”。
拾椹供亲
蔡顺父亲早丧而家贫。他在桑树结子之时,每天四处奔波,外出采桑椹。他把熟透的黑桑椹挑出给母亲吃,自己只吃未成熟的红桑椹。
恣蚊饱血
晋代吴猛家贫,买不起蚊帐。每天晚上,他侍奉双亲和衣而眠,而自己赤身而卧,让蚊子吃饱自己的血,以免双亲被蚊子所伤。
啮指心痛
孔子学生曾参家贫,家中只有老母,常上山打柴为生。一天家中来客,其母无法招待,百般无奈,而自咬手指。曾参心痛感应,马上返家,解母之忧。
闻雷泣墓
三国时吴裒之母,平生最怕惊雷。母死后,每逢雷雨之时,吴裒都飞奔到其母墓前,抚墓哭泣而告:“母勿惊,孩儿在此陪你!”时人多为之感动。
卖身葬父
汉代董永卖身葬父之孝事,随着电影《天仙配》的放映,已经家喻户晓。
扇枕温衾
东汉黄香九岁时,母亲去世。他十分孝敬父亲,夏天,他每晚要用扇子扇凉枕头,冬天,自己先睡暖被窝,让父亲安眠。
涌泉跃鲤
汉朝姜诗夫妇十分孝顺。姜母喜食鱼脍,但不喝井水。姜诗天天到很远的江边取水做鱼脍奉母。一日,屋东侧忽涌江水如泉,并跃出两条大鲤鱼。人说是感动苍天。
卧冰求鲤
晋代王祥生母早丧,其继母对他十分刻薄。后来,继母病危,想吃鲜鱼汤。时已严冬,河水结冰,活鲤难觅。王祥不计前嫌,卧冰几个时辰,融冰成洞。忽然跃出两条活鲤鱼。其继母食后竟然病愈。听闻王祥卧冰之事,万分感动,遂待如亲子。
怀橘遗亲
东汉时陆绩年仅六岁,随父过访袁术。席中有鲜橘一盘。袁术拿了一个橘子给他,他左看右看,把它放入怀中。袁术问他是否不喜欢吃橘子,他回答道:“我很喜欢吃,但是家母更喜欢吃橘子,我要带回去给他吃。”席中之人皆大赞其孝。
鹿乳捧亲
春秋时郯国的国君郯子之母患眼疾。医生说用鹿乳沐目可治。郯子千辛万苦找到一张鹿皮。他披着鹿皮,戴着鹿头帽,小心翼翼地混入野鹿群中,偷偷挤回鹿乳医好母之目疾。
亲尝汤药
西汉文帝刘恒之母患病三年。他每天和衣而卧,一有动静就奔赴其母病榻前问安伺候。每次服药,他都要亲口尝过,才给太后服用。后人称其既是圣明君,又是大孝子。
弃官寻母
宋神宗时,朱寿昌抛弃高官,到陕西同州寻找他七岁时被迫改嫁的生母。几经艰辛,终于母子重逢。其母时年已七十矣!
尝粪心忧
南齐县令唐黔娄上任十多天后,忽报传其父病重。他飞奔回家,医生告诉他:其父粪苦则无妨,粪甜则有碍!唐黔娄竟然亲尝父粪,而味甜。他即跪叩上苍:乞求减已寿而延父命。后,其父之病竟痊愈。
这些故事颂扬孝道。其中也有糟粕,如“为母埋儿”,几至残忍,也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背道而驰。但其总体宣扬的尊老敬长的美德,今天还是应该继承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