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一言不发地跟在家长后面购物,每当家长拿起货架上的东西征求孩子的意见时。孩子一律回答:“随便。”而家长买的东西多是给孩子用的,可是孩子一点儿兴趣都没有,根本不想发表任何意见。
表面上看来,这个孩子似乎不爱说话。实际上,孩子的这种性格往往是因为家长严苛的教育而形成的。如果家长尝试着给孩子一种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孩子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可能孩子的性格不致如此。
很多家长觉得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而有这种心理的家长,往往最喜欢限制孩子的言论自由。无论孩子说什么,即便他们说得有道理,家长也会不以为然,觉得孩子太幼稚。而且出于疼爱孩子的目的,他们会替孩子作出一切决定。即便孩子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意见,家长也不予理会。表面上看,家长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可是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不再发表意见,处处依赖父母,变成一个没有主见、缺乏独立性的孩子。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听孩子的意见岂不是很麻烦,自己一手代办,孩子还省力呢!比如说家长替孩子买衣服,不管孩子嚷着要什么样的,家长一律按自己的眼光来买,自以为花了不少心思,岂不知这样做会惹得孩子不开心。
其实,家长若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促进亲子关系的融洽。如果家长不懂得尊重孩子,给他们言论的自由,那么亲子关系将很难搞好。孩子会觉得,自己说什么家长都不理会,自己怎么做家长都不关心,这样的家长显然不会受到他们的喜爱。相反,一个懂得听孩子言论的家长,如果能尊重孩子的语言和行为,那么将会极大地增强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变得更加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和独立性。
东东放学回到家的时候,身上沾了许多泥土。妈妈看到之后很生气,她质问儿子:“刚换上的衣服,你怎么又弄脏了?”
东东有些不开心地说:“我们学校组织了一个足球队,我想参加选拔比赛,于是放学后和同学练了一会儿足球。”
妈妈一听,更生气了:“踢足球有什么好的?中考的时候又不考这些内容。”
东东力图说明自己的想法,于是解释:“妈妈,你听我说,其实参加足球比赛是因为我想……”可还没有等他讲完,妈妈就不耐烦地挥手打断了他的话,武断地说:“我不听你什么理由,反正以后你们同学再有什么足球方面的活动,你就不要去参加了。”
妈妈不给东东解释的机会,更没有给他言论的自由,这让东东变得非常沮丧,他觉得自己在家中连话语权都没有。妈妈不肯听自己讲话,这说明妈妈根本就不理解自己,更不爱自己。所以,他渐渐变得消沉了起来,甚至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习成绩。
可以说,妈妈对东东言论的限制,已经间接地影响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美国,人们最看重的公民权利就是言论自由权。无论他们遇到什么不能接受的事情,第一件事就是要问一个“为什么”。即使是小孩子,也可以质问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这件事情要这样安排,而不是那样。而家长也有责任和义务向孩子解释,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他们会尽量给孩子一个满意的答复。
曾经有位生物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与动物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是人可以问“为什么”,而动物则不会。
在古希腊戏剧家埃斯库罗斯的《乞援女》中,“自由言论”这个词是由“自由”和“嘴巴”这两个单词复合而成的。虽然孩子小的时候,并不一定懂得什么叫做言论自由,可他们却完全有权利询问父母的做法,并且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家长不好意思回答孩子的问题,或者无法回答,他们就会用一句“你不懂”来敷衍孩子,这样的回答,很难令孩子满意。
著名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曾经提到过“自然主义”这个词,他认为,自由言论便是自然主义的一种。孩子的自由言论是一种极其自然的行为。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这种行为,并且和孩子进行自由的沟通与交流,双方建立良好的和平共处关系。
如果孩子从小就具有言论自由,可以自由地说话,那么他们会更加容易注意到自己说的话是否会对别人造成有意或者无意的伤害,他们将来长大之后,也会变得谦和有礼,而不是喜欢居高临下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当然,言论自由并不是一个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如果孩子出言不逊,或者说出了错误的观点与看法,家长必须要及时加以纠正,同时还要提示孩子,这种说法有可能会伤害到别人。至于孩子所讲的那些含有歧视和污辱意味的言论,家长更应该及时进行纠正。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孩子言论的自由:
鼓励孩子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倾听他的意见,拿出自己的耐心来听孩子讲完。不要没等孩子讲话,就先急着进行否决,这样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当孩子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家长最好听听他们这样做的理由和想法,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孩子的头上,要信任他们,支持他们,最好对他们的选择表示一下你的信心,让孩子受到鼓励。
孩子的言论产生错误的时候,家长也要循循善诱,采用留白启发式教育,让孩子明白这样做的后果。即使孩子最后妥协了,听从了家长的安排,相信他也能从中得到深刻的经验和教训,为自己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