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医张仲景对于中国医学的贡献之一,就是创造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不但影响了我国的传统医学,也影响了世界医学界。张仲景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就是现在医学界所说的辨证论治。为什么有时候同样的病证要用不同的药方,而有时候不同的病证却会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呢?
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没有多少临床经验。我自己给人看病看了三个月,没有一个病人说,吃了你的药真痛快,吃了你的药我的病就好了。我觉得我这么干下去不行,提高不了疗效,就跟领导说,我能不能现在不看病,我去给老师们、老前辈们抄抄方?我们院长特别重视培养年轻人,他就让我给一个老大夫抄方,跟着老大夫学习。
一天,来了个小伙子,这个小伙子从“五一”开始喘,从“五一”到“十一”这段时间,他这病经常急性发作,用什么药都不能让他一点不喘,到了“十一”的时候他就不喘了,因为天越热他才越喘,就这样一直喘了三年。我的老师就问,你这个病怎么得的?小伙子说,别提了,三年前,因为过“五一”,有个大的活动,那天我是走得又热又累、又渴又饿,就喝了一肚子凉水,又吃了一肚子冷的干粮,结果这个活动没有结束我就开始胸闷,就开始喘,从那以后,只要天一热我就喘。我们老师想了很长时间给他开了两味药。第一味药是焦山栀,15克;第二味药,淡豆豉就是豆豉,15 克。我们老师就把这个方子给小伙子了。小伙子拿着这个方子说,老大夫,我在您的医院里已经看了三年的病了别的大夫都把方子写得满满的,您就给我写两味药,能行吗?我们这位老师的临床经验特别丰富,可是他说话北方人听不懂,所以他很少说话,也基本不讲课。我们老师说,试试吧,试试吧就让他去试试。他不把话说满,他绝对不说我包你好,打包票的都不是严谨的大夫。小伙子无可奈何地把方子拿走了。过了一个多小时,小伙子又回来了。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个时候包药没有塑料袋,就是拿纸包上药之后拿个纸绳系上。他拿两个手指头提着七包药,每一包都很小,就这么拎着,说,老大夫,我找您看病不容易,您给我七包像茶叶一样的东西,能治好我的病吗?人家别的大夫都是七大包,我都得拿大包提啊。我们老师还是说试试吧,试试吧。小伙子无可奈何地走了。
一个星期之后,小伙子回来了。我就问他,小伙子,怎么样啊?小伙子说,不怎么样,该喘还喘。我说那再让老师看看,老师看完之后还开的是这两味药:焦山栀15 克,淡豆豉15 克。小伙子说,老大夫,我上次吃了您这七包药没感觉,该喘还是喘您能不能给我换换方啊?我们老师还是那几个字,试试吧,试试吧。小伙子走了。第三次又来了,我说,怎么样啊?他说,你跟你们老师说说,给我换换方,我吃了还是喘。结果我们老师还是开这两味药,从此小伙子就不再来了。我想这老师也够执着的这两味药不治喘啊,而且小伙子三次都说没有特别明显的疗效为什么还开这个方呢?从此我就没再见到这个小伙子。
一年以后,我在我们医院的楼道里走着,突然看见那个小伙子在前面一瘸一拐地走路。我说,小伙子,你怎么样啊,还喘不喘因为我一直记着这个小伙子。他回头看见是我,说,我不喘了我说,谁给你治好的?他说,你怎么还问我啊?不就是那个老大夫吗?你还在旁边抄方。我问,你不是说看了三回没有效果吗?你怎么后来就不来了呢?他说,开始是没有效果,后来我发现就吃他这两味药,逐渐胸口不烦了,不闷了,以后即使发作,也发作得轻了,也不用西药临时止喘了。就是那年夏天,我把这两味药吃了两个月,我就好了。今年夏天已经过去了,没再犯。我说,你后来为什么不再来看了呢?他说,我还用去看吗?这两味药我记住了:焦山栀15 克,淡豆豉15 克。我拿纸写上,我们村就有药店。我到那儿一买,吃了药病就好了。后来我们村的人都知道了,就这两味药治好了我的喘,他们都以为这是特别好的方子,都抄,他们都喝。我说,他们都好了吗?他说,他们的病没有一个好的。
这说明这个方子只适合这个小伙子。所以说,中医药这些东西,你不能大样本群体地去用,因为中医采用的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个小伙子的病情很特殊,他是在特殊的背景下,身体内部发生了变化才出现过敏性哮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用清肺热的方法治疗。
