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年轻人在自己的微博中这样感慨:“我属于那种一路由家长‘保驾护航,的人。尽管我对父母的付出心怀感激,可是他们对我施行的却是’过度保护,这让我长大之后,至今还怀有过多的不必要的恐惧。”可见,这位年轻人的父母对他的“圈养”,给他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
对此,可能有的父母就会说:“难道我们不应该细心呵护孩子吗?”认真观察一下周围,不难发现,有很多家长不敢让孩子自己去学校,而是每天都要接送他们;还有的家长每天给孩子打电话,询问他们的情况。有的孩子大学毕业了,结婚了,但是却依旧在依赖父母,什么事情都要询问父母,甚至一举一动也要向父母汇报。而家长也觉得时刻让孩子处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负责。
针对这个问题,著名的教育家勒诺·斯科纳兹则告诫各位家长: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永远没有遭遇任何风险的机会,恰恰才是最大的风险。
可以说,“圈养”的风险比“放养”更大。如果家长尝试着去放养孩子,给他们一个自己玩耍、自己闯荡、自己体验失败和成功的成长历程,那么将来他们走进社会的时候,生活经验就会丰富得多,也能更快走向成功。
关于“圈养”和“放养”的问题,其实是关于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由度的问题。家长做不到完全“放养”,至少可以少一些“圈养”。比如说,可以让自己读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尝试去菜市场买菜,去小卖部买一些小商品,或者带小狗去遛弯,陪爷爷奶奶去看一场电影……这样一来,不但家长可以趁机放松一下,孩子也会因自己做的事而获得成就感。
小荣的妈妈开了一家花店,小荣一有空闲,便被妈妈叫去店里帮忙。虽然小荣的年纪并不大,但是她剪枝、整理、包扎花束等样样做得很在行,手艺一点儿也不比妈妈差。小荣在花店帮忙的过程中,还认识了许多比自己年龄大好多的朋友,通过和这些朋友的交流,她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了。
显然,小荣的妈妈尝试着“放养”的方式,让孩子的生活阅历比起同龄人要丰富许多,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妈妈放开手让孩子与陌生的顾客打交道,极大程度地锻炼了孩子的交际能力,这无疑会成为她成长中的一笔财富。
而有的家长与小荣的妈妈恰好相反,他们过度保护孩子,对孩子实施“圈养”的方式。有的孩子,上学的路程只有几百米远,但是父母从来不允许他自己去。还有的孩子可以直接乘公交车上学的,但是父母非要天天接送。可以说这些都是“圈养”孩子的典型现象。有许多孩子对父母的“圈养”心生怨恨,觉得父母根本不信任自己,而且也完全看不起自己。
著名的昆虫专家法布尔在其成名之后,曾这样说过:“我至今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在我小的时候,就经常带我去乡下田园里住一段时间。在那里,他们让我自己单独住一间房,自己决定去和哪些小伙伴玩,还让我独立去感受一下田园生活是怎么样的。这些经历让我受益匪浅,至今记忆犹新。”
正是由于父母的“放养”,才让法布尔对各种植物和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成就了一位伟大的学者。
由此可见,对孩子多一些“放养”,少一些“圈养”,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家长不妨学会留白,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
在此过程中,大概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给孩子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
孩子小的时候,必须靠家长来安排自己的一切,当孩子大一些的时候,父母就要尽量避免与孩子在时间支配上产生冲突。要知道,如果自己控制了孩子所有的时间,也就意味着控制了孩子的生活、快乐和意志,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变得像个木偶一样毫无生机。
(2)做充分相信孩子的家长。
家长可以先试着让孩子从生活中普通的事情做起,逐步“放养”他们。
在此过程中,家长给予孩子的是充分的信任,而孩子的这种体验,将会让他们越来越独立。
(3)尊重孩子未成熟的状态。
也许有的时候,家长的“放养”会让孩子做一些可笑的,甚至“犯傻”的事情,但是他们的这种不成熟却有独立的意味在里面,对此,家长要有宽容的心。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自由的空间,这个空间家长要还给孩子,不要轻易加以干涉。这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是极为重要的。
树木的天性就是努力伸展自己的枝干,让它们尽量伸向天空中。“圈养”的孩子如同花园中的树木一样,虽然被修剪得非常漂亮,但是却难以抵抗大自然的风雨;而“放养”的孩子则如同大森林中的树林一样,尽情地自由生长,可以迎风而立,可以斗战寒霜,他们会更挺拔、坚强,在遇到风雨时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