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在孩子面前应该具有权威性,说一不二。不论什么事情,都要自己说了算。其实,这种想法并不妥当。
有位妈妈给女儿定了这样一条规矩,每天必须在7点半之前写完作业。如果女儿完成得好,那么她可以看20分钟电视。
有一次,女儿在看电视时,妈妈发现闹钟上的时间始终没有变化,她感到非常纳闷,于是拿出手机来看时间,发现手机上的时间比闹钟快一个多小时。咦,这是怎么回事?
她有些不相信,又跑到卧室里看了另外一块表的时间,上面所显示的时间与手机上的时间相同。妈妈认真一看,便意识到是女儿做了手脚。果然,女儿最后在她的逼问下,承认自己拨慢了闹钟。妈妈立刻火冒三丈,将女儿狠狠地训了一顿。女儿非常委屈,哭了半个多小时。
这位妈妈的做法并不妥当,她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有几分武断。
女儿固然不应该在闹钟上做手脚,可是妈妈也不能就此骂一顿孩子了事。
如果换另外一种做法,可能效果会好得多。比如说,妈妈以平等的态度来和孩子交流,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把女儿当成朋友一样真诚对待的时候,孩子就会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她的反应也不致如此激烈,会哭上那么久。
这样的事情其实非常常见。天下的父母哪有不疼爱自己孩子的,但是面对这种问题,家长往往搞得自己比孩子还痛苦,虽然骂了孩子,或者打了孩子,家长心里也并不好受,打在孩子的身上,疼在自己的心上。这事真让人感到无奈。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金一虹教授认为:“很多家长认为打骂孩子是避免不了的,这是错误的。这主要是因为家长没有从孩子个人权利的角度来进行考虑,要知道,孩子与成人之间是平等的个体,如果家长妄图凌驾于孩子的心理之上,那么孩子就会感觉不平等,心里也会感觉受到伤害。”
也许有的家长觉得打孩子两下,骂孩子两句无可非议,家长与孩子之间是没有平等可言的。却没有想到,自己这样做会不会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心理伤害。据心理学家研究,长期受到打骂的孩子往往更加自卑、内向,甚至产生自闭;更有甚者,一些受伤害严重的孩子可能具有暴力倾向。当他与自己的朋友或者同学发生矛盾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以打架来解决问题。
还有的孩子会在长期打骂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胆小怯懦,性格变得软弱,将来只能去依附他人,向别人讨好和妥协。有的孩子则学会了对父母唯唯诺诺,甚至一直等到结婚之后,仍对父母唯命是从,极大地影响了自己的家庭生活。
由此可见,家长应该把孩子视作独立个体,要学会尊重孩子,同时,还要重视孩子的参与权与发展权。其实,很多孩子就是因为家长把他们当成朋友,懂得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才视父母为知己,什么话都对父母讲,也让亲子关系在不断的沟通过程中得到加强的。
小博特别喜欢绘画,但是他在练习的时候,往往会不小心把颜料弄得到处都是。妈妈曾为此训过他,但是没过几天,他又恢复成原来的样子。爸爸决定改变教育方法。于是,他认真地找儿子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在这次谈话的过程中,爸爸没有骂他,更没有打他,而是以一种温和的口气和他商量,在绘画的过程中,是否可以注意一下,不要将颜料弄到衣服和地板上。儿子一听,脸上立刻露出了内疚的神情。
其实,他是因为前几次妈妈训自己的时候,说话非常难听,他一听就立刻产生了逆反心理,于是专门和妈妈对着干。现在既然爸爸提出这种意见,把自己当成了小大人一样,站在平等的位置上来和自己交流,他渐渐地也放松了下来,开始和父亲一起讨论如何才能避免弄脏衣服和地板的办法。后来,小博听从妈妈的建议,在作画的时候给自己戴上了小围裙,还在地上铺了报纸。
这样一来,小博再也不会把衣服和地板弄脏了。
爸爸只是简单地和小博进行了对话,并没有像妈妈那样费尽心力教训他,可为什么爸爸的教育方式效果这么好呢?
妈妈的教育完全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进行的,这样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的心理。而爸爸的教育方式则有所不同,他采用的是一种平等友好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对自己的尊重,这种态度,可以让孩子们明白家长的良苦用心。
一直以来,家长总是觉得自己的思维方式比孩子的更高级,总是觉得自己懂得太多,经历了太多,因此比孩子更能懂得眼前的这个世界。然而,他们却忘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说法,容易将事情弄巧成拙。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在孩子那里有时根本派不上用场。因此,父母不能总是拿旧有的经验来灌输给孩子,却极少去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家长的如果只是习惯于一本正经地教导孩子,可反过来又希望孩子听自己的,向自己坦白一切,这种想法极具矛盾性。
当然,也有的家长喜欢用哄孩子的口气,或者引诱的口气,甚至威胁的口气来和孩子说话,以迫使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其实这样的对话方式也是不平等的,他会反感这种说教和指点。相反,如果家长能够换一种口气,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交流,则大多会获得孩子的认可。而且,这种留白的教育方式,会更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那么,家长如何才能做到与孩子平等对话呢?
(1)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长不能肆意批评或苛责孩子。
家长应该学会平等沟通,试着与孩子谈判。平等是最重要的,不要总觉得孩子小,其实他们的很多想法还是非常可贵的。孩子在不断长大,有时所懂得的东西也会超出父母的意料,他们也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家长和孩子沟通协商,最好采用两个人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进行。
(2)引导孩子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有的孩子喜欢一意孤行,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看法,其实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往往是由于所站的角度和问题的出发点不正确造成的。事实上,家长如果能够引导孩子学着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种情况就会好很多,孩子的思路会豁然开朗,从而变得成熟起来。
(3)杜绝使用命令的口气,给孩子留有选择的余地。
强硬的口气往往让孩子反感,若是采用一些委婉的口气。比如说“试一试”“或者”“如果”“不妨”等,情况也许会好得多。孩子会觉得自己可以同父母商量,他们拥有自己做出选择的空间。没准最后孩子的行为与父母的要求就是一致的,而给出孩子选择余地的做法,也会让他们在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的同时,更加主动地提高对自己的要求。