回家以后,我觉得这个病例特别有意思,因为老师抓住了发病的原理,因为病人是在又热又渴又累的时候喝了凉水,吃了大量冷的东西,把热郁在胸中了,所以老师用清宣郁热的方法就达到了疗效。那个时候我很年轻,我父亲和我哥哥都是中医大夫,回到家里以后,我就给他们讲这个病例。我父亲和我哥哥说,这真是出奇制胜啊,以后要遇到类似的病人,咱们也用用这个方子。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三个人谁也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病例。所以中医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要辨证论治。
老大夫用一个简单的药方解除了病人的痛苦,但这个药方,对于其他看似同一类病的病人却不起任何作用。开创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正是张仲景对于中国医学的一大贡献。
有一年夏天北京很热,我的一个中学同班同学,在外地一个避暑胜地做领导,他给我打来长途电话,他说,北京要是热的话你就来我们这儿避暑吧。我就去了,到那儿之后,他说,我舅舅腿疼,疼了十多年了,一直拄着拐杖走不了路,你能不能给他看看?我心想,腿疼不是风湿就是类风湿,或者是痛风,这都是比较难治的顽固病,况且都十几年了。我不知道能不能给他治好后来他舅舅来了,真是拄着个拐杖。我说,你是关节疼吗?有没有红肿?他说,我关节不疼,关节也没有红肿变形。可见不是风湿,不是类风湿,也不是痛风。我说,那你到底是怎么疼?他说我这个腿抽筋,一受凉就抽筋,一活动就抽筋,一活动、一走路一负重,腿就抽筋,抽筋疼得我走不了路。晚上一夜一夜地抽筋睡到半夜就抽醒了。我说,那补点钙啊。他说,钙片我不知道吃了多少了,就是不管用。
于是,我就想到了,一受凉他的腿就抽筋,这不是有寒吗?中医有驱寒的、助阳的药啊。还有,一活动他就抽筋,而他的皮肤很干燥,皮肤又瘙痒,这不是阴血不足吗?咱用点养血的药,松解肌肉痉挛的药,正好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有个方子,叫“芍药甘草附子汤”,这个附子和甘草相配是助阳的,芍药和甘草相配是养阴血、松解筋脉拘挛的。芍药、甘草相配非常有意思后来的医生就把芍药、甘草相配叫做“去杖汤”。中医有个药叫木瓜,实际上木瓜也是食品。中医的很多药都是药食同源,既是药又是食品。木瓜是松解肌肉痉挛的,所以我把它加进去了。还有个药叫伸筋草,听这个名字不就是松解肌肉的吗?也加进去了这个老先生长期不能干活,走路不便,腿疼拄个拐杖,心情郁闷常常感觉胸闷,我就加了一个宽胸理气的药,叫苏梗。就开了这么一个小方。我心想,很难取得疗效,他拄拐杖都拄了68 十多年了怎么能有效呢?反正你让我开方我就开个方吧。我开了三服,我说,老先生,您要是吃着有效,又没有什么副作用,您就多吃几服,没效您就另请高明。
过了两三年,我又到了这个地方。这都是很早以前了,那个地方当时还比较落后,自来水不是接到每个人家里,而是在街道上,人们挑着桶去接水。我在街上走着,有个老先生挑着一桶水过来了,一看见我,就把水桶放下跟我打招呼说,郝医生,你来了。我说,您是……?他说,我是谁谁的舅舅。他说的是我同学的小名,那个同学已经是县长了。他说,你怎么不认识我了,几年前你给我看病,我腿疼,拄了十几年的拐杖,吃了你的药就好了,你看我现在居然能挑水了。我说,我给你开了什么药?因为开完方我不觉得它会有多大的疗效,我就忘了。我真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方子?疗效这么好。
他挑着水,我就跟着到他家里去了。他拿出一张纸来,纸后面贴了好几层纸,拿糨糊粘着,成了厚厚的一个纸板,上面是我拿钢笔写的字,就是我刚才所说的,附子、白芍药、甘草、木瓜、伸筋草,还有苏梗,当然还有个药,川牛膝,是引药下行的。他说,我就吃你这个方子吃了六十多服,从此我的腿就不再抽筋了。你看我现在,不但可以走路,而且可以挑水了。我说,你为什么把这个方子糊这么厚啊?他说,我们这儿的人都知道我拄了十几年的拐杖,都知道吃了这个方子之后我的腿好了,所以腿疼的病人都来求我要这个方子。我就给他们看,看的人多了就把这个方子揉烂了,所以我就贴了一层又一层。我说,他们吃了有效吗?他说,大多数没效。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这个方子本来就不是治这些病的,是治阳虚、筋脉失温、阴血不足、经脉失养的。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当听说别人用某个方子治好某个病的时候,不要把这个方子拿来直接吃,它不一定适合你。这就是说,医生给他开的方子是针对他个人的,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不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张仲景创立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那么,我们今天的中医界把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叫做什么呢?叫做“辨证论治”。这个“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症状,比如病人肚子疼,咳嗽,这就是症状体征,如医生按按病人的肚子,一按就疼,抬起手来也疼,一摸肚子非常硬,这就是体征。辨证论治就是医生通过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然后用中医的理论进行分析。分析什么呢?分析这个病变部位在哪儿,是在脏,还是在腑?是在哪个脏是在哪个部位?分析了它的病位,然后再分析它的性质,是寒证还是热证?再分析正气和邪气之间的关系。
我们普通人可能不知道正气和邪气是什么意思。正气是什么意思呢?正气包括一个人的生理活动能力。比如有的小伙子吃饭多,消化得好,他消化系统的机能好,这就是生理活动能力,说明他的消化系统的正气壮盛。有的人,吃一点点都消化不了,说明他消化系统机能差,正气比较薄弱,这是正气不足。正气也包括抗病能力。流感来了,很多人都传染上了,同样在一个办公室工作的某同事就不得流感,这就说明他抗病能力强。还有得病以后的恢复能力:大家都得感冒了,人家喝点姜糖水,出一点汗一宿就好了。可是有的人,七天不好,拖了十四天。一个人好得快,就说明他正气强盛,好得慢就说明他正气薄弱。所以,正气是人的生理活动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的总称,我们保持正气的强盛就会少得病,得了病也会好得快。邪气是什么呢?所有的致病的因素,不管是外来的还是内生的因素都可以叫邪气。
中医在分析的过程中,用中医的理论来分析,得病以后正、邪的关系是什么,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包括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正邪关系,然后针对这种情况再去治疗,这就叫“辨证论治”。但同一个病,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临床表现,通过分析以后在治疗上就用不同的方子。我们今天70 的人就把这叫做“同病异治”。
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给后来的医生另外一个启示,叫做“异病同治”。不同的病却可以用同一种方法,甚至用同一个方子来治疗。
张仲景当时写的书叫《伤寒杂病论》,在古代,医学分科比较粗,只把病分了两大类,一类是外来的致病因素,如风寒暑(热)湿燥火这些邪气,包括一些传染性的致病因素所造成的病证都叫“伤寒”。那么除了这类的病证之外,剩下的像七情六欲所导致的,饮食不调所导致的病证,都叫“杂病”。那时候分得很简单。而张仲景呢,他外感病也治,杂病也治,所以他写的书叫《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上记载,面对两个不同的病人,面对心烦和腹痛两种不同的病证,张仲景居然用同一个药方——小建中汤①,并且都疗效显著。那么,书上的记载是真实的吗?这种异病同治的方法真能行得通吗?
有一次我在门诊遇到一个病人,他得了结肠癌,做了手术,这是现代的首选的治疗方法。医生在手术的过程中,发现他腹腔的淋巴结转移了很多癌细胞,因此手术之后又加了放疗,这一放疗就引起了放射性肠炎,肚子疼,越到晚上越疼,疼得他睡不着觉,只好打止痛针,吃止痛药。找大夫看,大夫说这就是放射性肠炎,疼上半年就好了。他说,老天爷,让我疼上半年,我可忍受不了,我还是找中医大夫看看吧。他从网上查到了我的名字,就从外地跑来找我。我从辨证的角度来看,这个人血色素偏低,整个人比较瘦弱,他是患癌症的身体啊,这不是气血两虚、腹部经脉失养吗?舌上又有瘀斑,手术以后很多人舌上有瘀斑,这是有瘀血的表现,所以我就用张仲景治疗肚子疼的这个“小建中汤”,加了活血化瘀的药给他吃。他吃了两周以后,疼痛明显减轻。后来又吃了一周,基本上不疼了,他非常高兴。这个人手术之后到现在大概有四年多了,隔一段时间就来北京找我适当调理调理。
放射性肠炎,张仲景肯定没有遇到过,那个时候没有放射疗法,可是我们今天用张仲景的小建中汤,用他这个方子来治疗气血不足、肚子的经脉失养、腹部筋脉拘急痉挛这些症状,就有疗效。当然,要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适当加减。
有一次,一个大一的女学生被她妈妈带来看病,她往那一坐面带愁容,情绪低落,精神抑郁,人非常消瘦,不说话。她妈妈说,我这个孩子原来很活泼,从上大学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也不爱吃饭,也不好好睡觉,逐渐消瘦。我问女孩,你月经来得正常吗?她妈妈说,她月经正常。这个孩子就瞪了她妈妈一眼,然后就跟我说,大夫,能让我妈妈出去一趟吗?我跟她妈妈说,孩子既然有这个要求,你是不是回避一下?然后妈妈就出去了。这个孩子说,我有很多事情不敢跟妈妈说,实际上我已经闭经五个月了。我说,你是不是吃减肥药了?她说是。我说,你为什么要吃减肥药呢?她说,我们班的一个男生说我太胖了,所以我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刺激,我就减肥,控制饮食。没想到,我原来的体重是一百二十斤,当减到八十斤的时候,我月经没有了,到现在已经五个月了,可是我不敢跟我妈说。当月经没有了之后,我发现我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能力下降,虽然坐在课堂里,老师讲课我却都听不懂,就看着老师嘴动,老师说的什么意思我不明白然后我就高兴不起来,经常自个儿哭,也不敢跟妈妈说,所以刚才我让妈妈出去。
我说,孩子,人的体重不能减得太低,你正在学习和发育阶段,女性来月经是怎么回事啊?是五脏六腑经过代谢以后,剩余的气血下注胞宫,月事才能准时来。你现在摄入能量这么72 少,五脏六腑基本代谢的能量都不够用了,哪还有剩余的气血下注胞宫啊?所以你就闭经了。这样的闭经如果不及时纠正,超过三年以上,你的卵巢功能受影响,遗害恐怕是终生的,你可能一辈子不能怀孕,这是第一点危险。听不懂课了,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这是因为我们大脑的活动需要消耗人体20% 的能量,你现在摄入的能量还不够五脏六腑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哪里有剩余的能量来养护你的大脑啊?你看那个围棋大师聂卫平,下围棋的过程中,都要吸氧,为什么?脑子缺氧啊。所以你想学习好,你想能够集中精力,没有充足的能量怎么行啊?那女孩说,可是同学说我太胖了。我说,你以为骨感就好吗?骨感就漂亮吗?瘦到三围都没有了,还有男生喜欢你吗?
这个女学生就属于气血两虚、精神失养,所以才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精神抑郁,兴趣减少,喜静懒动,睡眠失调,我把它叫作“减肥后精神抑郁症”。在此,我顺便奉劝有些中年妇女,到了四十来岁,千万别减肥。如果不是过于肥胖,一般的人不用去减。四十多岁的人减肥过度,更年期会早日到来。那个女孩在青春发育期减肥过度,引发闭经,还引发了减肥后的精神抑郁症,调整起来很困难。为了治好这个孩子,我先给她妈妈做工作,再给她做工作,前前后后调整了一年,总算正常了。现在这个孩子已经毕业了,也能够正常工作了,谈起当年这个过程,她并不回避,说这简直是一场噩梦。这就是我们用张仲景所提供的方法,所提供的思路来治疗现代的病。
我们再举个例子。张仲景的书上有一句话,“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①主之”。一个人感觉恶心,吐白泡泡,又头疼,这是怎么回事呢?张仲景认为,这是肝有寒,胃有寒,肝、胃两寒。寒就是阳气不足,阳气不足有寒,那么水液代谢就会失调失调以后白泡泡就出来了,阴寒邪气顺着肝经上到巅顶,就导致了头疼。治疗这个病,张仲景用的是“吴茱萸汤”。
有一回,我的一个小学同学来找我。他在外地工作,因为得了食道癌,在北京一家大医院做了手术,做手术后没多久,他嘴里就总分泌大量的清稀的唾液。到我家的时候他手里拿着个纸杯子他不是用来喝水,而是不断地往里吐。我也没有问别的,我说唾液从道家的角度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东西,道家把它叫做神池水上池水、金津、玉液。道家的书上说唾液有什么作用呢,说它可以“灌溉脏腑,濡润四肢,红润面色”,经常练习吞津,面色就红润所以这对女士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美容方法。“轻身不老”,走起路来非常轻健,有抗衰老的作用。我说,你把这么好的东西都给吐了,太可惜了。他说,那我怎么办?我说,你咽下去。第二天一早他又来了,对我说,哎呀,你说的这个方法不行啊。我说,为什么不行?他说,我这个唾液恐怕不是金津、玉液,不是神池水上池水,我咽了一个多小时之后,哎呀,我的前心后心冰冰凉胃里就像冻了个大冰坨子,我受不了了,我不敢咽了。我突然意识到,他这种有大量清稀的白泡沫的唾液是“吐涎沫”,这是个中医的术语了,因为他胃阳虚,阴寒盛,津液不化。那怎么办?这个人没有干呕,没有头疼,就有这个吐涎沫,于是我给他开了吴茱萸汤。他持续服药两周,就不再吐了。当然,这个方子不是治胃癌的。后来我发现,许多做过食道癌和胃癌手术的病人都有过一段时间吐清稀泡沫,用这个方子都有效。
去年夏天,北京很热,有一个大学生,她看到一个很著名的快餐店推出一种新的消夏食品,叫“雪顶”,是一种冰激凌。她吃起来很贪,连着吃了六个,中午回家,到晚上就不断从胃里,不是从嘴里头,而是从胃里面吐泡泡,像泡沫一样的东西往上泛,也不苦也不酸,不断地泛,不断地吐。睡觉之前,她自己74 觉得吐干净了,就睡了。睡到三点钟,她感觉头疼,疼醒了,脑袋胀,眼睛胀,醒了之后还是吐泡泡。她头疼一直到了中午之后才稍微好转一点,就这样头疼、吐泡泡持续了三天,真是痛苦难耐。她突然想到了我,就找我来了。她说,老师,我吃雪顶吃太多了,就成这个样子了,你给我治治吧。张仲景曾在书中写道:“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她呢,吐涎沫,有头疼,这个病如果从西医的诊断角度来说,可以诊断为胃炎。我就开了吴茱萸汤,她吃了三服,头也不疼了,也不吐泡泡了。我给她开了五服药,她就把剩下的两服药放在那儿了。过了几天,天很热,她又路过快餐店,看到雪顶,她又馋了,又连着吃了三枚,当天晚上又是头疼,又是吐泡泡,就把剩下两服药吃完了,没完全好,又找我开了五服。这次吃完之后就完全好了,从此以后她再也不敢大量地吃这种东西了。后来她有一次碰上了我,她说,老师,你为什么那么狠心?我说,怎么了?她说,你给我开的药又苦又辣,我长这么大没有吃过那么难吃的东西。我说,就是要让你记住,人不能肆意地贪食生冷,你贪吃生冷过多,直接伤了胃的阳气,直接伤了肝的阳气,因此就造成这种病。
我们学校的一个学生说,郝老师,你讲到张仲景,我就想起我的舅舅来了,我的舅舅头疼十几年了,常常夜里三点钟疼醒了,疼得厉害的时候,他就拿脑袋撞床头上的一个木头箱子,那个箱子的漆皮完全被他撞掉了,木头都给撞了个大坑,都快撞穿了。我说,你什么时候让他来,我看看。来了一看,他舅舅的舌头很胖,也很水滑。我认为,夜间一点到三点这段时间,是肝经经气旺盛的时候,如果肝有寒邪,正邪斗争激烈,症状就都表现出来了,所以这个病应当是肝寒。阴寒邪气循肝经上逆到巅顶,轻的时候就是头顶疼,重的时候满脑袋疼,伴有两个眼睛胀。为什么?因为肝经的脉络联系到眼睛。我给他用吴茱萸汤,也是前前后后吃了三周,十几年的头疼从此好了。
对于这个病例我也感觉到很奇怪,西医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疼,疼了十几年,就这样治好了。张仲景的一句话,给我们提供了治疗三种病的方药,这就叫“异病同治”,都用一个方子。你看,一个是肿瘤术后,一个是过食生冷导致胃炎,一个是血管神经性头疼,这三个是不同的病,可是医生辨证都属于肝胃两寒饮邪不化,阴寒邪气上逆,所以就都可以用吴茱萸汤来治疗。
张仲景留给后世的医学思想和经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从历史上来看,任何一个名医,没有不精通张仲景的著作的从我们当代来看,任何一个名家,任何一个著名的临床学家,也没有不熟读张仲景的著作的。张仲景所创立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我们今天把它叫做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之一。这种辨证论治的思想和方法,自然就要涉及中医的基本理论,就会涉及中医看待事物、看待自然的基本方法。那么,中医学怎样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医学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又是什么呢?请看下一讲。
①小建中汤,成分有芍药、桂枝、生姜、炙甘草、大枣、饴糖;功能温中补虚,缓止痛;主治脾胃虚寒证。
①吴茱萸汤,成分有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功能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主治中虚寒,脘痛,呕吐,吞酸嘈杂,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